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展示【案例信息】案例名称: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授课教师:赵谨(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指导教师:薛晓光(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小学特级)【教学设计】:一、设计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向我们介绍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设计前,我深读教材,发现作者通过三个场景:地震之初、多人劝说、用力挖掘;三个写法: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三次诺言的回顾等方面,写出了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而在学前调研学情时,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父爱漠然,于是我从学情出发,带领学生逐层深入文本,感受父爱的了不起,期间的随文练笔:父爱是……和文中的两次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感悟从父子的角度给对方写的诗,都是让学生巧妙地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言融合在一起。二、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三、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在真实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学情,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捕捉课文核心句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体会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3.学习单元导读中“父爱是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教学难点: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五、课时分配:2课时(第二课时:1.熟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初始认知;2.利用工具书和语境准确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及新鲜语句;3.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直奔主题,呈现主旨1.教师激情导入:有一个人叫父亲,有一种爱叫父爱。(这里先插入单元导语中的话,然后是教师的创造为好。)父爱是轻轻地握着你的手,父爱是让你懒懒地趴在他的肩头,父爱是高高的把你抛向天空,父爱是让你稳稳地骑在他身上,那时候,我看见,你和他都笑了……父爱是抱着你看天边的云,父爱是蹲下去做你的球迷,寒冷的冬天,父爱是他温暖的怀抱……(设计意图:此处让学生在老师诗一样的语言中,配以相应的图片和音乐,点燃他们对父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全文定好调,同时对“父爱是……”这样的语言表达有初步的感受。)2.这就是父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去感受那份父爱的了不起。事情发生在……出示: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突然间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3.也许这些词让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课件出示:30万、4分钟、欢声笑语、漂亮、废墟。(由段落到词,使学生了解整段中的关键词,潜意识的使学生关注到重点词的作用。)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学习第一个场景,感受动作描写的作用。1.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废墟,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第一反应是什么?预设:冲喊跪哭走2.你怎么理解这个“冲”字?透过这个字,你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出示教师的例句:父爱是地震后不顾一切的冲向废墟,父爱是慌乱中勇敢的面对,父爱是……(学生学着老师的例句,自己试着写写,感受“冲”字背后的父爱。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相融合,初步习得语言。)3.在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的四个动作中,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受到父爱的了不起?预设:因为其他父母都是悲痛欲绝后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勇敢的走向废墟,用自己的双手寻找儿子。4.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这么坚决的走向那片废墟?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感受这句话的作用。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动作的理解。)教师小结:这些都是父亲的动作,透过种些动作描写,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感受到了动作背后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习第二个场景,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在学前调研中,很多同学都说第12自然段最让人感动,请读读这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肉体艰难。①关于时间,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②此时作者在用什么挖?(一双手)创境:就是这双手,急切的想从废墟之中挖出儿子,每挖一下都用足了全身的力气,没过多久双手就血肉模糊,鲜血直流。十指连心呀,每挖一次都是钻心的痛,可父亲就这样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该是怎样的36小时呀!难道在流血的仅仅是他的手吗?对,他的心一直在滴血。(学生再读,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时间的漫长,父亲挖掘的艰难。)(设计意图:教师创境,引导学生读时间的部分,使学生展开想象,对比感受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过程的漫长和艰难,感受父亲肉体上的折磨。)2.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时父亲内心的艰难。①其实在挖掘过程中,父亲所要面对的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创境:出示图片、音乐。也许在挖掘过程中,父亲会看到这样一些满是灰尘,沾满血迹的书包;会听到这样一些父母因找不到孩子而抱头痛哭;会面对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抱着自己孩子的尸体,生不如死、撕心裂肺的呼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会看到这样一双小手,和自己儿子一般大小,手里还攥着一支笔,可是却早已冰凉……②看到这样的父亲,你心疼吗?感动吗?我想他的儿子如果看到这一幕也许会给父亲写这样一首诗:“冲向废墟,我的父亲。不顾劝阻,我的父亲。满脸灰尘,我的父亲。……我了不起的父亲!”(其余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把诗写完整。)③孩子们,这又该是怎样的36小时呀!如果给你一个摄像机,你会把镜头对准父亲的哪里?你的镜头下又会记录怎样的情景?④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呢?(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尽管如此,父亲从未放弃过挖掘,是什么让父亲如此坚定?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请你把这句话背下来,让这句话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设计意图:对于这一段,设计了两处学生练笔,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才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吸收、内化。表达自己的理解。此处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吸收、创作的过程。)