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已打印_第1页
02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已打印_第2页
02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已打印_第3页
02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已打印_第4页
02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已打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数学运算(一)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中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工作量(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1、二人合作型例1:单独完成某项工作,甲需要16小时,乙需要12小时,如果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轮流工作,每次1小时,那么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A.13小时40分钟B.13小时45分钟C.13小时50分钟D.14小时【正确答案】B【思路点拨】由题意可知,此项工作若甲乙各做一小时,每两小时可完成整项工作的1/16+1/12=7/48,当工作13小时时,甲乙共做了整项工作的7/48×6+1/16=45/48,剩余部分乙再做45分钟即可完成,故选择B选项。中公名师点评对于这种轮流完成工作的工程问题,一般可以把一个循环看成一个整体,计算出每个循环所花的时间和所完成的工作量,然后计算整数个循环以后所剩下的工作量,再求出答案。例题2:有一项工作任务,小明先做4小时,小方接着做8小时可以完成,小明先做6小时,小方接着做4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小明先做2小时后再让小方接着做,那么小方可以完成工作还需要几个小时?A.8B.10C.11D.12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D。本题如果通过列方程组求出小明、小方的工作效率,再求解,过程会比较繁琐。可尝试找出小明和小方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换算来求解。由题干可知,小明4小时+小方8小时=小明6小时+小方4小时小方4小时=小明2小时,这就说明小明2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小方4小时的工作量。如果小明先做2个小时,相比之下小明少做了2个小时,小方就要多做4个小时,故小方还需要8+4=12小时才能完成工作。2、多人合作型例题3:(2011·国家)甲、乙、丙三个工程队的效率比为6∶5∶4,现将A、B两项工作量相同的工程交给这三个工程队,甲队负责A工程,乙队负责B工程,丙队参与A工程若干天后转而参与B工程。两项工程同时开工,耗时16天同时结束。问丙队在A工程中参与施工多少天?A.6B.7C.8D.9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设甲、乙、丙每日工作量分别为6、5、4,丙队参与A工程x天。根据A、B工作量相同列方程,6×16+4x=5×16+4(16-x),解得x=6。中公名师点评工程问题中常用特值法,经常将工作量设为“1”,但是特值法应该灵活使用,以方便计算为主要目的。此题给出了三者效率之比为6:5:4,则可直接设三者的每日工作量分别为6、5、4,这样计算的时候能够避免小数或者分数的出现,简化计算的过程。3、水管问题(修订增补)水管问题也是工程问题的一种。只是对于注水问题,注水管的工作效率为正,排水管的工作效率为负;对于排水问题,注水管的工作效率为负,排水管的工作效率为正。例4一个空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甲管5分钟能注满水池,单开乙管需10分钟注满水池,满池水如果单开排水管需6分钟流尽,某次池中没有水,打开甲管若干分钟后,发现排水管未关上,随即关上排水管,同时打开乙管,又过了同样长的时间,水池的1/4注了水,如果继续注满全池,前后一共要花多少时间?A3B3.5C4D4.5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设水池容量为1,则甲、乙每分钟分别注入1/5、1/10,排水管每分钟排水1/6。设排水管打开时间为X分钟,则有(1/5-1/6)X+(1/5+1/10)X=1/4,解得X=3/4分钟。注满水池,还需要3/4÷(1/5+1/10)=5/2分钟,则总共时间为:3/4+3/4+5/2=4分钟(二)浓度问题1、基本公式(1)溶液=溶质+溶剂浓度=溶质溶液溶质=溶液*浓度溶液=溶质(2)混合后溶液浓度公式C%=M(3)反复混合①设盐水瓶中盐水的质量为M,每次操作中先倒出N克盐水,再倒入N克清水,经过n次操作,盐水的浓度由C0变为Cn:Cn=(1-NM)nC②设盐水瓶中盐水的质量为M,每次操作中先倒入N克清水,再倒出N克盐水,经过n次操作,盐水的浓度由C0变为Cn:Cn=(1-NM+N)nC0(注:C0是指原来溶液的浓度、Cn(4)交换相同溶液(提问各取多少相同质量溶液进行交换使用此公式)两种不同类型的溶液,一种溶液质量为M1,浓度为A;另一种溶液质量为M2,浓度为B,两种溶液相互交换质量为M溶液,交换后两种溶液浓度相同,质量为:M=M1*M2M1+M2(与A、B浓度无关)3、例题【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4题)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A.20%B.20.6%C.21.2%D.21.4%【答案B】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浓度问题在国考、京考当中出现次数很少,但是在浙江省的考试中,每年都会遇到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2)本题的陷阱条件:“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如果本题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将相当繁琐。(三)价格利润专题1、基本公式:利润就是挣的钱。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就是利润率。商店有时减价出售商品,我们把它称为“打折”,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如果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如果某商品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利润问题中,还有一种利息和利率的问题,属于百分数应用题。本金是存入银行的钱。利率是银行公布的,是把本金看做单位“1”,按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付给储户的。利息是存款到期后,除本金外,按利率付给储户的钱。本息和是本金与利息的和。这一问题常用的公式有:利润=成本×利润率=售价-成本

