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沁园春长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沁园春长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沁园春长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1.沁园春·长沙素养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品味作品活泼灵动的意象和丰盈深邃的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理解上下片的关系。3.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代表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题目解说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内容。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知识卡片【词的知识】①概念及形式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叫“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随着发展,词牌与题目有明显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③分类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以两片居多,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写作背景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写作背景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过去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感慨无限,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课文探究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分析】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独立”一词凸显出词人卓然而立的形象与中流砥柱的气概。“寒 秋”一方面写出了深秋的寒意,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斗争形式的严峻。2.这些描写秋景的句子中哪些字用得传神?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分析】①传神的字:遍、染、漫、争、击、翔。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染:用拟人手法,把树木那仿佛人工染成的浓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激流勇渡的热闹场面。击:把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雄姿凸显出来。翔: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儿好像在天空飞翔,写出了鱼儿畅游时轻松自如的神态。②词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图。3.从结构上看,描写的秋景有什么作用?【分析】远望,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木,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前行。仰视,雄鹰在 空中展翅;俯瞰,鱼儿在水中畅游。这些景物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渲染了万物竞自由的氛围, 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4.分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作用?【分析】一个“怅”字引出感叹,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直接转入抒怀。“主沉浮”的深层含意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这首词的词眼,表达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有什么作用?【分析】这两句承上启下。“携来百侣曾游”,点明长沙乃旧游之地;“忆”引出下面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峥 嵘岁月”是对往昔不寻常生活的概括,“稠”字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6.“恰”字领起的七句,为我们塑造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请概括这一群像的特点。【分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 革命热情,以天下为己任、敢想敢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参与变革 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斗争、抱负宏伟、追求高远。这是一群有雄 心、有才华、有担当、有胆识的革命青年。7.结尾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①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②这一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 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 己任的伟大抱负。结构图解主题归纳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深入探究1.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上片,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词人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词将眼前景象写得生机勃勃,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和献身革命的凌云壮志。2.词人是选取哪些意象、从哪些观察视角来描绘“湘江秋景”的?有何作用?哪些词语用得传神?①选取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运用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的观察视角,描绘了 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出词人的宽广胸襟,同时为后文的抒情议论提供了背景,营造 了氛围。②“万”“层”“漫”与“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 态美;“争”“击”“翔”等词,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 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万类霜 天竞自由”作总结,一“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3.毛泽东在描绘“湘江秋景图”之后,用“万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结,请结合词句简析词人是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一结论的?(1)远近、俯仰结合。词人主要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等视角的变化来描绘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瞰。这些景物有静有动,品类齐 全,充满生机。(2)色彩对比、映衬。“万山红遍”“漫江碧透”,词人取“红”“碧”二色,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 蓬勃生机跃然纸上。“红”“碧”二色的对比度很强,“红”在“碧”的衬托下愈显其“红”,“碧”在“红”的衬托下愈 显其“碧”,红山碧水,交相辉映,焕发着生命的光彩。(3)着力体现动态美。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漫游浅底;写船,是竞相疾驶;写水,是滔滔北去。即便是 写红枫,也要用个“染”字,“染”是着色的过程,这就写出了枫叶的颜色由浅变深的动态。总之,一切景物都处 于动态之中,而这正是生命力的体现。在词人的笔下,秋天不再是一个生命渐趋衰微的季节,恰恰相反,秋 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4.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整首词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由景到情,由实到虚,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5.本词下片多处化用典故却不着痕迹,你知道这些典故的来源吗?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①“同学少年”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 大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 理想抱负。②“挥斥方遒”化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词人将“挥斥八极” 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 襟。6.《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①词的上片,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的形象。“看” 字领起所写的景物,正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 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 一“问”,则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至此,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 非凡气魄的革命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②词的下片,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以一“忆”字总起,点明下片都是“忆往昔”的内容。1918年到 1920年,毛泽东先后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并领导一批青年同学和湖南人民与 封建军阀进行坚决的斗争。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 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深刻 的艺术感染力。7.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将结尾句中的“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到”比“向”更好。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8.试着分析《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艺术特色。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词的上片选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