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特意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咨询。那个名称起源非常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咨询,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不;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咨询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通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非常大进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要紧依照,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阶段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阶段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往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因此等韵学能够讲是中国古代的一般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办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具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制造了反切这种注音办法。“反切”早期别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往后,因为唐朝统治者胆怯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那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基本上“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因此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非常别规范。
第三节对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算是枢纽的意思,古人以为声母在一具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事实上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别可少的成分依然韵腹和声调。只是那个名称倒也讲明了古人为啥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算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普通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4、字母:
声母代表字为“字母”。“字母”别同于反切尚自,它是比较固定的用字。古代音韵学家将他们分析汉语声母所得出的所有声母的代表字,即“字母”,按照五音分类列成一具表,即字母表。
5、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举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阶段的语音系统。人们能够经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能够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讲明语音进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依照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6、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上将声母分析为五音,即:喉、牙、舌、齿、唇。此外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正齿;后来又加上半舌、半齿,于是就有七音、九音的概念。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就差不多按照五音举行分析字母的发音部位了。
7、清浊:
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咨询题:一是声带抖动别抖动。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所谓用力的轻重,可能是指的声带的作用。发音时声带抖动算是重,即浊音;声带别抖动算是轻,即清音。二是送气别送气。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清)是指别送气,“送气声”(浊)是指送气。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对于清浊,古代还有更细的分类,“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也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别送气、别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清”:送气、别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全浊”:带音、别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在音韵学上,“全清”--能够单讲“清”;“全浊”—能够单讲“浊”
因而,“清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广义:“清”包“全清”、“次清”;“浊”包“全浊”、“次浊”
○2狭义:“清浊”→“全清”、“全浊”/“次浊”→“清浊”(《韵镜》)
8、声类:
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清代陈澧最先举行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都类:都丁多当德冬
这些反切上字同代表[t]那个声母。称作“都”类。陈澧分为40类,黄侃分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分为51类、赵元任、李方桂分为37类。
第四节对于韵母的概念
9、韵、韵母、韵类、韵部、韵目、韵摄
(1)韵:
是包含了韵腹、韵尾、声调的单位;韵与韵母是别同的,韵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韵母还要区不韵头,所以韵的概念比韵母的概念要大。然而韵和韵母的区不除了别计韵头介音之外,还有一点别同,那算是,韵还要区不声调,而韵母则别需要区不声调。
(2)韵母:
一具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音质成分。韵母能够进一步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要紧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3)韵类:
在音韵学上,韵类本来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则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韵书中,每个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表示每一具韵里的别同韵母。如《广韵》的东韵,反切下字就分成两类。这算是讲,韵类别仅区不韵头,而且还要区不声调,可见韵类是对于韵的最小的一具概念了。
(4)韵部:
和韵类相反,假如别区不声调也别区不介音,不过韵腹(要紧元音)和韵尾相同,这算是韵部。韵部是比韵母和韵更大的概念。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二十九个韵部。每一具韵部都中都包括那些韵腹(要紧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广韵》分二〇六韵。而在上古,仅有二十九或三十个韵部。
(5)韵目:
韵书里的韵的标目,算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平水韵》里的平声先韵,它包括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的许多字,如“先、烟、玄”等。这些同韵字中的任何一具都能够拿来作为那个韵的代表字,而传统韵书上适应用了“先”字,并将这些同韵字称做“先韵”,“先”算是一具“韵目”。《广韵》二〇六韵,就用了二〇六个代表字作韵目,这二〇六韵的代表字就叫“韵目”。因此“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6)韵摄:P38
