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_第1页
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_第2页
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_第3页
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_第4页
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清至民国间法国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考略摘要:清至民国间法国来华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编著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汉语讨论著作与汉语教学用书,其中出名可考者在50部以上。这批文献以印本、手稿或抄本的形态散藏于巴黎、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图书馆中,大多数被束之高阁,寂寂无闻。从功能类型上划分,这批汉语讨论文献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工具类的汉外语对比字典、词典,一种是学习类的汉语教科书,还有一种是学术性的汉语讨论著作。这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至民国间汉语及汉语方言面貌,供应了不行多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关键词:清至民国;法国传教士;汉语;讨论文献

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1]236如今,新材料的重要性,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张伯伟在《域外汉籍讨论入门》中即说:“20世纪中国学术得到很大进展,其根本动因是在学术讨论中获得了新材料、新视野和新方法。”[2]16-17

自20世纪80年月以来,作为“新材料”之一的域外汉籍,在文化、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讨论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确定。所谓域外汉籍,简洁地说,就是“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其作者“包括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琉球、马来半岛等地的文人,以及17世纪以来欧美的传教士”[2]1。

纵观域外汉籍的讨论现状,存在如下明显的差异:地域上,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的域外汉籍讨论较多,而对欧美的域外汉籍讨论不足;语种上,对英语国家的域外汉籍讨论较多,而对英语国家之外的域外汉籍讨论不足;内容上,对域外汉籍中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科学等典籍讨论较多,而对域外汉籍中的语言学典籍讨论不足。

清代以来,法国传教士留下了丰富的“域外汉籍”。这些“域外汉籍”,或纯以汉语写作,或以汉法双语或汉法等多语写作。其中,就包括了数量可观的汉语讨论文献。令人圆满的是,这些汉语讨论文献,一来由于法语不如英语普及而遭忽视,二来因大多深藏于巴黎、香港、澳门及上海等境内外图书馆里,搜集困难,为常人所难睹。因此,法国传教士所著的汉语讨论文献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得到充分的讨论。

张西平曾对早期欧洲传教士所著的汉文文献的学术水准作过如下推断:“从汉学的角度来看,明清来华传教士的这些汉文写作的作品,直到今日西方的汉学家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3]4张西平的这一推断,也可移用于对法国传教士所著汉语讨论文献的评价。游汝杰在评价欧美传教士所著的方言学文献时说:“这些文献,在广度、深度和科学性方面远远超过清儒的方言学著作,也是同时代的其它文献,如地方志和方言文学作品所望尘莫及的。它们对于讨论近代中西学术沟通、中国基督教史、汉语方言学和方言学史都有相当高的价值……但是国内讨论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些珍贵的材料重视不够,了解很少,讨论更少。”[4]5游汝杰的这一评价,用于评价法国来华传教士所著汉语讨论文献也是完全适用的。

本文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简要考察清代以来法国传教士在华经受,较为全面地搜集、梳理法国传教士所著的代表性汉语讨论文献,为进一步了解清至民国间汉语及汉语方言面貌,供应一份有益的资料。

一、法国来华传教士及汉文著述概貌

欧洲中世纪以后,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是意大利人罗明坚(RUGGIERI,Michele)。1580年,罗明坚到达澳门,1582年抵达广州,1583年,在肇庆建立了中世纪以后耶稣会在华的第一个传教点。一百年之后,法国路易十四派遣白晋(JoachimBouvet)、洪若翰(JeandeFontaney)、张诚(Jean-FrancoisGerbillon)、李明(LouisleComte)、刘应(ClaudedeVisdelou)和Tachard六人组成第一个法国遣华传教团,绕开罗马朝廷,几经辗转,于1687年经澳门抵达北京[5]166。此次遣华传教活动,对于法国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法国可以不受教会的支配,独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在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与信任后,法国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独立于葡系传教士之外的传教基地“北堂”[6],“形成了独立于葡萄牙会士之外的一个特殊的集团”[7]25。1693年,白晋奉康熙旨意返回法国招募传教士。1698年,白晋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与他随行的有十位法国传教士,闻名汉学家马若瑟(JosephMariadePremare)便是其中的一位。据费赖之(Pfister)《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荣振华(JosephDehergne)《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等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抵达中国传教的法国传教士约130人;1687—1773年间,法国来华传教士占欧洲传教士总数的65%,法国传教士编著的汉文(含汉外双语或多语)著作,占欧洲传教士汉文著作总量的83%[9]。正如民国学者莫东寅所说:“洎乾隆时代欧人之中国讨论,仍以法教士为中心,其业绩视前期毫无逊色。”[10]61此期法国传教士的汉学讨论,达到了西方传教士汉学讨论史上的巅峰状态,不仅表现在汉学领域范围的大大拓展,讨论方法的不断进步,更体现在讨论质量上的极大提升,讨论性著作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转述性和介绍性的著作。李明《中国近事报道》、郭弼恩、杜赫德、巴杜耶《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杜赫德《中华帝国通志》等巨著的产生,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18世纪“中国风”的形成。

