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3浅谈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一位伟人说过: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弄潮儿。如何教育好家里的“小皇帝”——孩子,一直是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也是每一位家长很头疼的事情;更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大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家庭教育也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们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让孩子多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做到优而吸之,劣而弃之。家长决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单纯追求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成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去做人。
二、要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让孩子知道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对于孩子坏的学习习惯,不能一味地加以指责,而应去引导他改正,让他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习惯。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反映,家长不但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主动挖掘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们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去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就会渴望去认识新的事物,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者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那么他的求知范围也就扩大了,知识经验也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看课外读物时间,选好书籍、指导阅读,逐步提高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生活范围,增长见识。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家长要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必须要有恒心,重要的不是一、二天能学习多长时间,而是天天如此,要坚持不懈。
还有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深受鼓舞,提高兴趣,增强信心,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太过分的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家长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谦受益,满招损”。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时,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总结教训,增强孩子的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成绩。
三、要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孩子在他的成长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有句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另外,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学会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四、要加强交流,和孩子做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很多家长只顾往后翻,但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以好朋友的身份去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家长也就会读懂了这本书,即——孩子。这样一来,家长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骂,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有效地防止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做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栋梁之材。心理专家:家长别用金钱溺爱孩子“都是我把儿子惯坏了,现在他不仅旷课逃学,而且脾气越发暴躁,动不动就和家人顶嘴。”尽管家庭条件优越,但如何教育孩子最近却让张女士很头疼。10月22日,记者走访多家心理咨询中心发现,不少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令许多家长伤透脑筋。“除了给钱,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了。”张女士的儿子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每月都要从父母手上拿走近1000元的零花钱,且花得一干二净。儿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让张女士感到很困惑。每当儿子缠着要钱的时候,张女士和爱人只好一边给钱,一边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但收效甚微。无独有偶,朱女士和爱人中年得子,对儿子从小疼爱有加,儿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以至于孩子上高中后,父母还在对其使用对待幼儿的教育手段。“我儿子一进门就歪在沙发上,不愿搭理任何人。而且言行不一致、自制能力差,没有责任感。”朱女士历数儿子的各种缺点,称自己对这个孩子已经“心灰意冷”。记者从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类似问题不在少数。很多富裕家庭的家长教育孩子能够想到的惟一办法,就是用钱来解决。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年纪越大越反叛。“反正他们(父母)给钱就行了。”“反正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替我搞定。”这样的话,成为很多孩子的口头禅。事实上,并非所有富家子女都满身问题。和张女士儿子读同一所中学的小郭,家庭条件也十分优越,但却很懂事。“有一次他不小心丢了钱,就借钱挤公交车回家,并没有打电话向父母求助。”张女士羡慕地说道。“要尽量淡化孩子的经济特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心理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的实践和研究,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除了遗传和学校、社会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父母是决定孩子的最根本性因素。如过分溺爱孩子,会导致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父母在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和学习方式。孩子按要求做好某件事情时,父母应更多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而尽量少用物质奖励。“很多家长自己都吃过苦,把经历讲给孩子们听,这比遇事就掏钱效果要好得多。”引导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家庭是一个孩子的快乐之源,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中学习最有效。那么,如何才能使家庭为孩子增添快乐的力量呢?以下几个建议,可帮助父母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宝宝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建议2: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建议3:运动的感觉真棒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建议4:歌唱的鸟儿最快乐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时,他都会很快乐。建议5:快乐也可以放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与孩子参加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建议6: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快乐。建议7:花开叶落是快乐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每天给孩子半个小时面对家长的问题让我为难了,我无法对学生家长说教;即使说教了,谁能听我的?但是我又不愿放弃减轻学生负担的努力。我问学生:“你们希望不希望老师与你们家长沟通?”没想到举起的手如同森林,这让我很感动。我告诉学生:“请放心,我会努力的。”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既然上门说教是不现实的,那么请家长与孩子上一天学还是可行的——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孩子读书之辛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压。主意既定,我就采取行动。我选定了五位家长,一一拜访他们,讲明请他们到校的目的,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把一天的8节课坚持听下来。