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五章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第十五章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第一节创作队伍的更新进入90年代,作家持续流失,一是出锅,二是下海经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作家下海经商捞钱的增多。80年代文学的理想、激情、浪漫和忧患都很快消失。文学呈现出以下流向:一、池莉等代表的“新写实”进一步发展。池莉等作家表现出对80年代文学理想的放弃和超越。与80年代以人的解放作为核心,创作主体诗承载着现代性理想的人文知识分子不同,新写实表现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化的人,完全瓦解了人的高大形象,消解了人的精神力量,回避社会政治生活层面,满足于对世俗生活中被动存在的小人物的描写,而且在描写过程中努力使主体退出,强调所谓感情的“零度介入”。他们笔下的生活就是杂乱无章的琐碎和无可奈何的烦恼。不再对现实秩序提出怀疑和质问,而是表示无奈的认同;不再面对大众疾苦进行控诉和呐喊,而是对大众施以催眠式的抚慰,劝导人们知足常乐,不要把生活设想得太好。比如池莉由80年代末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过渡到了《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所表达的人生哲学。二、以王朔为代表的嘲讽和调侃进一步痞子化。王朔刚出现时,曾受知识分子鼓励与支持。比如王蒙的《躲避崇高》,因为王朔小说对陈旧的权威意识形态进行了解构。人文知识分子正好陷入价值危机而自轻自贱,愿意嘲弄他人也嘲弄自己。然而,王朔的解构并不只是指向陈旧的权威意识形态。基本立场带有反智色彩,他认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认为自己不仅受着权威意识形态的压迫,而且受着知识分子的压迫。在知识分子面前,有一种难言的压抑感。进入90年代后,他更多表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对知识分子的清高、虚伪、自我膨胀、恶劣品质及其承载的传统心理给予了不留情的挖苦。玩世不恭,无限调侃,一点正经也没有,嘲弄别人,也嘲弄自己,“我是流氓我怕谁”。认为自己在“玩文学”,只想做一个“码字工”,失去了精神担当。三、余华等代表的先锋文学的转向。《世事如烟》《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等早期先锋小说以冷酷的锐利笔锋深入人性的隐秘角落,撕破现实的表象,拷问人的灵魂,然而从《古典爱情》到《鲜血梅花》,却显示了作者的困惑,感到世事无常,感到人的渺小和无力,感到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进入90年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显示了新的变化。在形式上,走向了传统,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式讲故事,更容易被一般读者接受。在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上,乐观代替了虚无,温和代替了冷峻,对人性恶的逼问转为对人性善的赞美。余华放弃了曾有过的怀疑目光和批判态度,开始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的一切。这种转变反映了这个时代文学精神的变迁:从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转变为对现实的皈依和认同;从充满主体的自信转变为深深的自我渺小感。各种现象都在告别理想与激情,放弃批判态度,显示的是时代文化由激进到保守的倾向。一些作家向传统文人甚至隐士回归。鲁迅急剧降温,周作人和林语堂的闲适小品迅速升温,被多家出版社一再出版。第二节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流向90年代文学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市场的诱惑,直接拉动作家,改变了文学的整体格局。作家开始下海经商,同时,报业迅速发展,稿费制度改革。文学开始大众化、世俗化,快餐文学流行,可以重复制作,导致了“晚报体”散文的持久不衰。其次,市场唤起了人们的欲望,直接改变了文学的基本面貌。再次,世俗化潮流与市场认同。第三节理论批评的新导向最时尚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后现代思潮在80年代初即与现代派文学一起被介绍到中国,80年代中期,杰姆逊在北大演讲,后出版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不容易概括,但后现代文化精神可以提炼出最突出特点:不确定性。反对文化领域里的等级秩序,反对本质主义,反对绝对主义,反对主体论。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反对启蒙,消解知识分子,解构人的深化,把矛头指向“宏大叙事”,解构现代文明积累的基本信念。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年出版,认为传统知识的合法地位已经失去,已被“后现代”的“话语游戏”取代。美国哈桑·伊哈布《后先帝转向:后现代理论和文化论集》,1987年出版,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综合为两点:不确定性和内在性。认为现代主义注重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反形式;现代主义具有深层结构,注重象征隐喻,因而可以阐释,而后现代主义取消深层,注重游戏,因而反对诠释;现代主义追求经典的、宏伟的叙述,后现代则宁愿在极个人的、通俗的领域。90年代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把解构的目标对准现代性、启蒙、知识分子和宏大叙事。他们批判现代性的重要策略是首先宣布“现代性神话”的破产,现代性并未给人类带来福音,同时宣布世界和中国已进入后现代,即使中国的现代化并不充分,语境也已经是后现代语境。除此之外,对现代性的结构还在几个不同层面同时展开:首先是对现代性理想和信仰的解构,现代文明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后现代则告诉人们,人的主体性不过是一个神话,现代性的承诺无法兑现。其次是消解为现代性努力的知识分子,主要策略是突出强调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对立状态,从而代表大众声讨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和启蒙姿态。后殖民主义:早在1978年,由巴勒斯坦移民美国的杀意的写《东方主义》,但在中国没影响。1993年,又出版了《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完成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建构。他的理论迎合了民族主义形势的需要。萨义德认为,后殖民主义是后冷战时期西方采取的一种新的殖民方式,以温情脉脉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完成西方文化的殖民侵略。文化侵略分两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和高级文化层面。理论背后的支撑是文化相对论。否认不同文化有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之分。很受被西方看作落后而自己不愿意承认落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保守主义者欢迎。根据这种理论,现代性、启蒙、普世价值成了西方文化侵略的标志,否定了“五四”和80年代的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和一系列根本信念。一些批评家甚至试图以“中华性”对抗“现代性”。更具体地说,后现代和后殖民对文坛的影响:首先,使消解和颠覆成为潮流。早在80年代中期即出现后现代,比如第三代诗、王朔小说、崔健的歌等,受欢迎在于其消解力量。但进入90年代,消解变得没有限度,把好的东西也消解了。于是,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无信仰、无原则、无操守。后现代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一种自我大解放,成为一种“坏孩子”式的破坏。奉行直觉原则,放弃自我约束,说话只是语言游戏,拒绝思考,放弃对深度的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