定价(售价)=成本×(1+利润率)=成本+利润=定价×折扣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售价-成本成本利润的百分数=(售价-成本)÷成本×100%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数)折扣=折后的售价2、例题【例1】某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又按八折出售,结果亏损4元钱。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A.80B.100C.120D.150

【答案B】解析:现在的价格为(1+20%)×80%=96%,故成本为4÷(1-96%)=100元。

【例2】某商品按定价出售,每个可以获得45元的利润,现在按定价的八五折出售8个,按定价每个减价35元出售12个,所能获得的利润一样。这种商品每个定价多少元?()A.100B.120C.180D.200

【答案D】解析:每个减价35元出售可获得利润(45-35)×12=120元,则如按八五折出售的话,每件商品可获得利润120÷8=15元,少获得45-15=30元,故每个定价为30÷(1-85%)=200元。

【例3】一种商品,甲店进货价比乙店便宜12%,两店同样按20%的利润定价,这样1件商品乙店比甲店多收入24元,甲店的定价是多少元?()A.1000B.1024C.1056D.1200

【答案C】解析:设乙店进货价为x元,可列方程20%x-20%×(1-12%)x=24,解得x=1000,故甲店定价为1000×(1-12%)×(1+20%)=1056元。

(四)盈亏问题1、基本公式:(修订增补)(1)一次盈,一次亏:(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2)两次都有盈:(大盈-小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3)两次都是亏:(大亏-小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4)一次亏,一次刚好: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5)一次盈,一次刚好: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2、重要结论:(1)相同价格卖出两件商品,盈亏系数相同,那么该商品卖出是亏损的;(2)一件商品先涨价后跌价,涨跌系数相同,那么该商品卖出是亏损的;(3)一件商品先跌价后涨价,涨跌系数相同,那么该商品卖出是亏损的。3、例题例:“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个桃子?”解(7+9)÷(10-8)=16÷2=8(个)………………人数

