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习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习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习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习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题1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1.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B

)。A.

生产国际化

B.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

新科技革命

D.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

除我国之外,(

D

)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

南斯拉夫

B.

古巴

C.

苏联

D.

越南

3.

唐朝刘禹锡的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清朝郑板桥所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些诗词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

D

)。A.

事物发展量的变化

B.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及作用C.

事物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规律

D.

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4.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C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

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C.

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5.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有区别的,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而社会规律则是(

D

)。A.

没有人类社会,社会规律照样起着重要作用的B.

自发地起作用的

C.

一种盲目地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D.

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体现的

6.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

)。A.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7.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C

)。A.

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B.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C.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8.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

)。A.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9.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0.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A

)。A.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

B.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C.

思想和认识相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

11.

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C

)。A.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

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C.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12.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D

)。A.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

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C.

自下而上的社会

D.

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13.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D)。A.

商业设施

B.

原料和燃料

C.

辅助材料

D.

机器设备

14.

上层建筑是指(

A

)。A.

社会生产关系

B.

社会的经济制度

C.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D.

科学技术

15.

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

,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

,亦古之天下。"这是(

B

)。A.

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的观点

D.

唯心论的观点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其关键就在于(D

)。A.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

矛盾运动的观点

C.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D.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17.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

)。A.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B.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C.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1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

)。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

文学、艺术和宗教

C.

哲学、历史

D.

道德、伦理

1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C

)。A.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B.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C.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D.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20.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B

)。A.

公正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共同富裕

D.

平等

2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

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D.

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

22.

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B

)。A.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B.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D.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2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C

)。A.

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B.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C.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D.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24.

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D

)。A.

100%,200%

B.

150%,200%

C.

150%,100%

D.

150%,300%

25.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主要依据是(

C

)。A.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C.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D.

现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

26.

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

经验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27.

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维护了(C

)。A.

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B.

全体资本家的利益C.

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

全社会的利益

2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C.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

概念-判断-推理

29.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D

)。A.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B.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C.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0.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A.

斗争性

B.

普遍性

C.

客观性

D.

特殊性

参考答案:1.B

2.D

3.D

4.C

5.D

6.A

7.C

8.A

9.D

10.A

11.C

12.D

13.D

14.A

15.B

16.D

17.C

18.A

19.C

20.B

21.B

22.B

23.C

24.D

25.C

26.A

27.C

28.A

29.D

30.A

习题2一、多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有二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1.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D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2.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CD

)。A.

地域环境不同

B.

指导思想不同

C.

历史传统不同

D.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3.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CD

)。A.

欧文

B.

斯密

C.

傅立叶

D.

圣西门

4.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CD

)。A.

思想领导

B.

集体领导

C.

组织领导

D.

政治领导

BD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BD)。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费尔巴哈

D.

恩格斯

6.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BCD

)。A.

实事求是

B.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

一切从实际出

D.

理论联系实际

7.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BC

)。A.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C.

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8.

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CD

)。A.

借贷资本输出

B.

生产资本输出C.

国家资本输出

D.

私人资本输出

9.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BCD

)。A.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10.

下列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的有(

BCD

)。A.

奥地利

B.

罗马尼亚

C.

匈牙利

D.

南斯拉夫

11.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D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B.

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C.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

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2.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BC

)。A.

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C.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D.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13.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BD

)。A.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B.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C.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4.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做到(

ABCD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C.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5.

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AC

)。A.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C.

实行等价交换

D.

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16.

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BCD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C.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BCD

)。A.

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B.

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C.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D.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因为它强调(

ABCD

)。A.

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

B.

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世界的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

19.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BC

)。A.

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C.

竞争规律决定的

D.

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20.

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BC

)。A.

资本主义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原始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21.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BCD

)。A.

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感性材料

B.

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C.

拥有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D.

用科学技术手段搜集、整理感性材料

2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BCD

)。A.

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B.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

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23.

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ABCD

)。A.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B.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C.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24.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C.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25.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CD

)。A.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B.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6.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D

)。A.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B.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D.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27.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BCD

)。A.

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

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C.

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D.

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28.

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BD

)。A.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C.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D.

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9.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

垄断资本主义

30.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C

)。A.

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B.

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C.

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D.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31.

市场机制的要素有(

ABCD

)。A.

需求

B.

供给

C.

竞争

D.

价格

3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ABC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七十七国集团

3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BCD

)。A.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B.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4.

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BD

)。A.

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B.

利润率的下降趋势C.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5.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BD

)。A.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C.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D.

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

36.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BC

)。A.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B.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

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37.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组成的社会有机系统。这说明系统具有(

ABC

)。A.

层次性

B.

结构性

C.

整体性

D.

开放性

38.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bd

)。A.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D.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9.

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abd

)。A.

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B.

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C.

正确认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40.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cd

)。A.

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

B.

劳动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技能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

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4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bcd

)。A.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B.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C.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D.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42.

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bd

)。A.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B.

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C.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D.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43.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bcd

)。A.

具体特点

B.

变化发展

C.

性质

D.

产生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A.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45.

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b

)。A.

流动资本

B.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D.

固定资本

46.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d

)。A.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B.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C.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47.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cd

)。A.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B.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C.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D.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48.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abc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

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49.

剩余价值规律(

abcd)。A.

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B.

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C.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D.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50.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bc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51.

