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第五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教学重、难点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或配乐磁带、教学挂图。教学时间课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10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情境,巧导入播放乐曲,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以前我们学过一首,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 1首(板书)。(通过播放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二、解诗题,知作者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 (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 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 (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乱平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10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淳朴深厚,不用雕饰,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事,为下面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三、重读悟,明诗意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全班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10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多想象,悟诗情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背诵全诗。(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送别情景,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深情,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板书:赠汪伦。(上课伊始,生动的画面、深情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10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课外搜集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交流、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指名朗读古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5/10读议结合,理解诗句。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深千尺: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讨论问题。见过这样送别的方式吗?李白要走了,汪伦用踏歌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对课文的感悟要紧扣着读书进行。为了让学生领悟诗意诗情,教师紧扣重点词句,针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交流,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诵读的过程是对诗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诵读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诵读表演: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对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6/10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第3课时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重读悟,明诗意;多想象,悟诗情。引入新课,板书:别董大。(背诵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步骤与方法,顺势导入新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诗兴”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解诗题,知作者。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这首诗是谁送谁?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本诗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七条音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难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7/10房宫),始终怜得董庭兰。”高适写这首诗时正处于 “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但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重读悟,明诗意。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带着感受,配乐诵读。多想象,悟诗情。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全诗。出示课件为古诗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诗人豁达、豪迈、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朋友的真心实意。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重温经典,看看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8/10(本环节设计了两组对比:学生的亲身经历与课上学到的进行对比,三首古诗之间的对比, 使学生深化了情感体验,真切地体会到人间贵在有真情在。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根基;迁移练习、积累内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住了这些教学环节,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等。)指导朗诵。播放,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