家长上学的时间到了,我早早来到教室等候。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按时到校了,可五位家长还没个影。我心里别提多窝火了,怎么如此不守信用!最先到学校的是汪英勇的母亲,但她还是迟到了10多分钟;最后一位到学校的是李季的爷爷,他不仅旷了一堂早读课,连第一堂语文课也缺了半节。第一节课后,我把他们请到办公室,严肃地说:“我们约定好的,今天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可你们怎么能这样!如果你们的孩子像你们一样迟到、旷课,你们会怎么想?”“对不起,老师……”家长们纷纷找各种理由解释。我说:“如果你们的孩子在迟到、旷课后也找各种理由,你们会支持吗?”家长们无言以对,都表示接下来会好好听课。为了更好地说服家长,我便和他们一起听课。我发现所有家长上课都心不在焉。一位家长上数学课坐不住,东张西望,还时不时用手敲着课桌,我赶忙上前制止。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学,家长们也像孩子一样急着往家跑。我却把他们召集起来对上午的情况进行总结,有鼓励,有批评,同时提醒大家:“下午上课不要迟到,各科老师上午布置的作业,回去要完成;实在不会做,就把你们孩子的作业抄一遍。”所有家长异口同声地叫起苦来。下午,我更早地来到教室等候。结果只有汪英勇的母亲没迟到,其他四位家长还是迟到了。我说:“如果你们的孩子犯了错不改,你们生气不生气?”其中一位家长万般无奈地说:“老师,您就别说了!我们来了就不错,本来都不打算来的。”更加恼人的是,他们没有一个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说:“如果孩子像你们这样,你们答不答应?”韩双双的奶奶说:“我什么也听不懂,孩子让我抄我都抄不下来,叫我怎么完成作业?老师,这事我看就免了吧!”下午第二节是化学课,没上10分钟,一位家长就睡着了,且鼾声如雷,引得周围学生都窃窃私笑。我怕影响上课,赶紧走过去拍醒她。但是,过了不到5分钟,她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直奔到我的面前,可怜巴巴地说:“老师,我要向您请假,我实在坚持不住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秩序大乱。我慌忙把她引到办公室,对她说:“请您还是坐下来,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再说,身边就是您的孩子,您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如果您就这样走了,对您的孩子影响多不好!”在我的劝说下,这位家长留下来了,并向我保证:“为了孩子,我听您的。”她那副滑稽的模样,活像一个大孩子,我哭笑不得。终于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又把五位家长召集起来,请他们谈谈上课的感受。没想到他们一下子都来了精神,感慨万千。大家一致认为,今天没有白来“上学”。汪英勇的母亲说:“老师,您真是用心良苦啊!不来不知道,一来才知道孩子读书这么不容易。”李季的爷爷说:“老师,我今天虽然没听懂什么,但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教育孩子要换位思考!”吴运的父亲说:“我是硬着头皮才把一天的课听下来的,真的比我在家干活还累。谢谢您对我的孩子这么关怀!”韩双双的奶奶说:“早知读书是这样,我就不让我孙子来上学了!”小明的妈妈说:“我儿子肯定认为我很棒,因为我能坚持下来,陪他读了一天书!”最后家长共同保证,回去只当孩子学习的助手和向导,决不再施加任何压力了!如此期待未必造就优秀——浅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失当一次家长会上,我做了这样的调查,“您最想对您的孩子说些什么?”有的家长说:“孩子,妈妈并不要求你的学习一定要数一数二,当然,如果你能够数一数二,我也非常高兴。只是希望你能够学有所用。”有的家长说:“孩子,我和你爸爸天天工作那么辛苦,为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的考试成绩不好,每次来开家长会,我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有的家长说:“孩子,你很调皮,很贪玩,爸爸都体谅,只是希望你能用一半的精力在学习上,这样你一定能成为好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期待,而孩子对此却毫不体察,甚至造成负面效果。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孩子,你是我唯一的希望!”——造成孩子压抑、被动的心理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个说话题目:“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令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太现实,理想大多是:希望长大之后有份好工作;希望长大之后能够买栋大房子,不为住房而烦恼;希望出国留学,然后接父母一起去国外住……一年级的孩子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孩子的家长交谈,他们认为:现在花那么多钱投资在孩子身上,不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有份好工作,我们老了不用操心,如果有能力还可以给我们养老……有这样想法的家长非常普遍。也许,这是社会的趋势导致家庭教育更现实,于是便有了家长心中的“孩子,你是我唯一的希望!”还有的家长由于年轻时的梦想没有实现,于是,便期待孩子替他实现梦想。他们不管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以及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培养孩子。在家长的如此期待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完全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只能百分之百地完成父母提出来的任务,去实现父母心中的梦想,因而造成孩子压抑、被动的心理。孩子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何来健康成长,何来创新精神?“孩子,你一定要给我考高分!”——造成孩子畏惧学习的心理看着家长在调查表上填写的:孩子,你一定要给老爸、老妈争口气;孩子,你一定要在班级中考出个数一数二的好成绩……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说?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上大学,才是有出息。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孩子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下学习,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能够获得高分,而那些不适应的孩子只能拿着低分的试卷、带着恐惧的心理回家,接受或棍棒、或责骂的惩罚。长此以往,孩子还能喜欢学习吗?还能有学习的动力吗?有一项调查: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国外一些国家的父母排名位居前三名,而中国父母排在十几名。中国的父母不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吗?父母成天苦口婆心地说教,试图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因为你们的期待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种期待未必造就孩子的优秀。针对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中存在的问题,给家长们提几点建议:1.摆正孩子的位置。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特点,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能力,摆正孩子在你心目中的位置。2.合理制定目标,增强自信心。结合孩子的特点,合理制定孩子近期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过高,要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增强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3.适时进行赏识教育。由于父母的期待值过高,所以家庭中表扬孩子的声音太少,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学会适时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孩子;看到孩子的缺点,也要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批评。4.与孩子共同成长。身正为范。自己都不能做好,怎能强求孩子一定要做好呢。所以,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5.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有才无德的例子我们已看过不少。做事先做人,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陪孩子一起拐弯家长如何与初三孩子沟通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圈400米长的跑道,那么初三就是这一圈中的一个拐弯处。面对可能左右自己人生走向的升学压力,面对影响自己身心发育的青春期困扰,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那么,什么是初三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家长怎样做才能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呢?下面,根据我多年带初三毕业班的经验,谈谈我的认识。一、稳定情绪,做一个理智的倾听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中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另一次出现在12~16岁,一般称之为青春期,敏感、易怒、任性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初三正是青春期的中期,“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这个阶段。处于青春期中的初三孩子本身就容易烦躁,再面对同学间的激烈竞争,面对老师、家长对自己升学的期望,无论学生学习程度高低,都会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产生疑问。