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ROPERTYINCOPYRIGHTMADEBYXUELIANGPAGE15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⑴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⑵研究范围:①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人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改变②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③群体心理: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④应用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从事其它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常用术语⑴自变量①自变量(独立变量):它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用以确定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②因变量(非独立变量):它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⑵效度和信度效度(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所测结果必须符合该种测量的目的;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得分属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⒊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⑴观察法①一般观察法②参与观察法(公开;隐蔽)⑵实验法①实验室法②自然实验法③现场实验法: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⑶调查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⑷档案调查法实验室研究的内在效度较高,外在效度较低;现场实验则相反⒋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⑴偏向问题①研究者的偏向:采用参与观察法、双盲法、用录音带播放指导语②被试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来自两个方面,即“要求的特征”和“对评价的担心”*⑵伦理问题①保护被试者的身心安全②尊重被试者的隐私③保证研究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伤害作用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孕育形成确立⑴孕育: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的母体:西欧思辨哲学(史前——18世纪中叶)⑵形成:社会经验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脱离(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创始人,社会心理学进入社会经验阶段脱离的原因:①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长足发展1908年6月美国爱德华·罗斯和1908年10月英国威廉·麦独孤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象征社会心理学开始独立⑶确立:社会分析论(20世纪20年代至今)1924年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乔治·米德:社会学传统“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二、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⒈二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⑴30年代美国谢里夫社会规范从众实验德国勒温群体动力学⑵40年代研究偏于信仰、偏见、说服、宣传、态度改变及大众传媒等⑶50年代费斯汀格小群体的研究⑷60年代几乎涉及到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⒉社会心理学的现状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场危机;欧洲的社会心理学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与美国在心理学方面并驾齐驱;苏联70年代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在80年代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和复兴阶段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⒈精神分析理论(核心)(不可估量)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⑴冰山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动力源:力比多(性驱力)⑵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本能的我②自我: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③超我:原则的我、道德的我⑶人格发展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生殖器期(3-5岁)④潜伏期(5-12岁)⑤青春期(13-20岁)荣格;阿德勒;霍妮(社会文化学派);埃里克森(8阶段)⒉符号互动理论(不亚于精神分析理论)乔治·米德《意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主我与生俱来;客我后天形成⒊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说米勒和多拉德(模仿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⒋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理论和勒温的场论⑴格式塔理论:人的行为受到情境的影响(情境包括实际情境和自我认知的情境)打狼的后怕(考夫卡)*⑵勒温(场论)B=f(P.E)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和环境的函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场论还强调:“当下”(haveandnow)海德(pox)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⒈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⒉社会化的任务:①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②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社会化的历程(种类)①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②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社会化)③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成人期①成年早期②中年期③老年期(成年晚期)④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很好地说明了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再社会化:指有意改变原有的建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强制性与非强制性)⑤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内容:⑴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体逐步接受并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历