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_第1页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_第2页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_第3页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_第4页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遥感第1页/共64页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1.1项目目标与内容1.2项目组织实施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2.1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2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3预期成果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4.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第2页/共64页

2000年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首次全面获取了全国生态环境空间信息;

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速度远大于历史其它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水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建设突飞猛进,开发规模空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胁迫加大;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成就突出。面对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必要全面掌握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状况,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监管工作的需要。第3页/共64页

2010年10月,卫星中心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编写;2010年11月,周生贤部长在卫星中心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做好项目工作;

2010年12月,周生贤部长与路甬祥院长将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相关事宜联合函报李克强副总理;2011年1月,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将“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第4页/共64页2011年11月,庄国泰司长主持召开司务会,审议项目实施方案;侯代军副巡视员主持召开司长项目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工作;卫星中心组织召开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工作座谈会;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第5页/共64页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1.1项目目标与内容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第6页/共64页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约0.6TB。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4)分析评估——提取全国范围内的地表覆被信息8大类25小类,定量反演多尺度、多时相的生态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迫所需要的近100个生态环境参数,针对近20个主题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全国和区域生态保护策略和建议。1.1项目目标与内容第7页/共64页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1.省域生态系统格局2.省域生态系统质量3.省域生态系统功能4.省域生态环境胁迫5.省域生态环境问题6.省内典型区域分析7.十年变化分析8.综合评价与对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1.重点生态功能区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生多保护优先区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5.重点开发区环评区6.重点城市化区域7.全国七大流域8.全国海岸带9.重要生态建设区10、矿产资源开发区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2.全国生态系统质量3.全国生态系统功能4.全国生态环境胁迫5.全国生态环境问题6.动态变化分析7.生态综合评价8.对策建议数据获取、处理、集成与成果发布1.遥感数据2.生态背景数据3.野外核查与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类5.数据集成与分析6.数据库建库7.“一张图”平台8.项目图制作21341.1项目目标与内容第8页/共64页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总体指导;组织协调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调度,以及成果上报、发布与应用等;实施管理组:负责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技术把关、进度监督调度、质量控制、资金管理等。1.2项目组织实施第9页/共64页领导小组:组长:周生贤部长、白春礼院长副组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成员:庄国泰、范蔚茗、翟青、赵英民、朱建平、曲久辉、吴国增组织协调组:组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副组长:庄国泰、范蔚茗成员:侯代军、冯仁国、尤艳馨、刘志全、朱建平、孟伟、罗毅、高吉喜、李远、洪亚雄、吴国增组织协调组下设协调办公室.庄国泰、范蔚茗为办公室主任,侯代军、冯仁国为办公室副主任,相关司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1.2项目组织实施第10页/共64页实施管理组组长:吴国增、曲久辉副组长:王桥、欧阳志云成员:各项目负责人实施管理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专家顾问组、技术总体组、培训与质量控制组、资金监管组、省级技术指导组等。1.2项目组织实施第11页/共64页1、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采用“项目—专题—课题”分级管理,各承担单位明确专题、课题负责人,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各自承担专题和课题负责,其中课题负责人向专题负责,专题负责人向实施管理组负责。各专题、课题承担单位分别与实施管理组签订任务合同书,以任务合同书作为依据进行经费下拨、任务考核和监督管理等,并明确资金审计、保密和廉政要求。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任务检查、考核和验收,协调经费使用监督和财务审计,要求各参与单位对承担的专题和课题负审计责任。