自1773年法国在华耶稣会解散至1840年之间,法国传教士退出了中国。鸦片战斗之后,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解封了禁教令,《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公平条约,使传教士活动得以合法化。此后一百年间,大批法国传教士涌入中国,在上海、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北京、江西、福建、陕西等地传教,其中以上海、云南、贵州、四川、河北为其主要传教区域。

对比1773年之前法国传教士所著的汉文著作,这一时期法国传教士汉文著作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即汉语讨论著作和汉语教科书的数量明显增多,将讨论、学习汉语置于传教之首的战略意图更加明确。这一时期,一批法国传教士致力于所在传教区的汉语方言口语讨论,编著了多部汉语讨论著作、汉语方言字典词典和汉语学习教科书。消失了上海徐家汇土山湾教会印书馆、河北献县天主堂印书局和巴黎外方传教会书局三个法国传教士汉语讨论文献的出版中心。

二、清代以来法国传教士汉语讨论的主要著述

传教士讨论汉语,其主观意图明显是为了培育与增加传教士的传播力量,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传教活动;但客观上,却产生了一批在西方语言学思想与讨论方法指导下完成的汉语讨论著作和汉语教科书。就目前搜集资料的状况看,清代以来法国来华传教士所著的汉语讨论与学习文献,在50部以上。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词典类的工具性文献,二是汉语教科书类的学习性文献,三是汉语讨论类的讨论性文献。

(一)汉语工具性著述

所谓工具性著述,主要指法国来华传教士编撰

‐?55?‐的法汉、汉法双语或多语词典。这些词典,编写目的很明确,是满意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之用的。然而从实际结果看,这些词典却为记录与保存清至民国时期汉语语音与词汇,尤其是汉语方音与方言词汇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弥补了中国学者在记录当时当地方音与方言词汇方面的严峻不足。

意大利学者卡萨齐(GiorgioCasacchia)和莎丽达(MariarosariaGianninoto)曾指出:“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编著的方言学著作是一个规模浩大的专业。”[11]80就目前所见,法国来华传教士所著的汉语工具性文献(主要为汉语方言词典),占其所著汉语讨论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名可考的即在30部之上。今举其要者,略述如下。

《西语译汉入门》(DictionnaireFrancais-Latin-ChinoisdelaLangueMandarineParlée)与《中国俗语》(ProverbesChinois,RecueillisetmisenOrdre),童保禄(PaulPerny)编著。童保禄,字文献,1818年生于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1846年进入外方传教会修院,次年赴贵州传教,直至1869年回到法国,1907年去世[9]968。《西语译汉入门》的扉页有汉字“大法国京城西士传教童保禄号文献著”,其正文部分,1869年出版于巴黎,是一部法、汉、拉丁文三语词典,共459页。编排体例上,先列出法文词语,然后依次列出拉丁文、汉语及读音。如:“ABANDONNé,s.m.Perditus,i.m.坏败的人Hoáypáyt?jên.”这是一个法语词语对应一个拉丁文与汉语词语的例子,更多的条目是一个法文词语对应汉语中两三个、甚至二三十个词汇或短语。《西语译汉入门》忠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贵阳方言的词汇与语音现象,对讨论贵阳方言历史进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语译汉入门》还有个附录部分,1872年在巴黎出版,记录了自然史等方面的内容。《中国俗语》,是童保禄编著的一部汉语俗语词典,1869年出版。该词典记录了441条汉语俗语。每条先列出法语,然后是中文及读音。如“Sil'hommenevousvoitpas,leCielvousregarde.人看不见,天观察Jènpoǔk?nkién,Tiénk?nkién.”

