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_第1页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_第2页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_第3页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_第4页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中日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劫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妥协投降、卖国苟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和耻辱的事件;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永远的耻、痛、恨。120年前的这场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今天,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们,应走进历史,反思反省,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勿忘国耻、抗耻拒辱,矢志强国。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无权不殇思!“中日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即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在旧历甲午年,故名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6月,中国军队在叶志超、率领下相继入朝,约2千人屯兵牙山。此时朝鲜局势趋于稳定,清政府向日本建议双方撤军。日本反而增兵,并提出干涉朝鲜内政的所谓“改革”方案。7月23日,清军被迫增派援军。同日,日军侵占朝鲜王宫,反动政变。7月25日,日军在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29日又进犯驻牙山清军。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即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平壤、黄海、鸭绿江防、金璇、威海卫、辽东等战役的较量,清军全线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银2万万两;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等。《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它也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平壤、黄海、鸭绿江防、金璇、威一、甲午战前中日局势二、战前中日两国国力比较三、日本蓄谋发动战争四、甲午战争的影响五、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六、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提纲一、甲午战前中日局势提纲一、甲午战争前中日局势一、甲午战争前中日局势

1、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产业革命出现高潮。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急需占有资源、充实资本、输出商品。加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为此日本上下统一思想,厉兵秣马、真抓实干,紧锣密鼓的进行全方位的战争准备。

1、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满蒙中国朝鲜台湾亚洲乃至全世界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制订的侵略政策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整个亚洲几全世界。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东北和蒙古满蒙中国朝鲜台湾亚洲乃至全世界大陆政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借机出兵朝鲜,逼迫朝鲜政府同意日本军驻扎朝鲜.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

2、清廷对时局的应对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廷既腐败昏庸,又崇洋媚外。官场中派系繁杂、尔虞我诈。官员贪污腐化成风,政事衰败。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满清政府通过购买的方式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以“富国强军”,力图振兴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

1875至1894年清廷从英、德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其中包括当时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清海军在拥有“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的基础上,于1888年又建立了“北洋水师”。清海军在当时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被《武备报》排名为世界第十六名。为此清廷得意洋洋、自大轻敌。

实则,清朝国防军事外强中干。思想麻痹、训练懈怠、军备废弛、军纪松懈、互不协同、军费严重不足。很多将领腐化堕落、贪生怕死。很多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低下。

2、清廷对时局的应对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沉沦在半殖民地3、狼王与猪帝(1)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军备造舰费用。日本举国上下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一些技术指标超过了清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3、狼王与猪帝(1)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日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日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2)而此期间的清朝虽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到甲午战争前,清朝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以后,军费奇缺,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而是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

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逢六十寿诞。早在1892年,光绪帝即颁谕,提前近两年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准备:“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并计划拨银3000万两,为其“祝寿、建园,颐养天年”。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慈禧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慈禧祝寿”实际究竟花了多少银两?《藏园群书题记》载“用银至七百万两”。一些学者认为《题记》对耗银归纳不全,至少应在一千万两。还有说二年三千万两已用尽的。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逢六十寿诞。早在慈禧太后(1835--1908)载湉(1871--1908)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1889年亲政。慈禧太后(1835--1908)载湉(1871--1908)二、战前中日两国

国力比较

二、战前中日两国

国力比较

1、基本国情对比(1)

人口

年国民生产总值(白银.两)

年政府财政入

中国:约4.1亿

约17.05亿

约8867万两日本:约0.4亿

约2.94亿

5780万两

1、基本国情对比(1)

人口

年国民生产总值(2、综合经济能力比较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近8000万日元,(注:货币单位是日元不是白银)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日本除了铁路、航运、纺织业远比中国发达外,重工业还很薄弱。钢铁、铜、煤、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特别是在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的生产能力上,中国都远超日本。甲午战前,中国的综合经济能力比日本要高出许多2、综合经济能力比较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3、军事力量对比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3、军事力量对比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1892:23万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1892:41%1890:31.6%1881:16.6%1883—1894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战舰:31艘(5.9万余吨)鱼雷艇:24艘(1400余吨)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陸軍,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把中國的海軍做為它的“假想敵人”,伺机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1892:23万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1892:41%1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甲午战争爆发前,有人认为中国海军可能弱于日本。但在中日陆军实力对比上,国内外则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定由于实力悬殊,中国陆军战胜日本不会太费力。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并在与西方军队、“洋枪队”共同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洋枪洋炮”的杀伤力。遂在清军中组建洋枪队、洋炮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陆续淘汰了老式军械,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工企业仿制西方的近代枪炮。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军引进了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及生产技术,又一次更新着陆军装备。

