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_第1页
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_第2页
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_第3页
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_第4页
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23页。优选特殊地形等高线的判读当前2页,总共23页。洪积扇当前3页,总共23页。26、下图中A处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C、新月形沙丘D、火山口地貌B当前4页,总共23页。沙丘地貌当前5页,总共23页。下图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绘图时忘记了标上方向,但有QP两点的经纬度:Q(89°25′28″E、41°18′50″N)

P(89°27′16″E、41°17′05″N)(1)图示地形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米)

A、40<H<41B、49<H<50C、59<H<60D、60<H<61840820QPB、西北C、59<H<60当前6页,总共23页。沙丘地貌当前7页,总共23页。5.区域地形特征的判读与描述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当前8页,总共23页。图2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读图2,完成下列要求:(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6分)(2)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地质作用。(10分)(3)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8分)(4)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6分.(1)山河相间

山高谷深

地势南高北低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

(3)M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水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多峡谷,水能丰富。

(4)该河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其水能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当前9页,总共23页。深海沟当前10页,总共23页。冰蚀湖

当前11页,总共23页。例17.在下图的水系图中,反映地势低平的是:当前12页,总共23页。火山地貌当前13页,总共23页。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其中虚线a、b分别为一年中不同季节的两个极值湖泊水位,完成13~14题。13.图中a、b水位差可能是

A.0.8m B.1.2m C.1.4m D.1.6mA当前14页,总共23页。14.关于湖泊所在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居内陆,全年干旱少雨

B.地势高、气温低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特点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当前15页,总共23页。海蚀崖、海蚀柱当前16页,总共23页。海蚀崖、海蚀柱当前17页,总共23页。梯田当前18页,总共23页。梯田等高线图当前19页,总共23页。地上河当前20页,总共23页。绝壁、陡崖、悬崖等高线地形图当前21页,总共23页。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而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故称风蚀蘑菇。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如图中P处即为基部,海拔高度为713m,Q处为蘑菇石顶部,海拔高度为715m。当前22页,总共23页。图1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5-16题。14.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A.711米

B.712米

C.713米

D.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