因此,行为上就容易出现某些偏差,将自己的父母当成发泄的对象。所以,上了初三后,家长会陡然感到孩子变了,感到十分困惑。面对这种变化,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因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到整个家庭。孩子急你不急,他发牢骚你就耐心倾听,他生闷气你就仔细观察,用理智克制自己急于评头品足的欲望,在倾听和观察中尽快找到困扰孩子的症结;待孩子情绪平复后有理有据地与之交流,尊重孩子的一些看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波动期,愉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类似这样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孩子逐渐减少情绪的波动,提升了应对困难的技巧和信心;而且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抚慰的时候,家长的宽容和帮助会使孩子心存感激,奠定了以后两代人愉快沟通的基础。反之,遇到孩子不高兴,成绩下滑时,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指责,眼睛只盯着“成绩”,不给孩子倾诉感受的机会和独自反思的空间,就会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绪和学习挫败感,甚至会由单纯对自身学习的不满转化为对家长的不满,以至与家长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初三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不要因其他外在因素触及孩子青春期相对敏感的神经。比如夫妻之间闹矛盾,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里面充满了火药味,大人的问题最好在孩子视线之外得到妥善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也最好延至中考后再公开;比如家长工作忙,一方或双方晚上经常不回家或回家很晚,这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种亲情的缺失,正像有些孩子说的“爸爸妈妈都在家,我觉得心里踏实,学习起来也安心”。父母只要在家,孩子就会感觉到有家的味道,他的心里就有了安全感。二、准确定位,做一个明智的点拨者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到了初三考查综合实力的时候,学生间产生比较大的差距总是难免的。面对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孩子,有些家长往往心理失衡,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比别人的孩子差。同事间、同学间盲目的攀比往往也使家长和孩子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揠苗助长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老师,我们认可每一个孩子的付出,也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牵扯到家庭的幸福。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优劣。这个事实家长必须冷静面对。所以,到了初三上学期期末,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在班内和校内的学习成绩有一个准确定位,并对孩子下一步的升学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定位后,家长除了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现实,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目前的学习、行为、心理等进行点拨调整,帮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扩大优势或缩小差距。比如学习中上等的学生,有的往往刻苦不足、难题钻研不精,对中考又盲目乐观。这就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状态,为孩子敲敲警钟,给孩子指出问题,以督促为主,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加大对作业和复习的纠错力度,拓宽对高难度题型的研讨思路,以求学的扎实、有序。而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孩子往往学习基础不牢、信心不足。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以鼓励为主,调整学习思路,以求综合成绩有所提高。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孩子身上往往过多地背负家长的期望。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家长的期望值,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便是“迁怒”。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顾孩子的主观感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定位过高,使孩子在学校累,在家里烦,身心俱疲。所以有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叛逆行为是家长的不明智之举逼出来的。和初三学生打交道多了,有一点我很肯定: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上了初三这座桥,就没有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终点的。这就意味着不管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面临严峻的中考,人人心里都有一个上紧了的发条。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换位思考,时时给予鼓励和信任,他们就会“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中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合理让步,做一个睿智的监督者初三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而玩的诱惑也是很强烈的。所以,家长要深刻领会劳逸结合的含义。学习固然重要,但适宜的玩耍以及交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最有益的。何况,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是以适度的玩耍和交友来释放一部分情绪并获得人生的体验。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电脑,那就和孩子约定周六、周日有几个小时可以尽情玩;有的孩子喜欢打篮球,那就放孩子出去半天,与自己熟悉的球友驰骋球场;有的孩子喜欢看电视,那就在固定的时间让他看上一段自己喜欢的节目……凡事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在孩子要求合理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交流之后做出一些合理的让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某些愿望,又不至于使监督失控,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通情达理,拉近双方的距离。说到青春期,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是早恋。我的看法是,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彼此有好感,甚至有一定的来往都是正常的,关键要看学生交往的意图以及老师和家长处理这种事件的技巧。有的孩子学习不行,感觉到升学无望,就可能想找一个玩伴混下去;有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和睦,精神没有寄托就有可能找一个朋友,作为倾诉和获得心理安慰的对象;有的孩子则是由于欣赏彼此的优点而走到一起。这三种情况中,对第一种应该态度鲜明,果断采取较强硬的措施加以限制;对第二种则需要在打开其心结的基础上耐心抚慰,使其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而第三种需要慎重对待,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先定了性,再看孩子们的交往,家长就能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给孩子一定的交往空间,以利于初三的学习生活。有人说“改变别人难上难,调整自己很容易”,这话很适合家长。处在升学和青春期夹缝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成熟、稳重的一面较多,因为他们渐渐学会了在外人面前克制、忍让;而在最亲近的家长面前,他们显露的才是“真我”的孩子本相,因为他们需要放松、关爱。对此,家长应该感到庆幸:你的孩子还是很依赖你的,有喜怒哀乐还是愿意与你分享的,有解不开的疑虑还是想通过你的帮助得到解决的。所以,初三孩子的家长应从调整自己入手,调整情绪、调整定位、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在孩子最需要家长帮扶的人生第一个拐弯处,与孩子一起走好。为何总是“丢三落四”
暑假里,我带学生到三山岛参加科技夏令营活动。乘着快艇,学生们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从没有离开过家长参加外出住宿活动。
一到岛上,大家先拍集体照。同学们都把帽子摘下来放到一边,可等拍照结束时好多同学都忘拿了。我再三提醒,他们才纷纷拿回了帽子。下午,骄阳似火,我们要去山中拣化石。学生们都带好了帽子。然而还是有一名学生找不到帽子,帽子丢到哪里去了呢?他想不起来了。
同学们来到池塘边捞鱼时,有的学生把背包等东西放在草地上,离开时又忘记拿了。同行的气象台老师连连摇头。
联想到每年的春游或外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背包、照相机、帽子、水瓶等遗忘在目的地或汽车上的现象,屡见不鲜。虽说丢东西有时是难免的,但是,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还是有不少同学丢三落四,而且不以为然。甚至像中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也还有几个学生忘了拿准考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学生为何总是“丢三落四”呢?
