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解读_第1页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解读_第2页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解读_第3页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解读_第4页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部体育论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马增强a,朱莉b(西安体育学院a.体育传媒系;b.体育教育系,西安710068摘要: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1应克服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实际特定因素,保留体育的本质属性;(2应冷静对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把握其根本目的及问题核心;(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4在保护工作中应杜绝盲目跟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关键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西省文章编号:1001747(201102013904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G80-051StudyofSport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TakingShaanxiProvinceasanExampleMAZengqianga,ZHULib(a.DepartmentofSportsMediaandCulturalStudies;b.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Xi!a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Xi!an710068,ChinaAbstract:Throughstudyingthetheoriesandtheconceptsi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CHofsports,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andthe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oftheICHofsportsinChinabasedonthecaseofthesport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inShaanxiprovince.Connectingwiththeprevious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sportsculture,whichhavebeensupportedbyfolklore,folkcultureandtraditionalknowledge,thethesisproposesomeconstructivethinkingandcountermeasuresinSport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ofourcountry,whichincludethreesuggestionsasfollowing:Firstly,thenegativeeffectsmadebyanti-cultureandfalsefolkloreshouldberemovedinSport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therefore,thenatureofthesportsshallberetainedincombinationwithafewworkingfactors.Secondly,itisbettertodealwiththeextremeviewsrationallytograspthefundamentalpurposeandthefocusofthisissue.Thirdly,thepolicyfromthe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governmentshouldbemoreavailiableconcerningSport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tlast,thethetrendofblindemulationshouldbeavoidedwiththecorrectculturalmentalityduelyestablished.Keywords:sportintangiblecultureheritage;protection;Shaanxiprovince1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理论、概念探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09-2910-17在巴黎召开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的概念也给予了专门的界定: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各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2]。从英文词源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词语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CH。∃in&13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第28卷第2期2011年3月Vol28No2Mar2011139-142*收稿日期:20101110;修回日期:20101220作者简介:马增强(1972,男,陕西富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朱莉(1980,女,陕西长安人,助教,硕士生。tangible%表示∃不可捉摸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CH%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与∃世界遗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世界遗产%重点强调的是物质文化层面。在2001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在众多国家、非政府组织中进行调研,并尽力使各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上达成一致。此概念最终于2003年被正式采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统文化。面对快速推进的全球化和社会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当其冲地加速瓦解、损坏和消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情,人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人类自身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和一切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特性一样,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空间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动态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的文化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融合互动的关系。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合到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和许多的当代文化产生了互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的道路上,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类内容。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来说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还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些文件内容和机构工作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都占有相当的空间和比重。在当代社会,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很好地进入了现代城市、城乡镇以及农村等广阔的地区。这种现象是随着我国文化保护和建设多样性的工作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上,经济发展相对东部沿海虽然有所差距,但是在文化多样性上却表现出特别的优势。尤其是在西部广阔的农村,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各环节的推进,很多过去被遗忘或者停滞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开始复苏和繁荣发展。它们借助各种文化形式为载体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如社火、秧歌、傩戏、高跷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成为农村节日和喜庆活动的必选项目,而且也开始作为娱乐和表演形式进入城市文化活动,为城市文化加入更多传统的气息和节奏。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受关注和发展最为兴盛的应当数中华传统武术了。各地武术的学校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报名参加者人数不断攀升。许多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开始探寻自身发展的历史档案,建立自己的发展和传承体系,探寻自身生存的当代社会空间。2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民族周秦汉唐传统文化的延展与诠释非物质文化是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必然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传承和变革,体育非物质文化内容亦然如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元素之间必然而又巧妙地结合,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慎重对待!