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记叙文答题技巧集体备课-陈永真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1.gif)
![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记叙文答题技巧集体备课-陈永真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2.gif)
![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记叙文答题技巧集体备课-陈永真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3.gif)
![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记叙文答题技巧集体备课-陈永真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4.gif)
![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记叙文答题技巧集体备课-陈永真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dc5a67e660660401942eb9ea32fab72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答题技巧(一)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考典例:
2019《访梅》5.请依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
8.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6分)
2018《歪儿》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017《扁担的一生》11.阅读文章④-⑯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1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一:内容理解与概括1.通读全文(段),抓住题干提示,明确答题方向及答题区域;2.精读答题区域内容,勾画有效信息;3.根据题干要求,对勾画出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归纳;4.分条罗列,与原文情节或内容进行对照,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人事果)对策一:内容理解与概括1.分析所给示例,找到在文中对应的段落;2.找到需要填的空,在文中对应的段落,锁定答题范围;3.分析所给示例的共同特点(内容+结构);4.仿照示例,符合共同点,组织答案(尽量用文中的词句)梳理文章内容(多考查表格或箭头类)1.观察需要还原的句子特点(内容+情感);2.将句子代入需要还原的四处位置;3.结合上下文分析比较,找到一些词语的暗示;筛选出正确的答案。
语句还原1.先看词语的意思;2.分析空缺处的前后语境;3.确定一个或两个待选择词语,排除不符合的选项;4.将词语代入原文验证,看是否符合句意、逻辑及段意。
选词填空中考典例:
2017《扁担的一生》1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课内典例:
《故乡》采用第一人称“我”有什么作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考点二:人称及作用1.使用第一人称,更细腻地刻画了人物X心理,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作者X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起到呼告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交流思想感情,便于抒情。)3.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便于表达作者对X人物或事件的评判。(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用于物时,有拟人化效果,叙述亲切自然。)对策二:人称及作用中考典例:
2016《那个春天很暖》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情感线】
2014《红书包》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6分)【实物线】考点三:把握行文线索1.细审题干,明确线索类型(核心人物/实物/感情/事件/时间/地点);(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重要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5)时间线索:时间顺序(关注时间变化的词语);(6)地点线索:地点转换的顺序。2.通读文章,明确核心人物、重要物品或勾画出情感变化/情节转换/时间标志/地点变化的关键词。3.结合题干,找到对应段落,总结概括。对策三:把握行文线索及作用
文章以XX(事物)/XX(人物)/XX事件/XX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XX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对策三:线索的作用中考典例:2018《……》14.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作用类】
2013《远去的乡村》9.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理解类】
2012《红橘甜了》13.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6分)【含义类】考点四:标题的含义、作用1.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出了文章什么内容。(1)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文章内容;(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2.深层含义:联系主旨/情感,写的什么中心。(1)分析标题与主旨的关系(提示、点明);(2)分析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感情和态度);(3)分析写景标题,表现了景物特点,展现品质;(4)分析标题的修辞义/象征义,先将修辞/象征还原;(5)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既写出了……,又写出了……。【含义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物的品质,景物的特点);2.表明了文章写作对象;3.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情感/感悟;4.……是贯穿全文线索;5.奠定感情基调;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7.?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8.若标题运用修辞,先将修辞还原,富有韵味和诗意化。【作用类】1.抓住核心人物、事物、事件;2.抓住文章线索;3.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4.抓住文章主旨/感情句子。【拟标题】中考典例:
2019《访梅》6.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浅层和深层】
2018《歪儿》1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4分)【修辞义】考点五:词语赏析(含义、效果等)1.理解词语表面含义;揣摩深层含义(结合语境、文章内容、文章主旨等揣摩)。2.指代义:(1)指示代词:一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二联系文章内容推断。(2)非指示代词:一理解词语本义,二分析语境义,三把握指代内容。3.临时义:一理解词语本义,二分析语境义,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4.(1)解释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2)结合语境,寻找本体。模板:“XX”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内容+表达了/表现了……【含义类】一判断词性,二词语反映的情形,三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形象、品质等。A:动词、形容词:XX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B:副词:XX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C:叠词:运用了叠词XX,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XX,生动形象地描写了XX的情态美,流露出作者……的情感。3、从修辞角度。【词性类】词语表达效果答题规范:“XX”在文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心理/态度。
“XX“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词性/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心理/态度。【表达效果类】中考典例:2016《那个春天,很暖》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对策:一依:依托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三联系:联系本句含义;联系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或通过解释段意来解说本句所写的具体内容;联系本文的中心、时代背景、作者态度与感情。备注:若是总领句,需从下文搜索关键信息;若是总结句,需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需密切关注上下文段中的相关内容。【表层(内容)十深层(情感:人物品质/主旨/感悟)】考点六:句子含义中考典例:
2019《访梅》7.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
2015《槐花》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人物描写】
2013《远去的乡村》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修辞】考点七:句子赏析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抒发、烘托)了……的感情(作用)。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的……情态(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对象)的……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对策一【修辞】4.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渲染了……感情/使文章条理分明,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富有气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的内容,使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强烈表达了……的感情。7.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感)。8.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的特点。1.自然环境描写:特点: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作用:交代背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情(感情);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作品人物……的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若在开头,还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若在结尾,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社会环境描写:特点: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风、民俗等的描写。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对策二【描写】3.人物描写:答题规范:运用了(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的情形,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品质,表达了……(情感)。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性格/经历等,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为下文……做铺垫。语言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心理和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质。