其一,家长“包办代替”。
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集家长们的千般宠爱于一身,自己的事情多是由家长包办。如每天的整理书包,因为总是家长代劳,所以“我妈妈忘了把本子放在书包里了”成了学生名正言顺的理由。言下之意,作业不带不是我的责任,是我妈妈忘记了。
其二,东西“来之太易”。
孩子想要的东西,家长一般都会给他们购买。想要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也就养成随手丢弃,不足为惜的坏习惯。例如刚买的书包,没几天就不喜欢了,家长又给买来新的。当然,丢了东西就更无所谓了。
其三,责任“不足挂齿”。
孩子的责任心不强。他们认为父母、老师为他们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自己理所当然要受到照顾。就拿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来说吧,有几个学生是自己背书包的?还不都是家长背着书包跟在孩子后面。连自己应尽的责任都要别人来承担,他还怎么会想到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呢?
那么,该如何纠正孩子们“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呢?
第一,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孩子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自己的东西要加以爱护的好习惯。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培养内容中,对学龄前的孩子就提到了,要让孩子玩好玩具后自己收拾、整理,家长轻易不代替。也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起,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去“越俎代庖”,失败了可以让他重新再来。时间长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第二,不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要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孩子要求你买的东西,如果没必要买就不买,让孩子感受到,并不是任何东西只要想要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有时需要“等待”,有时则必须“放弃”。如有学生想买铅笔盒,家长就要求他作为家庭成员必须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义务:每天倒垃圾和拿报纸、拿牛奶等。铅笔盒实属来之不易,孩子还能不珍惜吗?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丢三落四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里,在集体中,只有承担一定的责任才能享受到相应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往往因害怕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而终日忙着灌输知识。但如果孩子连自己的东西都管不好,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做出成绩!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家长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建议家长们对于刚刚升入初中,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重点培养三大习惯:诚信、读书、守时,因为:一、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再不好的孩子这时候也会萌生“改过自新”的愿望,不希望新老师、新同学再发现和抓住自己以往的过错,这是鼓励孩子进步的绝好契机。二、“诚信”是做人之本,“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守时”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这3个方面做好了,自然就涵盖了其他更多的好习惯。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当强,此时不塑更待何时。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关承华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两年来,我接待了那么多无助的家长,归结起来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就是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书中的观点:不都是孩子的错!一位江苏的高三男孩的父亲4次打电话找我,诉说孩子的“罪行”:不学习、辍学、打游戏,当说到“快19岁了,自己连脚都不会洗”时,我只能反问:“这怪谁呢?”一个原本学习十分优秀的女孩子,15岁时突然早恋并离家出走了,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孩子6岁时父母离异,9年来父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特别珍惜一个大男孩对自己的怜爱与呵护……凡是找我来咨询、求助的家长,凡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要引导他们稍作反思,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根儿,其实在他们自己身上。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想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就是“五要”:作为家长,一要会做表率,就是以身作则。二要学会爱,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三要学会把握,把握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四要学会沟通,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委曲求全。五要学会引导,孩子没有不犯错的,正视不忽视,宽容不纵容,做孩子的导师。这“五要”又必须以“一要”作前提,那就是“要学习”,因为会做父母未必会做家长,家长是“职称”称职父母才有资格称家长;家长是责任不仅对孩子、对家庭,还对社会;家长是技师教育孩子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家长是艺术家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您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老师和家长联系=告状?张小雨是性格内向的女生,不合群、打扮另类、看卡通漫画成瘾,学习成绩很差。父母烧过、撕过她的书,甚至打过她,但她发誓要看下去。老师在家长会上这样指点她的父亲:首先,回到家里不生气、不责备,表现得很高兴这是第一个“意料之外”;表扬她爱看书,不追星第二个“意料之外”;但是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样看书对学习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是否就是这个水平了?如果是,那老师家长支持你第三个“意料之外”。这3个“意料之外”大大地触动了小雨,经过几乎一夜的思考,第二天,她主动剪短了头发,把一箱子书锁起来,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用她的话来说:“老师这种方式,让我无法再顽抗,我只能投降,但我心服口服。”这个案例中,老师告状了没有?显然是告了。但这个“告状”以理智为前提,以解决根本问题为目的,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家长,而家长也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学会了教育。没那么多孩子“早恋”一个16岁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告诉妈妈,自己喜欢班里一位男同学。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你长大了,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在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十分理智地战胜了自我,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儿既诧异又欣喜地对妈妈说:“我的好多同学都会为这种事挨家长骂的,妈妈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在处理所谓的“早恋”事件中,应该“既要热又要冷,该热时热该冷时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热”理解、关心、呵护;面对孩子青春期阶段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显现出“冷”冷处理。对孩子,尤其对初中生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不要用或少用“早恋”的概念。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经过短暂的“热恋”之后逐渐都会冷却下来。而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我清晰地记得儿子大卫出生的那一刻。五秒钟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呼吸,我吓坏了。护士拍打他的后背,也没有反应。当时每个人都很紧张。护士说:“这孩子是个倔脾气。”他仍然没反应。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发出新生儿的那种很尖的哭声。我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描述。