《华西官话汉法词典》(DictionnaireChinois-Fran?aisdelaLangueMandarineParléeDansl‘OuestdelaChineAvecunVocabulaireFran?ais-Chinois),法国沙得荣主编,编者是路易莫洛、爱德华古尔丹、保罗施里尔等几位在四川南部传教的法国传教士[12]38。该书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印书局(ImprimeriedelaSociétédesMissionsétrangère)于‐?56?‐1893年在香港出版。这是一部全面记录19世纪后期西南官话词汇的汉法双语词典,共736页,由前言、汉语口语语音音序表、数量词、重音和声调、符号说明、名称缩略表、汉法词典、编年表、法汉词汇表、百家姓、中国之外的国家、中华帝国地名、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基督纪元的换算标准、勘误表14个部分构成。“前言”有6页,交待了编写宗旨、反映方言的区域、调查的人群、西南方音特点等,其中特殊说明:由于四川、云南和贵州这几个相邻省份的人所讲的话几乎没有区分,因此,将上述地区的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日常口语一并收录。第七部分“汉法词典”是全书的正文部分。其编写体例是:词条根据罗马字拼音挨次排列,先列出汉字字头,再列出罗马字注音和法语解释,后面列出和这个字相关的词、短语或句子,再附上相应的注音和法语释义。《华西官话汉法词典》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西南官话词汇和语法讨论资源,这些语法或词汇信息,同时期中国本土文献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过。目前学界关于《华西官话汉法词典》的讨论极为少见,值得深化探讨。

《法汉小词典》(PetitdictionnaireFrancais-Chinois),苏念澄(HippolytusBasuiau)编著。苏念澄(1824-1886),法国耶稣会士,1865年来华传教,驻上海洋泾浜天主堂,1866年任院长兼管传教区财务,后任土山湾教会印书馆馆长。《法汉小词典》是一部1875年手写的上海方言词典,共463页。由前言、正文与附录组成。前言中介绍了词典所采纳的注音系统。正文按音序排列,是简洁的法汉词语对译,包括汉语的注音。如“à(dans)laila来啦”“(aulieude)ti替Jetravailleàvotreplace替侬做生活tinontsousauve”“果仁Amande(d'unfruit)kounien(ili)(depeche)桃仁tonien(ili)”。附录为《亲属名词表》(Listedesdegrésdeparenté)和《主要习俗忌讳表》(Principalessuperstitions)。

《法华上海松江方言词典》(DictionnaireFrancais-Chinois,DialectedeChang-hai,Song-kiang),法国上海耶稣会会长P.P.RabouinS.J.编著。该词典分上下两册,共1740页,其中正文部分1299页。上册1894年由上海徐家汇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下册1896年出版。现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该词典由前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几个部分组成。导论介绍上海方言语法和修辞的基本状况,可视为一部上海松江方言语法与修辞简明手册。导论的第一部分名为《小语法》(Petitegrammaire),共26页。争论了汉字的书写体系、汉语的声调及构词法等。如作者认为,尽管汉语没有格的变化,但汉语是利用一些标志来体现格的变化的,如“天主个恩典”,助词“个”放在名词后面指属格。导论中还介绍了汉语附加式名词和复合词等状况。正文部分是法汉词典。编者先列出法文词(往往附上该词的法语同义词),然后在法文词下列出同义的上海方言词语,再尽可能详尽地列出近义的上海方言词语、短语或句子。这种编写方式,对中法两国学习者或词典使用者尽可能多地把握法汉词汇,明显是很有意义的。Rabouin颇为骄傲地在《词典》前言中说:“这是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上海方言—法语词典。”的确,《法华上海松江方言词典》不仅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法汉词典,也是19世纪徐家汇土山湾教会所编纂的词典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双语词典,非常全面地反映了19世纪末期上海松江方言的总风光貌。

