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课前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一】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情境1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0,1,2,3时,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与同伴交流.参考答案:列表归纳为n01234567891011…n2-n+1111111317233141536783101121是否为质数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不是活动目的:对现在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有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从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在n=10以前都一直认为n2-n+11是一个质数,但当n=10时,找到了一个反例,进而发现不能根据少数几个现象轻易肯定某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情境2: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活动目的:通过理性的计算,验证了很难想像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对自己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再次为论证的合理性提供素材.注意事项: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以上两个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从而知道了由观察、猜想等渠道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经过有效的证明才能对其进行肯定.也即: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活动二】回顾命题的结构活动内容1.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2.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注意事项: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活动三】回顾命题证明的格式活动内容:命题证明:同角的补角相等。活动目的:通过命题的证明,使学生充分回顾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已知”“求证”“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证明”则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已给出的定义,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求证)的过程。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课堂活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能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发展推理能力。3.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论证解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证明的必要性,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基本证明步骤和要求。评价方法设计: 1.通过环节一的问题2、环节二的问题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环节二的问题3-5、环节三的问题1、环节四的问题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环节三的“练一练”、环节四的问题2,检测目标3的达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生活动】 1.问题1: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各种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在这几幅图片中,都包含着一类特殊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吗?你是如何判断出等腰三角形的? 设计目的: (1)通过一组生活图片,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尝试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依据,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使学生体会“定义”可以做为等腰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也可以做为等腰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从而为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及说理做好铺垫。 活动预期:通过观察、判断,大多数学生能从图片中抽象出等腰三角形,并能用“定义”做为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一个方法,而其做为“性质”来用,少部分同学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可尝试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性质?”,引领学生充分回顾好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作用。 2.问题2:你能运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可以折叠,但不允许度量) 你能利用等腰△的定义说明这样操作的道理吗? 设计目的: (1)通过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利用定义说明操作道理”这一说理过程,使学生发现有的操作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定义说理,有的操作方法却不能直接利用定义推理,引发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活动预期:经过认真思考及以往的操作体验,大多数学生可以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而对于小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与同伴合作完成。当剪出等腰三角形后,有的学生能够直接利用定义说明,有的学生则会发现自己的操作方法不能直接利用定义去说明,教师可给学生留下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3.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设计目的: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活动预期:对于目标意识有欠缺的同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强化学习目标。二、温故探新,规范证明【师生活动】1.问题1: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还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设计目的:引领学生尽可能回忆起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为下一步的命题证明做准备。 活动预期:如果学生回忆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回忆之前的折纸过程,也可以运用课件演示激起学生的回忆。如果学生的表述不全面,或者命题表述语言不够严谨,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成回顾。2.问题2: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的性质,可以直接当做真命题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命题证明的顺序和格式。设计目的:(1)通过折纸活动发现的性质并不能直接当做推理的依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认识。(2)通过对命题证明顺序及格式的回顾,为学生规范证明格式做好铺垫。活动预期: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证明的必要性,而对于证明的顺序,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不熟练,所以要在证明之前做好回顾,并在学习中继续强化。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尝试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活动预期:对于转换有困难及转换不规范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的学生交流予以补充和完善,必要时教师做转化指导。4.学生独立思考证明过程后,再把证明过程放到小组中交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小组代表准备交流证明方法。设计目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比较证明方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活动预期:如果学生没有证明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折纸过程,从而带来证明启示。5.请小组代表交流证明思路及证明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证明过程完成。设计目的:(1)通过方法交流,关注学生能否获得证明的思路,能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过程,能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命题。(2)通过书写证明过程,进一步规范学生推理的严密性。活动预期:在证明过程中,辅助线的规范描述可能有问题,推理过程也可能有欠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证明步骤。6.引导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并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定理1。设计目的:(1)通过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使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2)通过“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使学生明确性质定理的运用格式。活动预期: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对于少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推理依据的填法引导其加以体会。三、拾级而上,更进一步【师生活动】1.问题1:在前面研究问题的图形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继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第二个性质吗?设计目的:在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自然引入学生对性质2的证明,水到渠成。活动预期:部分学生如果有疑惑,可以尝试作其它辅助线的做法证明并交流,充分体会得到此性质的推理依据。2.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述为“三线合一”。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定理2.设计目的:(1)通过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使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2)通过“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使学生明确性质定理的运用格式。活动预期:在“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完成第1种情况的填法,引导学生完成转换。BACD3.练一练:已知在△ABC中,AB=ACBACD延长BC到D,使CD=AC,则∠CDA=度;若过点C作CE⊥AD,且AE=3,则AD=。设计目的:学生尝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推理解题。活动预期: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论证解题,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通过与同桌交流,体会性质定理的应用。四、逆向思考,自主证明【师生活动】1.议一议: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你能完成证明吗?学生尝试自主完成命题的证明。设计目的:(1)引导学生养成“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体会这一获得数学结论的途径。(2)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命题的证明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类比性质定理1的证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命题的证明,关注学生能够规范地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活动预期:在“等边对等角”的证明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充分的解题经验,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完成证明,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注意引导,并鼓励学生按要求将推理过程书写出来。2.总结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并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表示这个定理。设计目的:(1)通过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2)通过“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使学生明确判定定理的运用格式。活动预期: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对于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推理依据的填法引导其加以体会。3.问题2:我们再来回顾“一刀剪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你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说明吗?