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_第1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_第2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_第3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_第4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现状分析投资银行部 常国文(一)行业概况1、行业概况建筑智能化业务是指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将建筑物建设或改造成为智能建筑的全部工程,包括建筑智能化方案咨询、规划设计、定制开发、设备提供、施工管理、系统集成及增值服务。建筑智能化业务一般通过承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的方式开展。传统的建筑工程主要涵盖建筑土建工程、机电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三部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是在建筑工程中形成的一个新兴业务,也可称之为建筑电子工程,其目的在于为建筑提供舒适、安全的人居空间和高效、便捷的管理支持,同时也是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筑土建工程

机电安装工程

智能系统工程

装修装饰工程设计 安装 运营维护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发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包括智能化集成系统(IIS)、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信息设施系统(ITSI)、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机房工程(EEEP)等六大系统工程,针对不同用途和特点的建筑,其系统和子系统的配置有所不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一般包括下图所示的系统和子系统工程:资料来源:《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1)智能化集成系统(IIS)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IntegrationSystem)是指为实现建筑物的运营及管理目标,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多种类智能化信息集成方式,形成的具有信息汇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优化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的系统。通过智能化集成系统管理员可以监控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并进行管理控制,该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中枢联系。(2)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信息化应用系统(InformationApplicationSystem)是指以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的各类专业化业务、规范化运营及管理的需要,由多种类信息设施、操作程序和相关应用设备等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包括公共服务、智能卡应用、物业管理、信息设施运行管理、信息安全管理、通用业务和专业业务等子系统。(3)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设施系统(InformationFacilitySystem )是指为满足建筑物的应用与管理对信息通信的需求,将各类具有接收、交换、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整合,形成建筑物公共通信服务综合基础条件的系统。一般包括信息接入系统、布线系统、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用户电话交换系统、无线对讲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等子系统。(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uildingManagementSystem)是指对(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是连接“建筑节能服务”与“建筑智能化业务”的纽带。通过设计、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BAS,并开展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改造、机电设备优化运行和能源监测等,是开展建筑节能服务的主要方式。建筑节能也是建筑智能化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5)公共安全系统(PSS)公共安全系统(PublicSecuritySystem)是指为维护公共安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以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综合技术防范或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功能的系统。一般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等。(6)机房工程(

