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_第1页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_第2页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_第3页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_第4页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内容摘要】由于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与其他学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可能由于教师学科角色的混用,而致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的应对语言出现了诸如应答具有封闭性、模糊性、价值判断性、重复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的课堂应对语言应该具有同感作用、澄清作用、指向作用、过渡作用,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关键词】心育活动课教师应对语言一、“心育”活动课与思品课课程目标差异性的启示几乎所有地区都是这样的状况,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经纳入课程体系,但师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也就是说直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被纳入到人事编制之中,特别是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都是由班主任上的,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语文兼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谈得最多的就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品德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因为现行的品德教材里有很多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的内容一致的,譬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钟志农主编)的内容相对比,就有以下相似之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点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我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我要向你学习我觉得你不错找到他人的优点竞争与合作人心齐泰山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我来画棵家庭树我爱我家了解家庭成员,热爱家庭家人关爱我成长世上只有妈妈好关爱父亲爸、妈,你们好促进亲子交流,感恩父母欢迎来我家我来招待客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问号”之歌成功的阶梯学习心理的辅导做学习的有心人做个有心人学习要专心致志理想的学习态度正是因为在课程内容选择的趋同性而致使教育活动的趋同性,很多人认为,两个学科可以整合,比如他们都有活动性,并可以在活动性上加以整合,再比如他们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他们同样可以在育人功能上加以整合……诸如此类,我们却需要反思,一般的学科教学三维目标极其明确,教学任务极其统一,知识点的落实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的,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说,其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一样吗?特别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一样吗?教师在处理教育任务的时候,可以随意的将两者整合吗?《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只要分析一下三者的课程目标显然有相当大的区别,思品课程强调的是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养成,促使其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塑造成合格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发展。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课程实施也具有了其不同的特色,正如钟志农老师所指出的那样:“就目标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思想教育的要求。而心育课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实际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就方法而言,思品课既有引导自助的方法,同时伴随着有启发的接受式传输。而心育课则强调主体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助人自助’。为此辅导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的辅导技巧;就评价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性的结果评价,也有发展性的过程评价。而心育课则强调学生心理的自我发展和调适能力的提高,不作道德判断评价和知识性评价。”钟志农老师的阐述无疑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了操作的方向性,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思品教师,同时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一直在观摩别人的课和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苦苦探索。虽然有很多相似课题目录,但由于课程功能的不同,钟志农老师特别指出:前者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后者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前者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受自豪感,后者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前者使人更好的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者使人更好的了解自我及其成长下,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受导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学会与同学相处与沟通,克服学习和人际方面的障碍,为进一步升学或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他不需要教师像法官一样去当面判断学生行为的对于错,更多的是要求辅导教师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受导学生的生活、情感与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把他们当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与踏脚板,其目的是“助人自助”。