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十五篇)作为一位优良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制定才适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试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一致木块和细线各20件。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测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假如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

其次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醒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沛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需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战胜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假如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试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试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试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试验,既能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探讨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复:(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一致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一致?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复:(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复:(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复: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到底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试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四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把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考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探讨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试验准备。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方法

w=f·s

二、新课教学

1、思考:

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对比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寻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总=fs=120n×4m=480j

η=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一致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稳定练习:出示幻灯片,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

四、小结: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作业: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十分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试验让学生诚恳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试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存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把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试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繁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料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试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把握试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其次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把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状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把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等关系。

②把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把握通过试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试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把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简单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把握试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当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奇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当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表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试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试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终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表达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把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奇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试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试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把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把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复,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需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战胜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输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1: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复。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试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试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探讨和回复,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试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后来改为观看我所做的试验视频

(三)课本例题分析处理,明确规范解题格式、方法和要求。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分析题目,讲解思路。加强解题格式。

(四)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机械效率

1、公式的变形应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练习题。

练习1、已知某工地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5%,要把质量为200千克的砖块提升10米,则滑轮组自由端拉力应当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思考,回复,练习,记忆加强。

2、机械效率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

学生活动:探讨效率大越大,则说明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机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种功大小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只说明有用功在总功当中的比例、份额。当控制变量时,探讨相互之间大小关系。

3、探讨思考:机械效率的范围

机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种机械可以依照我们需求省力或者省距离,但是绝对不省功。

4、探讨思考: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能否说机械效率越大,则功率越大,或者说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机械的性能

5探讨回复: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当有用功一定时,尽量减少额外功(减小总功)提升一致质量的砖头一定高度

当额外功一定时,尽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尽量增加重物质量,好比打的包车,尽量多座人

当总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尽量减少附载物

6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减小摩擦,给滑轮组添加润滑油等

减少、减轻附载物

组合机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观看实际生产生活中机械的使用,把握选择机械的方法

(六)、简单习题训练,检测知识把握程度。

①以下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②为了提高机械效率,以下各种措施中有效地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共一定,增大额外功

c.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小总功

③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④一滑轮组,不记绳重和摩擦,用它来提升一重为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为80%。若用该滑轮组来提升一重为2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

a.大于80%

b.等于80%

c.小于80%

d.无法确定

(七)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节教学内容,安排课后作业。

下节课学习内容预报及安排:

1.实践探究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别且根据猜想设计可行的试验验证方法,提前设计好数据采集表格。

九、课后作业:

1.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1000n的物体提高2,所用的力是550n,则有用功为_____,总功为_____,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的重力_____n(不计绳重及摩擦)

2.如图1所示,用此装置拉一重为100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需拉力为8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实际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欲使物体以0.6/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进,那么实际拉力为_____n,拉力在5s内做的功为_____。

3.用500n的力拉着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8时,可将滑轮组悬挂的重为1500n的物体匀速提高2,则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是[]

a.25%

b.75%

c.15%

d.85%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对比[]?

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

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小了?

c.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起重机在1in内能把5.0×104n的物体匀速提高30,它的机械效率是60%,在1in内,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为多少?所做的总功为多少?总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轮匀速提升360n的物体,倘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考虑既省力又便利,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十、板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③理解、强调:

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关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1.通过试验探究知道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

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总、w有用、w额外的含义,并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试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4.通过试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知道机械效率的存在。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引入

在使用简单机械提升或移动物体时,我们要对机械做功,机械又要对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对机械做功和机械对物体做功相等吗?

二、新课

(一)活动:以动滑轮为例,对比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1.设计方案:

2.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3.试验注意点:

a、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b、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便利。

4.设计表格,进行屡屡试验,将试验数据填入表格。

5.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

(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有用;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战胜摩擦力作功,还要战胜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额外;假如把手的拉力(即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

学生复习列举出常用的简单机械。

学生设计方案并指出测量功的步骤。

将试验数据记入表格并得出结论。

记作w总,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2.以捞水桶或用水桶打水为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使用斜面时:将重物举高h所做的功(gh)为有用功;使用斜面时,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三)机械效率

1.定义:物理学中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η表示。

2.表达式:

3.说明:

①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比值,所以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

②由于w有用总小于w总,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③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性能优良。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机械工作时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无关;与机械工作时的快慢程度无关;与机械工作时所完成的功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4.活动:

①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不可怜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②试验、探讨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5.例题:

(1)用定滑轮缓慢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当物体提升2m时,求有用功、总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g=10n/kg)

(2)由于在使用杠杆时的摩擦十分小,故杠杆是一种机械效率十分高的简单机械,若用一根机械效率为90%的杠杆将一个18.0kg的物体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总功?(g=10n/kg)

三、学生总结归纳;

四、课堂训练。

指出在捞水桶、用水桶打水、使用斜面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学生探讨、总结。

学生活动:计算不可怜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试验、探讨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计算例题

学生总结

(可就所学的几种机械探讨)

课堂训练

1.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你能区别有用功和额外功吗?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于1吗?为什么?