10×8-9=80-9=71(个)………………桃子

(五)酒瓶兑换1、核心公式:一瓶酒=一个空瓶+一份酒(等量替换法)(六)统筹问题(1)统筹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前提下,努力争取获得在允许范围内的最佳效益。(多考虑用整除因素解决)(2)运费最少问题:找到最佳货物存放区,使货物运输费用最少,通过货物轻的一侧往货物重的一侧移动的原则来判断出最佳位置点。(平衡点)(3)装卸问题:A如果有M辆车和N个工厂,当M≥N时,所需装卸工人数最少为各个车站需要工人的总和;B当M≤N时,所需装卸工总数就是需要装卸工人数最多的M个工厂需要的装卸工人数的总和。(七)鸡兔同笼问题1、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2、基本思路A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B计算和题目条件不同时所产生的差是多少;C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分析出现这个差的原因,就是答案。3、基本公式:A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B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4、题目关键: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一般将“每”量视为“脚数”5、得失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的推广修订增补):不合格品数=(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例:“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解:(4×1000-3525)÷(4+15)=475÷19=25(个)(八)抽届原理1、原理一般含义:如果每个抽屉代表一个集合,每一个苹果就可以代表一个元素,假如有n+1或多于n+1个元素放到n个集合中去,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两个元素。2、常见形式:A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B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C原理3:把无穷多件物体放入n个抽屉,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无穷个物体。3、解题思路:极端法,即考虑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4、例子:(修订增补)A原理1(1)3个苹果放到2个抽屉里,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2)5块手帕分给4个小朋友,那么一定有1个小朋友至少拿了2块手帕。(3)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那么一定有1个鸽笼至少飞进2只鸽子。我们用列表法来证明例题(1):放法抽屉①种②种③种④种第1个抽屉3个2个1个0个第2个抽屉0个1个2个3个从上表可以看出,将3个苹果放在2个抽屉里,共有4种不同的放法。第①、②两种放法使得在第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第③、④两种放法使得在第2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即:可以肯定地说,3个苹果放到2个抽屉里,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由上可以得出:题号物体数量抽屉数结果(1)苹果3个放入2个抽屉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苹果(2)手帕5块分给4个人有一人至少拿了2块手帕(3)鸽子6只飞进5个笼子有一个笼子至少飞进2只鸽上面三例的共同特点是: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多一个,那么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这样的物体。从而得出:B原理2(4)把30个苹果放到6个抽屉中,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放法,使每个抽屉中的苹果数都小于等于5?(5)把30个以上的苹果放到6个抽屉中,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放法,使每个抽屉中的苹果数都小于等于5?解答:(4)存在这样的放法。即:每个抽屉中都放5个苹果;(5)不存在这样的放法。即:无论怎么放,都会找到一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6个苹果。从上述两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如下规律:注:“原理1”和“原理2”的区别是:“原理1”物体多,抽屉少,数量比较接近;“原理2”虽然也是物体多,抽屉少,但是数量相差较大,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的几倍还多几。(九)方阵问题1、六大基本解题技巧(假设方阵最外层一边人数为N,则)(1)实心方阵:A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N2B方阵最外层人数=4N-4C相邻两层,外层比内层每边多2人。外层比内层共多8人。D方阵最外M层人数=N2-(N-2M)2=4M(N-M)E其他多边形的“阵”最外层人数可以类比推理得到:(每边人数-1)×边数=最外层人数F多留意“不规则阵形”的割与补:外部人数=整个大阵人数-内部小阵人数G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增补修订)H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增补修订)(2)空心方阵:中空方阵的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2、例题:例1: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3)×3×4=84(人)例2学校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的人数是60人,问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A.256人B.250人C.225人D.196人(2002年A类真题)解析:正确答案为A。