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_第1页
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_第2页
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_第3页
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_第4页
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轼与姜夔词风之比较研究通过从苏轼与姜夔词风入手,首先梳理了苏轼词风与“豪放词”的关系,指出苏词词风主流——“清旷”;继而浅析了姜夔词风,主要特色是“清空”。接下来对“清空”与“清旷”作了比较研究。

豪放派;清空;清旷;苏轼;姜夔

一、苏轼的词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进士。他是北宋出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在一个的封建学识分子家庭。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苦求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任命三年后先后任职密州知州、徐州和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因事任惠州、儋州知州,中间于元佑元年时任翰林学士,又出知杭州、颖州等。北还后病死常州。苏轼一生体验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顺境,复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于一身。

中国古代文人,或多或少都被三种思想影响着,即“儒、佛、道”。苏轼亦不例外。多少中国文人失意、愤懑、颓废、心灰意冷,躲进乡野孤苦终老,这与庄子的“道”字都是有相关的地方的。为官贬谪貌似都已成了古代文人共同的遇到,隐居山野便成了他们最终的归宿。其间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不乏其人,但能有苏轼豁达与乐观者却寥寥无几。正是这种得志于既有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格,成就了旷达雍容的老苏。也正是这种乐观旷达的态度,才形成了苏轼作品所特有旷达豪放的风格。

苏东坡以词作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大气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被后世论者尊为“豪放派”鼻袓,然而,苏轼豪雄词作在其传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是十缺乏一,只因其全新风貌而引起广泛留神,因而后世相对疏忽了苏词更大数量其他风格的作品。但实际上,从作品数量上看,苏轼表现“放”,也就是清旷风格的词要远远多于表现“豪”这种风格的词。

所谓“清旷”,是指用语清雅明净,所抒发的感情疏狂通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词作整体显示出清明境界和旷达气质。这类风格不但作品数量多,而且渗透到其他风格中。即使在苏轼新开拓题材的作品,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中,这种清旷意味也占据了主要地位,因而这种风格才称得上苏词的主要风格。

我们再从词的意境上来看,苏轼的词,清旷、空旷、淡泊、气韵。这些意境特征,既包涵了精神状态也包涵了自然状态,他们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换一句话说,它既追求外在形式美,也追求内在的精神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是大气豪迈的审美梦想,刚柔结合的美学原那么的概括反映。

二、姜夔的词风

姜夔不仅作词,还是一位精通音乐的雅人,在他的词调中特别讲究音律,这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陈模在《论稼轩词》中对姜夔的词做了较高评价:“近时作词者,只记周美成、姜尧章等,……或曰:美成、尧章以其晓音律,自能撰词调,故人盛服之。”柴望那么从姜夔词风格的独特性方面对其大加赞美:“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宋作尤莫盛于宣、靖间,美成、伯可各自堂奥,俱号称。近世姜白石一洗而更之。‘暗香’、‘疏影’等作,当别家数也。大抵词以隽永委婉为上,组织涂泽次之,呼嗥叫啸抑来也。唯白石词登高眺远,慨然感今悼往之趣,悠闲托物寄兴之思,殆与古[西河][桂枝香]同风致,视青楼歌红窗曲万盫。”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一般认为,姜夔的付出主要在于在词的传统表现艺术举行改造,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审美模范。姜夔虽然采纳苏轼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走的路子却与苏轼不同,他借鉴江西诗派语言清劲瘦硬的特色,改造传统情词、婉约词绮丽柔嫩的语言风格,从而创造出一种清劲空灵的审美风格。

清空说是南宋末年词人张炎提出来的。他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那么古雅峭拔.质实那么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可见“清空”是指既古雅峭拔又空灵无迹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词的语言,但又不专指词的语言.而更要命意、造境的清雅和空灵。

姜白石锤炼词句、推敲声韵、讲究用典、创设意境,这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美学特色,别有一种风流潇洒之文采。白石的词经常运用夸诞、对比、联想等手法来点染气氛,造成跌宕起伏的效果,凸现词的主旨。“清空”并非子虚乌有的虚无,而是善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写情状物又多用侧向思维,不从正面直接刻画,力图侧面着笔,虚处传神。姜夔的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往往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融于咏物状景之中,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三、“清空”与“清旷”比较研究

苏轼的“清旷”与姜夔的“清空”,在词学审美与人格精神都有惊人的好像。张炎在词学审美批评中以“清空”为高标,既全力推崇白石,也从未对东坡置微言。“清空”作为理论批评范畴,主要指运用高骞的骨气来调遣清疏的文藻,创造出高明绝俗的风神。东坡词的新颖疏旷,白石词的高洁幽远,都具有好像的美学特点。

东坡姜夔词作的共同特点“清”,表达在苏轼与姜夔词作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都具有好像的取向。苏轼与姜夔的词作都显示出类似晋宋风流的韵致与气格,东坡词表现出的备受打击贬谪,逐放天边而如故情怀旷逸、潇洒如故的气度,而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也已早成为定论。

在“清”的共同根基上,东坡姜夔分别表达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天性。前面已经说过,苏轼的词风主要表达为“清旷”,所谓“旷”,指的是苏轼词作中表达的潇洒达观、超脱自如、无视世俗与偏见的特色。在东坡词作中,旷达风格主要显示为人生态度。词中贯穿着苏轼的浩然之气,树立着正直耿介文人的人格。

姜夔的词,同属清雅风格但却显示出与东坡词不同的面貌,白石词呈现着清冷、峭健与超脱的感觉,从而形成的—种闲远平淡、冷香幽约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境界,与苏轼的词相比,姜夔的词作显得更加清寒、峻峭与幽深。赏识姜夔的词调,读者会被带入一种幽约清寒的意境空气之中,并浑然不知。白石词更多的给人以幽约清寒之感,较之苏轼,虽然同样清雅高妙,但却迷漫着一种苏词中感受不到的四野迷茫、天边无路的悲凉。白石词虽然与东坡词同样一尘不染,但苏词中的清澄明净之感几乎淡到不存,取而代之的是透入骨髓的清寒与悲凉,而这,是只有在姜夔作品中才能感受到的。

姜词与苏词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姜承袭了苏词“清”的特色,并将其“旷”进展为“空”,其中表达出宋词艺术进展处境,同时也折射纯北宋到南宋时代精神的变化。从苏轼到姜夔的文化精神转化,也标志着封建时代文人古典梦想人格向近世梦想人格转变的完成。

姜夔的词为什么影响力如此之大,我认为关键在于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词曲的艺术风格,那便是识别于吴文英、周邦彦“质实”的“结体于虚”。也就是张炎说的“清空”。姜夔的词不管是感慨世事、时事,还是怀人、念物、纪游,无不叫人感觉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念奴娇·咏荷》提到:“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多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轻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江南荷塘,凌波仙子,出于污泥而不染,荷香清幽,冷冽嫣然,萦绕在纸上,更萦绕在词人的心间,词是荷,心也是荷了。姜夔的这首咏物词,以荷喻志,骨重神寒,不成不谓其志“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