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_第1页
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_第2页
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_第3页
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_第4页
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超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云桌面的使用体验超融合是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服务器中形成基本架构单元,通过一整套虚拟化软件,实现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功能的虚拟化,从而使购买者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的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云端超融合所交付的不仅是软硬一体的超融合方案,更是一套完整的云平台服务:用户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就能够得到完整的云服务。超融合平台为云桌面提供了更灵活、更可靠以及更高性能的支撑平台,对云桌面的使用体验提升提供了更好的支持。5G商用将促进网络流量快速增长,带动网络设备需求根据GSA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底,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的489家运营商已经宣布对5G进行了投资,其中209家运营商宣布已经在其现网中部署了符合3GPP标准的5G技术,全球商用5G网络数量已经超过100张。随着5G商用逐渐成熟,下游应用生态将得到快速拓展,整体流量将产生爆发式增长,从而促进网络设备产业快速发展以匹配流量增长的需求。5G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市场化应用,必须以运营商网络设备的先期投入为先决条件,运营商对5G网络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投资,将直接增加国内对网络设备的需求。在5G商用初期,运营商大规模开展网络建设,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1年我国5G投资为1,849亿元;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并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随着5G向垂直行业应用的渗透融合,各行业在5G设备上的支出将稳步增长,成为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30年,预计各行业各领域在5G设备上的支出将超过5,200亿元。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设备行业应用领域广泛网络设备是用于连接网络,维持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的物理实体。网络设备是互联网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属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架构产品。网络设备的种类繁多,且与日俱增。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交换机、路由器、无线接入点(WAP)、网关、集线器、网桥、网络接口卡(NIC)、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光纤收发器、光缆等等。其中交换机和路由器是最主要的产品。网络设备应用领域广泛。网络设备按应用领域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消费者网络设备、企业网络设备、数通网络设备和电信网络设备。消费者网络设备主要针对家庭及个人消费市场;企业网络设备主要应用于非运营商的各种行业应用市场,包括政府、金融、电力、医疗、教育、制造业、中小企业等市场;数通网络设备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市场,用于实现数据中心内部及互联之间的传输;电信网络设备主要应用于电信运营商市场,用于搭建核心骨干网。应用领域从前到后,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设备性能品质的要求、以及单产品的价值量也逐步依次提升。网络设备行业产业链清晰。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芯片、PCB板材、电源、各类电子元器件等生产商。网络设备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游,相关企业自行设计产品,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通过集成开发的模式,形成软硬件结合的网络设备产品。通过直销或者经销的方式销售给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厂商、政府、金融、教育、能源、电力、交通、中小企业、医院等各个行业。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云计算厂商约占下游10-20%左右规模。网络设备产业链芯片是上游的关键原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芯片约占原材料成本的40%左右,目前全球高端芯片主要依赖于进口,供应商包括Broadcom、Marvell、Realtek、Cavium、MTK等等。各芯片厂商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并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未来随着芯片厂商的竞争加剧以及程度的提升,将有利于网络设备厂商。云计算及数据中心产业高速发展带动网络设备市场增长数据中心是为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特殊基础设施,其上游包括IT设备、电力及制冷设备等基础设施,下游服务于云计算厂商、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的数据流量需求。全球互联网数据流量不断增长推动了云计算产业发展,从而驱动数据中心建设需求的增长,并进一步带动上游IT设备等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其中交换机作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组网设备之一,其增长动能也将与数据中心行业保持一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云计算市场的8%,同时,美国企业上云率已达85%,欧洲国家企业上云率也已接近70%,而我国各行业上云率仅为40%。上述差异高于两国之间在经济总量、互联网流量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云计算行业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云计算领域的追赶效应将促使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发展,并带动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IDC数据统计,预计2022年,中国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亿元,同比增长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网络设备行业与白牌化趋势,逐步改变竞争格局与中国网络设备市场参与者一直较为稳定,以交换机来说,全球市场主要参与企业为思科、华为、HP、Arista、Juniper和新华三。根据第三方统计,上述6家企业在全球交换机市场的合计市场份额为80.90%。国内企业级交换机市场的主要参与企业为华为、新华三、思科、星网锐捷和迈普技术,上述5家企业在国内企业级交换机的合计市场份额为91.70%。然而与白牌化趋势不容忽视,有望逐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信息安全政策频出,网络安全内涵延伸。近十年来,全球网络安全事件频发。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安全军备竞争。我国关于信息安全的政策频出,2016年甚至将信息安全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政策与产业链需求双重驱动,有望加速发展。虽然我国信息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然而中国信息安全一直存在三大黑洞: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这3个层面的安全也就成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所在。最近中美经贸摩擦,再次给国内产业链敲响警钟,环节已经严重威胁到相关企业供应链安全,并且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国产化趋势已经刻不容缓。在国家强力政策及产业链需求的快速推动下,网络设备的有望迎来加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需在核心软硬件层面实现自主可控。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是最底层信息安全的保障者。我国当前已经在网络基础设施层面,如光纤光缆,光模块等领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然而在更高端的领域,如若关键信息在链路层直接被窃取转发,即交换机、路由器、无线设备等产品,那么再完善的信息安全产品也无法保障安全。目前国内交换机市场以第一类和第二类产品为主。