一具比韵部更大的单位。它指要紧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一组“韵”。比如,“效摄”包括“豪、肴、宵、萧”四个韵部(包含其平行的上去声韵,一共是十二个韵)。因此韵摄在对于“韵”的概念中,是个最大的概念。
10、开合:P38(在音标输入中泪洒桌面)
音韵学依照韵头的别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大类。
合(即合口)是指韵头是[u]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然而在古代,[i]和[u]能够并且做韵头,(以i和u并且做介音的也算合口);反之都归为“开”。也算是讲,韵母中只要有[u]的算是合口呼,没有的算是开口呼。古代开合口的别同,实际上算是圆唇/别圆唇的区不。
等韵图在处理开合咨询题的方法算是分成两个图
11、阴声韵:无韵尾和以元音为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以鼻辅音[-m][-n][-?]为韵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
这个地方所谓“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区不,彻底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如阴平、阳平)
毫无关系。
12、对转、旁转:P43
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是指在要紧元音保持相同的条件下,韵尾发生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变化。从阴声韵→阳声韵/阳声韵→阴声韵,不过韵尾发生变化,要紧缘故普通是必须相同的,如此统称为“阴阳对转”。
另外还有韵尾保持相同的条件下,要紧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化,叫“旁转”。
其中“对转”的现象尤其普遍,古代称作“阴阳对转”,之因此别叫“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归到阴声韵里。
第五节对于声调的概念
13、四声:
古代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一般话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4、调类:
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的事情,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不。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算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般话的调类有五个,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15、调值:
有声调的语言中各调类的实际读法,即字音的高低升落。两个别同的方言,字调的分类法(调类)能够相同,但每一调类的实际读法(调值)却能够别同。如北京语音的阴平读高平调,天津话的阴平读低平调。
16、四角标调法:
古代一种标注声调调类的办法。利用在一具汉字的四个边角处标上符号的做法来举行标类。(区不于五度标记法)
17、舒促:
从另一角度给四声分的类: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称为促声。
舒,是舒缓的意思,平上去三声相关于入声来讲音节比较长,因此叫舒声;
促,是急促的意思,入声有塞音韵尾,音节短促,因此叫促声。
舒促并且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区不。因为在区不这三类韵尾的时候,阴声韵和阳声韵惟独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于入声韵。
18、平仄:
是诗韵当中的概念,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诗韵里把平声跟仄声相对看待,诗的格律要紧由平仄来决定。
19、曲部六韵:
是在阴、阳、入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得。因为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沈宠绥为分析元曲押韵的韵部而设立的,故称为曲韵六部。沈氏把韵尾分成六类:
鼻音,收-?;抵腭,收-n;闭口,收-m;
噫音,收-i;呜音,收-u;于音,收-y。
除此之外,还有“有音无字”一类,实际上是零韵尾。总共应该算七类。
到了清代,毛先舒《韵学通指》、戈载《词林正韵》先后对沈宠绥的讲法加以修订,加上了入声韵,成为以下六类:
穿鼻,收-?,-k;
抵腭,收-n,-t;
闭口,收-m,-p;
展辅,收-i;
敛唇,收-u;
直喉,收零韵尾-?。
第六节等韵图
20、等韵图:
等韵图的性质也算是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只只是它是古代等韵学家制定的一种古音的声、韵、调配合表。最初,等韵图是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反切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等韵图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把每个反切的声、韵、调分析出来,制成音节表,每个反切所表示的字音都反映在图表里。
21、轻、重:P56小册P96
重表示开口,轻表示合口。此外还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轻”“轻中重”等概念,具体内涵别清,但普通而言,凡是“重”字开头即为开口,反之为合口。
22、四呼:
指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也是按韵头的别同为韵母分类。这些名称在明代就有了,但到了清代的潘耒《类音》才正式确立纯粹从唇形的分析将韵母分为“四呼”。
23、等:(请依照现代语音学知识,举例简述传统音韵学中“四等”的概念)小册P96
是等韵图的一具基本概念,也是音韵学的一具核心概念。性质比较复杂,用现代语音学来看,它要紧是分析韵母的。按原理来讲,每个韵都有开合各四等。“等”是依照韵母中要紧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异而划分的类不。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有“四等轻重例”:四等的区不,在于声音的洪细。
清江永《音学辨微》讲:“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讲,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因此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因此声音“细”,二等韵的要紧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因此“次大“,四等韵的要紧元音比三等韵更前更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最小,因此“尤细”。
等与声母也有关系。因为声母、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等韵图中,轻唇音只浮现在三等韵,舌头音只浮现在一四等,舌上音只浮现在二三等,齿头音没有二三等,正齿音没有一四等,日母惟独三等。
24、摄(十六摄):P59
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要紧元音相近的原则,把古音——要紧是《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大类。普通是将《广韵》的206韵归纳为十六摄。
“摄”即“统摄”,以少持多。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十六摄”分不为: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每一摄包括的韵数是别等的,小摄仅包含三个韵→假摄;大摄则包含三十二个韵→咸摄。
韵摄的归并要紧依然依照韵尾相同。
十六摄反映了宋元往后汉语语音的进展变化。后来的曲韵“十三辙”算是在十六摄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归并起来的。十六摄则是四十三转的演变和简化。
25、转:P59(为啥一定要区分“转”的概念呢?)