甲午战争前清军有7支武装力量:八旗、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美国认定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曾在奏报中自豪的写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单从人数和装备上看:清朝陆军无疑在世界前三名之列;而日本陆军则实力单薄、默默无闻。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清政府日本提供契机積極擴張蓄謀已久避戰求和腐朽落后朝鮮(東學党起義)(直接)甲午戰爭三、日本蓄谋发动战争清政府日本提供契机積極擴張避戰求和朝鮮(東學党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定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倉促應戰丰島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戰役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日軍占領平壤,朝鮮淪陷日本取得了黃海海域制海權旅順大連失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本希望调停避战自保进攻1894.7—91894.10—1895.4清政府倉促應戰丰島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丰島(二)甲午中日戰爭經過平壤旅順威海衛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戰役清軍路線日軍路線丰島戰役丰島(二)甲午中日戰爭經過平壤旅順威海衛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甲午時期北洋海軍的鐵甲艦甲午時期北洋海軍的鐵甲艦致远舰和管带邓世昌及部分官兵致远舰和管带邓世昌及部分官兵定远舰及管带刘步蟾定远舰及管带刘步蟾定远舰定远舰镇远舰镇远舰靖远舰靖远舰桥立舰桥立舰日本军舰吉野号日本军舰吉野号松岛号松岛号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佐久间左马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佐久间左马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甲午战争120年祭分析课件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形。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四、甲午战争的影响四、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民生经济大受打击——《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中国的关税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条约又准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各国纷纷效应。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实际上是认同日本控制朝鲜,其后朝鲜被日本正式吞并;而台湾、澎湖又为日本所据,这样日本就可从陆、海两路向中国并进。另外,日本获得大量赔款,得以发展重工业和扩张军备,加紧侵略中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日本在《马关条约》得到大量领土和赔款,列强恐惧日本独占在中国的利益。于是希望直接控制中国领土,以便获取各种权益。他们寻找不同借口,强行向中国租借港湾,并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遭难。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1、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民生经济大受打击——《马关条约》中的2、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时期迅速跻身世界强国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按1899年的比价,2.3亿两库平银约合36450余万日元。日本将该项赔款主要用于:1、扩充陆海军军备,几乎占去全部款项的一半,为17900余万日元,其中海军为12500万日元。2、于1897年10月以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金货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保证了金本位币制改革顺利推进。此次变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3、设立基金。计有: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和教育基金,各1000万日元。4、其它支出。如铁厂设立费、运输通信费、台湾经营费等等。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

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在战争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的大规模战争,闪耀了国家的光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了尊重”;同时期的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德富苏峰则把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帝国的觉醒时期”。他认为,只有在取得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才开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开始进入世界性的生活”。

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国木田独步在《酒中日记》里有如下的描述:“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如果没有军人,简直连天都不会亮啦……凡是家里有女儿的父母,无论他们是华族、富豪、官吏或商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热望,要找一个军人作女婿”。使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民族情绪高涨,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赔款用于国内的教育,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众多人才。

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国木田独步在《酒中日记》里有如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促进了其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早在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就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后来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促进了其狂热的军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1900年,日本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其出兵人数在八国中最多,并大肆掠夺京津地区,屠杀中国人民。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日本是最大受益国之一,获取了赔款的很大份额,并获得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日俄战争,并以倾国之力疯狂下注,动员近120万兵员参战,伤亡人数近28万,最终从沙俄手中抢得中国的旅顺、大连以及辽东半岛,并控制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趁火打劫,发动对德国的战争,夺取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的德属岛屿。连续的胜利使日本错误相信,只要有举国武装的决心和毅力,走军国主义和战争的道路,就能够征服世界。此后,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对中国又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挑起了对苏联的“张鼓峰事件”,对美国发动了“珍珠港事变”,在一次次复制战争进程中,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使日本民族招致灭顶之灾。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走的是战争冒险—获益—再冒险的畸形道路,直到彻底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趁火打劫,发动对五、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五、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1、腐败昏庸是清朝甲午之败的基本原因晚清统治者腐朽奢靡、苟且偷安、派争党伐。面对国家的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军备空虚、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他们依旧冥顽不化,不思改革进取。应当说,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是导致甲午失败的根本原因。此时的清朝已是百孔千疮、病入膏肓、人心丧尽、活力尽失。清朝的极度腐败丧失了国家支撑民族自卫正义战争的政治基础。面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举国图强及侵略扩张图谋,晚清政府虽然认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但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准确判断。辅助决策的军机处既不懂军事又无权典兵,或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或盲目主战却不知如何胜战,战略决策迟疑不决、心存侥幸,战争准备被动应付,既无争取主动的作战指导,更无一战到底的决心意志。