∃中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继承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推进民族认同、跨文化交流与互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认识已经具备了国际视野和掌控当代跨文化话语权力的可能,下一步关于发展创造力的程度如何,关键要看相应的实践操作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陕西省为例,周秦汉唐文化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整体上做了民族性格界定,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占据西部独特历史地理位置的陕西省又是国家西部建设发展的桥头堡,扮演着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枢纽角色。整个西部的文化几乎都可以在陕西找到根源和发展痕迹或者展现舞台。可以说,在未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中,陕西省有责任和义务走在前头。社火是一项民间体育艺术活动,具有很高的体育文化价值,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存在和发展。陕西社火是陕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著名的有千年古镇协税镇社火表演。社火表演已经成为春节等重大节日的保留曲目,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陕西社火以其特有的周秦汉唐风韵向世人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水平,将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水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代表着发达的当代文化,但同时也蕴含着极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它们之间的共容共生保证了城市文化的活力和多样性。现代城市已经是人类社会高度发达发展的文明的表征。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和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很多新的现代文化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使得现代城市显得落&140&第2期第28卷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后和保守,相反却使得现代城市更加个性和有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历史全盛时期的唐代,文化和国家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唐代的都城长安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在目前的国际文化研究领域,∃长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都城的名称,它已经占据了代表传统文化研究话语符号的地位。当代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已经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地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到了自身的发展议事日程上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现代城市中个性的建筑、交通设计以及城市语言、礼仪和理念等,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氛围,都无法剥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正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体育独特的个性,具有交叉综合文化元素特色。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城市发展的重视。从社火表演中艳丽的周秦汉唐古代服饰到热闹动听的古代器乐配乐,都鲜明地突出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和历史个性。在西安市的西郊,丝路群雕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交通的重要符号和都市标志。群雕刻画了一队来往于丝绸之路中途的中外混合的骆驼商旅,表达着一种国际交往的文化态度和理念。这种城市理念中富含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诠释,同样也包含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陕西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比如秧歌、龙舟等民俗体育内容,在发展当地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经开始走出原生态地域限制,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内蒙古省份,有的甚至开始走向世界。2008年12月,红拳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省政府给红拳拨发了首批保护资金。红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在唐代被称为∃唐收%、∃角抵%等。陕西红狼武术俱乐部是第一个红拳俱乐部。俱乐部的发起者们表示,他们将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将陕西红拳发展壮大[4]。通过红拳的申遗成功和红拳俱乐部的成立,可以从一定程度看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力量,产生出文化指向标的积极意义,引领文化发展的前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但是也表现出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合发展的积极生命力。3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问题思考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了新的体育文化研究领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空间上具有独特性:动态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的文化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融合互动的关系。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合到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和许多的当代文化产生了互动。如前文所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和现代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它也已经很好地进入了现代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中国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和独特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以及现代文明的推进相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复杂,在进行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全面考虑一些问题。3.1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带给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消极影响曾几何时,随着民俗文化研究的升温,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积极保护和挖掘传承。但是同时也看到,许多消极甚至是反科学和野蛮的现象也出现在了民俗文化推进的发展道路上,研究者称之为∃伪民俗%现象,如所谓神医神药、养生秘方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而言,可以说:即使是伪民俗,其中仍然可能隐含着某些传统民间文化的因子;一些伪民俗活动可能吸引真正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介入,并因此而在特定的文化群体的参与者中唤起文化记忆和认同感。但是一定要认真地不断加以分析整理,确保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得以传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这里至少可以说明,马克思注意到了文化发展并非简单地以物质基础的演变为转移,毕竟还存在着超越物质形态的传承。针对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必须结合现实特定的因素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发展理念等等。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尽量排除了消极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很好推进下去。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同样如此。这里的关键是,体育一定不可异化而丧失其作为体育的本质属性。3.2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有着特定的乡土存在空间,而现在的认知者则大都是从域外旁观的角度来研究的。所以如何做到入得其内而又出得其外是对当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者的一条重要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代人向往回归∃诗意栖&141&第28卷马增强,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第2期居%的乡土世界是一种时代错乱的幻想。人们认知乡土世界的文化精神反映了作为当代人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内在需要。在当代高度都市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认同想象仍然有可能获得新的存在空间。