但是,从那天以后,我发现自己常常疑惑:“他是不是真的很倔?”从医院回到家里,我就想,怎么能把护士说的话当真呢?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女人说的愚蠢的话。想象一下,我们怎么可以给一个出生不到半分钟的婴儿随意贴标签呢?在随后的几年中,每当我怎么哄他,他都一直哭的时候,每次他不愿尝试一种新食物的时候,每次拒绝睡午觉的时候,每次不肯坐上去幼儿园班车的时候,每次不肯在冷天穿毛衣的时候,一个念头就会在我大脑里闪过:“她说得对,他就是倔。”我实在不应该这么想。我上过的所有心理学课程都提到“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你显示出他有多淘气。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我完全同意这个理论,但我还是不能不把大卫想成一个倔强的孩子。我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鲍勃天生爱欺负人。”“比利是个受气包,每个人都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麦克在家里就是个律师,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独到看法。”“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喂朱丽叶,她那么爱挑食。”“给瑞奇买什么玩具都是浪费钱。他玩什么玩具都要弄坏。这孩子简直就是破坏狂。”我常想,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被贴上标签的呢?几年来,从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中,我意识到,孩子原本是清白的,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安排扮演某种角色。例如,一天早上,玛丽对哥哥说:“把眼镜递给我。”哥哥说:“自己去拿,不要总想指挥人。”接着,她找妈妈:“帮我梳头,别让头发打结。”妈妈说:“玛丽,你又指挥人。”再接下来,她对爸爸说:“别说话了,我正看节目呢。”爸爸说:“听,又在发号施令。”渐渐地,孩子被分配到“爱发号施令”的角色后,就开始认可这个角色,并且进入角色当中去。如果每个人都说玛丽是个“爱发号施令”的人,她就不得不这样去做了。当你被看做一个“讨厌的人”,你会不会感觉为避免被排斥,必须坚持自己。你有没有觉得被拒绝和冷落?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想法报复?如果你被认为是受欢迎和有能力的人,你会觉得自己就会用受欢迎和有能力的方式去做事情?如果你犯了点小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告诉自己再试一次?不管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给高中生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人们常说,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展开.家长们的观念,态度,教养方式等等都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子女发展的方向.李岚清同志在谈家庭教育的专题报告中强调:"各级党政领导都有责任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各级教育部门更要承担起指导和组织家庭教育的责任,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配合,热情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在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激情;他们渴望独立,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他们又身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中,这些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迫于社会,家庭的环境以及来自同学间竞争的多重压力,有的学生性格孤僻无法合群,有的自卑羞怯,有的脆弱多疑,有的性格倔强,易冲动,攻击性强,有的逆反报复心重,有的唯我利己,有的虚荣心极强,有的一遇考试就焦虑不安,有的心理承受力极差,更有的动辄出走,甚至厌世轻生等等.这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提高,学习进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配合学校,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健康,顺利地完成高中三年学业,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下面我就高中三年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本人的教学体验,谈谈老师和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高一(初高中衔接阶段):走好高中第一步同学们怀着对高中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跨入了一中,初三的苦难结束了,一些同学想利用高一年好好地玩一把,待到高三再来拼一阵,却不知初中的知识分布结构与高中完全不一样.以英语为例,初二,初三的知识是中考重点,到初三时拼,你只要把初二的50%补回来就可以了.而高一,高二是基础和关键,也是高考的重点,等到高三再拼,你已经失去了100%.还有一些同学到高一时虽然认真学习,但是紧张的学习生活却使他们产生了失落感.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原校都是年段的尖子生,他们习惯了老师的赞美和同学们的羡慕;到了高中后,这里云集了各校的高手,顿感压力倍增,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少数孩子愈挫愈勇,更多的孩子则是迷茫,甚至是自暴自弃.孩子们在他们的习作中这样写道:"在你的怀中我迷茫过,因为你拥有如此多优秀的子女,而我只是他们当中最最平凡的一个,谁能听到我挣扎的呼声.在你的怀中我灰心失意过,因为一次次的失败使我心中骄傲的花不堪承受而凋谢,在你的角落我蜷缩着痴望着西边欲坠的夕阳.我是多么担心焦虑,害怕被我的兄弟姐妹们抛在后头,更害怕终有一天会失去你的爱宠……""我希望新的中学会是我的世界.然而这里确实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初中高中实在有很大差距.一下变得很沉寂,不是很值得注意.以为位置摆的低,就不会有压力,可我也知道这是一种逃避心理.时常管不住自己,时常觉得很吃力,想要轻松的学习,又不想被老师放弃."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南京市金陵中学的王璐这样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一直很羡慕那些大我几岁的高中生们,觉得他们要比初中生成熟多了.于是,我便一直向往高中生活.可是转眼间我也步入了高中,这才发现周围的一切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而且——高中生真不好当!我原来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次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参加任何活动都表现出色.可如今,我变得普通了,身边的同学个个都与我实力相当,还有人比我更强.我不再是浩瀚星空中最亮的那一颗,而是与无数颗星一样平凡而不起眼.我这才深刻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古语的含义.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使我手足无措了.我感觉眼前一片迷惘,可在这片迷惘中,我还理智地有着一份认知与决心:成绩!我只有用自己的学习成绩证明我的实力!抱着这个信念,在半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迎来了进入高中的第一次正规考试——期中考试.如果说考试前我还对自己的实力抱有一份自信的话,那么考试后,留下的只有一颗饱含悲伤,失望,沮丧的受伤的心.记得公布成绩那一天,我面对自己的成绩久未能言,班级第十二名!这,对于以班级前五名为目标的我来说,是个多么不能接受的事实!我在伤心之余不免自问,是不是我太笨,没办法跟上大家的步伐我当初选择这所重点高中,这一步棋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作为一中的老师,我们接手一个新班时都会进行家访.通过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尽快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另一方面尽快地让学生了解新的学校,年段,班级的要求,让他们能尽量缩短磨合期,更快地融入新的集体.我们还会让成绩好的同学向全班介绍学习经验,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对一"的互助组,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同时,我们还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习进步的学生送去一份祝福和鼓励;给学习退步的学生送去一份安慰和希望;给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的学生送去一份关爱和指导.对于半期考和期末考进入年段前50名的学生,我们还给他们初中的母校发去感谢信,一来让孩子学会感恩;二来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孩子积极进取,奋力拼搏.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我建议多与老师,同事,孩子的同学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另一方面得到科任老师的指点,甚至可以通过他们从侧面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你还可以从你的同事中选择孩子最信服的人,通过他们跟孩子沟通,渠道可能会更畅通些,效果会更好一些.