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_第1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_第2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_第3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_第4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免疫复合物病(Immunecomplexdisease)III型超敏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IgG和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上,通过激活补体引起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故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型及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第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抗原1.内源性:如变性的IgG(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的核抗原(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2.外源性: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等

第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抗体略多于抗原第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①当抗体多于抗原时,形成小分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②当抗原和抗体的比例相当时,形成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③当抗原略多于抗体时,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它易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第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二)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1)IC与血小板(BPC)受体结合,使之活化并释放组胺,(2)补体裂解产物(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并释放组胺。这些活性物质使内皮细胞之间的间距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有助于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2.局部解剖学与血流动力因素的作用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心肌等处毛细血管迂回曲折,血流缓慢,易产生涡流,且该处毛细血管内压高,因此有利于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第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裂解片断C3a和C5a等过敏毒素,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水肿。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浸润,在吞噬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出多种酶类,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局部造成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第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3.血小板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及C3b可使血小板活化并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活性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水肿。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使血流减慢或血管完全被堵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第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可溶性抗原抗体:IgG、IgM补体:C3a、C5a、C3b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参与反应主物质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第九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Ⅲ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由特异性IgG或IgM介导。②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③有补体参与。

④病理损伤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第十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Arthur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反复免疫家兔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2、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与Arthurs反应类似的剧烈炎症反应。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血清病:一次大量注射异种动物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形成复和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处。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自身抗体与可溶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和物,沉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基底膜等处。3.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4.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其发病机制是体内IgG分子发生了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称之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当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时即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四.免疫学检验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主要是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在小血管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引起炎症。这种中等大小复合物可较长时间存在于血循环中,故又称为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immunecomplex,CIC)第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抗原特异性方法检测CIC

检测已知抗原及抗体组成的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性质不太清楚或非常复杂,所以抗原特异性方法并不常用。主要用于一些疾病的研究。第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非抗原特异性方法

(1).PEG沉淀比浊法(物理法)原理:

PEG(polyethyleneglucol,聚乙二醇)非特异性沉淀蛋白质,为乙二醇的聚合物,有较强脱水作用。血清中加入3~5%的PEG能相对选择性地沉淀CIC,还可抑制CIC解离,促进CIC进一步聚合成更大的凝聚物,使溶液浊度增加或使大分子的CIC沉淀。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浊度,可反映CIC的含量。

第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方法定量血清+4.166%PEG(使PEG终浓度为3.73%),放4℃1小时,取出恢复室温后用721分光光度计测A450。结果判断:

待测血清浊度值=(测定管A值-对照管A值)×100正常人<6.56.5-8.2可疑>8.3为阳性优点:简单、方便、快速。缺点:只能作CIC检测的初筛试验。

第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固相C1q法原理:将C1q固定在载体上,可与血清中的CIC结合,加入抗人IgG酶结合物,加入底物,根据产物的颜色,推算出CIC量。(方法同ELISA)优点:敏感性高、重复性较好缺点:纯化的C1q难以得到

第二十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抗C3-CIC-ELISA:不常用固相抗C3

–结合了C3的免疫复合物—酶标抗人IgG—底物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4).胶固素法:不常用原理:胶固素能与CIC中补体C3d结合.(胶固素存在于反刍动物血清中,如牛血清中。性质稳定,耐热,提取不困难。)优点:重复性好缺点:敏感性略低于C1q法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5).利用单克隆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mRF)检测原理:类风湿因子(抗变性IgG抗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IgG的Fc段结合。类型:

mRF固相抑制试验(固相mRF+IC+抗RF-酶)结果CIC含量与酶活性成反比优点:mRF稳定、易保存缺点:可受到体内RF的干扰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6).Raji细胞法原理:Raji细胞是从淋巴瘤患者中分离的细胞,它小于B细胞,但是属于B细胞一类,Raji细胞上有许多受体,如C1q、C3受体,故可以与已吸附补体的CIC结合。方法:用ELISA、RIA优点:操作简便、敏感、重复性好缺点:Raji细胞上有FC受体,与游离IgG的FC段结合,造成假阳性。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检测CIC理想的方法简便、敏感、并能检测各种大小的CIC以上方法无一种能达此要求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种:

C1q法、胶固素法、固相mRF抑制试验、

Raji细胞试验建议联合应用2~3种。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方法学评价

1.PEG沉淀法不能反映小分子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情况,

2.补体法不能检测出IgA、IgE和IgD类抗体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3.迄今尚无一种对所有种类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均能有效检测的方法。4.在检测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时,最好用几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检出阳性率。

5.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实验室大多采用的是PEG比浊法。此法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推广,但不能区别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干扰因素多,特异性较差,仅适用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初筛。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检测局部组织中IC的方法局部组织中IC的检测:免疫组化方法,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免疫复合物在局部组织中的沉积,来判断病理改变情况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三、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对于Ⅲ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某些自身免疫病如SLE、RA、硬皮病、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等患者血清中都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对有蛋白尿、关节痛、血管炎、浆膜炎、紫癜症状等诊断不明确的病人,可考虑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并结合局部免疫复合物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明确病变是否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IV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后,于

24-72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抗原、免疫细胞抗原——病原微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细胞抗原:(肿瘤、移植细胞)免疫细胞——T细胞:CD4+Th1CD8+Tc活化的单个核细胞、吞噬细胞APC第三十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一、

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的形成

抗原物质(微生物、寄生虫、组织抗原和化学物质等)通过抗原提呈细胞处理成抗原-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供给具有抗原受体的T细胞识别,并使之活化有的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即CD4+Th1细胞和CD8+效应CTL细胞,有的分化为静止的记忆T细胞。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CD4+Th1细胞再次识别抗原化,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Ⅰ、趋化因子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吞噬抗原并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

Ⅱ、肿瘤坏死因子可直接对靶细胞及周围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引起组织损伤,

Ⅲ、粘附分子促进血中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产生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的炎症。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8+CTL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发挥细胞毒作用,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和死亡。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Th1CD4+

CD4+Th1与M细胞表面抗原作用释放细胞因子(IFN-γ、TNF-β、IL-2、IL-3、GM-CSF),促进其杀灭消化抗原,并召集更多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而且使其获得特异杀灭消化抗原能力。CytokinesTh1CD4+M··········致敏淋巴细胞MMLC········细胞因子作用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CD8+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凋亡。CTLCD8+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靶细胞溶解、凋亡致敏淋巴细胞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①其过程与细胞免疫过程一致;

②无抗体和补体参与;③由效应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T细胞介质引起;④局部损害是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⑸反应发生慢(24~72h),消退慢。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二、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在传染过程中引起的,由于这种超敏反应是在感染过程中引起的称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机体感染结核菌后,机体产生针对结核抗原的致敏T淋巴细胞(Th1和CTL),在结核菌素皮试时(再次接触结核抗原),局部可出现Ⅳ型超敏反应的炎症,即为阳性。对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免疫力。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二)接触性皮炎致敏原多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如药物、染料、油漆、化妆品、碘酊、等这些小分子抗原(半Ag)进入皮肤,与皮肤角蛋白(载体)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使T细胞致敏

。当这些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接触性皮炎。

24小时发生,48-96小时达高峰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第四十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三

、移植排斥反应

1.受者CD4+Th1细胞通过识别供者移植抗原并被激活,2.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IFN-γ、IL-2等,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3.还可活化CD8+CTL,产生细胞毒效应,4.形成移植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器官的坏死。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常见迟发型超敏反应疾病胞内微生物感染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病、麻风病病毒感染某些真菌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抗原移植物排斥反应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等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一)、过敏原皮肤试验

1.

