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1_第1页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1_第2页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1_第3页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1_第4页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宝台乡中心学校苟小琳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

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八年级二班共46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

文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

他们平时考得都比较好,在期末成绩却下降了,这可能在于他们掌握得知识还不

够牢靠。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

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八二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

的状况。

思想状况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

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

些会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

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

学习心理方面: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

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

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

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1/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

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

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

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

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

兴趣,需要老师再三跟进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

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

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

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

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

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

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

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

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

材施教。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

作品自作不少于70%

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内容课时数

1《桃花源记》《短文两篇》6

2《核舟记》《大道之行也》5

3《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6

4《三峡》《短文两篇》6

5《观潮》《湖心亭看雪》5

6《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检测6

7《新闻两则》《芦花荡》6

8《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3

9第一单元作文检测5

10复习中考3

11《阿长与〈山海经〉》《背影》6

12《台阶》《老王》3

13《信客》第二单元作文检测6

14《中国石拱桥》《桥之美》6

15《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5

16《说屏》第三单元作文检测6

17《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6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4

19《你一定会听见的》第四单元作文检测7

20复习检测

21复习期考

第五单元

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

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

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

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

文言文阅读

①阅读方法:

⑴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⑵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

⑶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

⑷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

②基本技能:

⑴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

⑵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

⑶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

⑷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

③基础知识

⑴一词多义、通假字

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

④古文体裁

⑴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⑵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

⑶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

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

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

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

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

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

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

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

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者上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快。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

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

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

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

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

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才美奇

(虚景实写,中有实)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

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

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

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

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

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

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

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

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

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

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

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

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

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

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

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

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

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一引陋室一饷陋之有

对偶拟人一描环境1

衬托对仗一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不陋

类比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

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

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

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

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

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

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

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

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

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

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

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

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

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

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

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

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

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

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

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

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

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

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

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

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

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

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

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儿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

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

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

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

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

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百厂精辟的语言

-----卜美好的形象

一L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

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

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

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23核舟记

魏学洲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

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

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

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

《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教师提示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三、整体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3.多媒体显示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

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

细生

致动整体空

二、详写核舟间

船舱

观说局部船头

察明船尾顺

三、总述并评价船顶序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树

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

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

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

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

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

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

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指导朗诵

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总领全文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四、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

i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作业布置: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六、板书设计

年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一

大道之行也十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If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

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

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i.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

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古诗五步教学法。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意,理解诗

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

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

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

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

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

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

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

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

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

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

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

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

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

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

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

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

“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

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

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

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

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

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

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

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

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

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

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i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

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

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

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

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

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

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

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儿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

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激,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

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情节生动、

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诗三首。

2.完成练习册

十、板书设计:

壕开端(1—4)“致迥”的由来。

一发展(5-16)老妇苦叙不幸一|“致词”

一高潮(17—20)老妇自请应役」的内容

匚尾声(21—24)作别老翁——“致何”结果

厂远望/绵绵不尽

—近望"^^>泰—秀美高大

一望岳望极高幽深

—愿望------------------抒远大抱负

一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一念亲人境况-----------念家悲己

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

水平。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重

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

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

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以古代诗文为主。

2.五篇课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3.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4.但这些诗文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了在时间内(晨昏、四季)景

物的变化,不同空间内旧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哪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的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美。

3.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教读本单元应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在此基础

上,深入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15课时,《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各用3课时;

《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各用2课时,第五单元作文、复习、检测共用

5课时。

26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i.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

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

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

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

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

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

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

《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多媒体课件出示)

正音:阙(qud)叠嶂(zhdng)曦(xi)月襄(xiGng)陵

沿溯s£i))素湍(tuGn)绝爆(ydn)长啸(xido)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

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爆/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

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儿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

猿怪柏:请举儿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

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

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熟读成诵

七、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三峡1fM——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