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非常全)_第1页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非常全)_第2页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非常全)_第3页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非常全)_第4页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非常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水>蛋白质(血浆蛋白)>无机盐(Na+、Cl-)及血液运送的物质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注: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组织液,淋巴与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3)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例如: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CO2+H2OH2CO3、H++HCO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5.组织水肿(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而导致的)形成原因:=1\*GB3①营养不良=2\*GB3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3\*GB3③肾小球肾炎组织水肿=4\*GB3④过敏反应→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5\*GB3⑤淋巴循环受阻,淋巴管堵塞6.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实质: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I:呼吸系统II:消化系统ⅢI:呼吸系统II:消化系统Ⅲ:泌尿系统Ⅳ:皮肤=1\*GB3①主动运输(小肠内葡萄糖进入血液)=2\*GB3②重吸收作用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1.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构成。注: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2反射:是神经注: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1\*GB3①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GB3②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3\*GB3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4\*GB3④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5\*GB3⑤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电镜下结构(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电镜下结构突触:轴突-胞体型类型:轴突-树突型即: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氨基酸类、NO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感觉、语言、学习)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脑干: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7.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2)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体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基本方式基本方式反射由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概念结构基础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分类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生活中学习获得的后天性反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导从兴奋点开始双向传导--------++++--------++++++++++++++++----++++++++++++++++------------++++--------刺激单向传导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向后一个神经元传导方向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兴奋的传导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左半球侧面。S区:受损患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患听觉性失语症W区、V区分别与书写与阅读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记忆相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间联系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记忆相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一)激素调节简述1.激素调节的概念: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区:外分泌腺: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肝脏注: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又是内分泌腺(胰岛)。2.促胰液素的发现——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1)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能引起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2)实验验证过程稀盐酸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小肠粘膜结论:假设正确,小肠粘膜分泌的化学物质是促胰液素。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分泌部位激素名称本质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多肽调节水平衡: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多肽促进垂体分布分泌相应的激素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尤其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多种促激素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多肽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肾上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体温调节中,促进代谢,增强产热;升高血糖。胰岛胰岛素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多肽由胰岛A细胞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卵巢雌激素等固醇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固醇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1\*GB3①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2\*GB3②血糖调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3\*GB3③体温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拮抗作用:血糖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补充:补充: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胺类,既是一种激素,又是一种神经递质)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素(类固醇)(二)激素调节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0.8-1.2g/L)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见图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加速组织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2个来源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肾上腺素下丘脑另一区域激素调节神经调节补充: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淀粉淀粉葡萄糖脂肪、某些氨基酸CO2+H2O+能量肝糖元肌糖元氧化合成分解转变合成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脂肪储存甘油、脂肪酸CO2+H2O+能量氧化糖元转变分解蛋白质合成转变各种组织蛋白、酶及激素等新的氨基酸含氮部分NH3尿素转变不含氮部分CO2+H2O+能量糖类、脂肪分解转氨基脱氨基氨基酸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1\*GB3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GB3②靶细胞上的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7)反馈调节:(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是叫做反馈调节。(2)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叶受反馈调节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叶受反馈调节(3)类型: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例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过程(促进原来的生命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例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抑制原来的生命活动)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P28)(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漫到体液中)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比较酶、神经递质、激素、抗体项目本质产生作用机制发挥作用后酶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所有的活细胞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反应前后其性质不变酶可以反复发挥作用。但会随反应次数的增加而活性下降并最终被分解,同时产生新的补充神经递质胺类、氨基酸类、肽类、NO神经元由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引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分解失活:发挥作用后迅速被酶解失活。(也有的被突触前膜再回收摄取)激素有机物:蛋白质、多肽、固醇及氨基酸衍生物内分泌细胞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即调节生命活动。不供能,不组成细胞结构、不起催化作用分解失活:发挥作用后会被自身相关酶分解而失去活性(灭活),因此需要不断产生抗体蛋白质浆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使抗原失去继续浸染正常细胞的能力分解失活: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四、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促性腺激素类药物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5.甲状腺切除患者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糖尿病患者需按时注射胰岛素。6.人工合成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妇女排卵的避孕药。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体温调节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还有呼气、排尿、排便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腺汗液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毛孔缩小(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立毛肌收缩,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加快代谢(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腺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来源:主要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或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咏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咏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产生激素真不少通过垂体控性甲有种激素抗利尿体温调节是中枢血糖平衡功不小水盐代谢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了四、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场所):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吞噬细胞等

免疫细胞(发挥免疫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作用的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位于淋巴液、血液、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内)病原体(大多数)进入血液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加强作用(少数)直接刺激B细胞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产生浆细胞增殖分化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再次应答记忆细胞B.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病原体(大多数)吞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少数)直接刺激增殖分化靶细胞裂解死亡,导致病原体暴露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抗原与抗体结合,最后被吞噬消灭再次应答记忆细胞病原体病原体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抗原记忆细胞直接刺激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再次刺激增殖分化病原体再次入侵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防止病原体感染降低病毒侵染力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再次刺激增殖分化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增殖分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宿主细胞溶酶体酶激活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特异性免疫总结3.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物质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种淋巴因子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联系共同发挥特异性免疫对于细胞外病原体(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发挥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消除。3.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2)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