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儿童的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①国家象征期②抽象国家观念期③国际组织系统期⑵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⑶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是指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儿童3、4岁时教育他尊重别人的所有物个人学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父母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决定了以下三件事:①基本特征:身高体型肤色血型(生理方面)智力知觉动作(心理方面)②男女性别③是单胎还是多胎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二、社会环境因素:⒈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⒉家庭(社会化重要场所)原因: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②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家长的教养方式:①宠爱型②放任型③专制型④民主型⒊学校“教师期望”⒋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5.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图书、电影、广播6.计算机网络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1、弗洛伊德(1)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2)人的早期经验*2、埃里克森(新精神理论的代表)人生有八个阶段:①信任与不信任(0—1岁)②自主与怀疑和羞怯(2—3岁)③首创性与内疚性(4—5岁)④勤奋与自卑(6—11岁)⑤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12—18岁)⑥亲近与孤立⑦创造力感与停滞感(中年期)⑧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老年期)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⒈皮亚杰⑴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操作阶段③具体操作阶段④形式操作阶段⑵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①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第一阶段)②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开来判断是非(第二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⑴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定向②工具性的目的与交换⑵习俗水平①好孩子定向②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⑶后习俗水平①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②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科尔伯格指出,这六大阶段依照次序开展不能超越,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社会学习理论⒈班杜拉:⑴观察学习①注重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行为再现个过程④强化和动机过程⑵强化①积极的强化②消极的强化*③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中,人们同样可以通过其他人受到的赞赏和惩罚从而得到行为的强化④自我强化⑶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四、正常成熟论格塞尔: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五、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注重遗传)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同辈群体;群体社会化理论模型:群体对群体而不是个人对个人六、解释理论:从符号互动论中分化出来(科塞洛)*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⒈⑴自我意识的定义:(一般意义)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趋向)⑵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①自我认知②自我感情③自我意向⑶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生理自我:对身体健康、容貌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社会自我: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心理自我: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追求理想和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罗杰斯):现实自我: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⒊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⒋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三、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⑴自我觉知⑵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①环境因素②个性因素自然地倾向于关注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⒈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①物-我知觉分化②人-我知觉分化③有关自我的物的掌握⒉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形成与发展*⒈: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⒉来源、发展: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过程一、*⒈定义:自我评价指对自己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⒉自我评价的途径:①社会比较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②自我评估③社会上其他人的评价(他人态度)二、自我增强(自我美化)⒈定义⒉自我增强的方式(6种):①向下的社会比较②选择性遗忘③有选择地接受反馈④缺陷补偿: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⑤自我防御性归因⑥自我设障: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三、自我表现:⒈含义: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⒉自我表现的原因:自我表现是①出于策略性的考虑②被误解的情况下③希望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⒊自我表现对社会互动的意义:(戈夫曼)自我表现是社会互动的润滑剂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个人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社会认知又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二、社会认知的特征:①选择性②互动性③防御性④认知的完形特征:我们总是无法自相矛盾的判断,桑普森把这种判断的出现称为“认知分离”三、社会认知的图式⒈图式: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范本、模式。