实施管理组每月编写项目工作简报,汇报项目工作进展、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与建议等。实施过程中有关管理和技术等重要文件,需经项目实施管理组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后,报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各承担单位参照执行。1.2项目组织实施第12页/共64页2、会议制度组织协调会议:项目组织协调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听取项目实施管理组汇报,讨论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至项目实施管理组和各相关承担单位,或上报项目领导小组。项目会议及报告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组每两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各专题负责人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形成会议纪要,上报组织协调组和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及报告制度:要求专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专题负责人召集各课题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形成会议纪要报送实施管理组。1.2项目组织实施第13页/共64页3、档案管理各专题、课题技术文档应按完整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整理编制;各专题、课题应对技术文档、数据资料、档案材料等由专人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统一编号,并报送项目实施管理组归档。4、经费管理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经费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制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各有关单位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在批复预算范围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5、保密规定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1.2项目组织实施第14页/共64页6、成果上报、审核和发布各专题、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及时上报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专题负责人负责课题成果的初审,项目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和课题成果的审核。项目成果由项目实施管理组上报项目组织协调组、领导小组审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专著等,须经项目实施管理组同意。未经许可,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界发布项目成果。1.2项目组织实施第15页/共64页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土地覆盖与地表参量遥感提取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全国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整理与集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全国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4全国生态系统质量、服务功能、生态问题、胁迫十年变化调查与综合评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5全国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6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8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1.2项目组织实施第16页/共64页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11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2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3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4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海岸带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6华南地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7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平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18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1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20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质量控制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1.2项目组织实施第17页/共64页实施时间为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工作计划为:时间工作任务2012年1月-3月召开项目启动与动员会议,项目全面启动实施;组织各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和任务合同书,开展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和任务合同书签定工作。开展土地覆盖分类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进行野外调查和核查;开展项目技术培训;2012年3月-6月初步完成全国土地覆盖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并分发;开展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开展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完成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系统设计。2012年7-12月初步完成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十年变化分析与评估工作,进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完成全国、省域、典型区数据获取、处理、分析。1.2项目组织实施第18页/共64页时间工作任务2013年1-6月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2013年7月-12月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1.2项目组织实施第19页/共64页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1.1项目目标与内容1.2项目组织实施(机构,时间进度安排)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2.1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2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3预期成果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三个层次,三个内容)4.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第20页/共64页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第21页/共64页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专题2012年2月29日-3月1日:各省实施方案审查与技术培训会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编制任务合同书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送省级专家指导组各位专家复审2012年4月12日-13日:山西等25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2012年4月20日:山东等7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第22页/共64页(1)全面掌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3)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开展宏观生态环境调查能力,推进定期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调查评估制度建设。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3页/共64页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4页/共64页工作内容与时空尺度以市、县为统计单元,调查生态系统的格局、质量、功能、胁迫及生态问题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开展生态系统的综合质量评价,提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对策。调查评估的时间点为2000、2005、2010年三个年份。适当增加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时间跨度和频度。

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5页/共64页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十年变化重点调查评估各类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及其十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换情况。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生态系统格局特征。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6页/共64页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十年变化重点调查评估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7页/共64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重点调查评估森林、草地、湿地、农田、荒漠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评估生态综合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系统产品供给能力及其十年变化;相关省(区、市)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及其十年变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8页/共64页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调查评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空间分布及其十年变化特征,辨识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土地退化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相关省(区、市)森林质量变化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相关省(区、市)草地荒漠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湿地萎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29页/共64页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地区典型问题北京1)城市热岛效应;2)水土流失天津1)城市热岛效应;2)土地盐碱化河北1)坝上地区沙漠化;2)土地盐碱化山西1)水土流失;2)露天采矿所引起的植被破坏;3)采矿区地面塌陷内蒙古1)草地退化;2)土地沙漠化;3)水土流失辽宁1)土地盐碱化;2)西北地区沙漠化吉林1)土地盐碱化;2)草原退化;3)黑土区水土流失;4)农业污染;5)湖泊富营养化;6)湿地退化;7)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黑龙江1)沼泽湿地退化;2)黑土区水土流失;3)天然林退化;4)土地沙漠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0页/共64页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地区典型问题上海1)城市热岛效应;2)酸雨江苏1)湿地退化;2)酸雨;3)湖泊富营养化;4)城市热岛浙江1)酸雨;2)海岸带湿地退化安徽1)湖泊富营养化;2)水土流失;3)露天采矿所引起的植被破坏福建1)红壤丘陵山地水土流失;2)沿海红树林湿地退化;3)酸雨江西1)红壤丘陵山地水土流失;2)酸雨山东1)滨海湿地退化;2)农灌区土地盐碱化;

