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执业药师中综核心知识点总结1.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行血、生血);主神明(主宰意识、思维、情志)。(2)肺:主气、司呼吸(生气、行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3)脾:主运化(吸收、输布);主统血(固摄血液,防止出血)。(4)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消化吸收;促水液运行代谢);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出血)。(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化生天癸);主水(蒸腾气化水液);主纳气(摄纳清气)。2.八纲(1)寒热(判断疾病属性)。(2)表里(判断病位病势的深浅)。(3)虚实(判断邪正盛衰)。(4)阴阳(辩证的总纲)。3.望神——神乱(1)癫病:表情淡漠,哭笑无常。(2)狂病:呼喊怒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3)痫病:不省人事,口出异声,口吐涎沫,四肢抽搐。4.望舌形(1)嫩胖舌——脾肾阳虚;红胖舌——心脾热盛;紫胖舌——中毒。(2)淡色瘦薄舌——气血两虚;红干瘦薄舌——阴虚火旺,津液耗伤。(3)红绛裂纹舌——热盛津伤,阴精亏损;淡白裂纹舌——血虚不润。(4)齿痕舌——脾虚或脾虚湿盛。(5)芒刺舌——热邪亢盛(舌尖为心火,舌边为肝胆火,舌中为胃肠火)。5.问寒热(1)恶寒发热:见于外感风寒(表寒证)或外感风热(表热证)(2)但寒不热:见于畏寒而不发热(虚寒证)和阴盛则寒(实寒证)。(3)但热不寒(里热证)①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里实热证,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②潮热: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又称“骨蒸潮热”;可见盗汗、颧赤。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可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腻。阳明潮热--下午3-5点(日晡)潮热;可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③长期低热:日期稍长,一般不超过38℃;“气虚发热”最为常见。(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无定时(见于半表半里证)或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见于疟疾)。6.常见辨证(1)脏腑病证的常见症状肺:咳、哮、喘。心:心悸、心烦失眠、心胸疼痛、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狂躁、痴呆)。肝:胁肋胀痛、情志因素发作或加重、急躁易怒、目涩目眩、脉弦脾:食少纳差、便溏、腹胀肾:腰膝酸软、呼多吸少、五更泄泻、阳痿早泄等。(2)气血津液常见辨证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津亏:干、脉细数无力。燥:口、唇、咽、舌干,脉浮。(3)八纲常见辨证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实寒: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7.内科疾病辩证论治(1)感冒①风寒感冒:方剂--荆防败毒散;中成药--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表实感冒颗粒。②风热感冒:方剂--银翘散;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复方金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③体虚感冒:方剂--参苏饮;中成药--参苏丸。④时行感冒:方剂--清瘟解毒丸;中成药--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2)咳嗽①风寒犯肺:方剂--杏苏散;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杏苏止咳糖浆、风寒咳嗽丸、三拗片。②风热犯肺:方剂--桑菊饮;中成药--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③痰热壅肺:方剂--清金化痰汤;中成药--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散、橘红丸、葶贝胶囊、止咳橘红丸。④燥邪伤肺:方剂--桑杏汤;中成药--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⑤肺肾阴虚:方剂--百合固金汤;中成药--养阴清肺丸、二冬膏、百合固金丸。(3)胸痹①气虚血瘀:方剂--补阳还五汤;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②气滞血瘀:方剂--血府逐瘀汤;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血府逐瘀口服液。③痰瘀痹阻: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中成药--丹蒌片。④寒凝心脉:方剂--乌头赤石脂丸;中成药--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⑤气阴两虚:方剂--生脉散;中成药--黄芪生脉饮、生脉饮。⑥心肾阳虚:方剂--附子汤合右归饮;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4)胃痛①寒凝气滞:方剂--良附丸或良附汤;中成药--良附丸。②饮食停滞:方剂--保和丸;中成药--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保和丸、加味保和丸。③肝胃不和:方剂--柴胡疏肝散;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和胃丸、沉香化气丸、柴胡疏肝丸。④肝胃郁热:方剂--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中成药--胃逆康胶囊、左金丸、加味左金丸。⑤脾胃虚寒:方剂--黄芪建中汤;中成药--温胃舒胶囊、黄芪健胃膏、小建中颗粒。(5)泄泻①食伤肠胃:方剂--保和丸;中成药--加味保和丸、保和丸。②湿热内蕴:方剂--葛根芩连汤;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葛根芩连丸。③脾胃气虚:方剂--参苓白术散;中成药--开胃健脾丸、健脾丸、涩肠止泻散、参苓白术散。④脾肾阳虚:方剂--四神丸;中成药--四神丸、固本益肠丸。(6)喘证①风寒闭肺: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中成药--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②痰热郁肺:方剂--桑白皮汤;中成药--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③肾不纳气: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中成药--七味都气丸。(7)不寐①心火炽盛:方剂--朱砂安神丸;中成药--朱砂安神丸。②肝气郁结:方剂--柴胡疏肝散;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③阴血亏虚:方剂--天王补心丹;中成药--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丸。④心脾两虚:方剂--归脾汤;中成药--归脾丸、养心宁神丸。(8)头痛①风寒头痛:方剂--川芎茶调散;中成药--川芎茶调颗粒、都梁丸(胶囊)。②风热头痛:方剂--桑菊饮;中成药--芎菊上清丸、清眩丸。③肝阳上亢:方剂--羚角钩藤汤;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松龄血脉康胶囊。④瘀血阻络:方剂--通窍活血汤;中成药--通天口服液。