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_第1页
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_第2页
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_第3页
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_第4页
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作文必备主题素材解读:审美艺术拓展及写作运

人物素材

发明“文字”的艺术家徐冰

巨大的书页悬挂在天花板上,可当你细细查看书上的内容,却发现里面

没有一个认识的字一一这是中国有着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徐冰用4年时间

创造的4000多个“伪汉字”,看上去酷似真字,却没有任何含义,就像读不

懂的“天书”。在国际艺术界,徐冰是中国最鲜明的一面旗帜,还是首位获得

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华人。但他总是说:"不要太把

艺术当回事儿。”

徐冰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时,有天胡思乱想,突然决定要做“一本谁都

读不懂的书”。为了让这本书尽可能显得真实、庄重,他认真挑选纸张、开

本,又花四年多时间手工刻制了每个字的活字版编排印刷。《天书》制作

得越精美,产生的荒诞感就越强。“大家会觉得,这么漂亮的书一定告诉了

我重要的内容,但其实它什么也读不出。”上世纪80年代首次展出时,《天

书》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老教授、老编辑来过很多次,就为了强

迫症似地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还有很多人用高深的理论剖析和解读徐

冰的假文字,徐冰觉得这些学说绕来绕去的,“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有点

复杂了”。他更喜欢将自己的作品概括为,“一个人,花了四年的时间,做了

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情。”

适用主题:艺术与创作;挣脱附丽,回归自由……

运用示例:“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这句名言可以进

一步表述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自造的枷锁之中。”语言、理论等都是

人发明的,曾被用以在茫茫未知中确认方向,探索前进,有时却也反过来

束缚人。面对徐冰的“天书”,努力寻找真字的教授、编辑,试图理论剖析的

专家均无功而返,因为语言、理论给认识带来确定性、系统性的同时也排

斥了更多可能性,换句话说,使用语言、理论,或者太把艺术当回事儿的

人变得不那么自由了。徐冰花费4年时间所做的不过是还原艺术的本色一一

挣脱附丽,回端自由。

用诗歌给山里的孩子带去一束光

放弃人大的保研名额,放弃港大的录取通知,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放

弃所谓稳定的生活、光明的前途……大学毕业后,康瑜背起行囊走进大山

去支教。到了山区学校,康瑜发现,孩子们强烈的缺乏自我认同和渴求被

关注的心理才是最棘手的问题。两年支教期结束,康瑜回到山里,成立了

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去歌颂爱,去记录情感,

去表达思想。即使成不了太阳,也要始终向着光。

适用主题:教育的力量;美的力量;传递……

运用示例:孩子与诗歌似乎有着某种天然契合,二者相遇,就会迸发出

瑰丽的想象力。他们用“我愿和你自由地好着,像风和风,云和云”来传达对

喜欢的人的情意;用“天高万丈,山是一半”来寄托对在外打工的父亲的思念;

