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单元第()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1.正面战场的抗战(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从8月至11月,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会战国军付出三十万人的伤亡代价,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②太原会战:1937年9月,为阻止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一部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随后,忻口会战历时近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③徐州会战:日本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6月中旬开始的武汉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共毙伤日军四万余人,10月下旬,武汉失守,会战结束。与此同时,南部重镇广州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38年9月至10月间,薛岳将军指挥部队在赣北万家岭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一○六师团大部一万余人。⑤抗战相持阶段中的其他战例:抗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在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面对十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为全面抗战以来国军牺牲的最高将领(追授上将军衔)。⑥沿海工业内迁和高等学校的大迁移:在抗战中,除了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西南联大前后存在了近9年,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2.敌后战场的抗战(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沦陷区的抗日斗争: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②百团大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打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囚笼政策”的封锁,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战役中,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多万人,称为“百团大战”。战役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缴获了大批枪炮物质,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此时,国民党消极抗战,反攻倾向日益增长。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的抗议。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3.东方主战场(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1年德国大举入侵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分别标志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最大规模。为了应对德、意、日轴心国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威胁,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随后,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②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同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4.抗日战争的胜利(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②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1945年5月,纳粹德国败亡,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③全民族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大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血重生的新征程。)。一、史料研读材料一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筹划攻打上海。日本在华北展开大规模攻势的同时,开始将战略重点南移华东,从上海向中国横插一刀。企图通过南北两面施加军事压力,迫使南京政府屈膝投降,达到“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狂妄目标。

对中国来讲,无论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军事意义,上海的地位都十分重要。上海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江浙财阀的基地,也是四大家族的经济中心和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集中地,而且还是南京的屏障。上海一旦失守将直接威胁国民党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所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下决心保卫上海。

——摘编自姚妤、蔡新苗著:《图说一战战史、二战战史(超值全彩珍藏版)》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的战略意图。结合“八·一三淞沪会战要图”体现的战略态势,概括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决心保卫上海的原因。)情境1: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淞沪会战的史实,理解此战役国军以“伤亡三十万之重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的战略意义。材料二

1937年8月1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向上海拂山路、八字桥发动进攻,被国民党军第88师击退。国民党军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于14日拂晓对日军发起反击。15日,日军统帅部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并调第3、第11师团至沪。国民党军第9集团军从15日起不断进攻日军,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第88师攻入日坎山阵地,第36师于21日攻入汇山码头。22日,日上海派遣军开始在杨树浦附近登陆。张治中部侧翼受到威胁,反击行动遂告中止。(按:日军第一次增兵。)日军第3师团主力在张华浜附近登陆时,张治中部警察总队奋起反抗,但势单力弱,渐趋不支。张治中忙调第87、第36师增援,挫败了日军进攻。……国民党军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打击后,自身也伤亡较大,于13日奉命撤出阵地。第9集团军奉命放弃宁沪铁路以东大片地区,至17日,中日两军对峙于北站、庙行、浏河一线。21日,兼任第三战区司令的蒋介石调整作战部署:以第9集团军为中央军,朱诏良任总司令,屯于北站以西;以张发奎第8、10集团军为右翼屯于苏州河以南;以陈诚第15、19集团军为左翼屯罗店、广福地区。9月中下旬,日军新增调第9、13、101师团至沪作战。(按:日军第二次增兵。)10月1日,日军向大场、南翔发动进攻,15日突破蕴藻浜。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10个师支援中央军,但是均未突破日军阵地。苏北中央军于27日放弃阵地转移。第88师第524团团长谢晋元率第一营官兵坚守苏北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后,于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11月5日,日军第10集团军第6、18、114师团突然在金山卫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迂回包抄国民党军。(按:日军第三次增兵。)当时驻守杭州湾北岸的国民党军,大部已被调往上海作战,只有少数兵力驻扎。日军占领沿海地段后,以第6师团攻松江,第18师团进攻金山和广陈。蒋介石急调第62、79师分别阻击日军,均被击退。6日,日军占领金山。7日,日第10集团军和日上海派遣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上海守军处于被日军合围之中。蒋介石不愿发生被围歼的悲剧,8日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战役结束。——摘编自姚妤、蔡新苗著:《图说一战战史、二战战史(超值全彩珍藏版)》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淞沪会战中国军“一寸山河一寸血”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通过国军三个月浴血奋战,逼迫日军三次增兵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不屈的民族脊梁。)材料三