此外,要多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初高中教师转换,教学风格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感等.高二(文理分科阶段):培养自信,树立目标高二文理分班后,又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高考语文和英语文理科是相同的卷子,所不同的是数学文理科的难度及考点分布不一样,还有理综(物理,化学和生物)和文综(历史,地理和政治).从90年代末以来,文科班的生源素质越来越不如理科班的.就以我现在所带的文科班为例,这些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大部分处于班级的中等或中偏下水平,经过高一年,自信心已所剩无几.高二刚开学几天的课堂特别沉闷,同学们对于老师的循循善诱,面无表情;跟老师交谈时,说最多的是"我不行".打击最大的还是我们的科任老师,心里干着急,但在学生面前又不能表现出来.我们的科任老师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后经常与学生谈心,沟通,交流,他们的话语暖人心田,催人奋进.现在同学们的自卑感消失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浓厚了.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接下来就是要及时树立奋斗目标.高二年文理分科后,正是确立目标的最佳时期.我们年段抓住这个契机,让每位学生定下自己的高考奋斗目标.让学生按照前十所,重点,本二,大专各级别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高考奋斗目标调查表》上还有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指出自己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差距;二是家长意见,让家长从孩子整个成长的历程这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指导性的建议;三是班主任意见,班主任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地评价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指出薄弱点,并鼓励孩子:保持优势,以自己的薄弱点作为突破口,迎头赶上.经过慎重考虑和选择,我们班有5位学生选择北大,2位学生选择中国人民大学,4位学生选择上海复旦大学,共有24位学生选择"前十所"大学,占了半班人数,其余也都选择了重点大学.根据我们学校历年高考的重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来看,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让学生确定奋斗目标意义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因为较高目标能激发人的潜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会不断得到进步.作为家长,这个阶段应以鼓励教育为主.跟孩子一起坐下来促膝谈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找回追求成功的勇气和力量.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寻找一些学生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来鼓励孩子;我们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亲朋好友的子女中通过努力拼搏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多接触,同伴之间的感染力,说服力更强.高三(高考冲刺阶段):保持良好心态高三这一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我们一般把它再分成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半期考之前完成新课授课;第二阶段——半期考之后到上学期结束,主要进行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第三阶段——即下学期,主要是参加每个月一次的综合性考试,包括2月份上学期综合测试,3月初的文理综合省质检,4月初的高考科目省质检,5月初市模拟考,5月中旬的校模拟考,6月份高考.在高三年,建议家长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切不可唠叨,唠叨反而让孩子更烦躁,更谈不上静下心来读书.2、合理安排饮食营养.学生们复习任务繁重,大脑处在高度紧张状态,身体能量消耗多,食欲往往不佳,再加上生活规律被打乱,身体抗病能力降低,很容易生病.因此,安排好这个阶段的饮食营养,对保证考生的身体健康和使大脑处于良好状态极为重要并有相当程度的帮助.考试前,应多吃些水果,特别是含葡萄糖较多的浆果,如葡萄,草莓等.若食欲过差,可适当服些多维葡萄糖,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3、指导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树立自信心.在考前,应客观评估自己的水平,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试中便能保持这种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和忧虑感,以泰然自若的心情去应付各种考卷,各道试题,有条不紊地复习强化所学的知识,不要到临考前夜还在开夜车,拼体力.如果精神不振,由此引起心理波动,在考场上就难以把握住自己,影响考试成绩.二是要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对于临考的学生来说,应根据自己的作息习惯,调配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可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活动.晚间要适时入睡,临考前难以睡着可运用自我暗示方法尽快入睡,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以保证轻松平静的状态迎考.在考试过程中,应保持镇定情绪,待看清每个题目的要求后,再动笔作答,方法上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先做好"基础题,然后再认真思考"爬坡题",遇到难题不必惊慌,要充满信心,冷静思考.三是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临考前确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要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与实力确定可达到的目标,切勿期望值过高.以往高考中,不少考生不考虑自己的实力,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地将目标定得过高,结果上考场一拿到考卷发觉差距过大时,顿时心慌意乱,焦虑不安,并且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总之,家庭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家庭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庭气氛等客观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品德发展.恰当的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同时促进他(她)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成为出色的人才;反之,不当的教育方法会抹杀孩子的天赋,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希望,变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我们身为父母,培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的天职,为教育孩子寻找一条成功的途径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孩子改变对学习的“头疼”印象学习是艰苦的,然而又是快乐的,如何使孩子消除对学习的痛苦印象,认识到学习的快乐,当是家长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关键。厌学的孩子大多都对学习感到“头疼”,他们厌倦书本,害怕作业和考试。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为此,家长必须尽力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对学习的痛苦印象。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从这里人手:(1)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许多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心里感到很难过,因为他们一怕老师批评,二怕同学看不起;三怕家长斥责。此时,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如果家长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可能会使原来就厌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希望彻底破灭;即使原来不厌学的孩子,也会因家长的斥责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和安慰,鼓励是让孩子建立起信心、重新投入刻苦学习的惟一方法;安慰则可使孩子一时的难过和压力得以缓解。但是,鼓励和安慰孩子时,家长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然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孩子理智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2)采取什么样的讲话方式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成年人尚且需要用婉转的语言消除心理上的顾虑和负担,那么对孩子来说,暖人心的话语更是雪中送炭。