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式:⑴人的图式⑵自我图式⑶角色图式⑷社会事件图式⒉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⑴图式能帮助记忆⑵图式帮助自动化推论⑶图式增加信息⑷图式包含情感⑸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启动效应(重点)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一、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认知: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肉眼可见的特征。⒈仪表的认知:不仅是单纯的物理认知同时深入到心理⒉表情的认知:①面部表情(面部的肌肉变化)②身段表情(姿势)(点头、招手、鞠躬致意等)③眼神④语言表情(音量、声调、节奏、方言)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性格包括情绪反应的特征还包括意志反应的特征。长期的、认真的交往才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⑴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⑵他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互补型)一个人更愿意和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接近第四节印象的形成一、⑴第一印象:也称作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为人们日后交往的依据)⑵第一印象的特征:①表面性②片面性③类化④归因⑶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⑴一致性⑵评价的中心性⑶中心特征作用(热情、冷淡)⑷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一票否决)三、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⑴平均模式⑵增加模式⑶加权平均模式(安德森)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二、归因的理论⒈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⑴外界因素(情境归因):个人外界环境与人相互作用。奖赏运气⑵行为者的内在因素(个人倾向归因):个人能力、努力、心境等⒉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模式归因尺度内在的外在的稳定的能力任务难度暂时的努力机遇⒊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相一致⒋凯利的归因理论:⑴归因涉及三个方面(三度理论):①归因于行为者②归因于环境③归因于客观刺激物⑵三种资料:①区别性资料:他人行为是否特殊②一致性资料:区分他人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对待不同刺激物是否有区别③一贯性资料:分析他人特殊行为的发生是一贯还是偶然三、归因偏差⑴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不一致(过高估计内在因素)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其行为的原因,而行为者归因于外在因素⑵涉及个人利益与否会导致归因不同⑶忽视一致性信息⑷自我预防性归因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本身的特点:⒈原有经验⒉价值观念⒊情感状态⒋认知偏差:⑴光环作用(晕轮效应)⑵社会刻板印象(类化原则)⑶相似假定作用⑷积极偏见⑸隐含人格理论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的笼统的看法二、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近因效应:注意对方的“现在”表现,而忘了他在过去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三、认识对象因素⒈魅力:⑴外貌⑵性格⑶个人有无能力⒉知名度:高积极声名远播高消极臭名昭著⒊自我表演印象整饬和印象管理印象整饬策略:⑴按社会常规模式管理自我⑵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⑶隐藏自己⑷投其所好四、认知情境因素⒈空间距离霍尔人际空间距离(4种)⑴亲昵区(3—12英寸)⑵个人区(12—36英寸)朋友之间⑶社会区(4.5—8英尺)熟人之间⑷公共区(8—100英尺)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所①保持自己的空间距离②判断他人的人际关系⒉背景参考(巴克、科尔爱)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⒈态度的定义: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⒉态度的主体:个体本身态度的客体:社会存在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⒊态度的特征:①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天生有的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②态度的协调性③态度的动力性④态度的主观经验性⒋态度的构成要素:①认知因素②情感因素③行为成分(准备状态)⒌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关系⑴态度的理论:①强化论的观点②知识论观点③功能理论④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科尔曼①服从②认同③内化)⑵态度与价值观: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世间各种事物,具有如下几种价值(6种)①理论的价值:力图在知识体系中发现新的东西②实用(经济)的价值: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政的得失③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意义④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益的工作是增进福利⑤权力的价值: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⑥宗教的价值:应该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⑶态度与信念:信念往往是高于价值之上并影响价值的,它为人们进行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基本的依据①生活信念②理想信念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个体的学习⑴强化学习对个体的影响强化:环境刺激的重复⑵模仿与观察学习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⑴经验的情绪后果⑵需要的满足⑶知识(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⑷家庭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⑸参照群体(心中榜样的目标不同,态度不同)第三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的含义: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①质的改变(方向上的改变)②量的改变二、态度改变的主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⒈态度改变的情境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环境⒉影响因素⑴态度主体:既有的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卫倾向:①心里的惯性②保留面子本身特征:①高强度的态度难以改变②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不易改变③与个人的