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_第1页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_第2页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_第3页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_第4页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第1页/共18页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是指天津艺人张明山于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泥人张彩塑可以说是天津的一绝,“泥人张”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第2页/共18页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泥人张彩塑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艺术特色第3页/共18页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出生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其父张万全以捏制和出售泥制玩具为生。张明山从8岁起就帮父亲制作,掌握了泥塑全部过程,十二三岁时,技艺已超过其父。张明山为人捏像时,只需对面座谈,顷刻即可完成。他制作的泥人在宫南、宫北大街销售,颇受欢迎。张明山的作品有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转》、《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戏剧中的人物或情节塑像,有取自神话中的人物,还有各界知名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劳动人民形象。在50岁左右时,其彩塑受到清宫廷赏识,他被召进紫禁城,后返回天津。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病逝,终年80岁。第4页/共18页图片欣赏第5页/共18页温州米塑第6页/共18页米塑简介名称:米塑

别名:“粉塑”

产地:浙江温州特性: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色彩纷呈。

简介: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俗工艺。其作品大小不一,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旧时,每逢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拦街福,都要制作米塑大寿桃,寿桃面上除装饰花鸟虫鱼形象外,其正背两面,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的戏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纷呈。

第7页/共18页

温州米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素称“百工之乡”——温州民间工艺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温州民间有个习俗,每逢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都要捏制米塑。据传,这一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工艺流程日臻完善,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中国食品塑作工艺上的双绝。与北方的面塑不同,温州米塑大小不限,有的高达数米,防蛀和保存的难度极大。传说孙武用米做成蟠桃状充寿桃为母亲做寿是米塑工艺的开始。温州米塑历史悠久,而据记载,温州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多用于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等场合。重阳糕上更不可少。尤其在农历三月“拦街福”寿桃山上,众多米塑戏剧人物风姿各异,情韵生动。米塑《济公斗蟋蟀》,神形兼备,妙趣横生,展出时轰动鹿城。温州米塑艺术家邵永桂还应邀赴日本作现场艺术表演,颇受赞赏。邵永桂作品米塑历史第8页/共18页米塑多用于寿庆、喜庆、贺礼、祭礼场合,主要包括:①金杏子,用于庆祝小孩四个月,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蔬果禽珍;②对周桃,用于庆祝小孩周岁,内容同上;③生日寿桃,用于祝寿,内容同上;④龙凤桃,用于祝寿,内容包括龙和凤,可以搭配到生日寿桃里;⑤茶盘斛,用于祝寿,将桃和瑞兽头堆成塔状,插以戏剧人物;⑥斛,又称大寿桃,用于祝寿或地方贺礼,插以百余个戏剧人物,组成各种戏剧实景,并配以纸扎艺术。⑦祭礼用品,用于佛前供奉,内容包括八蛮(“八蛮”是指在温州一带流传的八种瑞兽,各地略有不同,多指:狮子、麒麟、大象、四不象、独角兽、老虎、金钱豹、梅花鹿)、海味、戏剧实景。

米塑用途第9页/共18页姓名:王锦荣经历:王锦荣出身于温州米塑世家,受其祖父和父亲的熏陶,7岁开始学艺。有着几分米塑天赋的王锦荣通过几年的刻苦学艺,14岁就能独当一面,捏出来的米塑受人好评。后来,他做过裁缝、弹过棉、打过铁、剃过头、补过缸等等,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又不断从国画和现代雕塑中汲取营养,使王锦荣的米塑技艺突飞猛进,先后创造了多个米塑的“全国之最”,其中立体花色冷盘为国内首创。作品:大型米塑《江南风光》(高1.85米,长6.5米);《水浒108将》(面积5平方米),条条好汉神态生动;《孙悟空大闹天宫》(高4米)等等,都让人们记忆犹新。最难得的是,他独创的“三防”技术可以使米塑作品长久保存。1976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王锦荣怀着无比悲痛和崇敬的心情,用“三防”技术制作了《周恩来总理立体像》,迄今已28年仍保存完好。王锦荣王锦荣的米塑年夜饭米塑名人第10页/共18页米塑欣赏第11页/共18页第12页/共18页简介:苍南矾塑,俗称“矾塔”。系用金属丝扎成各种模型,辅以彩线再浸入矾水池中结晶而成的立体造型工艺品。具有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的特点,主要流行于温州苍南县,是当地独有的工艺美术品种。06

年,苍南矾塑被温州市人民政府首批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之一,07年,又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美的矾石会唱歌矾塑第13页/共18页——一名童工的意外发现矾塑起源

矾塑的发现,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1925年冬,这是矾矿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日子。13岁的矾矿童工刘肇宝偶然看到明矾结晶池里的一棵小草凝结上细微的矾珠,晶莹可爱。这纯粹是个偶然。可这名童工却是个有心人,13岁的刘肇宝是苦孩子出身,7岁开始到矿山靠捡边角料贴补家用。他有一双巧手,平时就喜欢用竹子折动物、花篮。发现漂亮的结晶明矾后,刘宝肇突发奇想,用竹片折成青蛙、蜻蜓、鱼虾等动物放入结晶池,过几天后拿出来一看,明矾小珠子沾在竹片上,珍珠般熠熠生辉。心灵手巧的小肇宝接着在铁丝上均匀地扎上各种彩色丝线,再折成宝塔模型放在结晶池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整个模型缀满了无数晶莹剔透的矾珠,经过彩色丝线的映衬,比冰雕更加瑰丽多姿。尽管有此发现,但他只是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他一边在矿厂上班,一边兴致勃勃地琢磨新的设计。花篮、果木、亭阁、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矾塑作品就这样相继诞生。第14页/共18页矾塑构图法独体表现法:此法主要用于创作独体作品,通过对一座建筑物或一种动植物的素描式构建,表现单一物体的风采。代表作品有《七巧宝塔》《迎客松》等。组群式构图法:此法是矾塑早期的创作法,一般用于篇幅较大、可平面布局的作品。主要通过多个平面单体或文字等便于平面布局的形象,组合在同一个平面上构成画面。代表作品有刘朝宝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九龙壁》《双龙戏珠》《咏梅》《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盆景式构图法:是矾塑最常用的构图法,主要以山水风光、建筑物、动植物、花鸟虫鱼、日常生活用品等素材的巧妙组合形成画面,构建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协调匀称的优美造型。代表作品有《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七鹤同春》《松鹤朝阳》等。作品造型精巧,能够充分展示矾塑诱人的艺术魅力。第15页/共18页第一步是绕线。将各色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