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_第1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_第2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_第3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_第4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1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第2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一、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定义1.极限偏差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1)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ES、es);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EI、ei)。上、下偏差。第3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2.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它是尺寸允许的变动量。孔的公差:轴的公差:第4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3.公差带第5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二、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T1800.1—1997《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

GB/T1800.2—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

GB/T1800.3—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1800.4—1999《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GB/T1801—199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GB/T1803--2003《公差与配合尺寸至18ram孔、轴公差带》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第6页/共162页1.标准公差系列为了实现零部件的互换性并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公差值必须标准化。设计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标准公差。第7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2.基本偏差国家标准对孔和轴分别规定了28种基本偏差。基本偏差靠近“0”线第8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第9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三、基准制极限与配合制度规定出松紧不同的配合,来满足各类机器零件配合性质的要求,以实现孔、轴的三种配合。基孔制:空的基本偏差为“0”基轴制:轴的基本偏差为“0”第10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基孔制和基轴制选择的原则1.看所配零件中有没有标准件,如轴承,与轴承外圈配则应该采用基轴制,而与轴承内圈配则应该采用基孔制;2.所配零件中没有标准件的,优先选用基孔制,因为孔比轴难加工。轴的公差一般比孔的高一级。

第11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3.如果一根轴和多个孔配合,且配合性质不同时,也选择基轴制。发动机的活塞轴与连杆铜套孔和活塞孔之间的配合。第12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4.允许采用非基准制配合。非基准制配合是指相配合的孔和轴,孔不是基准孔H,轴也不是基准轴h的配合。轴承盖与轴承座孔的配合。在箱体孔中装配有滚动轴承和轴承盖,有滚动轴承是标准件,它与箱体孔的配合是基轴制配合,箱体孔的公差带已由此而确定为J7(H6H7J6J7等),如果轴承盖与箱体孔的配合坚持用基轴制,则配合为J/h,属于过渡配合。

但轴承盖需要经常拆卸,应该采用间隙配合,同时考虑到轴承盖的性能要求和加工的经济性,轴承盖配合尺寸采用9精度,选择轴承盖与箱体孔的配合为J7/f9。轴承标注第13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5.孔和轴的工艺等价性孔和轴的工艺等价性是指孔和轴加工难易程度应相同。在常用尺寸段内,对间隙配合和过渡配合,孔的公差等级高于或等于IT8级时,轴比孔应高一级,如H8/g7、H7/n6。当孔的精度低于IT8级时,孔和轴的公差等级应取同一级,如H9/d9对过盈配合,孔的公差等级高于或等于IT7级时,轴应比孔高一级,如H7/p6,而孔的公差等级低于IT7级时,孔和轴的公差等级应取同一级,如H8/s8。这样可以保证孔和轴的工艺等价性。

第14页/共162页第一单元极限与测量四、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公差带孔、轴公差带是由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等级所组成。国标规定基本偏差28种,标准公差20级,它们可以组成很多种公差带。孔有:20X27+3(J6、J7、J8)=543种;轴有:20X27+4(J5、J6、J7、J8)=544种。由这些孔、轴公差带可以组合成近30万种配合。如果将这庞大的配合种类都交付生产上使用,既起不到标准化的作用也不利。第15页/共162页1.一般、常用优先轴公差带

第16页/共162页2.一般、常用优先孔公差带

第17页/共162页3.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第18页/共162页4.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第19页/共162页5.公差等级的主要应用范围第20页/共162页6.尺寸∠500mm优选配合的配合特性第21页/共162页6.尺寸∠500mm优选配合的配合特性第22页/共162页第23页/共162页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4页/共162页要点:①国家标准规定的14个形位公差项目及其含义;②形位公差的标注要点及其区别;③处理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关系的公差原则;④形位公差的测量与误差评定方法;⑤形位公差与配合的工程应用。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5页/共162页做好几何误差检验的关键点1.掌握几何公差的概念(关键是公差带)2.掌握几何公差的常用检验方法3.掌握检验量具的使用方法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6页/共162页一、有关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设计基准:根据零件在机器中的位置、作用,为了保证其使用性能而确定的基准。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测量基准:用于测量已加工表面位置和尺寸依据的标准装配基准: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机器中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7页/共162页二、几何公差及其检验1.直线度误差检验(1)在给定平面内或给定方向的直线度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8页/共162页(2)任意方向的直线度误差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29页/共162页直线度检测方法(1)刀形尺法(2)径向圆跳动法:直线度=径向圆跳动的/2(3)实效边界法(最大实体尺寸法)孔:最大实体尺寸=孔的最大实体尺寸(最小的孔)-直线度公差轴:最大实体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尺寸(最大的轴)-直线度公差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0页/共162页2.平面度误差检验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1页/共162页平面度检验方法(1)平台-塞尺法