《法华字汇(上海土话)》(Dictionnairefrancais-chinois,dialectedeChang-hai),P.C.PétillonS.J.编著,1905年徐家汇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该词典共598页。正文之外,有汉字形体、声韵母和声调等汉语基本学问的介绍,以及词典中数字、符号和缩略语等体例的说明。《法华字汇》的正文部分收录了20000多条词汇,按字母挨次排列,每页分三栏,左边一栏是法语词、谚语、俗语等,并对法语词标出了词性,中间一栏是上海方言的注音,右边一栏是与法语词汇对应的方言汉字。该词典编排体例非常清楚,颇便于学习与查阅。《法华字汇》具体地记录了20世纪初上海方言的词汇及语音现象,部分语言现象今日的上海方言中还在使用。如“勿”,否定副词:“勿孝个人短毒”(第3页)“勿照法规个”(第32页);句末的“个”:“事体胜利个”(第3页)“难懂个”“糊涂个”“叛理个”(第4页)“好进去个”(第6页)“现在个”(第11页)“管事个”(第8页)等等。《法华字汇(上海土话)》至今学者关注极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法华新字典(上海方言)》(DictionnaireFrancais-Chinois,DialectedeShang-hai),蒲君南(AlbertBourgeois)编著。蒲君南,法国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曾任吕班路震旦博物院院长,他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法籍上海方言讨论专家。《法华新字典(上海方言)》1950年由徐家汇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该词典是蒲君南上海方言讨论系列著作中重要的一种,也是外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最终一部方言词典,再现了20世纪中期上海方言的基本面貌。《法华新字典(上海方言)》共893页。在正文之前,是上海方言语音系统的介绍,包括一份上海方言音系的对应字母表,便于使用者据此查阅上海方言汉字音节的读音。正文词条以法语字母挨次排列,法语词在前,上海方言词读音及汉字在后,如“Affilé,aigu.Fong-k‘oa'锋快”。有的词条,尽可能多地列出上海方言中的同义、近义词等。如“ACERBRE(adj.)li'-hai'厉害;hiong-ke'凶个;lèh-'se?ke'辣手个;nè-zang难尝。”

在法国来华传教士中,顾赛芬(SeraphinCouvreur)编著了5部词典。顾赛芬,1835年生于法国索姆省瓦雷讷镇(SommeVarennes),1853年加入耶稣会,1870年,被派往中国传教。同年来到法国天主教位于河北献县的中国基地学习汉语,后长居献县,直至1919年离世。1884年,他出版了14册本《法汉常谈》(DictionnaireFrancaise-ChinoisContenantlesExpressionslesplusUsiteesdelaLangueMandarine),尽管这部词典并非他的原创,是在法国小德金(C.L.JosephdeGuignes)《汉法拉丁语词典》(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etLatin,1813)基础上编纂而成,但他在修改、增补例句与释义等方面的确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与精力。1890年,顾赛芬出版其次部汉法双语词典《汉法字典》(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这部词典共1100页。与《法汉常谈》有所不同,《法汉常谈》是根据音序,先列出法语词汇,然后依次列出对应的汉法释义、汉法语例句和注音。而《汉法字典》则是根据汉字的韵母挨次排列,先列出汉字,然后列出对应的法语和汉语释义;这部字典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引用了许多汉语古文献的用例。1892年,顾赛芬出版两部词典,一部是《汉文拉丁文字典》(DictionariumlinguaeSinicaelatinum,cumbreviinterpretationegallica,exradicumordinedispositum),共1200页,这部三语对比字典,依旧是汉字在先,根据汉字的笔画挨次排列。另一部是《法文解释中国古文大辞典》(DictionnaireclassiquedelaLangueChinoissuivantL'ordreAlaphatibequedelaPrononciation),共1055页,这部词典,则采纳了汉字部首的挨次排列词条。1903年,顾赛芬将《汉法字典》加以精简压缩,出版了《汉法小字典》(Petit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顾赛芬的几部词典,是讨论一百年前河北献县方言词汇与方音的重要

‐?57?‐资料。

《法粤字典》(DictionnaireCantonnais-Francais),路易斯·奥巴扎克(LouisAubazac)编著。路易斯·奥巴扎克,1871年生于法国上瓦卢尔省索格(Saugues),1899年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1894年被派往中国广东传教区传教,1919年于广州离世。路易斯·奥巴扎克来华后自名何神父,因此,文献中又以何神父称之。1903年前后,何神父编著了广东传道团第一本也是惟一的一本法语—广东话词典《法粤字典》。其后不断修订完善,1909年在香港正式出版,1912年又出版了经过大量增补的其次版。《法粤字典》共1116页,收录粤语词语和短语等词目12000多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文之前,是比较详尽的粤语语法、粤语语音的介绍,尤其值得留意的是,编者还用与法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母,为粤语制订了一套拼音方案。《法粤字典》紧贴粤语口语实际,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广东方言词汇与短语,还记录了大量的广东方言俗字。字典的附录部分为清末学堂制度、常用国名法粤对比表等。