1、腐败昏庸是清朝甲午之败的基本原因晚清统治者腐朽奢靡、苟且2、将领的畏敌怯战、贪生怕死是

清军甲午之败的关键原因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一逃丰岛海战,二逃黄海海战,【济远】逃跑时慌不择路撞沉我舰【扬威】号,黄海之败他负有重大责任;

北洋舰队【广甲】管带吴敬荣逃离黄海海战,断送【广甲】号;

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福龙】管带蔡廷干。威海卫之战中,当北洋其它舰只正在与强敌激战,急待鱼雷艇杀敌参战之时,王平、蔡廷干贪生怕死,密谋策划鱼雷艇队抛弃港湾中的我舰舰群集体逃跑,斗胆率领11艘鱼雷艇和2艘汽船逃离基地。后,鱼雷艇群除一艇逃生外,余者或被日舰歼灭、或被日舰俘获;

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勾结北洋外国洋员,假借丁汝昌名义起草投降书。并与日军签订《威海降约》11条,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清驻朝鲜陆军总统领叶志超。在清军强势的平壤防御战中,竟树白旗、停止抵抗,下令全军撤逃。贪生狂奔五百里,怕死逃过鸭绿江。仓惶逃跑间丢下遭遇日军埋伏与敌激战的士兵,致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断送了整个朝鲜战局.

2、将领的畏敌怯战、贪生怕死是

清军甲午之败的关键原因北洋舰大连湾守军陆军总兵赵怀业。将战备物资换成白银、化为私财。置金州兵寡而不顾,坐观其陷落。日军尚未抵达大连湾,赵怀业早已闻风溃逃,自动放弃大连湾。将大连湾6座炮台、120余门大炮、246万枚炮弹,德国新式连发步枪600多支,子弹3381万发,还有没有启封的野战快炮、粮食、马匹、行帐等,拱手留给日军。这些装备成为日军攻占旅顺的物资保障。大连湾码头遂成为日军进攻旅顺的后勤补给站。日军按照赵怀业部丢下的水雷分布图,准确清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

旅顺地区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玙(实为旅顺陆军总统领)。日军尚未兵至旅顺口,徐邦道部正在土城子顽强抗击日军前锋之时,龚照玙竟置战局及诸军于不顾,自己乘鱼雷艇逃往烟台,随后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致成旅顺轻易陷落。旅顺口9座炮台、78门重炮,加之诸多的粮、弹、军用物资、军港设备,悉数被日军缴获。

威海卫南岸守军主将刘超佩,弃战乘小艇逃至刘公岛,后逃往烟台。由于主将逃跑军心不稳,缺乏统一指挥调度,致威海港南岸炮台相继全部失守。

总兵蒋希夷,受命驻防营口,在日军来犯之际畏敌怕死,竟擅自率所部5营步队逃往田庄台,使守城兵力减半,营口只剩3000余人分守炮台,致营口之战敌我力量更加悬殊,不及我军主力救援,营口迅速失陷。

大连湾守军陆军总兵赵怀业。将战备物资换成白银、化为私财3、没有谋划部署,没有统帅部门

开战之前,日军就设立了集陆海军参谋和决策为一身的统帅部——【大本营】。而从宣战到罢兵,清廷始终未设清军统帅部。入关后的清廷【兵部】名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却“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更无全国掌兵、用兵指挥战事之权。【军机处】是皇权直驭的“小内阁”,虽是机要的国政中枢,但不是指挥战争的专业机构。即便是1885年成立的【清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该衙门的五大臣奕譞、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其海军领衔如同空衔,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

在慈禧的支持下,甲午战争陆海战事的实际谋划、决策多出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一身,单独一个人的见识,难免思维有局限、认识有错误、决策有缺陷。怎匹敌【大本营】人才济济、通达宏观微观、知识系统准确、见识扎实深入、反复论证推敲的集体思维成果。

同时作战集团的指挥系统有重大缺陷。如:常见主将一人率部说逃就逃,没有制约机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旗舰的通讯指挥装置被敌击毁,没有舰队指挥替补序列预案,直到海战基本结束,才有人自告奋勇代行指挥。