方阵问题的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根据四周人数和每边人数的关系可以知: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可以求出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那么整个方阵队列的总人数就可以求了。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60÷4+1=16(人)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16×16=256(人)。例3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问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解析:方阵问题的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原题中去掉一行、一列的人数是33,则去掉的一行(或一列)人数=(33+1)÷2=17方阵的总人数为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所以总人数为17×17=289(人)(十)青蛙跳井1、解题思路:青蛙跳井问题实质是临界点问题,在求解时往往需要分析好最后一次临界点情况。2、核心公式:天数(次数)=总长度-3、例题例1青蛙从井底向上爬,井深10米,青蛙每跳上5米,又滑下4米,这样青蛙需跳几次方可出井?(6)例2单杠上挂着一条4米长的爬绳,小赵每次向上爬1米又滑下半米来,问小赵几次才能爬上单杠?(7)(十一)年龄问题1、解题思路:需要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关键点:(1)年龄差是不会变化;(2)年龄是同时增长的;(3)两个人的年龄倍数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2、解题方法:代入排除法、分段法、列方程3、公式(修订增补)(1)几年后的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2)几年前的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4、例题例1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到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有67岁,甲乙现在各有:A.45岁,26岁B.46岁,25岁C.47岁,24岁D.48岁,23岁【答案B】解:甲、乙二人的年龄差为(67-4)÷3=21岁,故今年甲为67-21=46岁,乙的年龄为45-21=25岁。另解:解析:此题应直接选用代入法。如果采用方程法,则甲的年龄为X,乙的年龄为Y,则可列方程:Y-(X-Y)=4;X+(X-Y)=67;解得X=46,Y=25。所以,正确答案为B。【例2】爸爸、哥哥、妹妹现在的年龄和是64岁。当爸爸的年龄是哥哥的3倍时,妹妹是9岁;当哥哥的年龄是妹妹的2倍时,爸爸34岁。现在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岁?A.34B.39C.40D.42【答案C】解析:解法一:用代入法逐项代入验证。解法二,利用“年龄差”是不变的,列方程求解。设爸爸、哥哥和妹妹的现在年龄分别为:x、y和z。那么可得下列三元一次方程:x+y+z=64;x-(z-9)=3[y-(z-9)];y-(x-34)=2[z-(x-34)]。可求得x=40。【例1】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问甲、乙二人2000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A.34岁,12岁B.32岁,8岁C.36岁,12岁D.34岁,10岁【答案C】解析:抓住年龄问题的关键即年龄差,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则甲乙的年龄差为3倍乙的年龄,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此时甲乙的年龄差为2倍乙的年龄,根据年龄差不变可得:3×1998年乙的年龄=2×2002年乙的年龄;3×1998年乙的年龄=2×(1998年乙的年龄+4);1998年乙的年龄=4岁,则2000年乙的年龄为10岁。(十二)页码问题1、常考题型:求页码数和某个数出现的次数2、核心公式:(1)页码核心公式:已知页数为X,求所有页码共有多少个数字(假设为Y)A如果X是2位数,Y=2X-9;B如果X是3位数,Y=3X-108;C如果X是4位数,Y=4X-1107;(2)求某个数出现的次数解题方法:以四位数为例:求一本5000页的书,数字1在这本书里出现多少次?5000×110×(4-1)+10(4-1)(十三)折和段问题1、折:(1)对折X米长绳子后每段长为X2米,三折后每段绳子长为X3米,N折后为(2)对折:对折X米长绳子后每段长为X2米,对折二次后每段绳子长为X/22米,对折N次后每段绳子长为X/N22、段(1)一段绳子,剪了一刀则分成二段,剪了N刀,则分成了N+1段;(2)把一根钢管锯成二段,需要锯1次;把一根钢管锯成N段,则需要N-1次;3、剪一根绳子对折N次后,再剪了M刀,问共分成了几段:(1)若对折N次后,每段绳子之间是独立不相连的,那么剪M刀之后,则共分成段数为:2N×(M+1);(2)若对折N次后,每段绳子之间是相连的,那么剪M刀之后,则共分成段数为:2N×M+1(十四)牛吃草问题1、核心公式:草原原有草量=(牛数-每天吃草量)×天数,其中:一般设每天吃草量为X2、注意事项:现在行测题中一般考一些牛吃草的扩展题,其本质是一样的3、例题:例1: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一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A.12B.10C.8D.6【答案C】解析: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则牧场上的草每天减少(20×5-16×6)÷(6-5)=4份草,原来牧场上有20×5+5×4=120份草,故可供11头牛吃120÷(11+4)=8天。