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 莎士比亚_第1页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 莎士比亚_第2页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 莎士比亚_第3页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 莎士比亚_第4页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 莎士比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者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艺术成就高不可探,魅力延续至今。不过我个人觉得莎翁作品的品位突出一个通俗,不管是历史剧还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不会刻意营造理解上的难度,剧情和人物都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冲突激烈而节奏适中,而其中又具有不错的思想性。对于任何一种通俗叙事作品来说,思想性都是关键的,能在轻松之余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引得去思考一些东西,这才是正路。我个人的评论从网络文学开始,因此“雅俗共赏”被引以为核心概念之一,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考虑二十世纪通俗汇入文学史的任务。对应这些要求,当代通俗的资源选择自然不能太多地考虑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即使关注,也只是将其探索的技法想办法通俗化类型化。而真正需要贴近的,而应该是现代文学史初兴到成熟这一段时期的叙事作品。任何复古行为,毫无疑问都是一种当代追求的产物,这在艺术上也是这样。|创作和生平莎翁的生平资料据说非常有限,甚至连存不存在莎士比亚这个人都有争论,我们也只能大概描述一下他的生平。莎士比亚出身于小镇,祖辈务农,从父亲一代开始发迹,成为城镇名流,这使得其家庭能够送他去接受上等的文化教育。不过之后家里生意失败破产,莎翁只好退学自谋生路。他去了伦敦,在那里给剧团做小工,后来逐渐在剧团里面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职位,成为剧团的领袖。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创作自己的剧作,这为莎士比亚赢得了财富和声名。莎翁后来获得世袭绅士(最低级的贵族身份)的名分,还在家乡买房置地,最终搬回家乡居住,死于斯。莎士比亚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风格明朗乐观,中期沉郁悲怆,后期高妙远逸。1590-1600是前期,英国处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上升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作品主要是历史剧,叙写理想君主,以及爱情喜剧,抒发对爱情的追求。1600-1607是伊丽莎白女王进入统治晚期,詹姆斯一世继位,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均进入衰退期,矛盾激化,莎士比亚在此时致力于悲剧和悲喜剧的创作,增强了作品的社会批判力量和思想性。1608到1612是晚期,莎士比亚回乡隐居,从事传奇剧的写作,强调用仁爱谅解等道德精神解决揭露出来的社会问题,风格清丽,充满传奇色彩。莎士比亚的创作大抵分成四类,历史剧,浪漫喜剧和悲喜剧,悲剧,以及最后的传奇剧。1历史剧莎士比亚共有10部历史剧,最先写成的是《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和《理查三世》这两部反映英国统一前的两位昏庸君主的四部剧;之后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浪漫喜剧写作后,又写成了《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主要写贤明君主,亨利四世和五世都是理想统治者的形象;最后是两部独立剧,反映历史最早的《约翰王》和最近的《亨利八世》,不过后者因为疑似与他人合写,而不被认为是代表作。10部历史剧系统地记叙了英国从13到16世纪三个世纪的历史,反映了英国从封建割据走向中央王权的国家历程,还对那时社会生活的种种加以描写。其中莎士比亚对昏庸君主加以贬斥,对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这样的贤能君主加以赞赏,正面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2浪漫喜剧和悲喜剧莎翁剧作中喜剧占据的分量很重,有10部之多,而且均为爱情题材,风格明快轻松,有些也包含一些讽刺色彩。后期浪漫喜剧带有悲剧成分,全剧笼罩在悲剧色调下,直到末尾才给出喜剧末尾,因而被称为悲喜剧,有3部。情节模式多为一见钟情、好事多磨和终成眷属的三段式。最早写就的四篇组成了莎翁喜剧的尝试阶段。然后是三部成熟作品,1595年的《仲夏夜之梦》充满了幻想性和抒情,1596年的《威尼斯商人》诗讽刺喜剧和浪漫喜剧的巧妙结合,1598年的《温莎的风流娘们》是受命于宫廷所做,写没落骑士福斯塔夫的情场角逐,在荒诞闹剧中显示出讽刺性来。最后是三部巅峰喜剧,《无事生非》(1598)、《皆大欢喜》(1599)和《第十二夜》(1600),完美地体现了莎翁喜剧浪漫抒情的特色。莎翁的喜剧整体上呈现出歌颂性主题和乐观明朗的风格,讽刺十分温和,莎翁充满机智和诙谐的讽刺语言、以及和谐的恬淡的场景环境营造辅助了这一风格。