3、没有谋划部署,没有统帅部门开战之前,日军就设立4、兵制繁杂,互不统属清水军主要舰队间、各省水师间、主要舰队与各省水师间互不统属。清陆军各兵制军营间、各省营兵间、国家制兵与各省营兵间互不统属。海陆军间战时亦无统属、协同体制。不同的军力各有不同的清廷权贵把持,李鸿章的势力范围和决策权力最大。由于清廷战前有战无备,战中也是吃紧之时手忙脚乱的拼凑军力、选调将帅,临时合为一体建制。所以兵营间不协;将、将间不服;将、帅间不合司空见惯。

4、兵制繁杂,互不统属清水军主要舰队间、各省水师间、主要舰队5、战略上的昏庸,战术上的愚蠢

甲午战争日本有系统、完备的战略计划。其战略步骤、战略目的清晰可见。日本的战略目的是通过海军取得制海权,支持陆军速战速决(久战必败)深入中国腹地、进逼京畿,迫清廷立城下之盟,以劫掠重大利益。

清廷从没有系统、完整指导战争全局的宏观战略计划,笼统的战略思想还是有的。归纳起来即:“进行保舰船、保城地、保京畿,消极、被动的防御战”。而且默认每一次战役的所失,持续退缩接续进行下一轮的“三保”。其最终战略目的是“罢兵(乞和)为要”。在战术上清军谨遵李鸿章指令实行“消极防御”,承受“被动挨打”。5、战略上的昏庸,战术上的愚蠢甲午战争日本有系统、完备的战在“专守防御”、“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强调北洋舰队要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处处限制北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丰岛海战前丁汝昌提出大队前往护航,遭李鸿章拒绝,结果仅以“济远”、“广乙”舰护航两艘运兵船,在日舰队第一游击队3艘主力战舰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下,“操江”船被俘、“高升”船被击沉。而“广乙”搁浅,仅“济远”一舰逃脱,损失极为惨重。黄海海战前中日已经宣战,日舰队的任务十分明确,是要与北洋舰队决战,而北洋舰队的任务却只是给输送清军的船只护航,结果北洋舰队在作战准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明显不及日本联合舰队,遭受5艘战舰损毁,官兵伤亡800余人的重大损失。威海卫保卫战则更是被动,清廷内外意见纷纷,在“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的犹豫中,失去了所有的机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应当说,消极保守的战略决策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关键原因。从战役筹划和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协同配合,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未遇任何抵抗,长驱直入使北洋舰队丢掉了重要基地旅顺;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后,只遭遇轻微抵抗,此后很快拿下威海港南岸炮台。北岸炮台和威海卫城的清军则弃守逃跑,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从总体上看,清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但在整个战争中,这4支舰队之间没有任何策应,致使北洋舰队始终在孤军奋战。在“专守防御”、“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强调6、清军军事素养低下清末朝廷上下迷信西方军事装备。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近代化装备焕然一新,确属(起码)亚洲第一。所以盲目骄傲自大、麻痹轻敌。大战之前,清朝举国上下集中国力,提前两年半筹办慈禧六十寿诞,言战有违“太平盛世”祥和之国运,“老佛爷”不高兴。所以清朝军备废弛,军费减缺。清军,体制落后,观念陈旧,治军松散,训练废弛,与近代化装备不相匹配。甲午战争的实践证明,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无论集团战术合成能力还是单兵作战技能均为低下。八旗本是清军的核心。此时的八旗已堕落为依仗祖功、吃喝玩乐、颐养天年的军事、经济特权集团,毫无战斗力。朝廷养兵,成为个别权贵的政治资本;将领任职,成为个人升官、发财、享乐的平台;群众当兵为了“吃粮、发饷”。而日军和日本朝野受“效忠天皇、振兴日本、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思想灌输,勤于、精于训练,士气凶悍,追逐战功。

6、清军军事素养低下清末朝廷上下迷信西方军事装备。随着洋务运7、列强对日本的唆使、纵容是清朝甲午之败的国际原因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通过日本侵华之机“均沾”新的利益;俄国企图先隔岸观火,再乘机浑水摸鱼。列强支持或纵容的态度,促使日本底气十足。7、列强对日本的唆使、纵容是清朝甲午之败的国际原因日本的侵六、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