适合中间空的平面,如变速器壳上平面(2)平尺-塞尺法

适合中间有材料的平面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2页/共162页3.圆度误差的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3页/共162页圆度误差的检测直径法(两点法)圆度误差=(最大直径-最小直径)/2注意:同意横截面上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差值

之半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4页/共162页4.圆柱度误差的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5页/共162页圆柱度误差的检测直径法(两点法)圆度误差=(最大直径-最小直径)/2注意:整个圆柱体上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差值

之半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6页/共162页位置度对A是个什么公差带?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7页/共162页5.平行度误差检测(1)线与线平行度误差检测①给定一个方向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8页/共162页②给定相互垂直方向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39页/共162页③任意方向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0页/共162页(2)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1页/共162页(3)面对基准线的平行度误差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2页/共162页(4)面对基准面的平行度误差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3页/共162页6.垂直度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4页/共162页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5页/共162页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6页/共162页面对线的垂直度误差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7页/共162页7.同轴度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8页/共162页8.对称度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49页/共162页9.圆跳动误差检测(1)径向圆跳动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0页/共162页(2)端面圆跳动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1页/共162页(3)斜向圆跳动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2页/共162页(4)径向全跳动误差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3页/共162页(5)端面全跳动的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4页/共162页10.位置度误差检测(1)点的位置度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5页/共162页(2)线的位置度检测①给定一个方向公差带是间距为公差值t,且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确定,此位置度公差仅给定一个方向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6页/共162页②复合位置度的检测第二单元几何公差及检测第57页/共162页第58页/共162页11.轮廓度第59页/共162页第60页/共162页12.面轮廓度第61页/共162页第62页/共162页第63页/共162页第6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6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66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67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68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69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0页/共162页第71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2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3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6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7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8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79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0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1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2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3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6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7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8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89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0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1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2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3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6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7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8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99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0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1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2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3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6页/共162页第107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8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09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0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1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2页/共162页六、形位误差的选择1、形位误差项目的选择(1)应充分发挥综合控制项目的职能,以减少图形上给出的形位公差项目以及相应的形位误差检测项目。(2)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测量简便的项目。如:同轴度公差常常用径向圆跳动公差或径向全跳动公差代替。注意:径向圆跳动是同轴度误差与圆柱面形状误差的综合,故代替时给出的跳动公差值应略大于同轴度公差,否则就会要求过严(精度过高)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3页/共162页第114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5页/共162页单元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第116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17页/共162页一、基本术语1.取样长度—在X轴方向判别被评定轮廓不规则特征的长度。它是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至少包含5个以上轮廓峰和谷,取样长度值的大小对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有影响。一般表面越粗糙,取样长度越大。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18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19页/共162页2.评定长度——评定长度是指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X轴方向上粗糙度的长度。由于零件表面粗糙度不均匀,为了合理地反映其特征,在测量和评定时所规定的一段最小长度称为评定长度。评定长度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一般情况下取: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0页/共162页3.粗糙度评定参数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1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2页/共162页第123页/共162页4.评定参数的数值规定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4页/共162页

二、评定参数的选用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择应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使用性能、检测的方便性及工艺的经济性等来选择。选用高度参数Ra或Rz时要注意:由于Ra能充分反映零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征,而且测量方便,采用普通的轮廓仪就可测量Ra值,在常用数值范围内(Ra为0.025~6.3μm,Rz为0.1~25μm)时。国家标准推荐的首选参数为Ra。Rz是反映最大高度的参数,反映轮廓情况不如Ra全面,往往被用在表面不允许有较深加工痕迹(防止应力集中)的零件或测量长度较小的表面。国家标准规定,轮廓的幅度参数(Ra或Rz)是必须标注的参数。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5页/共162页三、各种加工方法可以达到的粗糙度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6页/共162页各种加工方法可以达到的粗糙度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7页/共162页各种加工方法可以达到的粗糙度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8页/共162页粗糙度选择应用举例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29页/共162页粗糙度选择应用举例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30页/共162页粗糙度选择应用举例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31页/共162页四、粗糙度标注第132页/共162页表面粗糙度代号表面粗糙度代号第133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34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135页/共162页第四单元表面粗糙度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