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进展_第1页
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进展_第2页
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进展_第3页
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进展_第4页
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城镇绿地系统研究1国外城镇(市)绿地研究进展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此期间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城乡并存,到工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到生态文明(后工业社会)的城乡融合(ElizabethBarlowRogers,2001;黄光宇等,2002;HuangGuangyuetal,1992)。为了解决这种城市危机,一些学者纷纷发表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也就伴随着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产生而逐步分离出来的,成为近一百多年来人们不懈的追求。19世纪中叶,美国人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的建设问题,人们试图在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同时,努力保护好大自然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G.P.March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地合作”。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重视,许多城市中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刘滨谊等,2002)。以1858年奥姆斯特德(P.L.0Lmsted)主持建设的纽约的中央公园为契机,在美国展开了“城市公园运动”,在随后的旧金山、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也建设了公园(叶玉瑶等,2008)。随后奥姆斯特德(P.L.0Lmsted)出版了《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为全体居民服务。他的这些思想,对美国及欧洲近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星亚(ArturoSoniaYmata)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其主导思想是用绿地夹着城市建设用地并随之不断沿伸,从而使城市居民“回到自然中去”(李敏,1999)。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吴人韦,1998),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其设想为: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左右。他认为,城市中心公园的面积要有60hm2。市内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宅庭园、菜园和沿放射形布置的林间小径等,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m2,每栋房屋有20m2绿地。这一城市规划思想,给以后的城市和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后,189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镇的建设》一书,提出了“卫星城镇”理论,建议用一圈绿带将现有的城市围住,使其不再向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放到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卫星城市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20世纪初,在伦敦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分别建设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和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白林波,2001)。一战期间美国的格迪斯在其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表达了田园城市理论和区域规划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他认为: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模糊城乡界限,最后将形成城市集聚区。他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反对人为的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他主张全面理解城市与环境,把自然区域和城市调查作为规划的基础,强调在城市规划前需要对整个区域进行充分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王中,2007)。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不能任其自然地大块凝聚在一起,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合理地分散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其它地方,而腾出大面积的地方开辟绿地。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1918)中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这一思想对二战后欧洲各国新城建设及旧城改造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F.L.Wright)提出“广亩城市”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提出“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居住区间有超级公路连接,这一思想在美国的一些州曾付诸实践(Erkip.FB,1997)。二战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实施“绿色城市”规划理想,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如莫斯科在总结参考世界各国的经验后,在城市外围建立了森林公园带,平均宽度为10-15km,北部最宽处达28km,城市内各种公园、林荫路数量颇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绿地约占市域面积40%,人均绿地面积(含森林公园)达45m2。平壤市则以牡丹峰公园为中心,以“两江,三山”为主体,把城市分隔成几个区域,形成公园式布局。大伦敦地区也建成了著名的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滨水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不少城市被誉为“花园城市”,如新加坡、华盛顿、巴西利亚等。这样既可以规划作为伦敦的农业和游憩地区,保持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特点又可以限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Folk.C,JassonAetal,1997;FormanRTT.1995;GarrodGetal,1992)。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衡量城市先进与否的标准的“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出了“回归自然界”的口号。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人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在欧美发达国家里,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都是在人类社会经济与全球化快速增长,自然资源和能源极度消耗,环境空前恶化的基础上提出的(GeertmanSCM,1995;GeogheganJ,2002;GrahamClarke,1998)。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观点,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受到普遍重视,各国都根据各自国情的特点,提出了绿地标准。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了人类最佳的居住环境是人均绿地60m2(HammerT.Retal,1974;KrugmanP.,1996)。综上可以看出,不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还是到近现代的“绿色革命”,还是一些实践活动,都是统筹城乡发展,试图将城市的活力带到乡村,将乡村的田园风光让城乡居民共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表明: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联系,由联系到融合,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城镇是“逆城市化”的产物,是由于大城市恶性膨胀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解决的办法。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城镇化水平大多己达70%-80%,他们一开始就重视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并且多为环境优美,现代化水平高的田园城市。如瑞士全国一半以上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绿色隐映中的无数袖珍中心城镇组成的城镇网是瑞士城市化的一大特点(罗勇,2002)。美国80年代建设“都市化村庄”,发展景观优美,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城镇,都市化的城镇的吸引力使美国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发达国家城镇建设与大城市已没有明显区别。发达国家的城镇建设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为:一是强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文景观的修复。二是注重地方特色的建设,从城镇建设到人文风格的培育,再到产业的选择开发等,都要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蔡云楠等,200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绿化起步晚,水平低。但是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重视城镇环境建设己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经验与认识(LuttikJ.,2000)。