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角色非常突出,“穿裙子的英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的女性形象更多地体现在机智和才学上,这部分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女性状况,毕竟英国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还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这在全欧洲都是出名的。1602到1604正值莎翁创作悲剧,这一时间段创作的爱情喜剧则染上了悲剧色彩,因为其整体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轻松愉快,又被称为悲喜剧而单独列为一类。02年的《克洛伊罗斯和克瑞斯达》写克洛伊战争的毫无意义和两个主人公之间的腐败爱情。同年的《终成眷属》反映了门第和爱情的问题,还有两年后的《一报还一报》,反映强权和苛政的问题。这些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的特色,创作是为了揭露社会,提出问题。其在剧情类型上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框架,体现出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更能够引发思想性。这一类型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新,虽然并没有成熟,但是对后世的社会问题剧和正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3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一共有10部,是其主要成就所在。开始的两部悲剧还处于探索期,1592年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仿照复仇流血悲剧的作品,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浪漫喜剧在风格上接近。真正开启其伟大悲剧的作品是1599年的《裘力斯·凯撒》。其中《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要拿出来单讲,这里只说一下相关的一些文论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用来形容莎翁作品的那种可供反复阐释的深度的,但是脱离开语境的这句话在网文读者中则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有些阅读能力不足,阅读态度偏执的所谓“脑残粉”,经常使用这句话来作为他们掩盖自身无力的遮羞布,一旦遇到和他们的印象稍有不同,或者稍微提出一点不足的评论,他们就会气急败坏地举起“千雷特”的大旗,以示嘴硬。门神则就此提出了一种反驳,“虽然千雷特,但首先它要是个哈利波特”,意在诉诸于“作品间存在客观的水平差距”这个一号位的直觉,来反驳千雷特这种极端弱智的读者中心主义。其他知名神论还有所谓的“行而上学”,也就是“你行你上不行别bb”,还有什么“各千秋”,说不过了就胡乱和稀泥说“各有千秋”,其他的一时间想不起来了,留待以后整理吧。《奥赛罗》讲摩尔人贵族奥赛罗(摩尔人指搬迁到西欧的中欧伊斯兰教移民)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品德成为大将,还赢得妻子苔丝狄蒙娜的爱,但却听信手下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冲昏了头脑,掐死了无辜的妻子,最终自己悔恨自杀。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砸碎,苔丝狄蒙娜就是这个最完美美好的形象,集中体现了爱情神圣秩序等理想,但在罪恶的社会中却十分脆弱,由于种种原因无辜受难。奥赛罗坚毅果敢充满磊落,在爱情上敢于冲破种族歧视追求平等,但是行事冲动犯下大错(和哈姆雷特正好相反,奥赛罗在哈姆雷特的位置上,第二幕就提着刀把克劳狄斯杀了,哈姆雷特在奥赛罗的位置上,不搞清楚妻子的所作所为,绝不会稀里糊涂杀死爱妻)。伊阿古是阴险狡诈,充满了对权势和金钱的贪欲,而又非常虚伪,世人都认为他正直善良,是他利用奥赛罗的性格弱点毁掉了上司及其家庭。这两人身上的毁灭性力量共同构成了悲剧的推动力。另外,这要换成奎爷,杀了妻子之后的悔恨只会点燃起熊熊的复仇之火,估计之后的发展就是提着刀把副官砍了,然后带了兵把政权掀翻了当麦克白……《李尔王》取材于古老的不列颠传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为一个具有丰富时代内容的悲剧。李尔王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晚年把国土分赠给两个女儿,却遭受女儿虐待沦为难民,最后悲惨死去。还写了爱德蒙对父兄的政变,为了权位对家人下毒手。这些写出了一个恶人当道道德沦丧的时代,一个罪恶丛生的世界。里面疯狂和理性的悖谬很值得关注,葛罗斯特毫发无损的时候不辨忠奸,被挖去双眼反倒看清了真相,李尔王发疯前昏庸至极,发疯后却清醒很多,弄人名为傻瓜,但却是宫廷中唯一能谴责李尔王的昏庸而不受惩罚的人。这些或许讽刺了整个环境的污浊和它对人性理智的摧残。《麦克白》显示了人性存在的自我堕落的可能,麦克白是一位勇武过人充满智慧的苏格兰大将,后来弑君自立,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最终众叛亲离而死。