用"夜晚到清晨,时间慢吞吞”来形容失眠的情绪。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诗

歌就是一束光,如果没有那份光亮,人生就会越来越往下掉。“能写出这样

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察生活之美的。”这正是康瑜希望诗歌

传达给孩子们的生活态度一一从困顿的生活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获得生活

的力量。----尹海月,《中国青年报》

美学家李泽厚--完美践行者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

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领军人物。其著作《美的历程》是众多读

者的美学启蒙读物。美国科罗拉多时间2021年11月2日7时逝世,享年

91周岁。

“美学”的概念自20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以来,关于“中国美学”现代意义

上的探讨便开始了。但是中国早期的现代美学家一般都只通过翻译西方美

学经典来架构中国美学,因而形成的并非“中国美学”,而是“西方美学在中

国”。而李泽厚提出的实践美学则以康德、马克思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

构建起了自己的哲学与美学体系。随着美学发展的多元化,实践美学的发

展也开始变得分化和复杂。这些关于美学的崭新论述使得李泽厚成为20世

纪80年代这场“美学热”的领军人物,其在“美学热”中收获的巨大影响力延

绵至今,被誉为“青年导师”。

适用主题:美学践行者;思想引领;中国美学……

运用示例:人们常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想这应该来源于这些

人“勇于创立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虽有偏见的风险,但学术的突破恰恰就

在其中。一生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如止匕,

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领军人物李泽厚也如此,他勇敢构建自己的哲学

与美学体系,使得美学领域掀起滔天巨浪,其自身也享誉至当下。学术研

究当从"成一家之言”开始。

外卖诗人王计兵

“母亲一走进棉花地/积雪就融化到半山腰/那时候真好/现在一朵棉花压

低着母亲/群峰绵延,大地回暖”……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计兵,是一名外卖

员。

王计兵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初二就不得不辍学

务农。后来,他背井离乡,收过废品,当过钳工,砌过土坯,批发过水果,

做过十几种工作。20岁出头时,他写下了一篇反映苏北农村日常生活的微

型小说,刊登在郑州的《百花园》杂志上。多年来,王计兵一共写了3000

多首诗,其中有40余首发表在省级刊物上,也获得过“徐志摩微诗”大赛三

等奖、微诗大赛金写手奖等许多奖项。

诗歌的稿费很少,“诗人”的头衔也并没有改变王计兵的生活,但王计兵

说:“写作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它会让你不浮躁,让你沉淀下

适用主题:诗与远方;生命之光;热爱……

运用示例:诗意,让你看到生命中的光,让你在平凡而又忙碌的生活中,

得到更好地放松与舒展。送外卖的王计兵,把多年来背井离乡的漂泊时光,

写成了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他在追求中改变自我、成就自我,因为他深深

地知道:时光不会为了谁而停留,而我们却能决定时光的内容,给时光描

绘出色彩。只要赋予时光以生命,就是给时光飞翔的翅膀,让时光充满诗

,自、0

陈曦骏找到诗心

2021年5月3日,上海市公安局轨道公交民警陈曦骏夺得《中国诗词

大会》第六季总冠军。

陈曦骏198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受父亲和爷爷影响,他自幼

就对古文特别有感觉。在同龄人才刚刚学识字时,陈曦骏就开始在嘴里念

叨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了。“我喜欢背诗,会反复琢磨,就算不需要背

诵的古文和诗词,我也会主动去背。”

然而,日常生活中“爱古爱诗”的人并不算多,直到2017年《中国诗词

大会》第一季播出,陈曦骏隔着电视节目找到了知音,此后短短两年时间,

他的诗词储备量增加到了二千八百多首,而他对美的体悟、历史的认知以

及文学的鉴赏也在不断进步。

作为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的一名携犬民警,在工作上加班

备勤是常态,每当工作劳累时,他总用诗词来缓解疲劳。在他参加录制节

目一个礼拜前,他还奋战在第三届进博会场馆的安保岗位上,每天工作十

几个小时。即便工作如此繁忙,他依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诗词。(资料来

源:《新闻晨报》)

适用主题:浸润诗词文化,收获诗意人生;成功就是你热爱的事……

运用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只有热

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背诗、学诗是陈曦骏的业余爱好,他追寻着自己的兴

趣爱好一路前行,让自己拥有了站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的底气和才

气。明白自己热爱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奋斗,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陋室油画师”位光明

位光明,48岁,以收废品为业,但在线上艺术品社交电商平台上,他还

有一个身份——“陋室油画师”。

位光明是安徽人,收废品工作已干了18年,工作之余他自学油画,15

平出租屋就是他的“画室”。每天晚上8点左右,位光明洗过澡就拿起画笔,

一直画到凌晨左右。天一亮,他又骑上三轮摩托走街串巷收废品,然后分

类、出售,接着又是画画……

位光明没上过美术课,但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喜欢拿着半透明的宣纸蒙在

连环画上描摹,先是用铅笔,再拿细毛笔用墨描。画画的爱好一直持续到

高中,直到高三因为家贫母病不得不辍学离家打工。鞍山、上海、广州,

砖厂、水泥厂、码头、货运站,他尝尽了生活之苦,却一直没熄灭心里的

梦。

网友赞他是“精神世界的富人”,是现实版“陋室铭”。面对网上雪片般飘

来的赞誉,他也很淡然,“现在对我来说,每个月收废品能赚四五千,画画

能赚六七千,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了。”他期待手头再宽裕些,闲暇再多

些,就骑着三轮摩托去看一些好风景,拍回来创作。“不再临摹,有好的原

创。长期目标,就是做一位职业画家。”

适用主题:精神文化的滋养;平民表达;梦想……

运用示例:和余秀华、范雨素一样,位光明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谋

生体验,为“平民表达”积累了素材。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

让“平民表达”有机会被听见、被看见。那种认为农民、打工者等普通人没有

精神文化需要、不需要“精神食粮”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了。普通人也有

自己的情感与欲望,他们也渴望有机会表达自己,哪怕物质生活不够丰盈,

部分人依然有丰盈精神家园的需要。一一杨朝清,《北京青年报》

事件素材

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走进故宫

2021年12月19日,故宫博物院举办“天工惜物——文化自信与可持续

发展青少年作品展”。这是第一个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青少年作品展。贵州

铜仁的楼上村明式古村落生态奇景,掐丝法琅宫廷艺术遗珍,源自塔尔寺

酥油花技艺的面塑作品,还有以甘肃敦煌莫高窟藻井纹饰为装点的“一带一

路”图卷……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他们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乡土中国,用