例2: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断涌出,要想把水池的水抽干,10台抽水机需抽8小时,8台抽水机需抽12小时,如果用6台抽水机,那么需抽多少小时?()A.16B.20C.24D.28解析:(10-X)*8=(8-X)*12求得X=4,(10-4)*8=(6-4)*Y,求得答案Y=24公式熟练以后可以不设方程直接求出来。(十五)植树问题1、解题思路:植树问题是每隔相等的距离在路旁种一棵树,若给出路长和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求可以种树的数量。植树问题主要涉及三个要素:一、总路线长;二、间距;三、棵数2、核心公式:(1)不封闭情况:马路一边,棵数=总长间隔+1;一条马路两边,则棵数=(总长(2)封闭情况:马路一边,棵数=总长(3)两端有物情况:马路一边,棵数=总长间隔3、例题【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底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A.第32棵B.第32棵C.第32棵D.第32棵解析: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没个棵距用0.5分钟。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B。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A.8500棵B.12500棵C.12596棵D.13000棵解析:设两条路共有树苗ⅹ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ⅹ+2754-4)×4=(ⅹ-396-4)×5(因为2条路共栽4排,所以要减4)。解得ⅹ=13000,即选择D。(十六)容斥问题1、核心知识: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2、公式(1)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A∪B+A∩B(2).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A∪B∪C+A∩B+B∩C+C∩A-A∩B∩C即:A∪B∪C=(A+B+C)-(A∩B+B∩C+C∩A)+A∩B∩C(只会一种)=(会的人数)-(两种都会)-(三都都会)×2.3、文氏图(1)并集∪定义:取一个集合,设全集为I,A、B是I中的两个子集,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表示:A∪B。比如说,现在要挑选一批人去参加篮球比赛。条件A是,这些人年龄要在18岁以上,条件B是,这些人身高要在180CM以上,那么符合条件的人就是取条件A和B的并集,就是两个条件都符合的人:18岁以上且身高在180CM以上。(2)交集∩定义:(交就是取两个集合共同的元素)A和B的交集是含有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而没有其他元素的集合。A和B的交集写作“A∩B”。形式上:x属于A∩B当且仅当x属于A且x属于B。例如:集合{1,2,3}和{2,3,4}的交集为{2,3}。数字9不属于素数集合{2,3,5,7,11}和奇数集合{1,3,5,7,9,11}的交集。若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为空,就是说他们没有公共元素,则他们不相交。(I)取一个集合,设全集为I,A、B是I中的两个子集,X为A和B的相交部分,则集合间有如下关系:A∩B=X,A+B=A∪B-X;文氏图如图。全集=A+B-x+I(II)取一个集合,设全集为I,A、B、C是I中的两个子集,D=A∩C,E=B∩C,F=A∩B,x为A、B、C的公共部分,即x=A∩B∩C,则集合间有如下关系:A∪B∪C=A+B+C-A∩B-A∩C-B∩C+A∩B∩C;文氏图如图全集=A+B+C-(D+E+F)+x+I4、例题:【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A.22B.18C.28D.26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答案为A。【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十七)比赛问题(1)淘汰赛所需场次:A仅需决出冠、亚军,比赛场次=N-1B仅需决出1、2、3、4名,比赛场次=N(2)循环赛所需场次:A单循环赛(任意两场打一场比赛),比赛场次B双循环赛(任意两场打两场比赛),比赛场次(十八)排列组合问题一、基础知识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w.w.w.k.s.5.u.c.o.m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n个步骤,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w.w.w.k.s.5.u.c.o.m3.排列与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m≤n)元素的所有排列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表示,=n(n-1)…(n-m+1)=,其中m,n∈N,m≤n,注:一般地=1,0!=1,=n!。4.组合与组合数: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不计顺序地取出m个构成原集合的一个子集。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表示:(十九)时钟问题1、核心知识(1)钟面的一圈为360度,时针每小时走5个小格、30度、1/12周,分针每小时走60格、360度、一周;(2)分针每一分钟走1个小格、6度;时针每分钟走5/60个小格、转过0.5度。时针分针每分钟走过的角度相差5.5度;(3)时针分针的角度、重合问题相当于路程(这里是角度)的追及问题,每分钟的追及及角度为5.5度;(4)分针的角速度是时针的12倍。可以利用这个比例关系进行快速求解,有些题甚至可以忽略时针的运动,秒杀难题。2、拓展(1)钟表重合公式、钟表几分重合,公式为:x/5=(x+a)/60a时钟前面的格数