等韵图里的“转”,算是辗转的意思,指声母与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具字音。
“转”有内外之不,凡是有二等韵的摄叫“外转”,反之就叫“内转”。
第三章:《广韵》音系
1、《切韵》:
作者署名陆法言,事实上是由隋代八位闻名学者相聚讨论各家韵书得失,拟定一部新韵书的网目及也许遇到的咨询题,经陆法言记录下来,并在其四十余岁时终于编纂成书。
2、《唐韵》:
唐玄宗天宝年间孙愐等人奉命增补《切韵》,更名为《唐韵》。
3、《广韵》: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至大中祥符元年剪陈彭年等人奉命修订,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在唐代《唐韵》的基础上增订、重修而成,而《唐韵》又是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切韵》和《广韵》尽管有收字多寡、韵目名称及分韵书目等的别同,但其整体音系是一致的,因此讲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韵书。其中“广”算是扩大、扩充的意思。
《广韵》按照“卷”“韵”“小韵”这三层结构来编辑;首先依照声调来分卷,各卷中再按韵腹、韵尾分为若干韵;再次各“韵”中按照声母、介音分为若干“小韵”。
(1)《广韵》的来源
(2)《广韵》的体例
(3)《广韵》的版本
4、《集韵》:
北宋仁宗景佑四年,即公元1037年,在《广韵》咨询世29年后,丁奉等人奉命编纂另一部《集韵》。这一次对其反切用字做了较多的变动,差不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当时的语音特点了。因此,《集韵》的语音系统与《切韵》、《广韵》差不多是别彻底一致的了。
5、小韵:
《广韵》按照“卷”“韵”“小韵”这三层结构来编辑;首先依照声调来分卷,各卷中再按韵腹、韵尾分为若干韵;再次各“韵”中按照声母、介音分为若干“小韵”。换言之,每个小韵内的所有字基本上声、韵、调都彻底相同的同音字。
·小韵字:
实际上是表示同音字的概念。每一具小韵字基本上同音字的代表字。同一具韵里的字又按照声母或者介音的别同分开罗列,在同韵中凡是声母和韵母彻底相同的字,就归在一起,合为一具同音字组,用小圆圈隔开,唐人把这种同音字组叫做“小韵”,后来也有人管它叫做“纽”。
6、陈澧:
19世纪的文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在音韵方面有重要著作《切韵考》。他将《广韵》几乎全部的反切举行了分析。提出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他不过读到《广韵》书前所记载的陆法言《切韵序》
7、系联法:
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不的办法。经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办法,就能够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陈澧的系联法能够归纳为三项条例。第一是基本条例。其中又包括“同用”例、“互用”例以及“递用”例。第二,是分析条例。第三,可称做补充条例。
8、又音、互见:
“又音”是指《广韵》中有点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在该字下的双行小注后就会标出“又音某”“又音某某切”“又某某切”等来表示其另一读音。
9、介音和谐:
赵元任在《汉语中古音中的区不性特征与非区不性特征》一文里提出来的学讲,他以为,《切韵》系韵书里反切上字一二四等与三等的分组趋势是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的介音有求同的趋势,三等的切上字跟切
下字,一二四等的切上字跟切下字介音相近,故有分组现象,别是三等声母存在[j]化的咨询题。赵元任提出这种学讲要紧是反驳高本汉的喻化讲。
10、类隔、音和(必考)P86
类隔切:
声类相隔,即声母别同类。
音和切:
切上字与被切上字声母同类。
为何会浮现如此的事情?→语音演变分化(轻重唇、舌头舌上)
类隔在语音尚未发生变化时,本来也是“音和切”。
11、轻唇音:
音韵学术语,指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四母。上古时代汉语没有轻唇音,中古往后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轻唇音的音值是:非,敷,奉,微。轻唇音又称唇音轻、唇轻。
12、舌面音:由舌面和上腭接触,使气流受阻而形成的一种辅音。如汉语的j、q、x。