德械师,是接受了德式(仿制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当时能达到德式标准的有: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这些部队堪称当时国军主力。

作为国军主力的德械师参加了整个松沪会战,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时间德械师就损失过半。但作为淞沪会战中坚力量的德械师,硬是凭着血肉之躯挫败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上海失守后德械师均退至南京休整,随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至此德械师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此后再无德械师。——摘编自笔者整理史料汇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关注点:(蒋介石曾经对德械师寄于卫国厚望。依据材料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堪称“党国精锐”的德械师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并给予评价。通过查找的材料,分析其没有达到蒋介石预期目标的原因。)材料四

日军战前在上海地区的驻军主要是海军。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方在8月15日组成上海派遣军,又调陆军两个师团为骨干,侵占上海市区以北的大片地区。他们原来以为用这点兵力对付一直被他们藐视的中国军队已足够了,没有料到却受到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9月上旬以后,因战事胶着,又不得不增援4个师团,其中有些师团是从华北战场抽调来,可见日军作战的重心已从华北转到南线。到11月,日军又组成第十军,用3个师团兵力投入上海地区作战。日军在这个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0万人。但如此短视的逐次增兵,暴露出他们的严重弱点。

中国军队方面,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除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全部投入了淞沪保卫战。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部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先后参加,共70多万人。当时军事委员会指挥的部队约为180个师,参加上海抗战的达73个师。中国军队在日军大举侵略面前,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同优势装备的敌军拼搏,使日军陷入严重苦斗。中国军队伤亡达25万多人,毙伤日军4万多人。——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并结合1937年中日两国国力对比表,理解此战役国军以“伤亡三十万之重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的战略意义。)材料一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阎锡山的晋绥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激烈的战役。山西省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称“华北之屋脊”,在军事上为“华北之锁钥”。东太行、西吕梁、北恒山、南中条,四大山脉分布全境。省会太原扼正太路、同蒲路之交会点,为控山带河之重镇。内有北部忻口为屏障,外有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等隘口连接的内长城为环卫。日军占领平津后,欲统治华北,必图晋绥。因此,太原为敌我双方必争之地。——摘编自郭雄等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太原的重要战略意义。)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平型关大捷和忻口会战的史实,理解平型关大捷的战略意义。通过郝梦龄将军留给妻儿的遗书,感悟爱国将领奋勇杀敌、舍身成仁的家国情怀。(2)太原会战材料二

会战自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历时近两个月,由平型关战斗、忻口防御战、正太线防御战等组成。会战由第二战区指挥实施。

按第二战区的作战计划,第115师向进攻平型关之日军侧后攻击,平型关正面防御部队以一部兵力从正面攻击,配合第115师行动。按第18集团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示,第115师以一部兵力挺进灵丘、涞源敌后,袭击日军,师主力以三个团兵力于9月24日夜,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25日,敌板垣师团一部进入预伏地区,我军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包围割裂,展开白刃格斗,经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缴获武器、物资甚多。我军伤亡500余人。这一次胜利的伏击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摘编自郭雄等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平型关大捷的史实。结合史料阅读,理解平型关大捷的战略意义。)材料三

10月1日,日军军部向华北方面军发出攻占太原的命令,晋北敌主力在代县附近集结。日军沿代县至原平公路发起进攻。日军以正面攻击结合迂回,在猛烈的炮火、坦克、飞机支援下攻打崞县、原平。守军第19军主力奋勇阻击直至白刃鏖战,坚守一周,战斗殊为惨烈。驻守崞县西关独立第7旅马延守部一个团全部殉国。团长刘连相、石焕然在战斗中阵亡。崞县先陷,9日敌又大举围攻原平。我第196旅全体官兵与入城之敌浴血巷战3天,最后旅长姜玉贞率200余仅存官兵,退守城东北角,与敌苦战肉搏,于11日全部阵亡。日军占领原平后,集中兵力予同蒲路左侧实施猛攻。是时,卫立煌率援军第14集团军从平汉线到达忻口后,立即部署兵力,以刘茂恩指挥右翼兵团,以郝梦龄指挥中央兵团,以李默庵指挥左翼兵团,在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实施顽强抗击,从13日起与敌激战达半月之久。敌集中全力以飞机、重炮、战车掩护步兵猛攻我忻口西北侧阵线、南怀化高地,我则以空军、炮兵协同作战,步兵肉搏冲锋,沿云中河两岸反复争夺,阵地失而复得。我歼敌约2万之众,创华北战场大举歼敌之纪录。