青少年的朝气和创造力进行创新性表达。当青少年的科技创造与古代文物

结合,我们清晰感受到了穿越时空的文化脉搏。

适用主题:美育的意义;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审美观……

运用示例: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了大量来自西方

的美,却忘记了中国人自己的美。其实,中国最好的美育在故宫。比起难

以与生活关联的历史知识,在故宫的红墙金瓦前、楼台殿宇里、奇珍异宝

中,能够更清晰感受到什么是中华之美。5G万物互联时代,站在科技与人

文的十字路口,从旧有的审美思考中,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正是我们对未

来世界的探索方向。一一网易号“博雅小学堂”

怎样看待围绕“眯眯眼”的争议

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等元素备受质疑;电影《雄狮少

年》,也因主要人物造型“眯眯眼”的问题,引来争议。与此类似的事件,一

段时间以来不时引发讨论。不管作品最初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

这件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就是作品必须有更成熟的受众意识,既

要对受众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

史情感。毕竟,无论广告还是艺术作品,一旦公之于众,就必然被置于聚

光灯下和舆论场中,就必然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审视。必须周全考虑

主流文化、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轻则闹个笑话,

重则适得其反,彻底“翻车”。

适用主题:培养健康的审美观;主流文化;涵养审美自信……

运用示例:将“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因此,

“眯眯眼”某种意义上确实牵动了人们的民族情感。所以,当商家的广告出现

这一元素时,一个商业行为便引发了一场社会舆情。对于模特的选择、人

物的造型等,消费者有投好恶票的权利,这本身也是在给品牌以市场反馈。

基于个人特征打造、用于商业宣传的文化产品,应当尽可能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和产品气质是否相符,二是大众审美能否接受。无论是海报还是视频,

做出来都是给人看的,那就需要兼顾大众的审美意趣。更多注重文化内涵

和产品质量,才能更好赢得市场,也赢得认同与尊重。

阅读者没有“境界高低”之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经过审视的生活呢?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引

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中,31岁的农民工陈直(化名)从大学中途退学

后,辗转多地打工,在工作之余,坚持阅读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还

翻译了美国泽维尔大学哲学系教授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因

为在网络上发帖询问哲学著作是否有出版可能,加上其农民工的身份,陈

直被媒体发现,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农民工和哲学的讨论。

“如同有些评论说的那样,可能是‘农民工’与‘海德格尔’的差距过于巨大,

因此人们才感到惊讶。”陈直说,“十多年的务工观察和体会,让我感受到农

民工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我的故事能够改变人们对‘农民工'这个身份的

一些看法,那么我是很期待的。当然,农民工也要有自己的追求,并不断

提升自己的技能或学历,才能更好地生活。”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应

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资料来源:上观新闻、《光明日报》《北京青

年报》等)

适用主题:精神的滋养;有用与无用;包容与接纳;丰盈的精神家园;阅读的

力量……

运用示例: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说,人是表现为言

谈的存在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努力工作、和妻子轮流做饭做家

务的陈直,不仅有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也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

“生存理性”。如果通过钻研哲学能够让他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能够

让他更好地发现、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有什么不好呢?一个成熟的社

会,不仅要包容“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还要为普通人丰盈精神家园提供帮

助和社会支持。一一杨朝清,《北京青年报》

暂停自习看彩虹

2021年6月18日,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进入教室让同学们先停止

答题,看向窗边。东边是彩虹,西边是晚霞,学生们纷纷跑向窗台,连呼“哇”。

“我觉得如此漂亮的彩虹和晚霞,是值得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来换的。”

这位梁老师的表达在网络上受到了广泛的称赞,被网友们称为浪漫的地理

老师。同样,2021年5月15日,江西吉安遂川某中学教初三的郭老师在

上辅导课时,也曾因为看到窗外有彩虹,便暂停上课,带领学生们在走廊

上欣赏,学生们纷纷表示想给郭老师比个爱心。(资料来源:《新京报》、

东方网等)

适用主题:美育;教育的过程;诗和远方……

运用示例: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美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窘境。很多时候,美育还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如何让美育落

地,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基

本共识。

美的熏陶,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老师具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停课喊学生欣赏彩虹和彩霞,看起来

只是一桩不经意的小事,但背后蕴藏着的是老师对美的洞察与感悟。对学

生而言,今后这或许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某个值得回忆的“小细节”。一一《新

京报》

例文

好花“递”与獐香人

王可欣

从莫高窟飘逸的壁画到苏州园林婉约的一草一木,从绵延万里的雄伟长

城到小桥流水的乌镇,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可见只要是含有美感,

能温润我们心灵之物,均可誉之以“美”。

须知“好花不与端香人”,那些鼎鼎大名的美景我们驻足欣赏,可是角落

中的野花也需我们发现方能焕发光彩。似韩愈赏至广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趣,

似李商隐品出“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闲情,似朱光潜“厚积落叶听秋声”的逸致,

他们皆因有一双慧眼、一颗静心,而能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感。

可是当那些高雅的阳春白雪走入寻常百姓家,似乎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