13、卷舌音:又叫做“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卷向前腭。普通是塞擦音和塞擦音。
14、四声相承:
《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能够讲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惟独平上去入声调别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算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如此一组韵,通常叫一具韵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讲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讲东部,并且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具韵部并非基本上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惟独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惟独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15、统计法:
白滌洲使用的分析声类的办法。将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分不举行统计。比如以“见母”为例,《广韵》中表示“见母”的切上字一共有十八个。首先,他将以这些字为切上字的被切字,参考了等韵图所注明的“等”“呼”举行列表统计,然后通过分析发觉这十八字的所切字在等呼上有一具明显的分为两类的趋势,于是就将“见母”的切上字分为两个声类。
16、浊音清化:
古汉语声母演变的一种现象。指《广韵》三十五个声母中的十个全浊声母“并、定、澄、從、邪、崇、船、禪、群、匣”在现代一般话中全部清音化的过程。其中,按别同发音办法分为三类:塞音“並,定,澄,群”;塞擦音“從,崇,船”;擦音“邪、禪、匣”。这三类清化规律如下:塞音和塞擦音基本上平声变为送气清音,仄声变为别送气清音。船母特别:平声今读送气塞擦音和擦音;仄声多读擦音。擦音演变为相应的清擦音声母。
17、声调:
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是阴阳上去;中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是平上去入。至于上古的声调系统,前人没有研究清晰,看法各别相同。
清代顾炎武以为古有四声,然而某个字归读啥声调并别固定,能够随时变化,他把这种情形叫做“四声一贯”。段玉裁则以为古代惟独三声,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王念孙、江有诰等人以为古代实有四声,不过古代的四声别同于后代的四声而已。
18、四声一贯:
音韵学术语。解释上古音声调用语。顾炎武最先使用此术语,出自《音学五书·音论》。顾氏以为四声之讲起自南朝齐梁,但汉字读音自古以来就有迟疾轻重之不。他的依照是《诗经》韵足,平声与平声押韵、仄声与仄声押韵是大多数,但也有平仄别同在一起押韵的,他以为这是声调的转变。并且指出这并非讲一具字有几个声调,而是诗人随着语调的抑扬,韵字能够别拘声调。由此得出结论“四声能够并用”,也算是“四声一贯”。
19、假二等、假四等(必考)
·假二等:
齿音字包含精、庄、章三组声母。韵图规定了精组占领一等和四等,庄组占领二等,章组占领三等。章组本身只拼三等韵母,放在三等是没有咨询题的。
庄组、精组则别然,庄组既拼二等韵母,也拼三等韵母,三等字也被放在了二等位置上,就跟它们的实际身份别符了,被称为“假二等”。
·假四等:
精组声母所拼的韵母有一等、三等、四等,而且拼三等的韵母的字数量非常多,但同韵的三等地位被章组占领,应该在三等的精组字通通被放在了四等的位置上,被称为“假四等”。
喉音喻母的“以”类,全部拼三等韵母,由于“于”类占了三等,“以”类就只好都放在四等,也是假四等。
20、重纽:
重纽的咨询题,也是关涉到反切下字的分类间题。啥叫重纽?咨询题比较复杂。从现象来看,是指《广韵》里“支、脂、宵、真、谆、仙、侵、盐、祭”等一些所谓三等,它们的唇牙喉音字,反切下字有分为两类的趋势。按照正常的分析,同声、同等、同呼、同韵就应该是同音字,但“重纽”真的在以上因素都相同的事情下存在的两个音类。韵图也把它们分不排在三、四等上,因此实际上是三、四等同韵。对这重纽的咨询题,历来各家有别同的看法和别同的处理方法,而介音区不的解释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正视重纽咨询题的,分类就多,无视重纽咨询题的,分类就少。