同时城镇绿地系统建设的先进思想是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的。2国内城镇绿地研究进展我国近代开始逐渐发展城市绿地系统。1840年以后到建国前,我国只是存在少量的城市公园。从1950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诞生到来后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全面学习苏联“游憩绿地”规划手法及指标: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关怀,重视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安排绿色防护带于工厂周边,在居住区建设中关注充足的阳光和卫生环境,并且注意自然山水的利用与保护(俞孔坚等,2002)。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大地园林化”思想很快就在1958-1959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得到体现,方案认为城市内外应该有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并第一次提出了“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原则,形成由城市中心区、边缘建设区和它们之间的绿色空间地带有机组成的布局形式。但是由于在绿地系统的规划理论方面,至今仍主要沿用50年代初从苏联引入的城市游憩绿地的理论与方法,绿地规划内容主要局限在建设区范围内的园林绿地和近郊风景名胜区。一直以来,绿地系统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绿地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即使是80年代后学习美国的模式,也只是强调绿地的景观功能。到2000年,北京、合肥、深圳、中山、上海浦东等20个城市(区)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区)(MackinnonJetal,1986)。与此同时也产生出了一些理论,如“生态园林”,“山水城市”等(钱学森,1993)。但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还是差强人意,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城市园林绿地近年虽有增加,但仍分布不均,绿量不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熊国平,2000)。据国家建设部统计,到20世纪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9.4万hm2,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24.4%,公园绿地面积100000hm2,城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5.3hm2。相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则绿地水平显得太低。据对发达国家49个城市的统计,公园绿地面积在人均10hm2以上的占70%,最高的达人均80.3hm2(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如莫斯科、布加勒斯特、华沙等城市的绿地从每人十几平米到70多平米。西欧一些国家每人平均占公园面积都在15m2以上(ManfredLenzen,2001)。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全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与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出台了一些条例与规定、技术规范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如开展了诸如“国家园林城市”评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等活动,我国各城市也相继开展创立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都在不断完善各自的绿地系统(陈芳清,2000)。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重要角色的城镇,其绿地系统建设,更是刚刚开始。改革开放20年来,从总体上,我国的城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城镇繁荣的同时,片面追求经济效应的结果却是城镇的生态环境却令人堪忧,城镇的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赫婿利之桶”效应说明:一个系统中某几个部分的独自亢进并不能增强整个系统的效能,反而会出现边际效能的降低,单纯意义的增长并不能保证一切情况下都产生系统质量提高的结果(张京祥,2000)。而另一个方面,在城镇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希望有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城镇绿地系统是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城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却更多的是阐述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部分。对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不仅仅是“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辨证关系(ShelfordVE,1933b),绿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城镇的绿地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如:绿化基础差、覆盖率低、人均公园绿地少、很多甚至没有公园;底子薄、起点低、技术力量缺乏;投资少、缺口大、发展不均衡、重视不够、毁林毁地现象等。城镇绿地建设的这些问题,以及城镇不同于大中城市,它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它地处广大的农村,具有规模较小、接近大自然等的特点,使我们反思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思路是否可不必完全照搬城市的绿地系统的发展模式。绿地在当代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公园等的概念,在区域城市化的今天,它应该走向宏观尺度,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人类学领域拓展。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理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加以思考。199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将“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绿化事业,到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m2左右。在农村,到2000年重点把现有的遍布全国的5万个乡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农村发展中心。这些对城镇绿地系统的建设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国内也有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实例与论文,也阐述了从区域环境思考城镇绿地系统的思想,这些对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代城镇绿化的趋势将突破城镇边界向外延伸,形成了区域整体绿化网络。绿色空间的规划与建设的范围应扩大至整个城市地区绿地规划,从整体上调整各空间要素,以保证人、动物、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都有适合的存在空间,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通(MeffeG,CarrollR,1994)。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生态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的巨大发展为绿地监测与规划带来了新的理论与手法。这为从区域尺度的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对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角度也应该发生变化,不能仅仅考虑城镇本身,也应该立足于整体,从协调城乡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许浩,2003)。3总结城镇绿地系统一般特征如今,环境因素在许多大城市引发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建成区绿地严重缺乏,而要改变则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如拆房建绿,大树进城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城镇在生态环境改造方面的费用优势显然大于大城市,按常理应形成优于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但在城镇建设中常忽视了绿地建设,使城镇应具有的环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城镇外围生态环境良好,而城镇内部则因缺乏绿化环境日趋恶化,脏乱差成了城镇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建成区内绿地是人们最易接近的、使用最频繁的,也是城市基础设施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设施,该区域的绿地布局也是绿地系统中最直接、最具体的问题,他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景观和居民的使用,体现城市的绿色文化。它的建设更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环境和文化品位(ShelfordVE,1933a)。通常建成区的绿地最复杂,也最重要,在规划时要对城镇绿地系统的一般特征进行更加精致的分析,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1)统一性城镇绿地系统也是各种不同类型绿地组成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有机整体。绿地系统的统一性体现在自身系统的统一性和上一层次系统——城市系统的统一性上(王浩,2003;丁圣彦,2000;于志熙,1992)。在自身系统的统一性中,仍然体现出“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原理,局部最优未必整体最优,单独某一要素的突出并不代表整体的最大效益。绿地系统作为一个城市系统内的子系统也应保持与城镇密切联系,使子母系统的整体性得以更好地实现,这就要求绿地系统的建设不能与母系统割裂开来,而是要和城市母系统相融合(下图)分割融合Divis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