而我们班主任也好,一般的任课教师也好,早已习惯了几千年下来的苦口婆心式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德育方式,一切都是按照早已设计好的道德模式去要求学生,结果,学生学会了应付,表面听老师的话道德的条条杠杠说得头头是道,却无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原因就是这样强加式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案例5:一位教师在上《多变的情绪》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小到大,什么时候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一位学生回答说:“我3岁的时候,妈妈拿颗糖来逗我,我就笑,她不给我吃,我就哭,妈妈最后给了我,我又笑了!”老师说:“你小时候这么不乖的,真看不出来。”这位老师的应答真让人啼笑皆非。她的本意是想表扬学生现在的懂事,结果却对学生的过去做了否定,这位学生肯定会为自己的坦诚感到后悔。另外的学生也不敢站起来自爆家丑了。所以,后面就冷场了。而且,教师这样的应答也冲淡了本次谈话的主题:情绪是多变的,越是小时候变化越快。正是这种所谓的价值判断,而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伦不类,失去了其本来所具有的价值。4.应答具有重复性有一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习惯重复学生的发言,学生说什么,他就大声地、清晰地重复一遍,至于学生说的合理性则不置可否。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认为学生的发言语言表达不清晰,声音不够响亮,有必要再重申一下;二是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有效的回应,但又不想保持沉默,于是就选择了简单的重复。这样的字面上的重复对辅导的推进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案例6:一位教师上六年级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老师让学生对随意排列的纸牌进行记忆,汇报后问学生“通过刚才的纸牌游戏,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学生回答:“纸牌越多,记忆越难,就要进行分类。”老师回应说:“是呀,纸牌越多,记忆就越难,要进行分类。”重复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辅导技术,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并不能够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来应答效果。就如本案例中的情况,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响亮,在场的老师同学都听得很清楚,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的话语进行重复。这样的重复简单机械,在辅导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此时,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做以下的回应“当我们遇到较复杂的记忆材料时,就不能简单地使用重复法了。对材料进行分类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记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澄清。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语言应答的种种走进误区的情况,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也是我们的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影响而出现的应答弊端,需要我们孜孜以求而努力改进之。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改进措施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目标及其功能的定位,它所体现的是与学科教学不同的,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不断优化,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应答语言也要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它要摒弃知识性的传授,而凸显心灵交流碰撞的过程。1.教师的课堂应对语言应该具有同感作用同感(empathy)是感同身受的意思,是罗杰斯之“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部分。罗杰斯曾言:“同感应使人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犹如亲身体验一样。”美国著名心理辅导专家卡科夫也认为同感是整个辅导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没有同感,则辅导过程会一事无成。其实,同感在个别辅导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团体辅导课上的运用却往往被忽略。其实在团体辅导课上,教师会经常和学生发生对话,在师生一对一的单独交流中,作为受访者的学生往往会流露自己的感受,教师所作的回应虽然看起来只对他一个人起作用,实际上这个交流对在坐的每一位学生来讲都起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人格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这时,教师有效的同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引导谈话内容向更深一步发展。案例7:下面是六年级青春期性教育《男生女生》中的一段课堂实录;生:小倩,有一份愧疚在我心底压抑了很久了,一直想和你说对不好意思开口。上次,说你和某某好的谣言是我散布的,我知道一声对不起已经太迟了,可是我还是要说。你能原谅我吗?师:你那真诚的语气已经告诉我你内心的愧疚。为你的勇气和真诚喝彩。小倩,你说呢?生(小倩):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咱们还是好朋友。师:小倩,你已经原谅她了,是吗?生:是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内心隐藏已久的意见亏心事,这是需要勇气和真诚的。在男生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愧疚之后,教师及时运用同感技术,以一句“你那真诚的语气已经告诉我你内心的愧疚。为你的勇气和真诚喝彩。”消除了学生的负疚感。在及时听取女生的应答之后,教师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言外之意“小倩,你已经原谅她了,是吗?”更进一步地消除了男生内心的不安,从而引导男女生的交往向正常的方向发展。2.教师的应对语言应该具有澄清作用辅导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之处。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决定的。他们有意识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无法及时地找到合适的词句来陈述。所以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用得不恰当的词,说得不完整的话,陈述得不够具体的事。或者很多时候学生很有感受,却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导致一时语塞的现象发生。