在孩子的心目当中,学习、考试都是负担,而孩子当时的状态就更是影响孩子心理负担的因素。因此,这些问题也都不能避而不谈,必须找到适当的、正确的方式来说,才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在和孩子谈话之前要考虑到,不同的讲话方式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不要只讲“快去学习”、“不许看电视”,而应该考虑到是不是有更好的说法,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有一本杂志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两个孩子犯同样的错误,对孩子A说:“你总是犯这种错。”而对孩子B说:“这种错误可不像是你犯的。”孩子A就会想:“反正我总是犯错的。”以后也就自暴自弃。而孩子B就会想:“为什么我会犯这种错误呢?”从而找到犯错的原因,以后就再不会犯这种错误。只要在这类讲话方式上下功夫,渐渐地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家长在不得不说的时候,应该再好好想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说法。(3)通过“心理换算”的方法帮助孩子减压即使是讨厌学习的孩子,如果给他布置作业,或者考试临近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压力。比如,要他在一个月内完成有三百道习题的厚厚的练习册,或者还差三天就考试了,而他还没有好好复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就非常大,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就会不愿意坐到桌边学习。这时,可以改变一下说法,比如:“每天做十道题就可以了。”如果是考试,就说:“还有七十二个小时呢。”孩子们本来觉得三百道题的学习量非常繁重,三天的复习时间太短。听了家长这样的话,心理负担就减轻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稍微改变一下数量单位,留给孩子的印象就会有天差地别的转变。一般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换算”。家长在治疗孩子厌学症时使用这一心理战略,往往会收到奇效。过分重分数会伤孩子自尊心
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90分、100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孩子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今天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阳阳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阳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阳阳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1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阳阳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自从被打以后,阳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其实,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的现象不胜枚举。孩子放学回家,有些父母常这样问孩子:“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他们以为这样问,就表示自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父母张口问孩子考试,闭口问孩子分数,孩子会认为你关心的只是分数和考试,而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利用暑假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暑假里除了安排孩子旅游活动开拓孩子的胸襟并让孩子充分休息之外,还要适当安排孩子学习,暑假里我们一般是辅导孩子自学,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一、家长或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连以前的基础都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不大可能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这种孩子具备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另外,要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成详细时间表,让孩子一步步完成,让他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有优势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得也就会比较深透;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以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六、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什么重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置下来,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背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100%完全弄懂,能够弄懂85%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地影响自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要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要知道,懂85%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学习上的大忌是一知半解。鼓励与信任让孩子快乐学习您不应该说:学习是第一位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您应这样说:要努力学习,但是也要注意身体。您不应该说:题目再难,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能解出来的。您应这样说:用功学习是好事,不过要量力而行,别让自己太累。学习、玩、健康,对孩子来说都一样重要有个朋友,谈到他的父亲,总是感叹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其实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他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父亲偶尔闲下来了,跟他谈话,末了说了这么一句话:“我都没怎么管你,一来我忙,二来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课不错。不过呢,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搞垮了身体。”这个朋友当时正上高一,成绩中上,平时玩得特别疯。父亲这一句话,让他心里觉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绝对的信任。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信任和关心。事实上,他后来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谭。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孩子老是担心成绩差遭父母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孩子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学习真的就重要到那种地步,宁愿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去换取吗?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有健康的身体,有玩乐的轻松,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健康是资本,玩乐是放松。家长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随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给我学习去”。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哪里会有好感呢?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鼓励孩子学习也要因人而异当然,鼓励孩子学习,也并不是光一个理儿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了。”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孩子能否适应初中和家长关系密切事例调查成绩好的同学也害怕踏入初一怕成绩下滑怕“中心位置”受影响就在去年初一开学初,朝晖中学面向全体初一学生作了一份入学前的调查,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在回答“想到开学你会紧张吗”,多达42%的同学表示“会紧张”。在表示“害怕开学”的同学当中,有6%的同学会有“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不好、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身体症状。而76%的学生紧张的原因,是担心开学后成绩下滑,考试考不好被家长批评。