3.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4.如下图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重物g=200n,每一个滑轮重25n。当绳自由端拉力f拉力为n时,恰能让重物g匀速上升。

5.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

a.不能改变机械效率

b.提高了功率

c.改变了动力的方向

d.节省了力

6.斜面长5m,高1m,把重为5000n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__n;假如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1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7.通过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试验,可得出以下各措施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8.两台机械完成的有用功之比w1:w2=4:7,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60%,η2=75%,则两台机械所做总功之比为()

a.5:7

b.7:5

c.16:35

d.35:16

9.如下图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其中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abcd

10.滑轮组将重500n的物体,举高80cm的过程中,机械效率为80%,则此过程中有用功为j,额外功为j。若不计滑轮摩擦及拉线质量的影响,则可知动滑轮重n,当提升重物为40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11.芳芳和兰兰运用如下图的试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试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假如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它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3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都有关;

猜想4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芳芳和兰兰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试验记录如下表。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试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试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

12.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下图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工人的质量为60kg,保洁器材的质量为20kg,人对绳的拉力为300n,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匀速上升了10m,求:

(1)此过程中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存一位小数)。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综合教学法。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

在电脑上映出下图:

生: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或装在袋子里,人提上去。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

师:同学们回复得都很好。我们可以有大量方法将砂子运上楼。

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做个模拟试验,请大家探讨。(电脑模拟动画)

这是一个利用滑轮组提升砂子的装置图,请观测和思考:

1、几段绳子承受物体和滑轮的总重?

2、砂子升高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是多少?

3、把100n重的砂子运上6m高的楼上,需要做多少功?

4、通过滑轮组,绳子末端用了40n的拉力将砂子运上去,实际做了多少功?

5、想一想,这两个功为什么不相等?

学生探讨的结果。

生:提砂子上楼时也要把桶、动滑轮提上去,还要对桶和动滑轮做功;另外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需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战胜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二、引入机械效率

1.试验;把动滑能重g=6n的砝码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的拉力为多少?

②通过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2.探讨与分析

(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没有)

(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一致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一致?这说明什么?

(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越少越好)

师: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生:有用功多。

师: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到底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试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四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把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机械效率》物理教案设计及教学实录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试验方法进行探究试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试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用试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带钩的方木块、长方体铁块、砝码。

老师用试验器材:器材同上。

软件:flash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工人往高处搬重物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的东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由于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这种省力的机械,在生活中有大量运用,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斜面?

生:盘山马路就是一个大斜面。(大屏幕)

师:还有吗?

生: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线会更简单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师:这盘山马路像不像s形?

师:桥梁的引桥也是一个斜面,而且桥面越高,引桥也越长。(大屏幕)

师: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由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师:说得很好。实际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会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额外功,这样使得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就是机械效率,我们用它来描述利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毕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的省力状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关系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师:我们利用斜面做功时,目的是把物体抬到一定高度处。我们不把它竖起提升,而是沿着斜面把它拉上去,这是为了省力。演示:请看这里,沿斜面拉物体时,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如何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生:战胜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

师:我们需要哪些测量仪器?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要测出物体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长度。

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屏幕)

师: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拉力的大小?

生:用弹簧测力计钩住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拉,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拉力的大小。

师:知道了如何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了,同学们猜想一下,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进行猜想:

生: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斜面长度、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体重力有关。(大屏幕)

师:能说说你们的猜想依据吗?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战胜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师:有道理。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把物体提升得也越高,机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坡度有关。坡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我觉得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所以机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长度有关,斜面越长,战胜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也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师:很不错,同学们猜想了这么多因素,而且说得有理有据。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合并,把问题简化一下呢?谁来说?

生:我觉得斜面的坡度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可以合并。

师:坡度与倾斜程度是不是一个意思呀?

生:我觉得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可以合并。

师:物体越重,对斜面的压力也越大,那我们把它们合并为重力,由于压力不太好测量。

生:我认为斜面的高度与斜面的长度也都可以合并为斜面的倾斜程度,由于固定高度,只改变长度或固定长度只改变高度都相当于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效果是一样的。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来演示给我们看看吗?