在正面顽强抗击的同时,第18集团军主力向灵丘、广灵、代县、崞县敌后进军,不断袭击日军交通线与后方目标。如10月19日夜,刘伯承第129师第769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夜袭代县西南之阳明堡机场,经一小时激战,毁敌机20架,歼日军100余人,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时损耗空中支援能力。第18集团军各部挺进敌后,迫敌以相当兵力回守后方,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正面的防御战。——摘编自郭雄等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忻口会战的史实。通过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八路军积极配合国军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具体表现。)材料四

“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右图为郝梦龄将军给妻儿的绝笔遗书。)第14集团军司令卫立煌乘敌正面攻击兵力减弱之机,指挥所部展开攻势行动,反击日军。在反击过程中,10月16日,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等相继中弹阵亡,以身殉国。郝梦龄原率部驻节贵阳,国难当头,请缨北上。临行前给妻女立下遗书,决心拼死疆场。在忻口战斗中亲临前线身先士卒,距敌只200余米,不幸中弹牺牲。第14集团军赶来晋北,连续战斗,反复冲杀,战斗力渐不能支。到11月初,晋东娘子关一线阵地告急,日军进逼太原。此时,战区令第7集团军司令傅作义回太原组织城防,令第6集团军司令杨爱源去晋南组织防御。卫立煌下令部队停止反击,请求增兵。11月2日夜,旋即奉令撤离忻口阵地,向太原撤退。8日夜,太原城北为日军突入,经过激烈肉搏巷战,傅作义率仅存守军2000余人向西山突围,太原失守。——摘编自郭雄等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关注点:(依据材料,知道太原会战的结局。通过郝梦龄将军留给妻儿的遗书,感悟爱国将领奋勇杀敌、舍身成仁的家国情怀。)材料一

1937年10月13日,日军在占领了南京以后,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更加看轻中国的军队。12月14日,日本在北平建立了以汉奸王克敏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2月24日占领杭州,紧接着27日占领了济南。1938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日军华北方面军多次向统帅部提出“为使华北、华中连接起来,进行徐州作战以及对武汉之敌施加威压”的建议。为了贯通南北战场,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日军决定以南京、济南作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着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摘编自陆城编著:《八年抗战》关注点:(依据材料结合徐州的地理位置,了解日军南北夹击徐州的战略目的。)(3)徐州会战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台儿庄大捷的史实,理解台儿庄大捷的战略意义。材料二

台儿庄地处徐州东北部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位于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3月上旬,日军第二军向参谋部申请增加兵力,得到批准。第二军即令第十师团向滕县进攻。又令第五师团从临沂向峄县推进,配合第十师团作战。第十师团以第三十三旅团为基础组成濑谷支队,于3月14日开始由邹县以南的两下店沿津浦路南下,当日攻占界河,并迂回中国守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之侧背。15日抵达滕县,16日向滕县发起进攻,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

第五战区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孙震之命令所属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死守滕县。17日,日军向滕县发动猛烈进攻,当日下午攻入西城。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伤亡甚重,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殉国。18日滕县、临城被攻陷。20日韩庄、峄县失守。

第五战区为了保卫徐州,就必须要保住台儿庄阵地,因此紧急调整了战略部署: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的3个师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以一部担任台儿庄至韩庄间运河南岸防务,以两个军向峄县、枣庄日军侧背攻击,准备配合孙连仲部围歼日军。

周恩来对白崇禧说:“在津浦线南段,已令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集团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运动于辽阔的淮河流域,使津浦线南段的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此后,张爱萍奉周恩来派遣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去徐州与李宗仁会面,建议李宗仁在济南以南以及徐州以北地区抗击日军。张爱萍到徐州向李宗仁讲了几条:一是日本侵略军占济南后南下,孤军深入,骄兵必败;二是济南以南徐州以北的地形很好,台儿庄一带都是山区,对中国军队有利;三是广西军队是有战斗力的,北边有八路军在战略上配合,集中兵力打一个大仗,可以给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李宗仁听后对这个建议非常认同,并通过张爱萍向周恩来表示问候。——摘编自陆城编著:《八年抗战》关注点:(依据材料,指出台儿庄在地理战略上的重要性。通过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前的部署情况,概括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战略上对取得台儿庄大捷的重要贡献。)

材料三

3月30日,日军濑谷旅团张令赤峰连队增援在台儿庄被中国军队围攻的福荣联队,濑谷也亲自赴前线指挥作战,尽全力对台儿庄守军发起猛攻。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的日军完全包围。正当濑谷支队处于危急之时,日军第二军令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于29日停止攻击,转向台儿庄驰援,……经数日激战,给予日军以重创,使坂本支队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根据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的记载,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