而我们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首先必须清晰地获得来自学生的相关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信息,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教师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和学生对话“你的意思是说……?”“你是想说……吗?”“你能把刚才这件事说得更具体点吗?”“你虽然没有说完,但是你的意思老师明白了……”。老师最好不要用“好不好”“是不是”等封闭式的语句来提问,这样会封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谈话的深入。案例8:下面是六年级青春期性教育《男生女生》中的一段课堂实录;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像第一种情况有没有发生过?生齐:有。生:男生故意去挑逗女生。(众笑)师:你有一个词用得不够恰当,“挑逗”,是吗?生:不是,是“惹”。师: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我专门无缘无故地去打一下女生。师:为什么?生:好玩。我打一下,他们就会来追我,这样很好玩。师:哪些女生被他打过,请站起来。(站起来了十多位女生,众惊叹。)师:这些女生都被他打过,我想问一下她们的感受。生1:他想看到我哭的样子,我偏不哭,不去理他,他就没趣了。生2:心情不好时,追他;心情好时,不去理他。生3:这么无聊,我不加理会。师(面对那位男生):其实,你并不是要打女生,而是希望和女同学交朋友,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交往,是吗?生:是的,好像没打那么多人。(众笑)师:有些你已经忘了,可是她们还记得。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吗?生(扭捏地):对不起,我以后不打你们了。(众笑)师:老师相信你会用另一种更合适的方法和她们交往。这一段对话中,教师的应答语言两处起到了澄清作用:第一处是在学生出现用词不当的时候。“挑逗”这个词明显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教师用心聆听,及时发现并给学生提了合适的建议。第二处是在学生陈述自己去逗女同学的原因是“好玩。我打一下,他们就会来追我,这样很好玩。”教师聆听了其他挨打女生的陈述后,及时地帮助这个男孩澄清了他的观点“其实,你并不是要打女生,而是希望和女同学交朋友,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交往,是吗?”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交往的需要,从而消除学生的犯错感,让学生将思考点引向“今后该怎样用合适的方法和女生交往”上来。这样的澄清对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显得非常及时而且有效。3.教师的应对语言应该具有指向作用“活动——体验——交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模式。一般来讲,一项活动带给学生的体验是多方位的。而教师为了达成辅导目的选用某一个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一项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既定的目标去陈述。学生的陈述有时是零乱的,多角度的,也是出乎老师预设的目标的,这时教师就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将学生的陈述引导到辅导的主题上。教师应答语言的指向作用是为了协助学生认清活动目标,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困惑与问题;或者认识到自己的偏误之处,趋向问题解决的核心,以避免某些学生固守错误的观念;也是为了防止活动后的谈论交流变成漫无目的和缺乏实际意义的泛泛而谈。案例9:下面是五年级《多变的情绪》一课的课堂实录节选:师:同学们,生活就像万花筒,五彩缤纷,我们的情绪,也是有喜也有悲,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录象中的小朋友的情绪发生了那些变化?师:他们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快和同伴交流一下。生1:他们拍手时。很高兴。生2:那里的天下不让小胖玩游戏,小胖很愤怒生气。生3:小胖打伤了天下,觉得很焦急。,怕老师批评。生4:那个女同学玩游戏输的时候很沮丧。生5:当那个同学被打伤时,他哭了。生6:小胖打伤了同学。其他同学都非常担心,害怕。生7:他们不合小胖玩,他很生气,委屈。生8:小胖打伤了同学,不仅感到焦急,而且感到内疚,他向这位同学道歉。师:他们一开始玩得非常开心,愉快,那么是什么导致头破血流事件的发生呢?这中间哪一步是激化事情的原因呢?这是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给人带来的危害而设的一个看录像片段谈感受的环节。学生对“小胖”的情绪以及同学的情绪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了防止学生继续泛泛而谈,教师及时地用“那么是什么导致头破血流事件的发生呢?这中间哪一步是激化事情的原因呢?”这句指向性相当明确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点引领到了不良情绪的认识上。案例10:下面是六年级青春期性教育《男生女生》中的一段课堂实录;师:如果你就是刚才镜头中的男生之一,你会去扶那位女生吗?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同学们要说我的。师:同学们都会说些什么呢?生:恶心话。师:什么恶心话?生:说“他和她好”啊什么的。师:哦,原来是怕别人说,才不敢大胆交往的。这是教师为了理清男女生为什么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异性伸出援助之手而设的一段对话。学生有意遮掩,企图以一个“说”字含糊其辞,教师步步深入,用了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几个短句“同学们都会说些什么呢?”“什么恶心话?”将谈话引向具体,很好地暴露了问题,为教师在接下去的课中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4.教师的应对语言应该具有过渡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的活动性决定了它的环节之间会有一定的隔阂。如何巧妙地将课的进行分成几个部分而上课的时候环环相扣,让人感觉不到突然呢?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过渡语,将上下两个不同的活动内容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这个过渡往往出现在一个活动结束后,最后一位学生陈述完了自己的体验,老师在应答学生的话语之后,以简短的语句将课堂环节进行切换。其实,在同一堂课中不论环节怎样变化,辅导的主题还是相同的,所以老师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环节之间的相通之处,用语言将其串联。案例11:下面是五年级《多变的情绪》一课的课堂实录节选:师:同学们,去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可把大家的心给牢牢地吸引住了,赛场上的情况真可谓是千变万化,那么随着情况的变化,还有什么也在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好吗?(学生随着录象的播放,随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师:什么也在变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生1:紧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