下列观点中,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bcd

)。A.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D.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52.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

abd

)。A.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C.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D.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53.

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阐述正确的有(

abcd

)。A.

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B.

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能力C.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

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到人的发展中来理解

54.

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bcd

)。A.

人民群众能够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B.

从长远看,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C.

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D.

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

55.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bcd

)。A.

危机的根源不同于以往B.

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不如过去明显C.

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D.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

5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

)。A.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

B.

货币政策C.

资本输出D.

财政政策

57.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bd

)。A.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8.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b

)。A.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59.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bcd

)。A.

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B.

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C.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D.

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60.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基本类型有(

bcd

)。A.

一切客观事物

B.

精神形式的客体C.

社会形式的客体

D.

自然形式的客体

6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b

)。A.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62.

关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d

)。A.

错误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并使之失败B.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C.

认识反作用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D.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

63.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有(

abd

)。A.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B.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C.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参考答案:1.ABD

2.ACD

3.ACD

4.ACD

5.BD

6.ABCD

7.ABC

8.CD

9.ABCD

10.BCD

11.ABCD

12.BC

13.ABD

14.ABCD

15.AC

16.ABCD

17.ABCD

18.ABCD

19.BC

20.ABC

21.ABCD

22.ABCD

23.ABCD

24.ABCD

25.ACD

26.AD

27.ABCD

28.BD

29.ABC

30.AC

31.ABCD

32.ABC

33.BCD

34.ABD

35.ABD

36.ABC

37.ABCD

38.BD

39.ABD

40.CD

41.BCD

42.BD

43.BCD

44.ABCD

45.AB

46.AD

47.CD

48.ABC

49.ABCD

50.BC

51.ABCD

52.ABD

53.ABCD

54.BCD

55.BCD

56.BD

57.AB

58.ABCD

59.ABCD

60.BCD

61.AB

62.ACD

63.ABD

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2.阅读下列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20世纪”。这些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斗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告别革命”。(2)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3)“告别革命论”它用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态度对待社会革命,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史学观。1.

材料1: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观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观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以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和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来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观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摘自毛泽东《实践论》请回答:(1)试述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试述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在革命低潮时期,真正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应该怎么办?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反对共产主义者同盟要求马上夺取政权的冒险主义主张,正确指出在欧洲工业普遍繁荣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革命;另一方面他们坚决反对一些革命者因革命的失败而灰心丧气,采取消极随波逐流的态度。他们坚信,不管这次革命低潮将持续多长时间,新的革命高潮的来临同新的危机来临一样不可避免。【材料2】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使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坎坷和困难,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趁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失败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对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时代的地位、作用及其命运产生了怀疑,一些人甚至动摇或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其行为表现:有的人精神委靡,沉湎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的人思想空虚,为寻求精神寄托,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堕入邪教,言行十分荒唐;有的人同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私欲膨胀,利用职权攫取国有资产,为自己和子孙"铺后路"。(1)材料1展示了革命导师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所表现的风范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2)材料2列举的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错误何在?(3)结合材料1、材料2,谈谈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3.

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l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4.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请回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二、辨析题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3)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即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强化客观过程的变化,改变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并把对人没有直接意义的东西改造成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2.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不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因为第一,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第二,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3.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终点。对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性的政治目标,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完美的社会的描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是没有阶级、没有贫富,要啥有啥的完美社会,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无限丰富,人应该为无所不能的。全是幸福。人是有思维、智慧的,贪念、虚荣,自私(对现状的不满足)等思想不可以绝对地评价为是与非。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潜能。实现共产主义只是理想而已,以发展至今的人类社会现状条件,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基础,无法分析判断要达到这种完美模式的社会要经历多长的时间,如果说有具体的时间表,那是没有根据的,不客观的。

综上,那是人类历史的最后阶段、是终点,我认为:对比错的答案,更有理论上的支持多一些。4.

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不对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公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的错误不在于描述了分配的现象,而在于它混淆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它认为资本、土地、劳动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进而否认劳动是价值即这三种收入的唯一源泉,否认利润、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所有者实际上是凭借各自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别占有了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三位一体”公式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否认了资本主义剥削。5.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错误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6.

政体决定国体。错误①上述观点是错误的。②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有着重要作用。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实行何种类型的政体,除了受国体决定外,还要受到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也会采用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7.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8.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9.

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错误错误。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10.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对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11.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正确正确。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金银贵金属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初期只是很普通的商品,参与物物交换,所以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随着商品交换发展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阶段时,人们在实践中觉得,在许多曾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中,金银自身所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保存,容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产生了,即能充当货币的最适合的是金银,即“货币天然是金银”。1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3.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正确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14.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正确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理论来源、内容构成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15.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6.有人认为,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讲共同理想就行了,谈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太遥远了,没有实际意义。不对第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不讲共产主义目标和方向,就说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会使社会主义在前进中迷失方向。第二,我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实现共产主义,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就会丧失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就会退化变质。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导致党的性质的蜕变,最终酿成悲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共产党人必须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牢固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17.

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错误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8.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1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0."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正确(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只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错误。①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挥着第一生产力作用。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②社会是一有机系统。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面,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科技与价值的矛盾,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社会、人的互相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③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

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具有价值性,但是,并不是有用即真理。因为由于人的主观需求不同,对一个人有用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有用。所以,此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真理论。

3.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4.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5.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①矛盾之所以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真正理解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把握矛盾同一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