学习第三个场景,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1.透过其他人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坚定。①回顾曾有一些好心人上前劝阻父亲,孩子们听到的:出示:一些孩子的父母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消防队长挡住他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说:“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这些语言背后其实说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放弃。)②A、这些人如此绝望,难道他们不愿意救出这些孩子吗?出示:绝望的“绝”的自理识字。古人“绝”字最初的意思是用刀将一根丝线砍为两段,从此,再不相连。B、这位父亲又为什么没有绝望呢?引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2.品读父亲的语言,感受他对诺言的坚守。出示:父亲的三次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资料引入: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半小时内救活率95%第一天救活率81%第二天救活率53%第三天救活率%第四天救活率19%第五天救活率%(父亲的三句话背后也说了一个意思,不放弃。通过出示的资料,让孩子们感受到此时此刻,在外人眼中的漫长和艰难,在父亲眼里时间过得却是那样的快,因为每失去一秒,儿子存活的希望就减少一些,体会此时父亲争分夺秒地与时间(死神)赛跑的急切心情,读出父亲说每句话的心情,感受父亲救儿子的坚定。)(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正所谓言为心声。在多角度的品读中,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习得方法。)3.此时此刻,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预设:父爱是一次次的询问,父爱是对诺言的坚守,父爱是独自一人的面对,教师小结: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亲,字典中“了不起”有一个解释是“不平凡”,作者在此正是透过这些平凡人的表现反映出父亲的不平凡,使得父亲的了不起那么真实和伟大。三、聚焦相见场景,品位语言,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出示父子相见的对话。也许真的是父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父亲听到了阿曼达的声音。出示:“爸爸,是你吗?”“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找学生读,关注到儿子语言中的两个问号,父亲语言中的四个感叹号,结合前面的理解指导朗读:同学们,38小时的生离死别,是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啊!你再来试一试。)2.一个7岁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此时此刻,他没有光,没有水,更没有食物,没有一个大人可以依靠,他只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幸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坚强的活下来?①出示句子一:“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呀,无论发生什么,父爱总和我们在一起,此时的父爱就是儿子活下来的勇气。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父爱,才有了儿子后面这个了不起的举动。出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个“不”字,这是阿曼达在经历生死离别时的第一反应,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在黑暗中长达38小时好不容易和父亲相见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同学先出去,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此时,全文又成为了这个“不”字的背景,让阿曼达的了不起跃然纸上。②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儿子,父亲也一定为他写首诗,请你把儿子的诗补充完整。“废墟之下,我的儿子。……大声说“不”,我的儿子。我了不起的儿子!”预设:废墟之下,我的儿子。一片漆黑,我的儿子。又冷又饿,我的儿子。坚信父爱,我的儿子。鼓舞同学,我的儿子。等待救援,我的儿子。大声说“不”,我的儿子。我了不起的儿子!”四、回顾全文,练笔抒情,感受父爱。①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紧紧地拥抱吧。)②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整理随堂的笔记,写一首关于父爱的小诗:父爱是什么?教师小结:父爱是什么?是父亲的眼神,是父亲的言语,是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谁也不会天天经历地震,但父爱天天在我们心里,幸福、甜蜜……七、【课后反思】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后,我对上课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是这样的:全班36人,喜欢这节课的35人,感觉一般的1人。喜欢的原因中,除了感觉老师讲的生动、有趣、感人,喜欢课件中的插图等原因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首先就是老师教会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学会写诗,我喜欢自己写的诗。有的学生说:“希望每节课都有这样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理解着写一首诗。”可见,适时适度的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练笔是很必要的。孩子们喜欢在学习、理解、体悟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写一写,这种实践才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运用中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运用过程中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其次,孩子们更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作品,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说:“能不能增加互动环节,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希望多给一些展示的机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是快乐的。如果可能让我们演一演吧。”可见,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作品,这种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这样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巧妙地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言融合在一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像林语堂说的: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还更广阔的天地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飞翔,这一点是我努力的方向。案例评析案例名称:人教版五年级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评析教师:张琪:(北京朝阳实验小学,中学高级)赵瑾:(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王新宇:(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屈晓娜(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李芳:(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王学俊:(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张红玲:(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评析文本】王新宇: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区兼职教研员、朝阳实验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琪老师;区骨干教师屈晓娜、王学俊,张红玲,李芳老师和授课教师赵瑾老师。