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_第1页
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_第2页
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_第3页
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_第4页
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用指挥信息系统产业市场前瞻

城市治理行业概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和居民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效率、高质量的城市治理成为协调庞大复杂城市系统的重要手段。城市治理发展的本质是融合,将信息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相融合,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分散的数据资源和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多元化展示,将城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数据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协同处置。在城市综合治理领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公共信用领域,公共信用数字化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治理水平和政府机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在人防应急指挥领域,随着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频发,人防应急管理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促使城市治理经历了数字信息化到智慧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问题式治理向预防式治理的转变,城市治理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展。相应的城市治理信息化建设包含七大核心要素,涵盖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保障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顶层设计、智慧应用、智能中枢、基础设施、集成服务、运营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城市治理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城市治理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城市治理行业国家高度重视,政策持续推进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目前全国百余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运行监测、人防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分析等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应急、社会信用已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治理行业已进入信息化发展快车道,潜在市场机遇广阔。2、政府管理理念转变强力推动城市治理行业发展国家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智慧治理,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推动政府管理理念转变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在此背景下,一网通办、一网通用、一网统管和三融五跨的提出,正推动城市治理从单个行业部门到整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转变。以浙江、上海、广东和四川为代表,各级政府构建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市域治理、数字乡村、韧性城市建设也将拓展城市治理的内涵和外延。3、数字技术创新,助力加快城市治理行业建设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给城市治理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与创新。5G以更快的传输速度、超低时延、更低功耗及海量连接,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催生并推动了各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为交通、能源、制造、教育、医疗、社区、消费、休闲、娱乐等领域带来新的参与者,实现传统商业模式迅速演进甚至颠覆重塑,开创了巨大的经济空间。新技术成就智慧城市的同时,将会受到智慧城市和城市治理行业应用的反哺,两者间将是正向循环作用。(二)城市治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城市治理行业数据融合,感知与应用日趋复杂城市地域广阔,场景复杂,城市的状态(如交通、人流、能耗、消费、环境、气象、灾难等)也瞬息万变,如何及时、准确地捕捉可以反映城市状态的数据是开展城市治理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大难题。数据源多、产生机理不一,数据接口多样,数据类型复杂等问题给城市状态感知带来了挑战;城市中的数据都为多源异构数据,这些数据体量巨大、更新快,且在一个智能城市的应用中往往要使用多类数据。因此,在城市状态感知之后,如何治理和管理好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并有效支撑上层应用是一大挑战,而且不同数据的融合和知识协同还远远不足,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知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发掘,城市数据被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2、城市治理行业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面临挑战在社会日益觉醒的数据隐私安全意识下,公众数据共享面临一定阻碍。此外,一些机密性高或者涉及到个人敏感信息的数据不能共享,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很难完全打破,数据很难在物理层面集中存放。虽然一些城市的政府建立了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但很多数据(如公安、税务部门等)无法实现完全的共享,更无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知识的安全共享而非原始数据的物理汇聚,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3、城市治理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仍有困难协同框架中的参与方之间固有的竞争性以及价值观和使命的差异性决定了目标一致性的实现格外困难。权责配置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责任归属、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协同使主体之间的职责界限模糊,责任的分割和认定困难,同时,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授责不授权的现象,导致所授之责无法履行,由于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绝对的统一,利益均衡也是跨域治理的难题。地方政府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级别差异和组织性质差异也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4、城市治理行业建设和运营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总集成商+分包商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各自基于自有产品和技术来实施的格局。此外,不同城市在战略定位和功能架构方面有较大差异,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规范,部分城市以完美的未来愿景出发,过度关注新技术应用,导致城市建设并未考虑实际效果,无法测量其产生的实际效益。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探索公益+数据价值结合的运营模式方面稍显滞后,尚需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明晰的政策导向,智慧城市产生的数据价值和数据创新仍需培育。指挥调度系统综述综合调度系统是以辅助决策、实时音视频呼叫、信息采集、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基础,处理突发事件时进行信息共享、信息调度、信息保障的综合性平台,是一种专网通信方式。指挥调度系统是可以实现传递与生产、组织、协调、运营相关的指令与信息的通信系统,与常用通信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实现稳定、可靠、高效的点对点通信,以及点对多点会议型通信。系统集语音、视频、图像、数据、文本消息等各种信息媒体的交互于一体,可满足指挥中心对装备一体化、指挥扁平化、操作智能化的建设要求。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根据使用的场合划分,可分为常规调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以及在前二者基础上拓展的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技术壁垒智能交通系统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控制算法与技术、仿真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市场参与者探索掌握这些技术,将其熟练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并实现市场化应用,需要一定技术积累和沉淀。因此,行业存在一定技术壁垒。(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资质壁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项目招标过程中,对投标企业资质要求类型比较多,常见的资质要求包括电子与智能化专业承包资质、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公路机电工程分项)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资质及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资质。因此,行业存在一定资质壁垒。(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人才壁垒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较强应用属性,行业内专业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论体系,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市场对复合型高端人才长期存在较高需求。因此,行业存在一定人才壁垒。