21、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平分阴阳:
指古平声按照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即全清、次清声母字读为阴平,全浊、次浊声母字读为阳平。这一变化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
浊上变去:
指的是古上声的全浊声母字在声母清化往后,声调变为去声。这条规律只限于全浊上声字,次浊上声字则别变。
入派四声:
指古入声字分不归于现代一般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入派四声规律性别是非常强,其中较明显的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入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入去声。
22、古音构拟:
亦称“古音重建”。即对古代汉语语音的实际音值举行猜测构拟。古代的音值没有直截了当的书面记录,构拟古音须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办法,从现代汉语各个方言之中的音值差异里寻觅古今演变的规律,把古代书面材料所表现的音类和当今汉语方言(包括一般话)的实际音值加以贯穿,即可推求汉语在古代的音值事情。
23、尖团音:
有点方言到如今,[k][k‘][x]声母已分化出[t?][t?‘][?]来了,如“经、轻、兴”已念[t?i?][t?‘i?][?i?],可是[ts][ts‘][s]在[i][y]前仍读[ts][ts‘][s],没有分化,如“精、清、星”念[ts][ts‘][s]。这算是区分“尖团音”。
在[i][y]前念[t?][t?‘][?]叫“团音”,别念[t?][t?‘][?],而念[ts][ts‘][s]的叫“尖音”。
一般话都念成[t?][t?‘][?],因此别分尖团。
24、历史比较法:
经过各种亲属语言或方言的系统比较,得出彼此的对应关系。同时进而分析其语音演变的规律。历史比较法的重要原则在于,语音的演变基本上有条件的。这种条件能够是时刻的、地方的,或者是语音结构内部的。构拟古音时使用的历史比较办法算是经过亲属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比较,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发觉历史演变规律,同时通过分析得出一具原始形式。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史
1、高本汉:
瑞典卓越的汉学家。1909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其后曾在中国山西住过两年,从事汉语方言调查工作。高氏终生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诂、方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其要紧贡献在音韵学方面。他把比较语音学的办法用于汉语音韵研究,为古汉语语音的构拟开发了一条道路。他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15年发表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能够讲这是音韵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后又有《中日汉字分析字典》(1940年)、《原始汉语是屈折语》(1920年)、《汉语词族》(1933年)、《汉语语音系列中的同源词》、《古汉语辞典》、《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1954年)、《诗经注》(1942、1944、1946年)、《书经注》(1948年)、《前汉典籍中的通假字》(1967年)等著述。高本汉在汉学、特殊是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汉学界有极为深远的妨碍。然而,他死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教条,把它生硬地用到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当中,结果走入了另一误区。他坚信,后代别同音的字在前代也别能相同,于是,愈向古代,语音分得愈细。如,他把中古汉语语音(他认为是当时的长安方音)分成136个韵母,把上古汉语又分成225个别同的韵母。如此复杂的音系,不过为了解释后来的分化,在实际的口语中没有也许浮现这么细微的音位对比。其实,许多历史文献也能显示出一些相反的迹象来:上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并没有那么苛细的声韵系统。