生:演示并讲解。把斜面长度固定,只改变斜面高度,斜面的倾斜程度变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变斜面的长度,斜面的倾斜程度也变了。这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师:这两种方法都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但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生:固定高度,改变斜面的长度更简便。

师:依照同学们的探讨结果,进行合并后,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几个?

生: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力。(大屏幕)

3.设计方案:

师:要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试验,由于试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做试验之前,我们必需先设计好试验方案,由于只有这样,才能让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师: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探究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当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我们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由于探究的因素较多,我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各小组的同学只能就其中一个你对比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各小组探讨一下,我来分分组,同时请各小组组长来领取试验报告单。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写下来,画出试验的图例和试验表格。

生设计试验,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帮助。

4.展示交流结果:

生1: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分别就较缓、较陡、最陡做三次。这是我们的设计方案图和表格。

师:大屏幕展示方案一。(强调材料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一:

试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车重

/n

有用功

/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缓

木板

2

较陡

木板

3

最陡

木板

生2: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斜面上做三次。这是我们的方案图和表格。

师:大屏幕展示方案二。(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二:

试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m

小车重/n

有用功/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陡

毛巾

2

较陡

木板

3

较陡

玻璃

生3: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粗糙程度一定,改变物体的重力,分别用较轻、较重、最重的物体做三次。这是我们的方案图和表格。

师:展示方案三。(也强调材料可以任意选择)(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三:

试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车重

/n

有用功/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陡

木板

较小

2

较陡

木板

一般

3

较陡

木板

最大

5.进行试验:

师:方案已经制定出来了。下面就开始试验吧。同学们边做试验边记录数据。

生:做试验。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

6.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的试验做完了吗?做完了。把你们的数据及结论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让大家来共享你们的试验成果吧。哪个小组先来?你们小组先来吧。

生:展示试验。先把试验报告拿到展示台下展示,然后一个同学做演示,一个同学讲解。

生1:我们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的关系。我们首先测出了物体重力,记入了表格。试验时,我们选择的是──斜面。先让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把物体沿斜面匀速拉上斜面,读出拉力的大小,记入表格,再用刻度尺测出斜面的长度和高度也分别记入表格。然后渐渐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按同样的方法重做两次试验。最终算出较缓时为**,较陡时为**,最陡时为**。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师:真不错,说得这么详细。为他们鼓掌。

师:其它探究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关系的小组得出的结论与他们的一致吗?

生:我们选择的是毛巾斜面,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下面哪个小组上来展示?

生2: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也是先测出了物体重力,记入了表格中,试验时,先在木板表面铺上毛巾,把物体沿毛巾斜面匀速拉上斜面,记录下来拉力大小,记入表格,用刻度尺测出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分别记入表格中。然后再在木板斜面和玻璃斜面重复上面的试验。最终分别算出在毛巾表面上时为**,木板表面上时为**,玻璃表面上时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师:其它探究这个因素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吗?

生3:我们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均一致,先测出木块重力,记入表格中,把它沿斜面匀速拉上斜面,测出拉力的大小记入表格中,同时测出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也分别记入表格中,然后渐渐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物体重力,重复上面的试验。最终算出较轻时的为**,较重时为**,最重时为**。这三次的近似相等,所以在误差范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无关。

师;同学们都说得十分好。综合一下同学们的试验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只有两个,即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具体的关系怎样说才算是严密的呢?

生:在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在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师:说得十分好。(大屏幕展示结论)

7.评估与交流

师:我们回到方才第一个表格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还发现,倾斜程度越小,拉力越小,也就是越省力。

师:那综合分析一下省力状况与机械效率大小,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斜面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斜面越吃力,机械效率越高。

师:既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机械效率越低,那盘山马路为什么还要把斜面修得那么长呢?

生:为了更省力。

师:特别是对于较重的物体做功考虑更多的应当是省力的问题,由于假如你不能搬不动动物体,你做的功就等于0,你的机械效率也将为零。这样看来,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的让斜面更陡一些,更光滑一些,这样就能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了。

师:通过方才的探究,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哪些方面问题?(大屏幕)

生:我还想知道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师:还有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螺丝钉,千斤顶,楼梯等等都是斜面。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就越大。

师;我们可以采用极端思维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假如斜面的倾斜程度为零,也就是水平,当我们沿水平方向拉物体,不可能让物体升高,在提升物体这方面做的功为0,即机械效率为0。假如斜面的倾斜程度最大,也就是竖直,沿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不需要战胜斜面摩擦力做额外功了,此时的机械效率就等于100%。所以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机械效率越低;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师:这是由于拉力与重力成正比,关于为什么成正比,同学们到高中就明白了。

生:我还想知道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运动速度是否有关。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有关(或无关)

师:你想一下啊,无论速度大还是速度小,只要是匀速,拉物体的力变不变?