设计目的: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说理,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除了基本事实及定义,只有经过推理证明得到的定理才能做为解题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预期:多数学生可以尝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说理,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引导他们认真倾听,体会同伴的说理方法,必要时教师做好指导。五、课堂小结,交流反馈【师生活动】问题:你能试着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下总结吗?你有哪些感受与收获?教师引领总结提升。设计目的:(1)通过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2)通过教师引领,提升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活动预期:通过学习小结的归纳,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学生的定理体系进一步扩张,为以后的证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从四大角度来看等腰三角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六 分层作业,延伸提高1.必做题:ABABCD在BC的中点D处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如果点A恰好在重锤线上,则BC就处于水平位置。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2)习题10.4第3题2.选做题:按证明命题的格式,将证明命题“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的完整证明过程完成在作业本上。设计目的:分层作业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必做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理解应用;选做题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规范组织证明步骤的能力。活动预期: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作业题推理过程不严密的学生,可以在下节课中交流完善。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学情分析等腰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通过折纸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又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这些都为本节有关命题的证明做了很好的铺垫。但由于本节课的结论学生之前已探索过,因此在证明过程中,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忘记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的探索方法;一部分对于“证明过程”理解不够到位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循环论证”的现象等等,所以,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好3个方面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准备:充分回顾七年级上册通过“折纸试验”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探索过程。对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证明的必要性》一节的有关知识做充分回顾。对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基本事实与定理》一节中有关“证明的基本格式”做充分回顾。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效果分析评价测量方法课上主要通过统计学生举手频数、巡视观察、课堂回答等方式;课后主要通过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批阅、个别谈话交流、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测量。评价测量结果分类达标人数目标达成高目标达成较好目标达成一般目标未达成环节一820155环节二1520103环节三1222104环节四1621653.评测结果分析【学习效果分析】(1)通过课前必要的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较为顺利进入学习新知的节奏,学生学习主动、热情,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合作学习的热情较高。(2)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为明显。在环节1的完成方面,由于学生在本节课首次接触证明,多数学生的证明过程严密性不够,学习目标达成率较低;而在环节2及环节3,学生可以应用七年级上册探索及本节课的证明,目标达成率较高;经过大半节课的有效学习,环节4的目标达成率提高明显。【教学效果分析】(1)在备课方面,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实践应用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及所教年级具体教学目标与要求;备课详细、实用,能依据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认真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教为主导”的理念。(2)在上课方面,努力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达成较好、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是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已有过探索发现,但对于性质及判定的有关理论没有进行严格的证明。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本节课就是要利用对称的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因此人教版、苏教版、华师大版版本中等都是放在轴对称图形一章中研究,鲁教版的编排按“七上探索、七下证明”螺旋上升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其他版本多是将“探索与证明”放在一起完成。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既体现了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也为学生在以后解题中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线段垂直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在本册教材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中,教科书正式引入演绎推理的方法及综合法证明的表达形式,从几条基本事实出发,对与平行线有关的几何命题进行严格的证明。本节课将继续依据“平行线的有关证明”及“全等三角形”给出的基本事实、已经证明过的定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发展推理能力。掌握基本证明步骤和要求,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课时、课型说明:本节课为第二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中应运用1个课时,课型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新授课型。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第二节等腰三角形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1)依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已知:求证:(2)完成证明。证明:(3)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简述为。ABCABC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2.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填空:DABC已知:如图,在△ABC中,ABDABC(1)∵AD是顶角的平分线,∴⊥,=。(2)∵AD是底边上的中线∴⊥,∠=∠。(3)∵AD⊥BC,∴∠=∠,=。BABACD已知在△ABC中,AB=AC,∠BAC=120°,延长BC到D,使CD=AC,则∠CDA=度。若过点C作CE⊥AD,垂足为E,且AE=3,则AD的长为。4.求证: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1)已知:求证:(2)证明:(3)归纳总结:ABC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ABC(4)根据根据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填空。已知,如图,在△ABC中,∠B=∠C.∵,∴AB=AC.()ACACDBO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AB∥DC,OA=OB.求证:OC=ODABABCD1.如图所示,木工师傅用到的三角测平架中,AB=AC,在BC的中点D处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如果点A恰好在重锤线上,则BC就处于水平位置。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2.习题10.4第3题选做题:将证明命题“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的完整证明过程完成在作业本上。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等腰三角形》课后反思《等腰三角形》是鲁版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已有过探索发现,但对于性质及判定的有关理论没有进行严格的证明。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本节课就是要利用对称的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现将课后反思说明如下:一、主要优点1.充分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通过折纸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又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这些都为本节有关命题的证明做了很好的铺垫。无论是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还是“三线合一”的性质,我在教学中都注重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折纸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回忆以及对于性质的证明思路都是有一定的难度。所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观察实验的数学方法突破此难点。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所剪得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通过找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但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结论?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可能就不会表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假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在△ABC中,∵AB=AC,∴∠B=∠C。而证明这一性质的关键在于作辅助线,引导学生通过折纸试验得到启发——折痕就是我们用于证明时要添加的辅助线,从而让学生掌握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在证明角相等时,通过数学的转化思想证明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刚才找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另一个性质“三线合一”。同时对学生进行强调:用几何符号应用“三线合一”,必须以“等腰三角形”及“某一线”为前提。2.淡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及判定的探索证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证明的必要性,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而教学难点是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基本证明步骤和要求。基于以上教学重难点,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运用应淡化处理,可以在以后的课时中重点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探索证明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预设了一个性质1及性质2的应用练习,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探索及证明花费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课堂中就没有进行应用练习,这也不违背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及重点难点的处理,所以本节课判定及判定的应用主要在于“符号语言”的合理表示层面。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坚持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都有明确的导向性。剪三角形中渗透“观察与实验“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在性质及判定的证明过程中,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的探索证明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课堂的有效生成。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是一味的以教学设计预设进行授课,而充分发现应用各种课堂生成。比如,我发出学生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运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命题的条件及结论没有预设的那么流畅,我便放慢教学节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转化的要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