看来,家长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是学生害怕开学的重要外因。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开学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升学的压力。而且除了成绩靠后的同学比较害怕开学外,调查中还意外地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害怕开学的比例也不小,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怕成绩下滑,怕自己原来的优秀形象受影响,怕让父母失望;他们还担心别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优秀,自己原来的“中心位置”受到影响。走出误区“初中不会让你像小学那样好过了”这样“恐吓”的话语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开学初期,初一新生对新环境有着适应的压力,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解决孩子心理出现的不适或者焦虑情绪。以下是家长在临近开学时,容易走进的一些误区,特别提醒家长注意,生活中尽量避免:●误区言语:“到了初中,你必须要进班级前五位!”“你要是还像小学一样放松,进了初中还不努力,日子是不会好过的”……为了给孩子“抽抽筋”,有些家长这些天就提出了这样的绝对化要求,用上了命令、威胁的语气。其实,在小学、幼儿园时,孩子或许会惧怕家长的权威,但随着年龄增大,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于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开始由“害怕”、“妥协”发展为“反感”,逆反心理随之出现。他们开始对父母的这种绝对化要求进行反抗,从而造成亲子关系僵化。●误区言语:“那些兴趣班就都不要参加了,家里的事情你也不用管,初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成绩轻德育,认为一进初中,成绩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也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全盘否定孩子。学习并非孩子生活的全部,成绩也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面对孩子的学习应该报有一颗平常心。也许您的孩子成绩不好,但他的体育很好,或是电脑玩得很好,您也可以发挥他这方面的特长,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误区言语:“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听大人的话不会错的,你的目标就是前三所重高,然后就是重点大学。”一进入初中,不少父母就把目光锁定在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许多家长容易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为此,有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子女的喜好,强迫孩子学一些他们根本不喜欢的东西,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特别提醒性教育和异性交往的敏感话题怕开口的家长不妨买书给孩子看如今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年龄越来越小。从初一开始,性教育和异性交往等青春期的两个敏感话题,家长不必刻意回避,而应该积极地和孩子一起面对。●坦然面对性教育性的隐秘性使一些家长感到非常尴尬,孩子也觉得不好意思问父母,而事实上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渴求的。面对这样的困惑,家长可以从以下着手:当孩子向你提出性问题时,证明他们真的不懂而且真的想懂,如果你失掉这个时机,孩子以后就不会问你了,因为他们已经从其他渠道得到了性知识,而这样东听西抄而来的大部分是扭曲而不正确的。事实证明,只要跨越了成人自己的心理负担,跟孩子严肃地谈论性问题其实就像谈论他们的手指头那么自然。同时,如果感觉和孩子直接谈论比较尴尬,那么不妨趁暑假到书店为孩子购买一些介绍青春期变化的书籍,让孩子从正当的途径了解自己即将面临的变化。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孩子就不会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没那么多孩子“早恋”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青春期孩子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虽然表现强度因人而异,但心中的涟漪每个孩子或迟或早都会产生,与孩子的品质、学习无关。家长们一方面要认真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不要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建议家长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和高压强制,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诋毁她或他正在交往中的异性伙伴,那可就犯了孩子的大忌。在处理这类事件中,家长既要热又要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关心、呵护;面对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会冷处理,当听到反映说“孩子给人写“小纸条了”,或者从日记里发现孩子有小秘密了,家长不用吃惊,冷静地面对孩子的长大,避免出现“弹簧”效应越压越弹,更不要轻易去扣“早恋”的帽子。孩子一生中如影随形的两棵树鲁迅先生的《秋夜》开头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身为父母,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有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不同而呈现出极大差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涌动着“创造力”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与摧折。没有持久的创造力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没有健康的情绪情感,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人生。与国外的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过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培养孩子的“认知”之树上,却忽略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仿佛“奥数”、“过级”、“满分”等等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也许,父母亲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所有阶段,可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倚仗自己经验的权威,强迫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臣服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他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做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倾听?倾听什么?从孩子出生到蹒跚学步(infants,toddlers,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味着:同尚不能用言语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要努力“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装饰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案例考核试卷
-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要素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现代建筑与遗产保护考核试卷
- 未来职场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技能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市场企业合作模式考核试卷
- 新员工职业化塑造培训
- 淮阴工学院《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光源助航灯光设备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山东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教案
- 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范表
- 期中阶段测试卷(六)-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GB/T 2977-2024载重汽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 中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冠词和数词+导学案
- 北京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DZ∕T 0283-2015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正式版)
- 朗致集团逻辑测评试卷2024
- 精益管理与精益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