(2)时钟成角度的问题设X时,夹角为30X,Y分时,分针追时针5.5,设夹角为A.(请大家掌握)

钟面分12大格60小格,每一大格为360除以12等于30度,每过一分钟分针走6度,时针走0.5度,能追5.5度。【30X-5.5Y】或是360-【30X-5.5Y】【】表示绝对值的意义(求角度公式)

变式与应用

【30X-5.5Y】=A或360-【30X-5.5Y】=A(已知角度或时针或分针求其中一个角)(3)指针重合公式:关于钟表指针重合的问题,有一个固定的公式:61T=S(S为题目中最小的单位在题目所要求的时间内所走的格数,确定S后算出T的最大值知道相遇多少次。(4)坏钟表行走时间判定问题一个钟表出现了故障,分针比标准时间每分钟快6秒,时针却是正常的。上午某一时刻将钟表调整至标准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发现钟表的时刻为晚上9:00请问钟表在何时被调整为标准时间?

A、10:30B、11:00C、12:00D、1:30

【解析】此题也是比较简单的题目。我们看因为每分钟快6秒则1个小时快60×6=360秒即6分钟。当9:00的时候说明分针指在12点上。看选项。其时针正常,那么相差的小时数是正常的,A选项差10.5个小时即分针快了10.5×6=63分钟。则分针应该在33分上。错误!同理看B选项相差10个小时即10×6=60分钟,刚好一圈,即原在12上,现在还在12上选B,其它雷同分析。(二十)路程行程问题1、相遇及追及A基本公式:S=V*T(路程=速度*时间)B相遇问题:S=(V1+V2)*T(相遇路程=速度之和乘相遇时间),C追及问题:S=(V1-V2)*T(追及距离=速度之差乘追及时间);T=S/(V1-V2)(追及时间=追及路程/相对速度)2、流水行船问题V顺水=V船+V水V逆水=V船-V水V水=V漂流物所需时间:T=2T顺水T逆水T逆3、环形运动问题异向而行:相邻两次相遇的路程和为周长;同向而行:相邻两次相遇的路程差为周长4、比例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比=速度比×时间比注:运动时间相等,运动距离与运动速度成正比;运动速度相等,运动距离与运动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相等,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5、平均速度问题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等时间平均速度V公式,运动过程中分N段,每一段运动时间相等,则有V=V1+V2+V3…+VN等距离平均速度V公式,运动过程中每一段运动距离相等,则有:1V=1V1+1V2+1V3+16、车长、列车过桥问题列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桥长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7、沿途数车、间隔发车问题(1)相向运动沿途遇上车辆:车辆数量=2Tt(2)相向运动沿途遇上车辆:车辆数量=Tt+1(车辆从刚好出发时第一辆起开始计算(3)间隔距离公式S间隔=V*T间隔,即同方向相邻两辆车间隔距离=相邻两辆车的发车时间间隔*车速(4)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车速与人速关系:车速人速=t1+t28、多次相遇(1)单边两次相遇公式S=3S1+S22(S1、S2(2)双边两次相遇公式S=3S1-S2(S1第一次到某边的距离、S2指第二次到另外一边的距离,S指两岸距离)(二十一)传球问题1、解题思路:这道传球问题是一道非常复杂麻烦的排列组合问题。【解析】不免投机取巧,但最有效果(根据对称性很容易判断结果应该是3的倍数,如果答案只有一个3的倍数,便能快速得到答案),也给了一个启发2、传球问题核心公式N人传接球M次公式:次数=(N-1)的M次方/N,最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他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给自己的次数。例: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A.60种B.65种C.70种D.75种公式解题:(4-1)5/4=60.75最接近的是61为最后传到别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是60为最后传给自己的次数(二十二)圆分平面公式:N2-N+2,N是圆的个数圆相交的交点问题:N个圆相交最多可以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分析N*(N-1)(二十三)吃糖的方法

当有n块糖时,有2(n-1)种吃法。(二十四)上楼梯问题

一般来说上电梯有a1=1a2=2a3=4a4=a1+a2+a3

所以一般公式是an=a(n-1)+a(n-2)+a(n-3)(二十五)兔子问题

1、公式:An=A(n-1)+A(n-2)2、例:已知一对幼兔能在一月内长成一对成年兔子,一对成年兔子能在一月内生出一对幼兔。如果现在给你一对幼兔,问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析:1月:1对幼兔2月:1对成兔3月:1对成兔,1对幼兔4月:2对成兔,1对幼兔5月:3对成兔,2对幼兔6月:5对成兔.3对幼兔可看出规律:1,1,2,3,5,8(第三数是前两数之和),可求出第12项,为:13,21,34,55,89,144,答:有144只兔

(二十六)称重量砝码最少的问题

例题:要用天平称出1克、2克、3克……40克这些不同的整数克重量,至少要用多少个砝码?这些砝码的重量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一般天平两边都可放砝码,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研究。

(1)称重1克,只能用一个1克的砝码,故1克的一个砝码是必须的。

(2)称重2克,有3种方案:

①增加一个1克的砝码;

②用一个2克的砝码;

③用一个3克的砝码,称重时,把一个1克的砝码放在称重盘内,把3克的砝码放在砝码盘内。从数学角度看,就是利用3-1=2。

(3)称重3克,用上面的②③两个方案,不用再增加砝码,因此方案①淘汰。

(4)称重4克,用上面的方案③,不用再增加砝码,因此方案②也被淘汰。总之,用1克、3克两个砝码就可以称出(3+1)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5)接着思索可以进行一次飞跃,称重5克时可以利用