“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堑壕中尸山血河”,“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

4月3日,中国军队与台儿庄内的日军展开激战。日军拼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守军逐次反击,与日军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据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5日,蒋介石电示汤恩伯:“台儿庄附近会战,我以十师之众对师半之敌,历时旬余未获战果。该军团居敌侧背,态势尤为有利,攻击竟不奏效,其将何以自解?急应严督所部于六、七两日奋勉图功歼灭此敌,毋负厚望。”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第二集团军和第二十军团围歼被围之日军濑谷支队。战争一直持续到7日凌晨,日军除一支突围至峄县附近等待援兵以外,其余部队被一举歼灭!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胜利。在半个多月的激战当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参战部队达4.6万人,伤亡人数达到7500人,剿灭日军1万余人。台儿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摘编自陆城编著:《八年抗战》关注点:(依据材料并查找相关史料,了解台儿庄大捷的史实,理解台儿庄大捷的战略意义。)(4)武汉会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武汉会战的史实,理解其战略意义。通过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科学性论述,理解该理论对中国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意义。材料一

日军占领徐州后,更加不可一世,决定攻占当时中国抗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重心——武汉三镇。1938年8月初,日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在日本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王的指挥下分多路向武汉进攻。日军投人武汉战场的兵力为24个师团,约占总兵力的70%。而防守武汉三镇的中国军队则号称有60万,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日军。

武汉会战时,蒋介石在吸取了淞沪、徐州会战的教训,听取了中国共产党方面以及国民党内部许多将领的意见后,终于改变了以往死守一城一地的战略。蒋介石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为此抛弃过去的教条,跳出城市防御的桎梏,将防御作战推进到武汉外围的广阔战场,也就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中国军队未在武汉城内弹丸之地作困兽之斗,而在武汉外围的广阔天地进行灵活、坚强的作战,予日军以重创,作战逾4个多月,竟无一个整师被歼灭。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不但粉碎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也激励了全国抗战的决心。——摘编自文熙编:《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武汉会战的史实,理解其战略意义。探究武汉会战取得重大战果的原因。)材料二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也英勇作战,击沉、击伤日军舰艇及运输船只共50余艘,击落日机10余架,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双方在武汉对阵时,日本乘机偷袭了广州。本来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但它的防卫与重要性却不成正比。粤军的半数都被抽调去参加武汉会战。日军大本营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盐泽幸一的支援下,奇袭广州。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接连侵占了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就攻到广州近郊。无奈之下,余汉谋被迫下令广州守军撤退,21日下午广州沦陷。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防守武汉的意义就不大了。10月25日,日军占领汉口,次日占领武昌,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虽然最后日本还是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武汉会战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的意义还是不同凡响。

随着广州、武汉的陷落,在经历了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一年的溃败后,中国军队用牺牲和胜利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抗日战争走向相持阶段,是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将士在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中取得重大胜利的结果,对日寇来说是一次严重的失败。——摘编自文熙编:《一战战史、二战战史》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国军空军和海军在武汉会战期间的英勇战绩。谈谈你如何理解“最后日本还是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武汉会战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还是具有非凡的意义”。)材料三

徐州会战后,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在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光明前景。毛泽东说,中日双方存在四个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决定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从这些基本特点出发,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的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摘编自文熙编:《一战战史、二战战史》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

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摘自毛泽东著:《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关注点:(依据材料和史料阅读,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论述的科学性表现。)材料四

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第一个阶段,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故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未必尽能达其企图。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成辅助之。阵地战虽在此阶段之第一期,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此阶段中,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溉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问”,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摘自毛泽东著:《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关注点:(依据材料,参照毛泽东对抗战防御阶段的分析,概括武汉会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出现“颓靡、厌战、悲观”的原因。比较毛泽东和国民党军事当局对战争形势发展的不同策略,理解全民族团结一致进行持久抗战的正确理论指导意义。)材料五

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日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

这样看来,战争的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明显的。敌人不能整个地吞并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地占领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也不能迅速地驱逐日本,但是大部分的土地将依然是中国的。最后是敌败我胜,但是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摘自毛泽东著:《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综合上述材料,理解坚持全民族持久抗战对中国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意义。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三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的史实,感悟国军爱国官兵在战略相持阶段英勇无畏,继续抗争的家国情怀。(5)抗战相持阶段中的其他战例材料一

