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1.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A.私有财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农业畜牧业产生 D.阶级和国家产生2.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谟拉比法典》由某种文字书写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流传至今。这种文字是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腓尼基文字D.甲骨文图1图13.图1左侧为公元前7到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右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三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A.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B.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C.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4.观察右图,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所处历史时代基本相同②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③通过丝绸之路间接交流④建立平等友好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地中海地中海曾经变成了它的内海在其扩张过程中,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和汉朝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依据右侧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A.法兰克王国B.奥斯曼帝国C.古罗马帝国D.俄罗斯帝国6.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B.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C.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廷帝国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7.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叙述的是A.修建金字塔 B.创建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C.创立基督教 D.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8.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庄园与农奴制度③王权高于教权④主要封建国家形成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B.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D.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力与义务10.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11.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以下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②城市完全独立于各地封建主③城市兴起促使西欧大学兴起 ④城市兴起有利于国王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2.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13.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14.右图是一件发现于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的瓷器,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说明东非国家A.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B.手工业生产很发达C.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D.对外贸易范围广泛15.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结论依据A到过1498年葡萄牙人已经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B到过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行时途经印度C没有到过麦哲伦在船队到达印度前死于菲律宾D待考证在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查阅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前的资料16.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17.中国古代一部农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推断该农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18.欧洲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下列能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内涵的一项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9.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主张带来的实际效果是A.调整了人与教会的关系 B.调整了人与上帝的关系C.调整了人与人的关系 D.调整了人与社会的关系2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了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22.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3.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2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周朝 B.秦朝 C.西汉D.隋朝25.“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强干弱枝与重文轻武B.中央集权大为加强C.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6.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B.改变统治机构C.实现改朝换代的手段D.缓解人地矛盾综合题(27题14分,28题8分,29题26分,共48分)27.(13分)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联系密切。材料一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共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4分)材料二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摘编自[美]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6世纪的世界地图16世纪的世界地图(2)指出推动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10分)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6分)材料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28.阅读材料,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8分)29.(26分)改革·变革·发展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8分)材料二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汉]贾谊《过秦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自“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到“汉言文景,美矣”,施政措施发生了哪些重大调整。(6分)材料三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影响。(12分)北京市第43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月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2021.4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DACAD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