此外,还有白晋(JoachimBouvet)《汉法小字典》(PetitVocabulaireChinois-Francais)。白晋(1656-1730),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1685年来华,在华生活40年,1730年在北京去世。《汉法小字典》未正式出版,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抄本现藏于法国讨论生院图书馆[13]434-438。汤执中(P.Pierred'Incarville)《法汉字典》(DictionnaireFran?ais—Chinois)。汤执中(1707—1756),1726年进入耶稣会,1740年来华,1756年在北京去世。《法汉字典》,编著于1752年,稿本,共1362页,每页分左右两栏,高迪爱《中国图书集》曾记录该字典。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中国新藏3596[14]986。华克诚(AugusteDebesse)《汉法小辞典》(Petit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1904年出版;《法汉字汇简编》(Petit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avecRomanisation),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08年出版;《汉法字汇简编》,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4年出版。华克诚,又称梅沐舟、德贝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1895年供职安徽歙县城北天主教总堂,1888—1890年供职扬州本堂区。法国天主教教士陶德明(CharlesTaranzano)《法汉科学词典》(VocabulaireFrancais-Chinoisdessciencesmathmatiques,physiquesetnaturelles),河北献县天主堂1914年出版,该词典以法语字母挨次排序,‐?58?‐每个词条先列法语,次出中文释义,再注以罗马拼音,1936年出版第三版;《法汉科学词典补编:分类概要》(SupplémentauVocabulairefrancais-chinoisdessciences,Classifications-Tableauxsynotuques),河北献县天主堂1923年出版。赖嘉禄(CharlesRey)《客法词典》(DictionnaireChinois-FrancaisDialecteHac-ha)。赖嘉禄(1866-1943),法国里昂人,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1926年出版。法国传教士李秀芳(BenjaminBrueyre,1810-1880)《汉—拉字典(松江)》(DictionariumSinense-Latinum,Sum-kiam),该字典根据汉字214部首挨次编排,1847年出版。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ominiqueParrenin,1665—1741)《汉拉字典》(PetriDanetiiLexiconLatinum,SiniceConversum)。法国耶稣会士赫苍璧(JosephHenrydePremare,1666—1736)《拉汉字典》(DictionariumlatinoSinicum)。法国耶稣会士皮埃尔?福里奥(PierreFoureau,1700-1749)《汉语字典》(PetitDictionnaireChinois)。法国耶稣会士皮埃尔?德伊卡默尔(Pierred'Incarville,1706—1757)《法汉字典》(DictionnaireFrancois-Chinois)。

法国来华传教士还编著了一些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字典。如钱德明(Joan-Joseph-MarieAmiot)《汉满蒙藏法五国文字字汇》与《满汉字汇》。钱德明(1719—1793),1737年加入耶稣会,1750年被派往中国传教,在北京生活42年,1793年去世。《汉满蒙藏法五国文字字汇》,是乾隆皇帝敕修,由翰林院及满蒙学士协编而成,完成于1784年,是一部五种文字的多语对比字典[15]415。《满汉字汇》(Mandchouisaboukhabitkhé),出版于1752年,收录了康熙时期编写的《满语一览》中全部满语词汇,按音序排列,对每个词语用汉语加以说明。孙璋(AlexanderdelaCharme)《华法满蒙对比字典》《华拉文对比字典》。孙璋(1695-1767),法国耶稣会传教士,1728年来华传教,这两部《对比字典》均为稿本。其中1731年完成的《华法满蒙对比字典》,达六厚册,供来华传教士学习汉、满、蒙文所用。两书稿本原藏北京西什库藏书室,后藏国家图书馆[16]641。

(二)汉语学习性著述

汉语学习性文献,主要指供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所用的教材、会话书之类。这一类文献,几乎都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尤其是教材中的例句,真实地反映了教材使用地的方言面貌。目前,学界对明清民国时期日本、朝鲜所编的汉语学习教材,讨论得比较深化,取得了一系列讨论成果,而对欧洲,尤其是法国传教士编写的汉语学习教材措意极少,讨论成果更为少见。实际上,来华法国传教士在华期间,为了关心新来的传教士尽快把握汉语,编写了多种汉语学习教材,这些教材同样真实地记录了教材使用地的汉语口语面貌,同样值得高度重视。目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汉语学习性文献约有11部,主要有:

《松江方言练习课本》(LeconsouExercicesdeLangueChinois.DialectedeSong-kiang)(1883),又译为《松江话课本》,MorrisonG.E.编著,共320页,1883年上海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前有序文,正文为42篇课文,附录是汉字松江方音表和全书的索引。课文部分,前面支配的是代词、实词、量词、数词、比较、程度、连词、介词、疑问和否定词方面的学习内容,概括了松江方言中最基础的词语和俗语短句;后面部分按主题组织课文,如身体、建筑、家具用品、时间、买卖、杂役、衣饰、裁缝、宗教礼仪等。每篇课文,先列出汉语的句子,然后列出对应的罗马文字注音,最终译为法文。《松江方言练习课本》所用的汉语例句,均为地道的松江方言。如:“弥撒前,教友拉要念经。”“菜油末勿但正是烧小菜里用拉,就是夜里上火咾女眷拉抹头,侪用得着个。”“第个几样末,客人拉也好用个。”用圈法在汉字右下角标注入声字。该教材记音细致精确     ,“所用音系是传教士著作中记录上海话音位最多的一本”,成为后续法国传教士字母记音的范本[17]14。

《土话指南》,上海方言教材。据卷首的“序”,该书底本为日本吴启太等1881出版的汉语官话教材《官话指南》,由法国传教士董师中“译以法语,并音以西音。于难辨处,加以解释”。因此“西来之士,莫不先行诵习,奉为指南”。但“音以西音”,“于松属传教士,不克其用”。于是又用上海松江方音对原书加注了读音。(1)《土话指南》分左右两栏排版,每页左半栏是竖排上海方言汉字,右半栏的上半部分为上海方言注音,下半部分为法语译文。该教材共163页,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应对须知”和“官商吐属”,下册为“使令通话”,编排了60篇课文和一些对话的章节。其中“应对须知”“使令通话”两部分口语性极高,是讨论早期上海方言词汇语法的宝贵材料。如“应对须知”第一节:“请教贵姓。贱姓吴。请教台甫。草字资静。贵昆仲几位。伲兄弟三个。贵处是那里一府。敝处是松江府。府上住拉城里是否。是,住拉城里个。久仰得极,勿曾会过歇,失敬失敬。”该教材1889年由上海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1908年出版其次版。

《上海方言课本》(LeconssurleDialectdeChanghai),蒲君南编著,1939年上海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共376页。正文之前是对上海方言法式罗马文字注音的说明与介绍,正文编排了26篇课文,课文大体根据话题编写,如天地气象、身体疾病、出行交通、称谓亲属等。每篇课文先列若干个单词,后列课文。页面支配方面,左边是汉语词汇和课文,右边是注音与法语译文。课本最终部分和附录集中编排了惯用语、俗语以及宗教、矿物、动物、植物、中外地名、中外人名等专出名词。该教材篇幅较大,消失的近现代上海方言词汇与语法现象极为丰富,反映了20世纪30年月上海方言词汇语法和方音的面貌。

《拉汉对话集》(DialoguesChinois-LatinTraduitsmotamotaveclaprononciationaccentée),该书又名《中文拉丁语会话》,童保禄编著。序言中,编者交代了正文中汉语会话文本的来源,以及编写该书时的一些考虑[10]163-164。正文232页,分“房圈事情”“每食必知”“厨房的事”“买办的事”“库房的事”“茶房的事”“衣服房的事”“看门的事”“船上的事”“管菜圃的”“拜客问答”10个部分,其中“拜客问答”篇幅约在全书的一半。每部分均以对话形式,一问一答绽开。每个问答的格式为:第一行是汉语句子,其次行是逐字的注音,第三行是拉丁文的逐字(词)对译。此外,每页均有非常细密的拉丁文解释。一般而言,传教士所编著的汉语教材,均有明显的地域方言颜色。但《拉汉对话集》在这方面好像不是很明显,在反映当时口语方面也不是非常贴切。如“房圈事情”开篇几句为“某人,你如今既在我身边伏事我,当要顺命,凡我所命你做的事物,一叮嘱过,永宣遵依照前做”。不过,也不是没一点方言颜色,如篇名中的“房圈”一词,是一个西南官话的特征词,在其他方言中很难见到,这和童保禄始终在贵州贵阳传教,所著汉语文献均反映西南官话是相通的。该书1872年由巴黎外方传教会书局出版。

《官话常谈指南》(LangaeMandarineGuidedelaconversationFrancaise-Anglais-Chinoiscontenantunvocabulaireetdesdialoguesfamiliers),又译为《法英华会话指南》,顾赛芬编著。这是一部法、英、汉三语对比教材,适用于英法等国人学习汉语