日军兵力已经用尽。第一次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17日开始,日军虽渡过长沙以北的新墙河和汨罗江,但因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沿途坚壁清野,道路又经破坏,日军坦克、炮车都不易通过,冈村宁次估计再战将对日军不利,被迫全线撤回原有阵地。这是1939年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第一次遏制了日军大兵团的进攻,暴露出日军的进攻力量已趋衰竭。这次战役对全国军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第二次长沙战役发生在1941年9月。日军鉴于第一次进攻用“长驱直入”而失利的教训,这次改用“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先后突破中国军队的三道防线。9月28日日军虽一度攻占长沙,第二天侵入株洲。但日军兵力也已衰竭。这时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向长沙外围汇集。日军长途奔进,交通补给线又为我游击队所破坏,武器弹药补给困难,不得不于30日由捞刀河和长沙撤退。10月8日,中国军队越过新墙河,日军退回原阵地。——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教材内容并查找相关史料,了解三次长沙会战的史实。分析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并评价其积极影响。)材料二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右图)在渡过襄河截击日军时,遭遇日军优势兵力围攻,于1940年5月壮烈殉国。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追授为上将军衔)。周恩来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道:“张上将之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了楷模,同时,也还是为了发挥我国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这种生死不苟、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乃是抗日战争所需要的宝贵精神。”(《新华日报》1943年5月16日)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摘编自林治波:《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等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枣宜会战的史实。以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为例,通过多重视角感悟国军爱国官兵在战略相持阶段英勇无畏,继续抗争的家国情怀。)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抗战中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通过沿海工业内迁和高等学校的大迁移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6)沿海工业内迁和高等学校的大迁移材料一

二战中的中国和日本军人相比,其实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抗:

其一中日军队装备相差非常悬殊,战时中国海军吨位不到6万吨,而日本是190多万吨;中国空军作战飞机只有100来架,而日本约有2000架;另外,中国军队杂乱不堪,武器五花八门,战斗力强弱也极悬殊。

其二中国大约95%的士兵是文盲,只有5%识字,当时全国只有广西一个省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并做为乡村官员的考核指标,而同期日本却基本实现99%以人口上小学义务教育。明治维新日本开始推广义务教育,20年代日本义务教育普及率就高达95%,到1936年日本乡村已经完成小学100%义务教育,城市开始普及中学义务教育。

其三中国只有不足10%的军官接受过小学以上教育或是专门的士兵学校培训,而日本90%以上军官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或专业的士官学校毕业。而中国只有约50%的低级军官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或军事学校毕业,日本超过50%的军官具有高等教育或专业的军事专科学院毕业。

其四如钢笔、手表、望远镜、照相机、收音机或放音机等,中国不到2%的士兵有钢笔,只有军官才会有手表或闹钟,只有少数基层军官才会有望远镜。而日本士兵基本上都有钢笔(如果他们愿意携带的前提下),日本军官基本上都会有望远镜,很多基层军官有收音机或放音机。中国只有高级军官才会有无线电或电话。日本中级军官基本上能配备无线电或电话。二战中的中国士兵营养跟不上,基本是皮包骨头的样子,实在是让人无法容受,令人心酸。他们瘦弱的肩膀,却扛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所有希望。——摘编自笔者整理史料汇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抗战中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谈谈你如何认识“二战中的中国士兵营养不良,但是瘦弱的肩膀却扛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所有希望”。)材料二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前后,有一件很值得重视的事就是民族工业和高等学校向后方的大迁移。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上海更是首屈一指。战争爆发后,大批企业毁于炮火或被侵略者劫夺,如果不及时迁移,不仅中国人百年来积累起来的这笔巨大财富可能毁于一旦,而且会使大后方坚持抗战失去重要的经济支持。

胡厥文当时是上海机器同业公会的主任委员,又担任了上海工厂联合会迁移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据他回忆:“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组织下,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其中机器工厂66家,占内迁厂的45%),共14600余吨物资,2500余名技术人员和工人迁到抗日后方。这些人力和物力资源,成为抗战时期后方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胡厥文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52页。)除上海外,其他沿海沿江城市也有许多工厂迁往内地。……这次迁移极为艰险。工厂的迁移携带着大量笨重的机器,运载工具主要是木船,上空有着日本飞机的追逐、轰炸和扫射;沿途还不断受到种种骚扰和劫掠。这些爱国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把工厂迁到内地。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大厂,如天利氮气厂、天原电化厂、大鑫钢铁厂、大中华橡胶厂、华生电器厂、亚浦耳电灯泡厂、豫丰纱厂、章华毛纺厂、三北造船厂、上海机器厂、新民机器厂等。它们内迁后,不仅生产原有产品,满足当地居民和大批因战事由沿海地区迁入居民的需要,而且努力生产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支持抗战事业。

