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_第2页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_第3页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_第4页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1页/共32页主要内容概况大豆常见病害大豆常见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治第2页/共32页概况大豆(学名:Glycinemax),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来代替奶制品。第3页/共32页大豆病虫种类非常多,病害重以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病毒病以及细菌性病害为主。常发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豆荚螟和食心虫以及豆天蛾等。大豆是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锐减,目前中国年均进口大豆5500万吨。第4页/共32页大豆病害大豆孢囊线虫大豆锈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细菌性病害第5页/共32页大豆孢囊线虫

一、症状

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第6页/共32页二、病原大豆胞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mm。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卵长椭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第7页/共32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1.胞囊2.雌虫腹面3.寄生于幼根上的雌虫第8页/共32页三、发病规律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在胞囊内越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l0年以上。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

第9页/共32页大豆锈病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第10页/共32页大豆锈病

1.病株

2-3.叶背症状

4.孢子堆

5.锈孢子堆与锈孢子

第11页/共32页二、病原物

担子菌亚门豆薯层锈菌。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该菌夏孢于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4个生理小种。第12页/共32页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第13页/共32页大豆灰斑病

灰斑病病叶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菌(Cercospora

solani)引起。大豆灰斑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东北豆区发生最为严重。一般病粒率达10-15%严重地块达30%以上。受害豆株早起落叶;粒重下降,秕荚率和青豆率增加,降低蛋白质和油的含量,严重影响大豆质量第14页/共32页叶部最早见到病斑的日期是7月上旬,8月中旬以后病害有明显的上升趋势9月初达到了高峰。随着生育进程的进展叶部病害开始缓慢下降,而荚部病害开始发展。

灰斑病豆荚大豆灰斑病第15页/共32页大豆霜霉病由鞭毛菌亚门东北霜霉菌(Peronosparamanshurick)引起。我国普遍发生,幼苗、叶片和种子均可发生。第16页/共32页病害循环病菌在种子、病荚和病叶上越冬由胚芽侵入引起系统侵染,借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第17页/共32页大豆病毒病

主要以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mosaicvirusSMV),只侵染豆科植物。典型症状:植株显著矮化,叶片皱缩并呈现褪绿。病株种子上长出现斑驳纹,俗称“花脸豆”。第18页/共32页大豆病毒病畸形叶

主要通过迁飞有刺蚜虫传播,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第19页/共32页大豆细菌性病害丁香假单胞菌杆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nea)引起的细菌性疫病和大豆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phaseolivar.sojenes)引起的细菌性斑疹病。识别要点:菌脓是细菌性病害识别的最重要一点。第20页/共32页循环主要在种子及未腐烂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病苗出土后,病菌借风雨传播扩大再侵染。第21页/共32页大豆虫害豆荚螟豆食心虫粘虫第22页/共32页豆荚螟

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轻则蛀成缺刻,几乎都不能作种子;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第23页/共32页

江苏安徽每年发生4~5代,从第1代若虫到第5代若虫,时间大概从6月上旬到9月上旬。以若虫为害豆荚为主。第24页/共32页豆荚螟成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豆荚螟成虫第25页/共32页豆荚螟发生规律:

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第26页/共32页大豆食心虫

俗称“小红虫”

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大豆食心虫幼虫及危害豆粒症状第27页/共32页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幼虫为害豆荚症状第28页/共32页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全国均有分布。第29页/共32页为害规律发生世代:迁飞性害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