EEEP)机房工程(En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 )是指为提供机房内各智能化系统设备及装置的安置和运行条件,确保各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地运行与便于维护的建筑功能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一般包括信息接人机房、有线电视前端机房、信息设施系统总配线机房、智能化总控室、信息网络机房、用户电话交换机房、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和智能化设备间(弱电间、电信间)等子系统。2、市场发展概况建筑智能化行业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国际上,“智能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而兴起的。在我国,智能建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90-1995年):智能建筑概念进入中国,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相继建成了有一定智能化水平的建筑,主要为宾馆和商务楼,且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市场的竞争者主要是以西门子、霍尼韦尔、江森、西伯乐斯等为代表的国外智能化设备供应商。行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形成自由发展的局面。规范阶段(1996-2000年):随着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及验收规范的陆续出台,建筑智能化的对象已经扩展到办公楼,包括写字楼、图书馆、医院、校园、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以及智能化住宅小区。此外,一批具备建筑施工、信息系统集成、安防背景和资质的中小企业开始跟随进入,并逐渐成长为市场竞争主体。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建筑智能化技术呈现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智能建筑领域,如无线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产品等。同时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节能的结合更加紧密,节能改造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这一阶段,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划江而治,本土企业在系统集成领域占据绝对地位,外资企业则在设备生产及技术服务领域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目前,智能化系统已在我国建筑及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技术也日趋熟,我国不少智能建筑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作为新兴行业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已经成为充分竞争的行业。目前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具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承包资质的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但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本土化、成本低廉和服务高效便捷等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这些企业正在迅速成长。3、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由电子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组成。 电子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视频监控和多媒体等,其成本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较高。目前国内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 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从行业整体格局来看,电子设备行业整体上供过于求, 且市场竞争充分,建筑智能化企业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建筑智能化行业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管、槽,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智能化企业由于采购量较大,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下游行业为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在高端定制化领域,价格只是客户综合评标的考核因素之一,项目的技术,质量,节能等方面也作为考核指标,具有项目资质的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客户理解等方面都有着优势, 能够提供高端定制化服务,从而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提高。在低端领域,由于市场集中度较低,各个建筑智能化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加剧,降价是其主要的竞争策略,此时下游客户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选择空间大且议价能力将提高,建筑智能化企业利润空间将被压缩。4、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1)行业主管部门公司所属的建筑智能化行业为竞争性行业。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建筑行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二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三是制订和推行行业标准。本行业的行业协会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它是由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从事智能建筑施工、系统集成、产品研发、教学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组成,是中国建筑业协会的分支机构。(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①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近几年国家关于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如下:时间 法律法规及政策 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规定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1998年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有的专业资质理暂行办法》条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围绕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2006年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筑一体化、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等等,重点加强年)》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支持重点节能工程、节能新机制的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支持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2007年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节能监管体系,推进节能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行与节能改造。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2007年《节约能源法》展战略,对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2010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定》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等的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环2011年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保、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列年度)》入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1年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性工作方案》进建筑节能。将智能建筑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集成技术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研究、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应用一体化建(2011年本)》筑、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列入“鼓励类”项。《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明确建立财政激励机制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增长2012年量提出要求,同时首次提出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补贴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2014年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2014-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2014年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发展的指导意见》②行业标准规范及管理规定国家已经制定的建筑智能化行业标准规范主要有: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程》GB50339-201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等。建设部针对建筑智能化行业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设[1997]290号)、《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建设[1998]194号)、《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22号)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14]159号)、《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建市[2006]40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等。(二)行业市场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业务支持功能、环境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迫切需求驱动, 形成了以建筑为业务载体的智能化工程市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市场的总量与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新技术对系统设备更新换代形成的投资高度相关, 并且随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需求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发布的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 显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约占建筑工程投资总额的 10%,其余土建工程占比为36%、机电安装工程占比为 25%、装修装饰工程占比为 29%。数据来源:《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建筑智能化的下游行业为建筑业,其发展与建筑业的景气度息息相关。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新增建筑面积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阶段,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下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和房屋施工面积均保持较快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9,021.45亿元,2014年已增至176,713.4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9.8%;2004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37.65亿平方米,2014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125.00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2.74%。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未来每年全国新建建筑面积将保持在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 200亿平方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整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将面临下行趋势,我国建筑业除基础设施领域外,将面临下调风险。政府为了调整结构,将减少投资工程项目,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领域受到直接影响。但是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这预示着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建筑智能化在我国既有建筑改造中也有较大的发挥潜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城镇既有建筑保有量约为436.50亿平方米,但绝大部分既有建筑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已不符合当前的要求。以宾馆酒店、办公楼、商场、学校和住宅等为主的既有建筑智能化改造已经开始, 通过智能化改造,建筑物的布局不仅调整得更加合理,智能化功能也得以增强,为建筑物的使用与管理带来更多便捷的服务与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智能化和建筑节能领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统计,到 2020年全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总额将达到 1.5万亿人民币。存量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巨大。(三) 行业周期性、季节性与区域性特点1、周期性建筑智能化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致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对其下游应用行业相关政策的影响。2、季节性建筑智能化行业内的企业主要通过工程承包形式开展业务,受天气影响和下游客户的总工程进度计划影响,该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3、区域性目前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市场,公共建筑智能集中在全国几十个核心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中心城市。但是下游客户出于对智能化工程质量及后期系统升级维护的考虑,在招标时往往优先选择本地或在当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的企业。(四)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1、资质壁垒建筑智能化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完备的资质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必要前提条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22号)、《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建市[2006]40号)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2015年)等系列文件,对申请从业资质企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工程业绩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行业和基于智能化技术开展建筑节能服务行业的资质壁垒。2、资金壁垒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业务从项目承揽、设备采购和劳务分包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同时,建筑智能化企业的发展立足于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也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对于行业内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较弱的资金实力将对其进入大型、高端智能化项目市场构成障碍。3、技术壁垒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综合了智能化技术与建筑技术,技术含量高、技术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对建筑智能化企业在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研发和敏锐把握智能化技术发展动向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4、人才壁垒企业是否拥有掌握本行业相关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才是否具备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所认定的相应从业资格,是企业成功参与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专有技术和相关人才资源也是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5、客户忠诚度壁垒建筑智能化行业和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行业都是在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之后需要企业为其进行长期运维服务的行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在客户对企业的方案和服务认可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忠诚度。当客户有新的项目开发需要时,将会优先考虑有长期合作经历的企业。新的行业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五)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属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产业相互交叉、结合的行业,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法规推动了智能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推动了智能建筑产业的深度发展。未来智能建筑领域将保持较高的行业景气度,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快速增长。(2)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个。推广建筑智能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智慧城市这一举措将推动建筑智能化业务在建筑业的普及和发展。(3)下游需求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力成本上升、能源稀缺、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建筑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可或缺。当前建筑智能化系统正向纵深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从单一建筑向数字社区发展,从居住建筑、商用建筑向医疗建筑、文教建筑等细分领域发展。智能化的发展将推动这些产业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能源的节约和安全的保障,建筑智能化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4)行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我国建筑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随着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应用的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也促使了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某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智能化建筑增加,对后期运营维护提出更高要求智能建筑相比于普通建筑,设施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维护成本高,传统的物业公司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 无法满足其需求。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现有的智能建筑,由于缺乏专业维护和管理,呈现“弱智”、“低能”状态,无法保持智能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