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内蒙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现代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立体概念上来被认识和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当代不同群体的历史感和认同感,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住问题研究的核心,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如何继续存在和发展!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为了保护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可以向世界展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传承和发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一个世界范围的接纳标准或者全面认可。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才有其独特的内涵意义。其实,大可不必强求世界范围内接受的武术、秧歌、红拳、养生等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但是非常有必要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空间中生存发扬,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个性,吸引世界的目光。3.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当代人之所以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当代文化生态的多样性,避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重构传统文化空间以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在,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保护过去,而在于建设未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灭绝,那么当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也就不复存在,当代体育文化交流和发展也就失去意义。中国文化向来主张∃和而不同%,这种观点非常适合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发展工作。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果一味地趋同,丧失了民族独特性,那将是非常可悲的现象。虽然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往的岁月已经消亡,但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努力进行补救工作,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还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6月,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可以说形成了政策性的导向和操作规定。就陕西省或者说其他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均衡地保护和发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不大现实。但是,作为理论研究者或者学术界而言,必须明确一个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切不可因其传承状况而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传承状况不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可以放弃或者抛弃!不能以异化因素作为标准来判断其发展的未来。更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是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同时加大对相应实际的保护措施、方法和手段地研究。笔者认为,鉴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政府行政干预、地方民间组织和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商建设,推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4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需要具备一个科学正确的文化心态首先要有科学理性的精神来对待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都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认知,切忌盲目跟风似的进行所谓保护和挖掘工作。目前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国内引起研究重视也才是本世纪开始的。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其实在很多方面或很大程度上是和早已开展的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等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就以民俗学、民间文化为例,关于它们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一个半多世纪的历史,研究成果丰硕[1]。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没有间断。这些研究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研究者的文化心态来讲,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非是突然冒出的新生事物,它只是当代研究者更加科学理性关注文化研究,更加理性对待所生存的文化环境的一种体现,不必过于兴奋似乎发现了研究领域的新大陆,也更不必被以往遗忘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极现象挫伤保护和研究的积极性。总体而言,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必须依赖三个重要环节和步骤,那就是挖掘、保护和传承。就目前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文化热现象来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还是做的比较多,也是比较有成绩的。例如各大省份和城市都挖掘和整理了自己的国家级、省市级或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名单,可谓蔚为大观!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在未来如何传承的问题上却很少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很多时候被利用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表演,对于真正的非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作用功效甚微!很多研究者都看到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的这一现象,迫切希望尽快解决和改变这(下转第155页&142&第2期第28卷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手,拓宽融资渠道;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结合当地∃三农%特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政府财力;要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资金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3.3.2明确划分供给权责,规范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首先,根据财政分权理论,明确划分乡镇政府在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权责和分担标准,杜绝乡镇政府利用政治权威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推卸给严重缺乏或根本没有公共财政保障的村委会。其次建立以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中心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机制,将政绩考评从原来的硬性的经济数量指标(如GDP指标转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上来,使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需满意度成为政府绩效∃终极标准%之一。3.3.3建立瞄准对接机制,回应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首先,要完善乡镇政府领导人产生制度。乡镇一级领导人应真正由本社区农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组织部门暗箱操作,指派委任。通过选举约束使乡镇一级领导人能够真正以本社区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农民负责,受农民监督。其次,乡镇政府要阶段性地向农民征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信息,通过宣传、座谈会、调查等形式,真实而准确地掌握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民对体育设施和服务的真实需求,并做出积极正面的政策回应。第三,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要强化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依法每年至少举行1次,行使对本乡镇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最终表决权。对于公共财政的使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依法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保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符合农民意愿。参考文献:[1]刘卫,谭宁.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5:15.[2]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EB/OL].[20090604]..[3]郭文正.关于乡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