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作用: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觉。5.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起烘托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6.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完整,丰富作品内涵,人物形象更丰满。1.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2.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抒情性散文常考)3.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议论性散文常考)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对策四:【表现手法】对策五:【词语运用】对策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文答题技巧(二)中考典例:2018《歪儿》12.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在内容上的作用是()。(4分)中间段:结构: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2.照应,与前文……相照应;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4.总结上文。内容:1.概括具体内容(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引起了下文什么内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2.与下文……形成对比;3.表现人物……品质;2、表达情感,点明中心。备注: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考点八:句段作用开头段:结构:1.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照应标题;3.引出下文对……的描写/叙述;4.为下文……做铺垫;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1.概括具体内容,交代写作对象/内容;2.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等;3.营造……氛围;4.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情感;5.与下文……形成对比。6.若开头引用诗句,作用是:引出下文对……的描写/叙述;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备注:开头段若是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营造某种氛围等结尾段:结构:1.总结全文;2.照应标题;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内容:1.概括具体内容;2.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情感;3.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抒发了作者……感情;4.若是省略号,问号,环境描写,作用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中考典例:
2016《那个春天,很暖》8.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对策:1.审题。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分析”之类的字眼,则可以用“性格特点+佐证材料(概括人物的事例或行为)”的形式作答。2.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描写、评价等。(1)理事件。在事件发展中,看人物的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等,(2)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描述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考点九:人物形象(3)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反语、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3.具体概括,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化。答题规范:人物特点(性格、品质、精神),从……可以看出(人物+事迹);要求:先答性格特征,再结合内容分析;分点分条分角度,每一点必须是不同的侧面,尽量用文中的原词;先答主要的,再答次要的;结合分值作答。中考典例:2014《红书包》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4分)【照应】对策:A: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如对比、铺垫、衬托、照应、抑扬等。B: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分析提示句的特点,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是否使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等手法;是否有设置悬念等。C: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等。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顺序组织答案考点十:表现手法1.铺垫特点: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所做的描写,借以形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作用: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2.伏笔:特点: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3.衬托:特点: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或事件意义。作用:文章用XX衬托了XX,突出了人(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考点十:表现手法4.对比特点: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作用:运用对比,作者将XX和XX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XX人(事、物)……的特点/情感/品质/形象,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特点:情与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作用:作者在对XX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6.前后照应特点:文章前后内容关照呼应。作用:前后照应,文中……与……相互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考点十:表现手法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或先大力颂扬再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作用: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8.托物言志特点: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种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含蓄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考点十:表现手法9.以小见大。特点:通过小事反映重大主题,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10.设置悬念:作用:文章开篇提出了……问题,设置了XX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的情节曲折。11.象征:特点: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作用:象征,作者通过对……的描写,含蓄深刻地寄托/表达了的感情。12.夸张:作用:夸张,强调/突出了……的特点/情感/形象,给读者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考点十:表现手法记叙文答题技巧(三)五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插叙、倒叙会作为考查重点)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和间接抒情。议论: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考点十一:表达方式记叙: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交代了……的过程。描写: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说明: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对……了解得更清楚。抒情: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议论: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点明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对策十一:表达方式答题规范对策:1.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2.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3.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4.注意联系文章题目。答题规范:文章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歌颂(批判)了……,表现(揭示)了……的深刻道理(主题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点十二:主旨分析中考典例:2016《那个春天,很暖》9.……写出两点启示。
2014《红书包》9.……“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对策一: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只要抓住文章主旨,并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是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还是结合个人经历,就可以顺利答题。答题规范:我认识到/懂得了/感悟到……(扣中心分条陈述)设问二:你是否赞同文中XX的做法?为什么?对策二:要求对文章中的人物行为作出评价,是赞同还是反对。作答此类题目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可以了。答题规范:观点+论述+总结。考点十三:内容思考探究中考典例:2017《扁担的一生》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策: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分析关键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文章背景,一般是作者某个特殊人生阶段的有感而发,此时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用电证明申请书
- 初级银行管理-银行专业初级《银行管理》高分通关卷3
- 初级公司信贷-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司信贷》高分通关卷3
- 加快问题解决的应急计划
- 博物馆申请书
- 线路改造技术协议书(2篇)
- 6.2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 6年级-下册-第11讲-数论综合练习
-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 疫情时代下的数字健康解决方案及其对传统医疗行业的冲击和变革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 2019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四单词表
- 园艺产品的品质讲义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
- 桃花节活动方案
- 社区医院建设标准
- 变更户主情况登记表
-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自动提取税率计算】
-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课件1画家故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