河南1)山丘区和黄土分布区水蚀湖北1)湖泊湿地退化湖南1)湿地退化;2)酸雨;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1页/共64页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地区典型问题广东1)珠江三角洲城市热岛效应;2)沿海红树林湿地退化;3)酸雨广西1)喀斯特地区石漠化;2)沿海红树林湿地退化海南1)水土流失;2)天然林退化;3)沿海红树林湿地退化重庆1)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2)酸雨;3)城市热岛四川1)天然林退化;2)水土流失;3)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4)草原退化

贵州1)喀斯特地区石漠化;2)水土流失;3)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4)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云南1)天然林退化;2)喀斯特地区石漠化;3)水土流失;4)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6)高原湖泊退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2页/共64页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地区典型问题云南1)天然林退化;2)喀斯特地区石漠化;3)水土流失;4)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6)高原湖泊退化西藏1)草地退化;2)藏东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3)冰川退化;4)土地沙化;5)水土流失陕西1)水土流失;2)沙漠化甘肃1)沙漠化;2)水土流失;3)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青海1)草地退化;2)沙漠化;3)高原湿地退化宁夏1)沙漠化;2)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新疆1)沙漠化;2)绿洲盐碱化;3)草地退化;

4)冰川退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3页/共64页生态胁迫分析及其十年变化重点分析影响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等的人类活动及其十年变化特征,揭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建设活动、资源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使用、放牧等农业活动强度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生态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生态环境胁迫和效应。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4页/共64页

重点调查与评估省域内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提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的变化趋势,调查和评估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3-5个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情况及其对保护对象的影响,调查和评估保护效果;3-5个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查和评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和生态风险;3个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评估城市化生态胁迫和生态风险;3个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查和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3个典型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5页/共64页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和评估以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和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及十年变化,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6页/共64页预期成果-报告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课题概况

(1)课题目标

(2)总体思路

(3)技术路线

(4)主要任务第三章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质量十年变化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胁迫分析及其十年变化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十年变化

(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与综合策略

第四章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

(1)重要生态功能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自然保护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3)矿产资源开发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4)城市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5)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第五章各省野外地面调查结果

(1)遥感解译结果实地核查结果

(2)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结果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7页/共64页预期成果-图集5.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200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十年变化率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空间分布图…………..5.2.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质量十年变化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覆盖度分布图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图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布图…………..5.2.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功能十年变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分布专题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5.2.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问题十年变化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变化图;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退化森林分布图;…………..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8页/共64页预期成果-图集5.2.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胁迫十年变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电开发强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开发强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网络密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5.2.6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1)基础图集

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图

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分布图

重点生态功能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2)专题图集

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盖度分布图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量分布图

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质量分布图…………5.2.7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分遥感影像图

省级自然保护区环境卫星遥感影像图

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9页/共64页预期成果-数据集5.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数据集(以县为统计单元)5.3.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质量十年变化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评价单元植被覆盖度数据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评价单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数据……………….5.3.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功能十年变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数据………………...5.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问题十年变化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数据集;2000-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数据集;…5.3.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胁迫十年变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数均值、变速率数据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电开发强度指数均值、变速率数据集….5.3.6省级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各省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遥感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各省城市化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各省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0页/共64页组织实施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组成省级技术指导组,负责协调、指导和帮助省级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组织专家参加省级技术指导组,参与协调、指导和帮助省级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省级环保部门职责:负责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编制实施方案,报国家项目实施管理组审查批准;在国家下发的数据产品和技术规范基础上,择优选定专业队伍,配合并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野外调查/核查,开展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1页/共64页实施计划:数据产品提供-遥感数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的3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的地表覆被类型数据。基于MODIS/TM/ETM+/HJ卫星生产的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地表温度和蒸散发等生态参数产品数据。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2页/共64页2011年12月:召开生态十年调查项目省级环保部门座谈会。2011年12月-2012年3月:召开项目启动与动员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选定技术承担单位上报实施管理组,承担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和参加论证评审,任务合同书签订和经费下拨;开展技术培训。2012年3-8月:实施管理组下发土地覆盖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数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辖区、典型区域、重点生态问题生态环境变化统计和分析,实施遥感解译实地核查、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典型区域调查等工作。实施计划:2011年12月-2013年12月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3页/共64页2012年8-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完成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态功能、胁迫驱动力分析,以及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综合评估,编制报告与图集,并提交至实施管理组。2013年1-6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典型区域和重点问题生态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编制报告与图集,并提交至实施管理组。2013年7-12月: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报告和成果。

