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_第1页
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_第2页
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_第3页
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_第4页
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制定才适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篇一

《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整个专题的内涵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表达。高中教学重点应当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当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西地平线上》由于“日落〞所引出的大量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别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幽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屡屡用典,不应当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状况应当是,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当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学习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楚,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不解→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分小组,合作探讨和探究

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终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终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调的作家。

高一语文教案篇二

《赤壁赋》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致的语言。

2、了解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幽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分辩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教学重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致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繁杂情感。

三、解决方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其次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对比阅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着名的散文《赤壁赋》,细心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背景性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_,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看法,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遇_的把柄。那些_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遇诟辱煎熬,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楚;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加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可采取个别诵读、整体指导,再集体诵读的方法。

四、品读课文第1、2段。

问1:开始游赤壁时,风景如何?心情如何?

明确: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迷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问2:第1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月出》。第2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对比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追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旷。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人,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问3: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五、总结、扩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萧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主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

六、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其次课时

一、品读3—5段。

问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_彩甚为凄怆。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比较,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问2:第4段感情如何?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当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宁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问3:结尾段感情如何?

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问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结合背景分析,探讨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问5:本文的旨趣、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楚而又乐观旷达的繁杂心情。

问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明确:

(1)引出赋的特点。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围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诚恳清爽,景物描写幽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为主〞。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会)。

二、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讨论紧凑结合的写法。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讨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讨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三、扩展:对比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体会两篇《赤壁赋》的思想意义、写法方面的异同。

探讨题:

(1)第1段“找鱼找酒〞的表达在构成情感线索上有什么作用?

(2)梦中遇见道士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3)写了梦游的经过后,又添了梦醒寻道士的一笔,寓意是什么?

4)《赤壁赋》有直接表达情感的特点,与之相比,《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与《赤壁赋》有何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的憧憬,这是猛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发出功业难成、光阴虚掷的感慨。词表达了猛烈的感情,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情。

《赤壁赋》:超脱了被贬谪的苦闷,也超越了人生短暂的苦恼,进入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思考。赋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更阐发了人生哲理,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理。

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则读书笔记

高一语文教案篇三

病梅馆记(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特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把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的写作意图,理解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调,热切渴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就是近代优良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解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说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其次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探讨。

二、探讨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复)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难得的,无不表现追求特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表达。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终止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慨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意变革现实,提倡特性解放,主张珍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可怕气氛掩盖之下,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高一语文教案篇四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需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

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分辩,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对比美学和对比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对比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有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假如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表达。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说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其次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猛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表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其次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貌似简单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诧异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到底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美丽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其次层6—7段,旨在回复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由于联想意义浸透了的特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表明了捕获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的艰难劳动,同时还必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擅长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状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难堪局面。

尖锐地指出:“一个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假如随意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愿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愿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旧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高一语文教案篇五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重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高兴的气氛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其次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1、通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