结核菌素试验

2.斑贴试验三、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用皮内注射或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到变应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水泡,以此来判断变应原是否引起机体Ⅳ型超敏反应或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⑴OT:1:2000的0.1ml

⑵PPD:结核分枝杆菌的纯白衍生物0.1ml皮内注射后,48-72h观察结果

1.结核菌素试验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结核菌素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DTH):①检验卡介苗的接种效果②衡量免疫应答状态。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斑贴试验(patchtest)

取1cm2大小四层纱布,浸蘸可疑致敏物溶液,贴敷于受检者前臂内侧或背部正常皮肤上,上面盖以玻璃纸或蜡纸,再用纱布固定。

24-72h观察结果。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Ⅳ型超敏反应,寻找接触性皮炎过敏原。该法敏感度虽然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迟发型皮试结果判定标准

反应结果皮内斑贴无反应()无反应或小于对照无反应或小于对照弱阳(+)仅有红肿轻度红肿、搔痒阳性(++)红肿伴硬结(0.5-1cm)明显红肿,时有红斑强阳性(+++)红肿、硬结、水疱红肿伴豆疹、水疱强阳性(﹢+++)大疱或/和溃疡红肿、水疱、溃疡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三)临床意义1.寻找变应原如斑贴试验2.临床上用OT皮试的目的(1)了解是否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免疫力及BCG接种后效果观察。(2)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4.传染病的诊断。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根据发生机制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但临床实际情况是复杂的,有些超敏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免疫损伤机制引起。同一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Ⅰ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

小结:第五十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同一种抗原物质,如青霉素可引起Ⅰ、Ⅱ、Ⅲ、和Ⅳ型超敏反应。同一种疾病,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具体病例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在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项目选择中,本着准确、特异、灵敏、快速的原则,选择一种或多种项目测定。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男性,19岁,在当地一家海鲜餐厅吃饭时突然发病,面部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低血压,手腕上没有携带任何医学警示信息,查体发现肺部有喘鸣声,呼吸不畅。患者妹妹陈述其以前从未出现过此类情况,并且家里也没有人有过同类情况。1.列出六个主要的特征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青年男性、在海鲜餐厅吃饭时急性发病、呼吸喘鸣、首次发病、低血压。2.急性疾病表明可能是摄入了毒素或者机体产生了某种致病的物质,那么什么刺激能够引发这些症状?常见的可能是食物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大量内源性组胺。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3.海鲜餐馆的菜食常有丰富的虾蟹类和螺,这是两种最重要的食物变应原。患者是因为第一次摄入这类食物而发病吗?这种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个体再次接触了变应原,而该变应原之前已经致敏了机体,因此患者以前应该摄入过此类食物却没有发病。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4.该病人处在休克之中,我们一般将这种情况称作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过敏性休克(免疫介导):可以在数分钟内导致呼吸困难,因此进行注射肾上腺素紧急处理。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5.食物变应原通常能引起恶心、胃痉挛和腹泻,原因是什么?释放的组胺能激活胃肠道平滑肌上的H1受体,导致肠壁收缩、腹泻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6.对于螺或虾蟹类过敏的人应注意三件事情:(1)肾上腺素自体注射针;(2)苯海拉明(①之后,在送医院的路上进行);(3)一个医学警示手腕套(可以在病人无法陈述重要病史的情况在发挥作用)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选择题:1.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应包含哪些相互作用的免疫组分?A抗原、补体、淋巴细胞B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中性粒细胞C记忆性T细胞、细胞因子、巨噬细胞DIgE抗体、抗原、肥大细胞E抗原、巨噬细胞、肥大细胞2.28岁女性,自述常感疲乏、劳累后气促、食欲不振等类似流感症状,持续8-10个月。常规血液学检查提示贫血和Coomb试验阳性。可能的诊断是: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何为超敏反应?何为变应原?2.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3.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4.荨麻疹与接触皮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其发病机制。5.简述Ⅰ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6.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发病机制。7.吸入花粉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如何?8.比较Ⅱ型超敏反应与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肾小球肾炎。9.在Ⅱ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