实施计划:2011年12月-2013年12月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4页/共64页实施管理组统一下发1:25万省、市、县的行政边界数据。其他基础地理数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负责收集和处理,并要求上交至实施管理组存档。实施计划:数据产品提供-基础地理数据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5页/共64页实施计划-技术指导与培训项目实施管理组统一制定遥感数据处理、地面核查与调查、信息提取与统计方法,调查与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制图与报告编写等技术导则,并集中开展实施方案、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野外遥感核查与地面调查、分析与评估、报告编制与制图等技术培训。序号主题具体内容培训时间1项目实施方案介绍、专题实施方案与预算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专题/课题实施方案编制、专题经费预算书编制以及资金使用要求2012年2月2遥感数据处理与野外核查调查遥感数据处理、土地覆盖分类信息提取、植被/地表参量信息提取;土地覆盖野外核查和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2012年3月末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6页/共64页实施计划-技术指导与培训序号主题具体内容培训时间3项目制图、报告编制、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项目质量控制、精度评估、制图规范、报告编写等2012年4月4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技术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问题、胁迫分析以及综合评价。2012年5月5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1)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态屏障区调查与评估2012年10月6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矿产资源开发、典型重点开发、城市化、流域、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海岸带等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12年10月7数据集成、成果汇总、报告汇总全国、各省、典型区的数据、报告讨论与分析2013年3月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7页/共64页实施计划-技术指导与培训项目实施管理组成立了省级技术指导组,负责各省调查与评估实施、报告编写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第一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第二组: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上海第三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第四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第五组:新疆、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兵团第六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第48页/共64页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1.1项目目标与内容1.2项目组织实施(机构,时间进度安排)2.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2.1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2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2.3预期成果、组织实施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4.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全国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第49页/共64页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1)土地覆盖类型地面核查(2)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3)典型区域生态实地调查第50页/共64页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1)土地覆盖类型地面核查土地覆盖解译标志野外调查,辅助遥感土地覆盖分类,由遥感专题组实施完成;野外地面核查共分三个层次:项目组核查:通过全国分层随机抽样,对土地覆盖二级分类精度进行核查。省级环保部门核查:由各省环保部门对项目组提供的第一版分类产品组织进行核查,并补充三级类信息(类型与功能),反馈给项目组,以便提高分类精度;遥感专题组:通过独立采集样点,对土地覆盖二级分类精度进行核查第51页/共64页代码项目组遥感组各省代码项目组遥感组各省北京601281012湖津601221018湖南16411371985河北135532504广东1479901805山西1243452005广蒙南692991007辽宁712111136重庆1049831000吉林1008981010四川22811743159黑龙江19120581579贵海60146994云苏901991511西藏23128331560浙江922031554陕西1483112509安徽1101101980甘肃136792506福建1036471317青海1401422518江西1342482292宁夏601371003山东130332437新南135512514总计3967206845469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遥感解译野外核查第52页/共64页3.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2)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在综合样区(100km×100km)、典型样区(与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网络相结合,大小为50km×50km)、典型小样区(考虑到生态系统代表性、重要性和已有基础,大小为5km×5km)三个层次上开展;其中项目组负责综合样区的调查与核查,遥感专题组负责典型样区的调查,各省环保部门负责典型小样区的调查。第53页/共64页典型小样区主要考虑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可到达性,最终全国共计选取620个,样区大小为5km×5km。省级实施典型小样区野外观测,从样区-样地-样方三个层次展开。典型小样区主要考虑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可到达性,最终全国共计选取620个,样区大小为5km×5km。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典型小样区第54页/共64页省份分类型数量总数森林灌木草地湿地农田荒漠安徽65009020北京128000020福建109001020甘肃41902420广东154001020广西94007020贵州137000020海南省200000020河北343010020河南91109020黑龙江80336020湖北39008020湖南113006020吉林130502020江苏3010160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典型小样区第55页/共64页省份分类型数量总数森林灌木草地湿地农田荒漠江西103007020辽宁140006020内蒙古001414120宁夏20408620青海041221120山东602012020山西98201020陕西54209020上海190001020四川94232020天津170102020西藏211302220新疆22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