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不易改变④高(向中度)的态度不易改变个人个性:①智力因素②性格③个人自我防卫倾向⑵传达者:①传达者的个人威信②传达者的个人立场(站在个人牺牲的立场上容易使个人态度改变,反之,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则不易改变)③传达者的目标指向④传达者个人的吸引力⑶沟通信息:①信息的差异②信息对情绪的唤起(强烈)③信息的倾向性④信息提供的方式(越直接效果越好,口头传递比印刷好,面对面的演讲比大众传媒好)⑷周围环境①注意力分散(比较容易改变态度)②情境的强化因素(送礼效应)三、态度改变的方法⑴劝说宣传法⑵角色扮演法(让嗜烟的女大学生扮演肺炎患者)⑶团体影响法(参照群体)⑷活动参与法⑸逆反心理的避免和应用(逆反心理:个人用反方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①超限逆反:过度接受某种刺激而出现的反应②禁果逆反:即潘多拉效应,越不允许干的事情越想干)四、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⒈海德的平衡理论POX理论P(person)O(others)X(第三者事或物)认的认识和社会关系之间是相互平衡的四种平衡状态:四种不平衡状态:⒉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关的认知之间存在失调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①改变认知②改变行为③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第四节偏见⒈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⒉偏见的特征:①偏见是一种刻板印象②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③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五节社会态度的测量一、测量方法⒈直接测量⑴量表法(自我评定法):①里克特的总加量表法(设计问题被试答题整理结果分数相加)②奥斯古德的语义(双极形容词)分化量法⑵问卷法①开放式:由研究者提出问题,但不提供任何可供选择的答案优点;充分作答,思考问题;了解的内容多缺点:不方便统计要求被试者有文化程度费时被试者可能应付②封闭式:由研究者提出问题,同时提供可能的几种选择答案⒉间接测量法⑴投射法:一种心理测量方法,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①主题统觉测验(摩根,默里)②罗夏的墨迹(渍)测验③造句测验④画人(画画)测验⑵行为观察法:通过外在的行为推测内在状态①任务完成法:让被试者完成一项任务,通过后果任务来推测态度②社会距离(人际距离是态度上亲疏好恶的表现)⑶生理反应法:根据被试者生理反应的变化来推测变化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瞳孔放大。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⒈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⒉人际关系的特征:⑴个体性:具体的个人互动⑵直接性和可感性:面对面⑶情感性:心理距离远近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⑴亲和需要阿特金森认为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亲和需要、亲密需要沙赫特有一个著名实验:在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出了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什么也没有,测被试者能呆几天,忍耐过度的能力。*影响亲和需要的因素:①恐惧与亲和需要(增加)②焦虑与亲和需要(减少)*⑵人际关系的报酬:(魏斯)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①依赖②社会融合:团体归属感③价值确定:得到别人的支持④可靠同盟感:需要时有人帮⑤得到指导:有价值的指导⑥照顾他人的机会:被需要和自我需要的感觉*⑶摆脱寂寞寂寞: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①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②社会性寂寞:缺乏团体归属感三、人际关系的建立于发展⒈人际关系的状态:①零接触②单向注意③双向注意④表面接触⑤轻度卷入⑥中度卷入⑦高度卷入(相互作用水平由低到高)⒉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⑴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①定向阶段②情感探索阶段③情感交流阶段④稳定交往阶段米尔格拉姆“六度间隔理论”又称“小世界现象”要建立任何两个人的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⑵自我暴露⑶自我分层与自我程度相对应得是自我层次理论(鲁宾)(了解)自我(4层):①自我最表层水平:兴趣爱好②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③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④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第二节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一、原则:⑴互惠原则⑵得失原则阿伦森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全肯定,全否定,先否后肯(效果最好),先肯后否⑶联结原则(联想)*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⒈熟悉性“曝光”效应每个人都比较喜欢看到次数多的面孔⒉接近性接近会增加喜欢⒊相似与互补⑴相似性同龄、同性、同社会地位、态度、价值观等⑵互补性需要的互补表面的互补实质是深层的相似⒋人的特征:①能力②外表吸引力美丽的辐射效应③致命吸引力最初吸引人的个性往往变成致命的缺陷④个性品质第三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兹)P197表①包容需要: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产生沟通、相容、相属等肯定性的特征②控制需要: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③情感需要: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人们对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因而形成了六种人际关系的取向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⒈社会交换即人与人的交往交换有成本和回报。成本包括:体力、时间消耗、放弃享受、经受折磨、精神压力回报包括:心理财富(精神奖励或享受)、社会财富(金钱、地位)⑴回报大于成本时,交往继续⑵回报小于成本时,减少或终止交往⒉遵循分配公平原则回报于成本之比为一定比例⑴回报小于成本时,愤怒、抱怨⑵回报大于成本时,内疚:①设法采用补偿行为②无以为报,选择逃避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改善一、对待不满的策略⑴真诚:希望对方谅解⑵忽视:转移话题⑶退出:主动的破坏性的方式⑷表达:主动地建设性的方式二、建设性争吵分歧争吵区别融合⒈争吵:⑴破坏性争吵:不分对错、逃避、攻击、威胁⑵建设性争吵:①私下吵不让孩子知道②就事论事③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情绪④说出同意什么反对什么⑤提出一些能让对方表示关心的问题⑥等待自然和解,不要妥协⑦积极建议三、T小组训练法(勒温):通过参加训练,学习交流倾听(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了解他人及感受、动机。第九章人际沟通一、含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二、人际交往的工具⑴语言符号系统⑵非语言符号系统:①表情、体态、动作②空间距离③目光接触、眼神④音调、音频、语速与口音等*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⑴信息源⑵信息接收者⑶信息⑷信道⑸反馈⑹环境⑺障碍*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⒈反馈作用:信息交流的过程,减少误会分为:⑴正反馈:信息的接收者,接受并理解信息⑵负反馈: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没被接受、理解⑶自我反馈:当人们发现自己所说的话不够明确或写出的句子难以理解,人们自行进行调整。