一个受到万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追求自我价值,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最终他却被自身的罪恶所吞没,自愿走上自我堕落和自我毁灭,这种悲剧就更深沉了。莎士比亚悲剧既揭露社会的普遍污浊,也揭露高贵英雄理想人物自我毁灭的本性,前者使得悲剧深沉,后者使得悲剧悲壮。以不伤害整体悲剧基调为前提,莎士比亚会在悲剧中夹杂一些喜剧成分,比如喜剧情节段落,丑角人物等。莎士比亚在写作中采用了一些诗歌的隐喻暗示手法,常常为作品准备一些主要意象,比如《哈姆雷特》中的疾病、《麦克白》中的黑暗和鲜血。4传奇剧莎士比亚晚年回乡以后写了4部传奇剧,又称为田园喜剧,有时也被认为是悲喜剧的一类。和悲喜剧一样,传奇剧也是悲剧情节和戏剧结尾,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其通常带有神秘的超自然要素和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描写,其具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宽恕和解的主题表达也使得它区分与其他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是《暴风雨》。|《哈姆雷特》王子复仇的故事取材于丹麦的历史,莎士比亚让这个中世纪复仇故事焕然一新。哈姆雷特的剧情上包含三条复仇的情节线,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还有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线,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友情等等,这些支线充实推动了主要情节,使得剧情整体丰满而又集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突然去世,于是从大学回国。回国后新王克劳狄斯已经继位,还娶了原王后为妻,这让哈姆雷特困惑而悲伤。父王的灵魂现身,告诉哈姆雷特是新王为了王位和王后谋害了他,哈姆雷特意识到这件事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决心装疯查明真相。哈姆雷特改编了一出阴谋杀兄的戏剧,借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时候演给国王看,以此试探国王。克劳狄斯做贼心虚,他的仓皇退席使得哈姆雷特确定了他的罪行。大臣波洛涅斯主动要求为克劳狄斯去探查消息,却被哈姆雷特意外杀死。克劳狄斯企图在哈姆雷特出使英国的时候借刀杀人,让英国人杀死他,但是哈姆雷特调换了密信,自己逃回了丹麦。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要为父报仇,鼓动暴民冲击宫廷,在克劳狄斯的安排下与哈姆雷特决斗。最终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各自被毒剑所杀,王后误饮毒酒而死,克劳狄斯被哈姆雷特临死前杀死。人塑上最为突出的是哈姆雷特,他体现出理想和现实冲突之下的迷惘。哈姆雷特刚开始是一个充满了乐观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德国的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读书,对一切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但是当他回国,被卷进黑暗的政治阴谋中,他觉得自己的复仇具有拯救国家的重大意义,而现实又让他觉得一切都在与他作对。于是他的理想破灭了,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虽然有行动的决心,但是却不知如何行动,思虑过多而行动犹豫,是一个“延宕的王子”。这种延宕有两种解释,一种归咎于外界的现实,认为当时的时代过于黑暗,而理想过于微弱,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另一种则归咎于哈姆雷特内在的性格,或者更深一步地认为这反映了人性的渺小和虚无。总之,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体现了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的悲观心理。其他人塑也颇有看头,反面人物的克劳狄斯,正面人物的奥菲利亚,他们的形象都很鲜明。三个复仇者之间和哈姆雷特的三个好朋友之间都有明确的对照关系,在对比中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的褒贬。背景设定在丹麦,开头就奠定了整个背景设定的基调:宫廷内外一片混乱,一切都处于放纵和罪恶中。人们普遍觉得“世界的末日快到了”,哈姆雷特认为整个丹麦是“牢笼”。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里广泛地描绘了各式各样的生活面,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这使得这部作品的背景尤为真实可信。思想大抵是表现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衰落,在莎翁写作本剧之时,正值英国处于衰落期,人文主义精神被逐渐暗淡下去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乐观的理想就此破灭,哈姆雷特在丹麦的悲剧,也即一个人文主义者在当时英国的悲剧。文笔上突出的是“独白”,《哈姆雷特》中前前后后共有6处独白,这些独白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在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