(9)眩晕①肝火上扰:方剂--龙胆泻肝汤;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②气血亏虚:方剂--八珍汤;中成药--归脾丸、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③痰浊上蒙:方剂--涤痰汤;中成药--半夏天麻丸。④肝肾阴虚:方剂--杞菊地黄丸;中成药--滋补肝肾丸、杞菊地黄丸。(10)消渴①阴虚燥热:方剂--玉女煎;中成药--消渴平片、清胃黄连丸合六味地黄丸。②脾胃气虚:方剂--参苓白术散;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③肾阴亏虚:方剂--杞菊地黄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④阴阳两虚:方剂--金匮肾气丸;中成药--生力胶囊、强肾片。(11)虚劳①气虚:方剂--四君子汤;中成药--四君子丸、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②血虚:方剂--四物汤;中成药--四物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十全大补膏(丸)。③阴虚:方剂--沙参麦冬汤;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麦味地黄丸。④阳虚:方剂--附子理中汤;中成药--桂附理中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⑤阴阳两虚:方剂--桂附地黄丸;中成药--清宫长春胶囊、五子衍宗丸、龟鹿二仙膏。8.饮片的处方应付(1)需调配清炒品:逢子必炒。(2)需调配蜜炙品:枇杷叶、马兜铃。(3)需调配麸炒品:白术、僵蚕、枳壳。(4)需调配醋炙品:延胡索。(5)需调配烫制品:龟甲、鳖甲、穿山甲。(6)需调配盐炙品:补骨脂、益智仁。(7)需调配煅制品: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等。(8)需调配炭制品: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止血药)。(9)特殊炮制方法:川乌、草乌(水制);吴茱萸(甘草水制);远志(甘草水制去心);厚朴(姜制);何首乌(黑豆制);附子(炮制);天南星(矾制)。9.证候禁忌(1)阳虚里寒者禁用寒凉药(以免再伤阳生寒)。(2)体虚多汗者禁用麻黄等发汗药(以免加重出汗而伤阴津)。(3)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禁用苦寒或泻下药(以免再伤脾胃)(4)阴虚内热者禁用苦寒清热药(以免苦燥伤阴)。(5)火热内炽和阴虚火旺者禁用温热药(以免助热伤阴)。(6)阴虚津亏者禁用淡渗利湿药(以免加重津液耗伤)。(7)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者禁用破血逐瘀药(以免加重出血)。(8)脱证神昏者禁用香窜的开窍药(以免耗气伤正)。(9)邪实而正不虚者禁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邪)。(10)湿热泻痢者禁用涩肠止泻药(以免妨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11)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麻黄(12)表邪未解者禁用固表止汗药(以免妨碍发汗解表)。(13)湿盛胀满、水肿患者禁用甘草。(14)授乳期妇女不宜大量使用麦芽。(15)有肝功能障碍者禁用黄药子。(16)肾病患者慎用马兜铃(17)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者慎用升麻。10.特殊的煎药方法(1)先煎:①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如鹿角霜、生牡蛎、生磁石、龟甲、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打碎先煎20min)②某些有毒饮片,如乌头和附子。(2)后下:①气味芳香类饮片,如薄荷、砂仁、白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煎好前5~10min入煎)②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药物,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煎好前10~15min入煎)。(3)包煎:①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②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枇杷叶。③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4)烊化: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5)另煎:贵重中药饮片,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另煎30~40min);羚羊角、水牛角(单独煎煮2~3h)。(6)兑服:液体中药,如黄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7)冲服:贵细中药,如雷丸、蕲蛇、三七、羚羊角、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8)煎汤代水:质松泡、量大,或泥土类,如葫芦壳、灶心土(先煎15~25min,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9)用时捣碎:种子类中药,如苦杏仁、牛蒡子、瓜蒌子、芥子、决明子、豆蔻、桃仁。11.部分毒性中药的用量(1)0.3~0.6g:洋金花、马钱子、马钱子粉。(2)3~6g:罂粟壳、山豆根、香加皮、白附子、全蝎、丁公藤、苦楝皮、牵牛子。(3)1.5~3g:硫黄、京大戟、芫花、制草乌、制川乌、红大戟。(4)3~9g:北豆根、艾叶、重楼、商陆、蕲蛇、半夏、制天南星、小叶莲、南鹤虱、鹤虱。(5)0.03~0.06g:斑蝥。(6)0.015~0.03g:蟾酥。12.医用毒性药品的中毒反应和救治原则(1)含乌头类药物中成药:追风丸、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三七伤药片、木瓜丸、小金丸、正天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等中毒成分:乌头碱,中毒量0.2mg,致死量2~4mg。中毒表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四肢麻木、心律失常。解救:阿托品。(2)含马钱子中成药中成药: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山药丸、伤科七味片、九分散中毒成分:士的宁(番木鳖碱),中毒量5~10mg,致死量30mg中毒表现:角弓反张、伸肌屈肌同时收缩、面部肌肉紧张。解救:苯巴比妥钠。(3)含蟾酥中成药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梅花点舌丸、喉症丸中毒成分:强心苷(蟾酥毒素)中毒表现:胸闷、心律失常、脉缓慢无力、心电图。解救:阿托品(4)含雄黄中成药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散)、三品。中毒成分:二硫化二砷。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各种出血。解救:二巯基丙醇。(5)含朱砂、轻粉、红粉中成药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散)、磁朱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中毒成分:汞。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解救:二巯基丙醇、硫代硫酸钠。13.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1)白矾:急性--口腔、喉头烧伤;慢性--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2)胆矾:口涎、呕吐物、粪便蓝绿色,依地酸二钠解救。(3)蜈蚣:酱油尿、黑便。(4)细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5)苦杏仁:瞳孔散大,最终呼吸中枢麻痹而死。(6)罂粟壳:针尖样瞳孔,解救用烯丙吗啡。(7)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