(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市场壁垒城市道路交通项目的实施和产品的应用通常需要经过复杂严格的审批程序。基于项目建设的应用技术专业性和建设成本的考虑,终端用户与系统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通常较为稳定,在系统设备升级需求中也往往采购同一供应商的下一代产品以保持技术兼容和延续性。因此,行业存在一定市场壁垒。(五)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资金壁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考虑到项目建设成本和周期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承建单位需要一定自筹资金投入以完成项目所需硬件采购和系统建设等环节。在项目建设规模大、项目建设周期长的情况下,对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实力有一定要求。因此,行业存在一定资金壁垒。城市治理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城市治理行业发展现状城市治理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已经成为推进全球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多,政府出台多层面政策,助力城市治理加速建设,持续增加城市治理市场支出规模,试点城市数量逐步增加。城市综合治理方面,近年来,我国城市治理建设在经过概念普及、政策推动、试点示范之后,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94%和71%。各级政府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直接拉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三胜咨询统计,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近几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21.08万亿元。公共信用方面,自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发改委开始大量布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公共信用系统建设,相关项目总数及资金规模快速攀升。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应用场景将不断增多,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不断拓宽。根据三胜咨询统计,2017年~2021年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保持31.27%的平均增速,到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7.5亿元。人防应急指挥方面,随着我国人防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深入,人防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防应急产业快速增长。人防应急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持续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以事前和事中的应急产业为核心,扩大相关企业的补贴力度,增强地方政府间的人防应急联动性。人防应急产业的改革将从政府开始,进而辐射到企业和个人,未来我国人防应急产业的发展将保持快速增长。以应急装备行业为例,我国应急装备行业需求规模从2012年的6,57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055亿元。(二)城市治理行业发展主要趋势1、城市治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具备较高确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做出战略部署。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和应用正契合十四五列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规划,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前沿技术进步推动城市治理行业升级前沿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产业应用将推动新的发展趋势形成,催生更多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促进现有应用领域中的更新换代,使各类城市治理产品能够提供的功能更加丰富、强大,将使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同时拓展新的产品技术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3、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推动城市治理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全球社会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常态化频繁紧密,城市社会结构和治理难度也日趋增加,各种城市治理需求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上升。因此,城市治理相关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确定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城市治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也会不断进步和拓展,进而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效果、提高治理水平。空管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空管系统行业发展现状空管系统是国家实施空域管理、保障飞行安全、实现航空运输高效有序运行、捍卫我国空域权益的战略基础设施,也是国土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十一五之前,我国空管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国际厂商产品,国家对空管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十分迫切。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制定了民航强国、四强空管和四型机场的建设行动纲要,国产化设备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精细,从生涩到成熟,逐步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2011年至2019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从6.21亿人次增长至13.52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21%。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空管系统领域完成投资120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空管系统整体投资约为250亿元。根据三胜咨询测算,2021年我国空管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约为50亿元左右。根据《中国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至2019年,中国空管系统年度投资额从18亿元增长至50.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9%,2019年空管系统年度投资额为2011年的2.81倍。(二)空管系统行业发展主要趋势1、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空管系统行业快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航空需求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民航产业的发展,新建机场数量、机队规模、民航空中交通流量等的增长,对空管系统的运行能力、民航空管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航空管产业的繁荣将带动空管建设需求,为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创造出新的市场增量。2、国家产业政策高度支持空管系统行业发展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70个以上,保障起降架次1,700万架次,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5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9.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950万吨。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航发展的特殊性,十四五将被分为2年恢复期和3年增长期两个发展阶段。国家在民航空管领域的产业发展、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国产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均给予较高程度的政策支持,以期提高规划的引导性和精准度。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将强化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动民航的高质量发展。民航行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将实现根本性转变,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将深度融合,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因此,国家政策的高度支持,指明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方向,确保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3、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行业自主可控是发展战略核心民航产业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的重点行业,其行业组织、运行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等均是国家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目前,国内厂商正在逐步实现国际民航领先技术的突破,推动国内民航产业关键领域的。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自主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厂商正在逐步实现对国外领先民航技术的突破,推动国内民航产业关键领域的。此外,国内厂商基于对行业本土化特征和国内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充分理解,在市场推广与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