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_第1页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_第2页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_第3页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_第4页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2分)【答案】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解析】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答题先要抓住中心句——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然后在概括总结。本文第一段也是提出问题,然后以下几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论述文体结构特点。所以总结时,结合第一段内容,关键句、关键词,思考提出了什么问题。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可。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2分)A.通常大多都B.大多通常都C.都通常大多D.通常都大多【答案】C【解析】上海卷将语言基础知识放在阅读理解中去检测,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这是符合语言规律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正确的的选词填空,必须首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句子的意思,然后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才能选出吻合语境的词语。第一个空,阅读第七段(关键句: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可以看出选“都”符合文意;第二个空,阅读第四段(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看出,选“通常”符合语境;阅读第五段重点谈了间接引用,说明采用这一形式的人较多。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答案】认真阅读【解析】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结合句子,在文中去理解,切不可拿字典中的解释硬套。要写“文献综述”,必须了解相关内容,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有关的书籍,只有了解了内容,才能谈得上与人家交流、讨论。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解析】首先要结合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总结第六段在讲什么,从“规范的文献综述……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看出“文献综述”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支持。那“文献综述”又对整篇论文有什么作用?可以补充观点、试论述更深入、更全面。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答案】D【解析】理解句子要把握的原则——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是最好的方法。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写论文,需要引用人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用间接引用的方式,需要重复别人的观点。可以看出A项说法太绝对;从“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可以看出B项“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定位有了偏差。C项是“对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与“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相矛盾,也不符合“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含意。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分)【答案】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解析】文献综述价值,答案主要来自第三、四、六段,关键句“一幅学术谱系图。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思考这些问题,联系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可。(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答案】津亭【解析】从题目“春江晚景”,知道本诗所写景物多与江上的意象有关,如“江林”“津亭”和“客船”。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答案】D【解析】做题时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A项用典与写实错了;B项以咏物为题材不对,本诗是咏物诗,而是写景诗,本文是借景抒情;C项颔联没对仗。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解析】这首山水诗写于开元六年诗人应诏赴京途中,也可做纪行诗看。诗中山水真景在首尾二联,而中间二联则全是抒感。诗人当时是辞官之后应诏复出,而辞官是出于不得已,应诏复出才是由衷之愿。比起李白应诏上路时所作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爽坦直来,“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二句要含蓄蕴藉得多。它似在写景,实又言情。(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解析】对实词理解要结合语境,解释时,不能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要充分利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如“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布衣,名动活用为动词,“穿着布衣”;息,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在此为“繁殖”意。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答案】C【解析】A.前者为介词,跟。后者为动词,跟随;B.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介词,替,给。C.两者均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D.前者为代词,……人。后者为代词,……的东西(籍账)。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解析】第(1)题注意实词“苟:如果”,宾语前置句“子何欲?”的翻译;第(2)题注意实词“起居:作息”,“恶:不好的”,虚词“辄:就”,词类活用,“败”使动用法,“使……变坏”的译法。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解析】卜式慷慨解囊,捐资为国,不求回报,但在丞相公孙弘看来不合常理,这也能更进一步突出卜式精神品质。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劳,理应得到回报,这是常理,但在卜式身上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精神品质的高贵之处。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解析】解答时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所做事情和变化,以及皇上的态度变化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由不太了解——认为是忠厚的长者——发现其是治国人才。(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解析】要结合语境,在邻近的上下文中,具体找“之”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原文“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其”,指代是东池,东边的泉水为池,周围有九里。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它,指代什么,不言而喻,具体是指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分析作用,表达效果)。【解析】赏析手法,先要点明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效果,一般宜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回答。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解析】“堂不待饰而已奂”,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这里有品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居住,自然不待装饰就已经华丽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答案】B【解析】原文“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由此看来,不是弘农公建造的。故B项不符合文意。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解析】从题目“记”上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一篇借写潭州东池藏氏堂的景,赞的是戴简、弘农这些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总结时要符合格式,本文描写了……赞美了……颂扬了……。二、写作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审题指导】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向考生提供一则具有思辨性的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将其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了自己曾经产生过的闪光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他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二是材料的内涵。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而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同时,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当然,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问题的思考,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是重要的,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也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从内容上说,这是一篇很容易读懂的小材料。现在来简单分析一下:“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是什么,而这些微光却又在天才的作品中的体现,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最重要的这些“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