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_第1页
专题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_第2页
专题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_第3页
专题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_第4页
专题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核心考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早期维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及著作“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林则徐、师夷长技以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制夷;《海国会思潮;探究、学习抵抗派魏源图志》等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冲击了传统的地主阶级李鸿章、中学为体,“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洋务派曾国藩等西学为用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改良政治,对当时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王韬、实行君主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立宪,推行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商战”起了启蒙作用2.维新思想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民族危机加深。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1建的任务。4.新文化运动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的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科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5)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真题再现】(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 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 .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 《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所以排除 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答案】A2(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 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 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所以排除 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答案】A(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 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 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答案】D(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 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答案】D(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3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 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 C;中国工商业不发达,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 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 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 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 D。【答案】C(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 成为思想主流【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答案】B(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 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 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 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答案】C【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题主要涉及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 考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演变。从命题趋势上看,应注意“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更多关注以“新材料、新情景”形式呈现的问题设计、注意本专题知识与中国同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横向考查。从复习方法上看,复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时, 要抓住一条主线、三大特征、三个阶段。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如新思想的萌芽、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三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从易错点上看,注意以下几点:41)“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3)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 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4)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经常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 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 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5)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过关演练】(2013·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一联)《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解析】材料主要强调《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影响的不同。我们在评价此书时,应分析该书的内容,应结合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故正确答案为B项。尽管《海国图志》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造成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故可排除④。【答案】B(2013·北京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下列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救亡图存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政治民主化 D. 反封建统治5【解析】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对强国之路的探索,故A项符合题意。 《海国图志》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和反对封建统治,据此排除B、C、D三项。【答案】A3.(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右图为 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 )A.洋务运动应运而生B.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C.在京举人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变法开始【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图片反映的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A是19世纪60年代,B是在近代历史时期,C是在甲午战后,D与图片反映时间相符合。【答案】:D(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读书提出的建议是: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幺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反映出()A.鲁迅、陈独秀主张用外来文化作补充B.中国人祟洋媚外C.鲁迅、陈独秀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批评态度D.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依据材料“少看或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幺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看出,鲁迅、陈独秀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批评态度,不主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A项不符合题干鲁迅、陈独秀的主张;一个鲁迅、陈独秀不能代表 B项中国人;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答案为 C。【答案】C5.(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 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 D项正确。【答案】D6.(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孙中山认为: “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 .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由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民生主义的地位,是政治经济的根本 ,A选项符合题意。6B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符合, 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的表述过于绝对化。【答案】A7.(2013·广州海珠区高三综合测试一) 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 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 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 D .扶助农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致国家富强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的提示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方面的办法是平均地权。故选 C。【答案】C8.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 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 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 (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解析】从材料中“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的信息和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民族主义被狭隘的理解了。【答案】 A9.(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联考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 《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 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解析】首先通过调用知识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A、B、C都不符合史实。然后从材料的核心信息确认D项正确性。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孙中山希望看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里的“社会主义”要辩证地看待,是孙中山先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不足,加之中共和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促使其思想认识产生了立足于资本主义基本立场上的飞跃,革命策略进而进行了调整,即和中共进行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答案】 D10.1920年元旦,孙中山给中国国民党人的勉词: “唤起民众,导之以奋斗;实现革命,继之以努力。”这表明孙中山 ( )A.改变了革命的奋斗目标B.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C.对中国革命力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D.认为国民党已成为代表工农大众的政党【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元旦”。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当时还未确立三大政策,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唤起民众”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工农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与C项表述一致。【答案】C11.(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7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材料一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材料二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2)依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 ,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 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 ,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 ,可一言以蔽之 ,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 ,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解析】(1)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第一问。李贽的思想冲击了旧的正统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2)从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孔教是中华文明之魂。回忆教 材知识回答第二问。3)注意从材料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分析第一问。联系民国初年思想状况回答第二问。【答案】(1)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化。意义:冲击了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魂。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接合。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3)态度: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尊重和崇敬孔子。原因:北洋军阀利用孔教维护其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12.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