这次民族工业的大迁移,不仅对国民经济由平时向战时转移、支持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严重不合理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沿海工业内迁的史实,分析民族工业内迁的深远影响。)材料三

平津沦陷后,教育部采取紧急措施,命令平津两地6所大学分别迁往长沙和西安。迁往长沙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它们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在1937年10月正式开学,到校学校1400多人(包括借读生200多人),到校教师150多人。12月,又奉教育部之命,迁往云南昆明。这次迁移分为两路:大部分师生经粤汉铁路到广州,取道香港到越南海防,再经滇越铁路到昆明;另一路有闻一多等11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主要靠步行,经过两个多月到达昆明。到昆明后,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阵营可称极一时之选。学校在极为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研究工作和培育人才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

迁往西安的是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它们组成西安历临时大学,以后改称国力西北联合大学。随后,东南沿海地区等许多高等学校也陆续内迁。如中央大学、复担、交大、上海医学院、国立音乐学院等迁往重庆;燕京、金陵、齐鲁、光华等大学迁往程度;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同济大学迁往四川李庄;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湘雅医学院迁贵阳,唐山工学院迁贵州平越等。那时,全国的高等院校共108所。“战时内迁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陕西、贵州四省。其中四川最多,仅重庆一地就集中了25所。”贵州原来连一所大学也没有,此时则云集了众多著名学府。(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249页。)这些内迁院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作出许多成绩,并且对推动西南、西北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高等学校的大迁移的史实,分析高等学校的大迁移的深远影响。材料四

后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云南校友会副会长的周锦荪回忆说:当年他考上西南联大物理系时,校门简陋得不堪入目一块油漆的长条木板横架在麻条石堆砌的两个石柱上,上写几个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上课的教室极其简陋。顶棚是用铁皮做的。每逢下雨,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当作响,老师的声音根本盖不住雨声,于是大家干脆“下课赏雨”。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教室如此,宿舍更不用提了。基本就是一间破茅草屋——土坯的深围墙,茅草的顶,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不错。住得差,吃得也差。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们每天只有两顿饭,上午十点吃稀饭,下午四点吃用劣质米做成的米饭。

学生穷,老师也一样。抗战中,教授们薪水涨了六七倍,物价却涨了三四百倍,所以甭管是吴大猷、周培源、华罗庚、费孝通,还是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晗,就两个字:没钱。因此,教投们在教书之余也就顾不得师道尊严了。费孝通在街上卖过大碗茶;吴大猷在菜市场捡过牛骨头;一名乞丐满大街追逐来自清,朱自纠缠不过,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就走。

生活差也就差了,到了后期,鬼子飞机的炸弹也来了,就这也没挡住大学继续开课。飞机来了就躲,飞机走了继续学习。匹夫不可夺志,从没有学生因为条件异常艰苦而辍学。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已然是当时国内最强、最大的大学。

西南联大师生也不负众望。他们中走出了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等八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升等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近百七十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除了这些自然科学家外,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大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两个学生需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是杨振宁,一个是李政道,他们两人联手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只不过获奖时他们已经是美国人了。而费孝通、宋平、彭珮云、王汉斌等后来成为了共和国的领导人。——摘编自江城著:《历史深处的民国》关注点:(依据材料,概述西南联大办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事例,进一步感悟中华民族在逆境中英勇不屈、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情境2: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拓展材料和右图,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进行敌后抗战的史实,概括敌后战场开辟的积极影响。通过了解在沦陷区中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史实,体会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中共坚持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的必胜信心和卓绝勇气。(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沦陷区的抗日斗争材料一

在中共中央正确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了多处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敌后抗日斗争。

先后建立以陕甘宁边区为指挥中枢、晋察冀根据地、晋绥根据地、晋察豫根据地、山东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等抗日敌后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日军腹背受敌,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在敌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基本力量。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1500余次,毙伤5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30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15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这是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的重大成果。——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史实,分析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原因。材料二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敌后根据地军民创造的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法,成为了打击和牵制日本侵略者的有效战术,让企图速战速决的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