生:不变。

师:那你觉得机械效率与速度有关吗?

生:我觉得无关。

生:我还想知道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时的机械效率与滑动时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区别?

师;那你猜一下,滚动时高还是滑动时高?

生:我觉得滚动时高,由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师:嗯,很喜欢动脑筋,不错啊。

师:不过,这些只是同学们的猜想,真正的验证过程就只能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究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觉得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呢?(大屏幕)

生1:通过探究我知道了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而且还知道了斜面的省力状况与斜面机械效率的关系。

生2:这次探究试验,我们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猜想,然后通过小组探讨设计了试验方案,再通过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这个探究方法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师:方法上的收获确实很重要,我们除了要学习试验的探究方法,也要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你们说是不是呀?有什么不足?

生:我觉得试验中还是有好多的不足。譬如,在测量拉力的时候,不能保证匀速拉动物体,而且弹簧测力计不是固定的,而是运动的,不便于读数,拉力的测量误差对比大。

生: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的测量也存在一些误差。

师:所以我们在测量的时候,都要十分的细心,这样才能提高试验的成功率。

三、应用迁移,延伸拓展:

师: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高机械效率,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由于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效率就是时间,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效率,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尽量的提高效率。

阅读理解:效率

除了机械做功有效率问题外,日常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有效率问题。一家人吃饭,不可能把每粒米都吃进肚里,这里我们可用效率表示对米的有效利用程度。用铅笔写字,一支铅笔的铅芯都能完全利用吗?人们总希望这根铅笔芯被利用的程度越大越好,因而这里的效率反映了对铅笔芯的有效利用程度。用炉子烧水的时候,煤炭不可能都完全燃烧,燃烧的煤炭放出的热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好多热量浪费掉了,在这里我们可用“效率〞的高低来表示对煤炭和放出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的大小。吹电风扇时,消耗的电能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电风扇的机械能之外,电动机中的线圈由于电流通过会发热,夏天,电风扇工作久了,电机发热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产生的这些热量都白白散失到空气中了。所以也可以用效率来表示电能利用率的大小。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办事效率〞等等,都是从一定角度反映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大屏幕展示文字并配音)

看完这段方字,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呢?另外,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想想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机械效率;○3试验探究滑轮组本节主要包括“○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试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机械效率的学习也为学生在初三学习热机效率和电机效率打下伏笔,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教材乃至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加入社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分析,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计算为本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在初二上学期学习速度概念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比值的思维去解决两个相关变量的关系为本节引入机械效率概念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讨法,体验引入机械效率的完整过程、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在小组合作展示环节中,学会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小组探讨交流,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逐步养成用机械效率评价机械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探讨法、任务驱动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测对比法、探讨法、理解记忆法、联系学习法等

五、教学用具

水桶、沙子、矿泉水瓶子、单个滑轮、滑轮组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试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一致木块和细线各20件。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测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假如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沛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需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战胜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假如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试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试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试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试验,既能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探讨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复:(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一致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一致?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复:(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复:(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复: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到底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试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四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把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考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探讨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试验准备。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测和试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试验方案。

3、本节课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加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复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复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试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一致。

试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一致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试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一致,然后开始试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试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稳定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探讨,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复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复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第十一章第八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擅长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对比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对比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把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因此对本节课探讨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其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复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复:省力或工作便利)在省力和工作便利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复:功率)今天我们将探讨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改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测、分析、思考、探讨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假如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复如下问题:

a需战胜什么力做功?(战胜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视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假如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复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复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战胜有用阻力做的功战胜额外阻力做的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自然地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概念引出并能使学生知道三者的关系是w总=w有用+w额外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假如我们借助一个长l米高h米的斜面,匀速地把物体升高h米,假使斜面绝对光滑,那么沿斜面推物体用的力等于多少?动力做功等于多少?可是毫无摩擦的物体实际是没有的,任何斜面都有摩擦,那么利用这样的斜面把重为g牛的物体提升h米,沿斜面推物体所做的功w总=w有用+w额外,战胜有用阻力何等的功就是贴合我们上的的有用功,而由于战胜摩擦做的功就是额外做0的功即:w总=w有用+w额外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物理教案《机械效率》。要求学生回复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依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探讨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加强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稳定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试验准备

3练习七1,2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存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试验性课型。试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律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贴合规律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繁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试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终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把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试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加强了科学性。教师擅长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浮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庆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表达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试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试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试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战胜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特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依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浮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聪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