张琪: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概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如何践行好这一理念,是众多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今天看到的由赵瑾教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能够基于学情的把握,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根据文本中浓重的“父爱”主题,引导学生探寻“父爱是什么”,根据文本改编小诗,自创小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生命活力的释放。这种简约而不肤浅的课堂是值得探讨、深思和交流的。我们来剖析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屈晓娜:(基于学情的调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尤其是对学生阅读一篇新文本的初始认知水平心中有数,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已知和未知有清醒的把握,才能立于教学的不败之地。为了帮助赵老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我们年级组对五年级六个教学班的198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学情调研。主要围绕“你读懂了什么?”“哪部分最打动你?”和“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这三个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中:92%以上的学生都能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65%的学生读出了父亲坚持不懈的精神;30%的学生可以读懂父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14%的学生可以读出爱与信任可以创造奇迹。在第二部分“哪部分最打动你?”中:76%的学生认为父亲救儿子的那部分,也就是5——12自然段最打动自己。在第三部分“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中:47%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家长不救自己的孩子?33%的学生不懂为什么这对父与子互相信任,一直在坚持着?16%的学生不懂关于地震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为什么地震后会发生大爆炸?7%的学生不懂为什么他们说父亲精神失常了?6%的学生不懂为什么多次提到“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等等。张琪:(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初衷)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在一个爱的主题单元里。这样的学情调研结果,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不能肤浅地仅仅停留在一般感受父爱上,应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在洛杉矶大地震的巨大灾难面前,父爱的深沉、执着、忘我和无畏,对父爱有更具体、更细腻、更震撼的感受。认识和真挚地体会父爱,理解父爱是人类最可崇敬的情感之一,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真诚的爱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本篇课文的最大资源就在于读懂父爱的伟大。如果我们的教学定位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就可以避免简单的课文串讲,利用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们将读写的结合点定位在:对父爱的感受、提炼与表达上。主题单元的导读中有一段话跃入我们的眼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地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这样的语言格式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能否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典范的语言格式,提炼概括他们对父爱的感受,成为我们这次教学特别期待的,也是这次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原创点、创生点。在这样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赵老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1.捕捉课文核心句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体会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3.学习单元导读中“父爱是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李芳:(对教材的深读源于学情)我听到过很多人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大部分设计都是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点确实很重要,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了这一点,更关注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我们与孩子的课余交流中,有的孩子就说:我爸爸就知道在我看电视时,瞪着眼睛冲我喊“别看了,写作业去!”由此可见,孩子对父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决定围绕这个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父爱。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赵老师从课堂的引入开始,用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图片,引领着孩子走近父亲,初步感受着父爱;到深入学习课文时,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从父亲坚定的信念中,深刻地理解了深沉的父爱,再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借助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孩子们重新认识了父亲,全面地理解了父爱。赵老师对教材有这样的深度解读和创造性的使用,都是源于学情的,所以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王学俊:(教学内容的重构)这节课的实施过程给我的感受很深,就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精确重构。根据常理我们知道:其实父亲在废墟中寻找儿子的过程是和别人劝父亲的过程是同步的。只是教材把劝的内容放到了前面,把寻找的内容放到了后面。文章分两个自然段进行描写,学生如果不能立体地感受这个故事,会孤立地读为两个割断联系的场景;但赵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构,立体地还原了故事的画面,给我们一种真实的现场感,我下面会具体谈到。通过学情调研我们知道,孩子们对于第12自然段父亲独自坚持了38小时的寻找挖掘非常感动,于是赵老师牢牢抓住了这个自然段,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在挖掘过程中,肌体的劳累、不堪重负和精神的焦虑,父亲之所以能战胜身心俱疲,有一种无畏的忘我,都源于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接下来,赵老师话锋一转,回到前面有关其他人的描写,并透过这些人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寻找儿子之坚定。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赵老师把前面有关其他人表现的内容穿插到12自然段里,使难忘的38小时的这一经历的画面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厚重。关键是把“劝”的内容穿插到12自然段中进行,这样的好处就是给孩子搭了一架梯子,对于学生充分理解父亲寻找儿子的艰难以及对诺言的坚守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当所有人绝望的时候,只有这位父亲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他在坚守他给儿子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看来,赵老师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父亲当时的境况,给学生一种还原现场的感觉。