所谓“麻雀战”就是在游击作战中消耗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就像麻雀觅食,三五只,十几只,忽聚忽散,行动灵活。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出其不意,一阵猛打。刘伯承形象地给这种战法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麻雀战。正是灵活应用了麻雀战术,游击队才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成果。

此外还有地雷战和地雷战。开展地雷战的过程中,与大家群策群力,研制出了适合战场需求的新地雷。新制的“跳跃雷”引爆后,可蹦到空中爆炸,因地雷中装满了小石子和钢珠,给敌以大量杀伤;“空中绊雷”专打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还有“梅花雷”“马尾雷”“钉子雷”“水雷”等30多种各具特色的地雷。随着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开展起来,王耀南又在实战中研究出与地雷战相结合的战术。八路军、民兵撤入地道后,地雷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着作用:当敌人推开院子大门时,地雷在门楣上炸开;当敌人到鸡窝抓鸡时,地雷便在鸡窝里爆炸;当敌人到柴禾垛抱柴时,柴禾垛里的地雷又炸开了。

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一米多深,又向前挖一米多长,再往上挖,形成“凹”字形;往下挖的洞口,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盖板,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在修筑过程中,为解决地道缺氧、饮水难题,旷伏兆与地道设计人员一起,将地道的通风口与烟囱、水井等地面建筑物巧妙地连接起来。为防止敌人向地道里灌烟、火、毒、水等,他们在地道内设有“翻眼”“断墙”等防御设施。……将地道与一些较大的院落连接起来,有的房顶与房顶之间用梯子搭成桥,形成房连房、街连街,地上、空中都可以互相通过、互相支援的立体作战体系。此外,在临街和路口附近的建筑物内,构筑与地道相通的暗火力点,一旦发现敌情,各射击孔可互相策应,组成交叉的火力网。在仅可通行的街口,他们还用砖从左边垒住三分之二,右边靠后一点再垒住三分之二,这样平时人马畅通,战时可转为工事。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旷伏兆等人就在重点村庄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并在骨干地道里安装了电话、电台设备,以此成为八路军与日伪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聂荣臻曾盛赞:“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摘编自梅兴无:《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的由来》,

社会科学Ⅰ辑·军事;《红岩春秋》,2019年.07期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敌后抗战的史实,概括敌后战场开辟的积极影响。材料三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到战略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维持其长期的侵华战争,在其占领区实行政治上“以华制华”和经济上的“以战养战”政策,使煤矿工人的生存和斗争都遭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沦陷区的广大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积极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在敌后的作战,给日本占领军以不断的打击和骚扰。

怠工斗争是沦陷区煤矿工人采用的最普遍的对敌斗争方法。1942年初,在中共路南工委书记丁振军的领导下,开滦五矿职工抗日救国会在赵百户营组建,由高一侠、张伯英等人负责。同年夏,中共冀东地委派葛振武到赵各庄组建开滦矿工作委员会,在工人群众中提出“镐下留情”的口号,发动工人实行怠工斗争。在斗争中,他们采取“监工来了刨两下监工一走镐躺下”的方式,使煤炭产量不断下降。淄博煤矿区工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也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对敌斗争,使敌人的“勤俭增产、“出煤运动日”等计划陷于破产。据统计,1943年,淄博煤矿只完成计划的70.28%,黑山采炭所只完成计划的5877%,悦升矿业公司只完成计划的83.03%,博山和群营炭矿也只完成计划的61.92%。

煤矿工人采用巧妙的办法破坏生产工具、浪费原材料、制造机械故障,也是当时破坏敌人煤炭生产计划的一种主要方法。1940年5月,阜新煤矿平安六坑工人砍断电缆,制造井下失火,波及与六坑相连的四、五、七坑坑口,迫使敌人停产3个多月,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大出炭”计划。炸药既是煤矿生产普通使用的材料,也是抗日武装进行破袭斗争的必备物资。淄博矿区工委发动矿工搞炸药,并在短短的3个月“偷”了炸药600多斤、雷管200多个、导火线150余米,支援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抗日斗争。据《敌寇掠夺华北劳工的现状》一文记载:“不论矿山或工厂内,华北工人的工作效率,不仅与日本内地工人相差太远,也许要相差一半,而且与朝鲜工人相比,亦有颇大悬殊。”(解放日报(延安),1945-06-09.)所以,在抗战相持阶段,沦陷区的煤炭产量在1942年上升到5900多万吨以后便很快跌落下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沦陷区的煤产量只有近2400万吨,还赶不上1938年抗战初期的生产水平。