9-(3+1)=5,即用一个9克重的砝码放在砝码盘内,1克、3克两个砝码放在称重盘内。这样,可以依次称到1+3+9=13(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而要称14克时,按上述规律增加一个砝码,其重为

14+13=27(克),

可以称到1+3+9+27=40(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总之,砝码重量为1,3,32,33克时,所用砝码最少,称重最大,这也是本题的答案。(二十七)双线头法则问题

设做题的数量为S做对一道得X分做错一道扣Y分不答不得分

竞赛的成绩可能值为N令T=(X+Y)/Y

则N={[1+(1+S)]*(1+S)}/2-{[1+(S-T+1)]*(S-T+1)}/2

某次数学竞赛共有10道选择题,评分办法是每一题答对得4分,答错一道扣2分,不答不得分,设这次竞赛最多有N种可能的成绩,则N应等于多少?

A、28B、30C、32D、36

【解析】该题是双线段法则问题【(1+11)×11÷2】-【(1+8)×8÷2】=30

所谓线段法则就是说,一个线段上连两端的端点算在内共计N个点。问这个线段一共可以行成多少线段。计算方法就是(N-1)×N÷2,我看这个题目。我们按照错误题目罗列大家就会很清楚了

答对题目数可能得分

1040

936,34

832,30,28

728,26,24,22

624,22,20,18,16

520,18,16,14,12,10

416,14,12,10,8,6,4

312,10,8,6,4,2,0,-2

28,6,4,2,0,-2,-4,-6,-8

14,2,0,-2,-4,-6,-8,-10,-12,-14,

00,-2,-4,-6,-8,-10,-12,-14,-16,-18,-20

这样大家就不难发现可能得分的情况随着答对题目数量的减少,或者说答错题目的增多。呈现等差数列的关系,也就是线段法则的规律。然后从第7开始出现了重复数字的产生。也是随着题目的答错数量的增加而等差增加。这是隐藏的线段法则。所以称之为双线段法则应用。

回归倒我一看的题目大家可能要问,后面【】里面的8从什么地方来的?这就是确定重复位置在哪里的问题。(得分分值+扣分分值)÷扣分分值=3即当错3题时开始出现重复数字。也就是隐形线段法则的起始端。10-3=7就是说从0~8之间有多少个间隔就有多少个重复组合。(二十八)N条线组成三角形的个数

n条线最多能画成几个不重叠的三角形F(n)=F(n-1)+F(n-2)如f(11)=19

四十七,边长为ABC的小立方体个数

边长为ABC的长方体由边长为1的小立方体组成,一共有abc个小立方体,露在外面的小立方体共有abc-(a-2)(b-2)(c-2)

(二十九)测井深问题

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子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9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2米。那么,绳子长多少米?