本环节的教学还有一处亮点就是教师适时补充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还的可能有多大”的资料,更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在和时间赛跑,在和死神斗争,为寻找儿子他心无旁骛、别无他顾,他坚信儿子没有死,在等待他,他要和儿子在一起,无论发生了什么!总之,我们不难看出,赵老师没有按照教材的原有段落串讲课文,而是依据学情和故事发生的现场感、时间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调整,从而引学生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学习。张红玲:(语言的重建)正是有了老师这样的理解及教学的设计,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父爱有了重新的认识,从最初调研时感受父母的形象只是大声地呵斥,喋喋不休的唠叨到最后父爱是一次次的询问,是对诺言的坚守,是独自一个人的面对等等,可以看出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父爱的理解得到了升华,从而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父爱的诠释。学生在思维重建过程中重建了语言,习得了语言,获得了情感。张琪:在教学内容重构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自己教学实施中的导学系统与练习系统相互配合在一起,使这节课凸显了这样几个亮点: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巧用动词,在一“冲”之下,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去体会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执着。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与不寻常的语言环境中思考父爱是什么,感受生死攸关的时刻,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信任和期待,诠释父爱真正的含义。第二,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应。赵老师虽然从第12自然段入手,但在教学中,教师强化这一切入点,以此做为引子,联系全文。既关注了对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的感知与感悟,又突出了宏观的整体把握,老师具有比较强的人文素养和大的视野,能够引领学生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人性的光芒。第三,依托课文和其他语料中语言训练的生长点,引导发现,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第四,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中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注重了“综合性”的特点,敢于尝试和变换教学方式,用创作小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了认识水平和语言应用水平,提高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王学俊:(读写结合)我觉得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巧妙的读写结合。我们可以看到,赵老师在不打折扣地落实新课标要求的10分钟的写,而且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赵老师设计的这10分钟的读写结合,不是以往的那种规定环节、机械式的读写结合,而是把这写的时间打散,将学生的写落实于重点环节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想象,不知不觉完成练笔,润物细无声。张红玲:(教师的教学语言)说到学生的语言我觉得老师的语言在这堂课上也很有亮点。首先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语言是充满诗意的。比如开篇的那一段配合着图片吟诵的导语,还有课中老师各环节间的导语和评价语等等,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老师的语言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在老师有感情地吟诵中,课堂顿时就弥漫起与课文相通的浓郁气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整个课堂当中不断地去尝试,丰富自己的语言,力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深刻的感受。可以说赵老师语言上的感染是很成功的。再有就是赵老师的语言还是充满智慧的。我们知道课堂上充满了变数,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处处潜伏着能够精彩生成的契机。比如在课堂之中有一位小男孩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自认为观点偏激的那个,他说:“警察说能理解父亲,但我觉得警察理解不了父亲,毕竟父亲失去儿子的那种感觉别人是无法想象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但赵老师运用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她听完学生的问题马上做出反应,接着男孩儿的话说:“警察对父亲的行为不能理解,对吗,但警察更不理解的是父亲对儿子的那句诺言,一起说是什么?”这时学生读出中心句,后面又通过老师的激情导读两次回扣中心句。由此我们看到了课堂上老师机智的引导,可以说是化意外为精彩,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正是老师智慧语言的魅力所在。张琪:(问题所在)赵老师是具有很好语言素养的教师。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语言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课堂组织与调控作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我们的课堂不是由教师单边的课前预设包打天下的。这节课大体跟着教学预设在实施,操作也比较顺畅,但教师利用学生生成的学习资源是相对不足的。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可以抓住一两个主要问题作探究,或者引发学生的质疑,这比之繁琐提问、逐段解读,会更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阅读力。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当机立断改变自己的设计,及时地顺应学生的质疑,根据学生问题展开教学。相信教师不拘泥于自己的固定设计,而以顺应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才能真正生发出“因学设导”的精彩。张红玲:听了张校长的发言,我也有一点想法。还是就老师的语言来说,整堂课给我突出的感觉就是老师的语言稍多了,老师的导语很多都是有目的的引着学生向老师预设的方向推进,而学生课中的质疑,思维的拓展,自主活动的空间等生成性的东西相对来说就显得不足。比如:在赵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就是老师出示唐山大地震中抢救时间和救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工学院《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光源助航灯光设备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山东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教案
- 2024年供热系统升级改造协议
- 2024年修订版:房地产行业核心员工保密协议
- 酒店管理创新实践方案
- 2024年共同财产分配及债务清算合同
- 2024年债权转让及股权变更合同
- 2024年信息安全咨询服务协议
- 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范表
- 期中阶段测试卷(六)-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GB/T 2977-2024载重汽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 北京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DZ∕T 0283-2015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正式版)
- 朗致集团逻辑测评试卷2024
- 悬吊技术的临床应
- 精益管理与精益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