小结:搜集其他沦陷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事例,进一步理解全民族统一抗战对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促进作用。

沦陷区煤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利用所有可能允许的条件,组织罢工斗争,维护和争取工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东北和华北沦陷区的鹤岗、鸡西、西安、通化、抚顺、烟台、阜新、北票、安东县寨马小孤子、开滦、柳江、门头沟、井陉、张家口下花园、大同、阳泉、西山、汾西富家滩、焦作、淄博、东大、华丰、贾汪、淮南等24个煤矿,先后发生罢工55次。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主要是纯经济性的,且多属于小型的、分散的、自发的、短时的,虽然胜利较少,但仍然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支援了抗日战争。

沦陷区的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深入发动,不断举行武装起义,开展武装斗争。1944年4月1日夜,中共华丰煤矿党支部根据泰泗宁县委的部署,发动煤矿工人作为内应,趁敌人到蒙山“扫荡”之机,配合八路军山东纵队袭击华丰煤矿,活捉日本兵1名,打死1名,将伪护矿队全部俘虏,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89支、炸药3000斤及手榴弹、导火箱等物资;1945年8月初,华丰煤矿1000多名工人协助八路军拔掉华丰煤矿附近的东庄日伪据点,歼敌2个中队;同时,袭击了华丰电厂,歼敌32人,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1挺、步枪240多支、子弹20多箱,迎来了大反攻前的重大胜利。——摘编自薛世孝:《沦陷区煤矿工人的抗日斗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4期,2015年12月关注点:(以沦陷区煤矿工人的斗争为例,依据材料了解在沦陷区中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史实,体会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中共坚持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的必胜信心和卓绝勇气。)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百团大战的史实,概括其历史意义。通过国民党消极抗战、发动“皖南事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维护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格局观。通过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民主原则,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上精兵简政等史实,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对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推动作用。(2)百团大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材料一

八路军从1940年8月至第二年1月在华北发动了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战役是要破坏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战役首先从破袭正太铁路发起,该铁路连接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交通运输线。战役中,八路军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缴获大量武器,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和隧道260多处。这次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望。蒋介石也致电嘉奖。——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存在一个转折点,那么这个转折点一定是百团大战。战斗持续了整个1940年下半年,取得了共产党军队单次作战的最大胜利。八路军收复了失地,破坏了日本控制的基础设施,切断了侵略者与铁路、煤矿的联系。然而,成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路军伤亡约一万七千人,而日军伤亡达到两万五千八百人。百团大战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八路军的信心和威望,也粉碎了国民党散播的共产党只打游击不正面迎敌的谣言。

邓小平对这次战役重要性的看法整理在一篇文章中,发表在194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党的生活》上:百团大战给了晋冀豫边区各方面工作以最大的考验,也给了一二九师工作以最大的考验。百团大战证明了晋冀豫边区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以及党和群众工作上,都有了相当基础,足使敌伪胆寒,足使全体军民具有充分的信心走向抗战胜利的道路。——摘编自(英)迈克尔·迪伦著:《邓小平》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百团大战的史实,概括其历史意义。谈谈你如何理解邓小平认为“百团大战的经验是根据地全体军民具有充分的信心走向抗战胜利的道路”。)材料二

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的迅猛发展,国民政府统治下民主力量的发展,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损失,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感畏惧。……关于抗战问题,蒋介石虽公然声言“坚持抗战到底”,实际上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即东北可以不要,华北维持形式上的统治,保存华中华南就可以罢战言和。

蒋介石在法令政策上加紧反共反人民。)按照其密令,顾祝同在皖南集结了七个师约8万人的兵力,准备包围聚歼新四军。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北移。1941年1月5日到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新四军全军除2000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项英遇害。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皖南事变。至此,反共摩擦到达顶点。

面对严重事态,中共中央采取军事上坚决自卫、政治上猛烈反攻的方针。《新华日报》撰文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污蔑。全国人民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行为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苏联和美国等国政府、舆论也进行批评,指出皖南事变无异扩大中国内战,只有日本最为高兴。蒋介石没有料到中共的针锋相对,又没料到全国最大多数中间派及进步人士、海外华侨都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更没料到英、美舆论发生如此大的不赞成的反响。……蒋介石被迫力图缩小事件的范围,反共活动平息了下来。……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大江南北抗日斗争的领导,1941年5月成立了华中局(由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而成)。华中局成立后,总结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走上新的发展阶段。——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通过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