解答:(2*9-3*2)/(3-2)=12

(折数*余数-折数*余数)/折数差=高度

绳长=(高度+余数)*折数=(12+9)*2=42

(三十)分配对象问题

(盈+亏)/分配差=分配对象数

有一堆螺丝和螺母,若一个螺丝配2个螺母,则多10个螺母;若1个螺丝配3个螺母,则少6个螺母。共有多少个螺丝?()A.16B.22C.42D.48

解析:A,(10+6)/(3-2)=16

若干同学去划船,他们租了一些船,若每船4人则多5人,若每船5人则船上空4个坐位,共有()位同学A.17B.19C.26D.41

解析:D,(5+4)/(5-4)=9,4*9+5=41==================================================================================(三十一)基础知识1、整除(1)1与0的特性: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总有a/1=a;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a≠0,a为整数,则0|a=0。(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2、4、6或8,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3)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3整除。(4)若一个整数的末尾两位数能被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4整除。(5)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6)若一个整数能被2和3整除,则这个数能被6整除。(7)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余类推。(8)若一个整数的未尾三位数能被8整除,则这个数能被8整除。(9)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10)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11)若一个整数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1整除。11的倍数检验法也可用上述检查7的「割尾法」处理!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倍数不是2而是1!(12)若一个整数能被3和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2整除。(13)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4倍,如果差是13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3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3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14)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5倍,如果差是1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15)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19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9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9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16)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3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7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7整除。(17)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7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9整除。(18)若一个整数的末四位与前面5倍的隔出数的差能被23(或2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3整除。注:(1)如果A与B都能被C整除,那么A+C与A-B也能被C整除。如3,6能被3整除,那么他们的和9,差3也能被3整除;(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任意整数,那么积AC也能被B整除;(3)如是A同时被B与C整除,并且B与C互质,那么A一定能被积BC整除,反之,如果A能被BC整除,则A能同时被B与C整除;(4)运算中涉及人、物、产品等数量,应该为整数;(5)任意连续三个自然数之和或者积能被3整除;(6)一个数如果不能被3,7,11整除,则商是无穷小数;2、百分比类题秒杀(1)此类题往往针对的是题中涉及人、物、产品等情况,因为人、物、产品只能是整数个,不存在半个情况。通过已知题目信息,能够得出所求的答案应该能被某个数整除。例:假设该产品比上年减少40%,求今年该产品有多少?假设去年有X,则今年应该有(1-40%)X=60%X=353、分数类题秒杀分数专题当中会带有分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答案与分数的关系,如产品A点产品总数的三分之一,求产品总数?那么产品总数一定能被3整除。(1)A是B的12,说明B能被2整除(2)A是B的13(注:A、B、C均为人、物、产品等的数量,由于此类物质具有不可分割性,故数量一定为整数)4、倍数相关类题秒杀根据题意,如果通过已知信息得到答案应是某个数的倍数,选项ABCD中仅有某一个选项含有该数因子,则该选项就是答案;如果有两个选项都含有该数因子,则可以通过代入法进行排除。5、比例类题秒杀抓住题干中的比例关系,假设题中的A和B的个数为X:Y,那么A和B的个数分别能被X、Y整除(A、B指的是人、物、产品等)。6、余数类题秒杀(1)问题描述:已知一个数,除以A1余B1,除以A2余B2,除以A3余B3,。。。问在某个范围内(如一个N位数,一个数小于10000等)这样的数有几个?(2)解决公式:A这个范围内最大的数除以若干个除数的积,如果余数大于最小符合数则商加1;如果余数小于最小符合数则不加(一般情况下余数大于200则直接加1);B注:最小符合数是指这个范围内符合题意的最小数。例:一个三位数除以9余数为7,除以5余数为2,除以4余数为3,这样的数有几个?根据公式得:10000/(9*5*4)=5……100,最小符合数从最大的被除数代入计算,即从除以9后余数为7着手,9N+7代入验证,当N=0时,7代入符合除以5余2,除以4余3,说明最小符合数为7,余数>100最小符合数为7,所以需要加1,这样的数有5+1=6个;(3)同余另一个解题方法口诀:以公倍数为周期,余同取余、和同取和、差同减差A余同: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但得到相同的余数,则可以余同取余例:一个数被5除余数为1,被6除余数为1,被7除余数为1,那么这个数可以看作210N+1(210为5、6、7的最小公倍数);B和同: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与除数之和相同,则可以和同加和。例:一个数被5除余数为3,被6除余数为2,被7除余数为1,那么这个数可以看作210N+8,即5+3=8,6+2=8,7+1=8;C差同: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除数与余数之差相同,则可以差同减差例:一个数被5除余数为1,被6除余数为2,被7除余数为3,那么这个数可以看作210N+4,即5-1=4,6-2=4,7-3=4。(4)同余定理A如果A和B分别除以C,余数相同,就称A、B对于除数C来说是同余的,且有A、B的差能被C整除(A、B、C均为自然数);B如果A和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和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的余数);当余数之和大于或等于除数时,所求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的余数;C如果A和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和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积;当余数之积大于或等于除数时,所求余数等于余数之积再除以C的余数.7、工程类题秒杀通过题目已知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数之间的整除关系。8、方阵相关类题秒杀方阵是正方形,正方形是某个数的平方,所以该方阵人数肯定是某个数的平方。例:剧院座位问题:假设一个剧院设置了N排座位,第一排有A1个座位,往后每排都比前面多1个座位,这个剧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根据SN=N(A1+An)2,知总座位数SN包含N因子,所以当(A1+An)是偶数,那么SN一定能被N整除,也能被N2整除;当(A1+An)是奇数,那么SN只能被9、浓度类题秒杀倾向性分析法是解决浓度类部分题目的快速方法,符合倾向性分析法条件:每次加入同样多的水或者蒸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