例如交换机来说,产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进口交换机,即产品的交换芯片、CPU和操作系统均采用国外品牌,并在国外开发生产;第二类是国产交换机,即产品在国内开发生产,操作系统属于自主可控,但核心芯片有一样或者多样采用海外进口;第三类是自主可控交换机,即核心软硬件,如操作系统、交换芯片和CPU的核心均属于自主可控,同时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等均由国内厂商完成。目前市场上交换机主要以第一类进口交换机和第二类国产交换机为主,第一类产品厂商主要为思科,第二类产品厂商主要有华为、新华三、星网锐捷、迈普等。无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产品均尚且无法形成真正的自主可控。自主研发SDKAPI接口可加入安全检查逻辑,规避了国外通用芯片API和保密调用方式访问的安全漏洞,对需要芯片配合实现的恶意窃取行为方案启到屏蔽作用,间接保护了信息安全。规避了扰乱控制层信息非法行为的可能,不存在恶意的固化硬件逻辑,无法通过国产CPU下发窃取信息指令到芯片,规避了需要CPU配合的信息窃取行为。内存是系统运行过程中保存程序指令和程序计算结果的器件,本身没有数据处理、编辑和发送相关的固化处理逻辑,目前未发现安全隐患。网络设备厂商紧抓机遇。然而三类产品替代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短期来看,国产交换机替代进口交换机有望进行。根据产业链草根调研,国内大型云计算厂商、政府、金融、电力、石油等高端企事业客户均有不同程度的倾向使用国内企业产品的意愿。长期来看,实现核心软硬件的完全自主可控在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内网络设备厂商也一直在践行自主可控的道路之上,例如新华三把自主可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研发国产交换芯片,并携手紫光集团、龙芯,打造基于纯国产CPU和服务器的完全自主可控产品。在的大趋势下,国内网络设备厂商有望化挑战为机遇。数据中心交换速率不断提升,带动网络设备升级更新的需求传统数据中心主要基于10G网络架构,随着数据流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5G时代到来后流量激增,数据中心面临着更大的来自应用和数据的网络压力。数据中心亟待解决数据中心之间的海量数据高速迁移问题,消除数据中心间的带宽瓶颈,大幅提升数据中心间的带宽利用率等问题。目前,国内主流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端口速率正在由10G/40G向25G/100G升级演进,25G/100G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数据统计,我国25G/100G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市场规模将由2017年的1.0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25.1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6.86%。数据中心交换机需具备高容量、大缓存、虚拟化技术特征。数据中心的网络流量具有高密度应用调度、浪涌式突发缓冲的特点,而普通交换机以满足互连互通为主要目的,无法实现对业务精确识别与控制,在大流量业务情况下无法做到快速响应和零丢包,无法满足数据中心需求,数据中心交换机通过支持高密度万兆板卡,并采用CLOS分布式交换架构实现全线速转发,满足数据中心高密度应用需求。为适应数据中心突发流量大的特点,数据中心交换机改变了传统交换系统的出端口缓存方式,采用分布式缓存架构,缓存能力可达1G以上,较普通交换机(通常为2-4M)大幅提升,可在突发流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网络转发零丢包。数据中心交换机还支持虚拟化技术,通过该技术可实现对多台网络设备统一管理,也可以对一台设备上的业务进行完全隔离,从而降低数据中心管理成本,提高IT设备利用率。随着5G、云计算和AI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短视频、VR/AR等新兴业务的兴起,近几年数据流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融合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数据中心网络应运而生。通过将存储,计算和网络三种资源融合并实时共享,数据中心可统一协议、接口和运维系统,从而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并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和弹性扩展。目前,数据中心融合已开始应用运行在以太网基于TCP/IP协议的RDMA技术,与传统的FCoE技术相比,RDMA技术不需要FC接口,就可以直接运行在以太网接口上,更有利于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建设。但RDMA技术应用需提供无损和超低延时网络,这使得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还需支持RoCE技术以提供RDMA技术所要求的网络环境。基于数据中心交换机的高技术门槛,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具备高端数据中心交换机研发能力。网络设备发展趋势网络设备行业趋势研究报告是通过对影响网络设备行业市场运行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掌握网络设备行业市场运行规律,从而对网络设备行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特点、市场容量、竞争趋势、细分下游市场需求趋势等进行预测。网络设备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主要分析要点包括:1)网络设备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分析。通过对网络设备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未来网络设备行业总体运行趋势特点;2)预测网络设备行业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对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这是对市场中商品供给量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3)预测网络设备行业市场容量及变化。综合分析预测期内网络设备行业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的调整,预测网络设备行业的需求结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4)预测网络设备行业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生产中投入品的价格和产品的销售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水平。在商品价格的预测中,要充分研究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利润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货币价值和货币流通量变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网络检测设备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速高于全球市场。预计2022年我国主要网络设备市场规模将达98.9亿美元,2017-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5%。网络检测设备行业投资前景、网络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如何?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网络检测设备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速高于全球市场。预计2022年我国主要网络设备市场规模将达98.9亿美元,2017-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5%。网络检测设备也称专业网络测试仪或网络检测仪。网络测试仪按网络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无线网络测试仪和有线网络测试仪两类。无线网络测试仪主要是针对无线路由和AP进行检测,可以排查出无线网络中连接的终端和无线信号强度,进而能有效地管理网络中的节点,增强网络安全。该类产品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随着无线网络的推广,无线网络测试仪也会越来越受网络管理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工具。有线网络中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网络设备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层,行业应用领域具有较高的覆盖性。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金融、教育、能源、电力、交通、中小企业、医院、运营商等各个行业进入了信息化建设及改造的阶段,为其带来了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网络测试仪的使用可以极大地降低网络管理员排查网络故障的时间,可以提供综合布线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加速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该类设备在国外应用已经很普遍,是网络检测和网络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对于国外,国内的使用范围还很有限,以设备租用和人工替代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内用户对该类产品的认识度还不够,对网络故障的敏感度不高。推进千兆光网和5G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