⒉沟通的背景:⑴沟通参与者的心理背景(心境与态度)⑵沟通时的物理背景:①听众的物理密度②圆形的座位排列方式有助于沟通③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安排⑶社会背景:⑴不同角色关系有着不同的沟通模式⑵是否有他人在场⑷文化背景:沟通者出生以来长时期的文化积累转化为价值观与行为习惯。⑸历史背景:上一次的谈话(过去经历的事)会成为理解的背景。⒊*障碍⑴地位障碍:由于地位不同,价值观、道德理念方面不同⑵组织结构障碍:庞大的结构影响沟通;组织氛围会促进或抑制沟通⑶文化障碍:语言不同、社会习俗⑷性格障碍:说谎⑸社会心理障碍:沟通恐惧心理、不会倾听、偏见五、人际沟通的功能⑴协调作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⑵保健作用⑶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⑷社会和谐氛围第二节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按照沟通线路的分类⑴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反馈)⑵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团体结构中)二、按照沟通方式分类①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②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③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非语言沟通:①动态无声性:目光、表情、动作、手势、身体运动②静态无声性:姿态、空间距离、衣着打扮③非语词的沟通:重音、声调的变化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美国)莱维特①轮式沟通②环式沟通③链式沟通④丫式沟通⑤全通式沟通第三节人际沟通的艺术一、人际称呼二、说话的艺术:富于感情,处处表现出善意①问候:目光注视对方、面带微笑②告辞:谦逊、诚挚③说话态度要诚恳④说话时目光正视⑤说话不要喋喋不休⑥说话的语音、语调要恰当⑦说笑话要掌握分寸⑧说话时用词必须准确、通俗⑨配合必要的手势语⑩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第十章侵犯与利他第一节侵犯行为一、⒈侵犯行为:个体违反了社会规范,有动机的伤害台人的行为⒉侵犯行为的分类:⑴是否违反社会规范(西尔斯)①反社会的侵犯行为②亲社会的侵犯行为③被认可的侵犯行为⑵按行为目的(伯克威茨)①工具性②手段性③报复性④目的性⑶侵犯行为方式①语言侵犯行为②动作侵犯行为三、侵犯行为的理论:⑴本能性:弗洛伊德“死亡本能”①自虐、自残②侵犯他人洛伦兹:从研究动物上发现侵犯是一种本能,并将其推及人⑵侵犯的生理基础:激素、怒中枢、神经递质⑶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和米勒早期:多拉德认为人侵犯行为是因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后期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伯克威茨)四、社会学习理论*五、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⑴宣泄⑵习惯的抑制①社会规范的抑制②移情能力的培养③对报复的畏惧⑶置换:与他人遭受挫折的相似的人(不是随便找个人)⑷找替罪羊替罪羊的特征:①软弱性②特异性⑸去个性化的避免(匿名性):当个人的身份被弱化后、会出现匿名化现象、自己对自己的内部控制肯北欧弱化⑹大众传媒的控制第二节利他行为⒈含义: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互相包含,有共同点但有区别⒉利他行为的特征:①帮助他人②不期望有回报③自愿④利他者可能有损失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①纯利他行为(助人是唯一的目的)②自我利他行为(有功利的,以利他行为为手段)⒊利他行为的理论:⑴决策理论(拉坦内·达利)任何的利他行为都要需要复杂的社会认知⑵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①强化:人格方面的赞扬比一般赞扬更有效②观察学习:榜样的作用⑶社会交换理论(霍爱斯)助人:接受者得到帮助;利他者得到内在、外在回报(内在:缓解消极情绪;外在人们的赞誉、友谊)⑷社会规范理论:①社会责任②互惠③公平⑸社会生物学的理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遗传留给后代,利他行为是一种个体或群体生存的本能第三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⒈助人者因素:⑴情绪⑵移情⑶其它个人因素:性别、年龄、个人性格特征⒉受助者因素:⑴受人喜欢的人(外表吸引力;与自己相似的人)⑵值得帮助的人⑶求助者本身的特点:社会形象⒊情境:⑴他人在场①他人的榜样作用②他人的抑制作用⑵物理环境:天气、人口的密度、噪音⑶时间压力⑷社会文化因素第十一章相符行为第一节从众⑴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⑵分类:⑴真从众:外线行为与内心一致,均认同于群体⑵权宜从众:行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怀疑⑶不从众:个体不受群体左右(假不从众:表面不从众,内心接受;真不从众:行为和心理都与群体不一致)⑷反从众:独立性较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受别人左右,藐视群体行为二、从众的经典研究:*⑴谢里夫:社会规范形成实验:似动错觉(诱动错觉)⑵阿希的线段实验①知觉歪曲②判断歪曲③行为歪曲三、从众的心理原因⑴行为参照→信息性社会影响⑵对偏离的恐惧→规范性社会影响四、从众的影响因素:⒈群体因素⑴群体一致性⑵群体规模⑶群体凝聚力⑷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⒉个体因素⑴个性特征:智力水平、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⑵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越不容易从众⑶性别与年龄:与性别关系不大;年龄越小越容易从众⑷个人自我卷入水平:关系密切从众行为少第二节服从一、服从概述:*⒈含义: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来自①他人②规范*⒉服从与从众的异同相同点: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因压力而产生不同点:①压力来源:外界;内心②发生方式:被迫的;自发的③后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体育场馆排水施工合同
- 2024年度设备维护保养吊装合同
- 2024光通信网络设备供应与安装合同
- 2024年度某航空公司与某机场管理公司关于某国际航线机场服务合作的合同
- 2024年度0kv线路工程保险服务合同
- 2024工业园区环境清洁承包合同
- 家庭纺织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基于云计算的村卫生室数据管理
- 2024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与运营合同
- 高层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突破
- 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前运算阶段(三座山实验)
- 国开一体化平台01588《西方行政学说》章节自测(1-23)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威士忌酒相关公司行业营销方案
- 网络游戏危害课件
- 2024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课件
-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TB 10010-2016)
- GINA2023-哮喘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年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 寝室设计方案方法与措施
- 收费站冬季安全注意事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