‐?59?‐之用,因此,自1886年由河北献县天主教印书房出版第一版之后(共210页),1890年又出版了其次版(共286页),至1926年,共印刷了11版[18]271。1890年版《官话常谈指南》由前言、语音、字汇、句法、家常语、谈论、续篇和名目8个部分组成。顾赛芬在“前言”中说:“官话不只是官吏和士绅的口语,而且是五分之四中国百姓的口语。”“官话分三种:成都官话、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据此可见,这是一部学习北方通语,即官话的通用性口语教材。该教材的名目置于全书之末。语音部分,顾赛芬采纳了自创的汉语拼音系统,介绍了汉语的元音、音值、声调和声调的标记等。字汇部分,分35类记录2396个汉语词语或短语,每个词的左边为对应的法语和英语释义,右编为汉语拼音。句法部分,是1890年版新增的内容,该部分结合汉语的句子或短语,争论了汉语名词与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介词的用法。家常语部分,主要是拒绝、同意、推辞、喜爱、生气、怀疑、责怪等表达方式的学习,共有27个专题。谈论部分在该教材中所占篇幅最多,用对话形式,进行口语练习。续篇实际上是个附录,专题介绍汉语俗语、单位准时间等表示法。

《汉语入门》(RudimentsdeParlerChinois:DialecteDu河间府),戴遂良(LéonWieger,1856—1933)编著。戴遂良,法国耶稣会士,1887年来华传教,其活动区域为直隶河间府献县,在华46年,1933年于献县离世。戴遂良一生讨论中华文化,著作等身。他于汉语讨论,有个浩大的讨论方案,并出版了12卷本的《汉语汉文入门》丛书。他在《汉语汉文入门》的总序中介绍了他的这一讨论方案,该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6卷本《汉语入门》,主要争论汉语的口语;一是6卷本《汉文入门》,主要争论汉语文言文。1892年,戴遂良出版了《官话入门:汉语口语使用教程,供赴直隶东南部传教士使用,河间府日常口语声韵》(KoanHoaJouMen.CoursPratiquedeChinoisParléàL’usagedesMissionnairesduTcheliS.E.SonsetTonsUsuelsduHokienfou)一书,这是戴遂良编写的第一部河间府方言口语教材。戴遂良对《官话入门》并不满足,于是经过修订,分别于1895年和1899年出版了《官话入门》的修订本《汉语入门》两册本。1912年,戴遂良用与《汉语入门》完全相同体例出版了又一本汉语教材《汉语口语教科书》(ChinoisParléManuel)。《汉语入门》两册,共1523页,由前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前言争论了汉语学习的基‐?60?‐本方法等。正文讲授汉语的语音、语言结构与措辞。语音部分,戴遂良编制了一份汉语音节表,收录了417个汉语音节,并具体描写了河间府汉语方音的声韵调系统。语言结构部分,编排了175课,主要是语法体系的介绍,以丰富的汉语字词句实例专题争论汉语的词法与句法规章。该部分,汉语的字词句下都注有罗马文字的拼音和法语的译文。措辞部分,编排了325课,实际上是个巩固、提高、训练环节,通过若干句子或对话的练习,进一步把握汉语的语法规章。该部分的编排体例与语言结构部分相同,对汉语句子都分别注出罗马文字的拼音和法语的译文。《汉语入门》篇幅巨大,材料非常丰富,是讨论百年前河间府方言的珍贵资料,值得珍视。除此之外,1900年,戴遂良还用纯汉语写作的形式编写了两卷本“告白河间土语”《日用粮》,这也是一本汉语学习教材。

此外,还有赖嘉禄编著的《客家社会生活会话》(ConversationsChinoises,Prisessurlevif:avecNotesGrammaticales,angageHae-Ka),这是一部法文、中文(以客家话注音)的会话集,1937年出版[19]377。

(三)汉语讨论性著述

汉语讨论性文献,指法国来华传教士编著的讨论汉语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著作。这一类文献,尽管很大程度上是套用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与讨论模式,但事实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者的汉语讨论,尤其是汉语口语讨论的进展。主要有:马若瑟《汉语札记》(1728)、《六书实义》(1721),童保禄《西汉同文法》(1873),蒲君南《上海方言语法》(1941),郭中传(JeanAlexisdeGollet)的《发语虚字》,戴遂良《汉字》(RudimentsLexique,1900)等。