六、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

1、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而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接,内忧外患频仍,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建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达100余万日元。两相比较,高下立现,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败在国体政体上,甲午之战,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甲午之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2、战败败在贪腐,腐败不除未战先败当时,清廷修缮“三海”工程(“三海”即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南海、中海、北海。中法战争结束后的1885年6月,慈禧即发布懿旨勘修三海。除兴修三海之外,还有修缮颐和园工程。为了修颐和园,奕开始操持大权,掌控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授意李鸿章以海军衙门筹款以备急需的名义,分别向两江、两广、湖广、四川、江苏等地督抚勒捐,共计银两260万两,得息40万两,同时海军衙门收到各省的海防捐银157.8万两,这些钱都用到了修园工程上。更为严重的是,奕譞还挪用海军经费正款修园,从1888年开始至1894年七年间,每年挪用30万两,共210万两。)有人估计费用在白银300万两以上,可添购多艘“定远”“镇远”这样的主力舰。在黄海海战之前6个月,北洋舰队申请紧急换装部分速射炮并补充弹药,以应紧急之需。而李鸿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寿需要用款为名,予以拒绝。当1894年11月7日,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庆六十寿辰之日,正是我辽东半岛大连湾陷落敌手之时,此腐朽政权焉能不败!2、战败败在贪腐,腐败不除未战先败当时,清廷修缮“三海”工程3、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够强不成强国

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但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军不强。更有甚者,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时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是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此时已被日本赶超。开战前三个月,李鸿章预感到这种危机,拟为北洋海军换装21门新式火炮,但因海军衙门与户部意见相左,而不得仅先为“定远”“镇远”两舰购买12门快炮。此时,日本诸多主力舰均已安装速射炮,这为黄海战败埋下隐患。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赔款白银2.3亿两。要知今日何必当初,若当年早将银两用于购买急需装备,何至开战仓皇至此?3、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够强不成强国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4、强军必须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进入19世纪90年代,“巨舰重炮”之观念已经被“快船快炮”之观念所替代,海上作战的首要目标,由以往之击毁战船转为注重杀伤舰上有生力量。所以,当时新型舰船趋向于减少大口径主炮数量,而以众多中口径速射炮代之。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而北洋舰队仅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速射炮130门。与敌相比,大型速射炮远逊于敌。若论在10分钟内发射弹药,中日之比是33:185。由此可见,虽然在战舰的总吨位上,北洋舰队并不比日军差,但由于作战理念落后,导致优劣转换,北洋舰队在战力上处于下风。4、强军必须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进入19世纪90年代,“巨五、强军重在军魂,无勇军队散沙一盘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中华民族不乏精忠报国之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有7名管带以身殉职。但在甲午战争中亦有“怕死畏葸”之将领。平壤之战中,大同江南岸、玄武门外、城西南三大战场,只有玄武门陷落,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却竖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清军狂奔500里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在黄海激战中,“济远”“广甲”“扬威”三舰均是主动逃离战场的。在旅顺附近战斗中,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清军不战自溃,日军又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当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时,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清军群龙无首,成鸟兽散。五、强军重在军魂,无勇军队散沙一盘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官6、强军不可松懈,有备才能保证无患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舰艇总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沈葆祯、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6、强军不可松懈,有备才能保证无患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7、指挥情报后勤,通力合作方能得胜海上作战,舰队远离陆上指挥中心,应有独立高效的指挥机构。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以“定远”舰为旗舰,提督丁汝昌位于此舰上。通常做法是在旗舰建立指挥中心,由提督坐镇指挥;另于主力舰“镇远”舰上建立副指挥中心,以备万一。因为丁汝昌不谙海战,不能担当舰队实际指挥权,只得以旗舰管带刘步蟾代为执行,同时北洋海军又未在“镇远”舰上建立副指挥中心。交战初期,当“定远”舰被敌炮击中,无法升旗发布号令后,北洋舰队各舰即陷入各自为战境地。情报战输人一头也是导致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1894年6月,日本就已破解了中方电报密码。1个月后,清军雇用“高升”号等英国轮船,秘密向朝鲜牙山运兵。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日本舰队发起偷袭,造成清军损失惨重。黄海海战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于9月15日运兵在大东沟登陆。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设伏,导致北洋水师惨败。海上作战远离陆地依托,又离不开陆地依托,应建立完善的后勤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弹药供应及战损维护两项。而恰恰在这两项上,北洋水师严重不足。黄海海战中,“定远”舰受伤千余处,舵机锚机均被击毁;“镇远”舰锚机亦被损坏。两舰返回旅顺基地,虽有船坞,但无备用零部件之储存,无法恢复战斗力,最终贻误战机。7、指挥情报后勤,通力合作方能得胜海上作战,舰队远离陆上指挥8、技术决定战术,剑不如人法要过人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武器装备也是重要因素。技术决定战术,受两艘主力铁甲舰炮塔装置的限制及主炮位置的制约,北洋海军只能采用单行雁形阵为接敌阵型,但对右翼两舰“超勇”号和“扬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