《汉语札记》(NotitiaLingaeSinicae),又译为《中文概说》《中国语言志略》,马若瑟(JosephMariadePremare)编著。马若瑟(1666-1736),法国瑟堡人,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期间,曾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在江西传教20余年,晚年迁至广州,后至澳门,最终在澳门去世。他是早期法国来华传教士中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知名的汉学家。《汉语札记》是马若瑟汉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成书于马若瑟居住广州时期的1728年。这部著作,是西方汉学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地讨论汉语语法(包括文言与口语)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用欧洲通行的拉丁文法范式描写汉语语法现象的汉语语法著作。这部著作的珍贵之处还在于,作者熟悉到拉丁文法与汉语语法事实之间的冲突,充分敬重汉语事实,力求避开削汉语事实之足适拉丁文法之履。书中揭示了汉语是一种无形态语言、以虚词与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等重要的汉语特点,还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列出了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20]1664-1669。《汉语札记》的“前言”也值得仔细对待。前言中,马若瑟先对汉语讨论的语料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列出49个要点,从语料消失时间与写作风格等角度,把语料分为9个等级;接着,介绍了汉语学习的方法以及常用的工具书;然后是关于汉字、发音与音调等状况的说明。前言的最终是马若瑟编写的“汉语诸音总索引”,列出了1445种音节,每一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并加以释义。《汉语札记》成书后,马若瑟将手稿寄往巴黎,此后该手稿始终沉睡在巴黎皇家图书馆中,直到马若瑟死后70多年的1831年才在马六甲由英华书院出版。

马若瑟对汉字也有深化的讨论,他是欧洲索隐派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在1728年9月7日的信件中说道:“即使全部的这些书在中国都消逝了,汉字本身就足以说明――谁制造了它们,谁就告知了我们全部的神秘。”1731年8月29日,他在给傅尔蒙的信中写道:“中国人始终认为汉字有六种造字法或者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全部汉字的书写都可以得到解释。我们发觉《说文》中有大量的汉字都是用这种原则来进行分析的,使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汉字奇妙的含义。”[21]189抱着对许慎《说文解字》的虔诚与信任,马若瑟在1721年用汉语写作了汉字讨论著作《六书实义》,该书托名温古子述,分折中翁序、正文和知新翁跋三部分,共53页。书中对汉字六书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介绍了自许慎而下多位中国的文字学家和汉文字学的进展历史。《六书实义》因未获出版许可,原件早已散佚,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仅是一份传抄本。

《西汉同文法》(GrammairedelaLangueChinoise),童保禄编著。《西汉同文法》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西汉同文法(口语)》,1873年出版;其次部分为《西汉同文法(书面语)》,1876年出版。从书名可知,是对汉语当时的口语以及书面语进行全面讨论性的著作。“口语”分册,由“前言”与正文构成。“前言”中,童保禄论述了语言的起源与分类、汉语的分类、外国学者对汉语的误会和偏见、汉语的正确学习方法等问题,重点分析了汉语声母的类别、汉语声调的数量和汉语基本音节的数量等问题。正文部分,分节依次争论了汉语口语的特点、汉语的方言、名词、形容词、数词、专出名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后置词、连词、叹词、惯用语以及敬语,重点描写不同词类的意义与功能。“书面语”分册,与“口语”相比,内容更为丰富,依次争论汉字的起源与产生、汉字的种类和特点、汉字的结构(即六书)与形体演化、汉字的使用、汉语字典及编排方式、句法与搭配、汉语词缀、文体与语料、汉语的主要修辞方法以及汉语短语等问题。《西汉同文法》相比马若瑟《汉语札记》而言,涉及的范围更广,讨论更为充分。

《上海方言语法》(GrammairedudialectedeChanghai),蒲君南编著。《上海方言语法》,1941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教会印书馆出版。这是蒲君南细心撰就的上海方言语法讨论著作,共190页,分302节,详尽地描写了20世纪中期上海方言的语法现象,对我们今日讨论上海方言语法的演化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全书按专题分类,每个专题一节。讨论内容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汉语词类;此外,对主动式、被动式、比较句、动补结构、时态、重叠、成语、短语等也进行了充分的争论。书中附有多个词表,对某一类词或结构形式赐予几乎是穷尽式地列举。如199节、220节是一份完备的上海方言副词表,221—225节是一份完备的上海方言介词表。有些争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