2、《中国音韵学研究》:
汉语音韵学著作。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原名为EtudessurlaphonologieChinoise,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4卷,即“古音(《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的讨论”、“现代方言的描写语言学”、“历史的研究”和“方言字汇”。此书集音韵学、方言学和语音学为一体,用语音学的知识和科学办法研究汉语古今的语音,对中国音韵学产生过非常大的妨碍。中译本十分郑重,在翻译时凡遇错误之处都征求著者接受予以更正;著者自个儿的修正意见则按后来的文章翻译插入,被修正的意见则删去别译,给读者非常大便利。中译本实际上包括了译者的成绩,反映出当时汉语音韵学的水平。此书也存在很多缺点或错误,中国的语言学家如李方桂、赵元任、罗常培、李荣等都曾先后提出一些修正意见。王力在他的《中国音韵学》一书里也介绍了高本汉的学讲,并且在此书和王力后来的音韵学著作和论文中又对高氏的学讲举行了修正或批判,也对高氏学讲对中国音韵学积极和消极的妨碍作出了仔细的评价。
3、上古音:
指韵书产生往常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
上古韵部、上古声母、上古声调
4、叶音:
从魏晋至隋唐“叶音”讲大盛,其中徐邈(?—297)的“取韵”、沈重(500~583)的“协句”、陆德明的“协韵”、颜师古的“合韵”。经统计,《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和《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协读音。朱熹大量使用叶音。
5、陈第:
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属福建)人。明万历诸生,从俞大猷学兵法,任蓟镇(今天津蓟县)游击将军,致仕归。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善诗,尤精音韵。研究古音,颇具历史观点,反对宋人“叶韵”讲,以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别能以唐宋今音加以衡量而随音改读求韵足谐合,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闻名论点。所著《毛诗古音考》,列《诗经》用韵四百余字,以《诗经》为本证,取《楚辞》及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为旁证,条分缕析,雄辩地证明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古音的存在。又对《诗经》韵例举行分析,指出《讲文》谐声与《诗经》用韵的统一关系。陈氏的古今音异的观点,完全扫清了叶音讲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重大妨碍,清代古音学家用其研究办法及材料,归纳了上古韵部,开创了古音学。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
6、段玉裁:
清代学者和教育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即研习《十三经注疏》。学识渊博,擅长勾股之学。长年闭户授徒,弟子非常多,其中戴震、程瑶田、金榜尤得其传。治学以考据为主,兼义理之学,
开皖派经学风气。以为立学教人应遵古法,既通古书,兼谙时务,藏修息游,互相结合。反对治学苟同于人,或强人同己、恶人异己等弊。指出讨论古今,说究事理,必定有异,学者识见必别能尽同。著有《乡党图考》、《礼经纲目》、《律吕阐微》、《河洛精蕴》、《近思录集注》、《中西合法拟考》、《善余堂文集》等。
8、考古派:
形成于清代的古音学学派之一。考古派注重客观材料的归纳,以《诗经》用韵及谐声系统为依据、归纳总结古韵韵部。入声别独立或别彻底独立(即别承认之、支、鱼、侯、宵、幽的入声职、锡、铎、屋、沃、觉独立)。考古派归纳的结果,古韵最多别超过二十四部,即章炳麟的二十三部,再加上章氏队部的平声字(王力叫做微部)。考古派以顾炎武、段玉裁为代表,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章炳麟都属于考古派。王力早年是考古派,分古韵为二十三部(脂微分立,冬侵合并);后来是审音派,分古韵为二十九部(最终又以为《诗经》韵部应分为二十九部,但战国时代古韵应分为三十部)。
9、审音派:
音韵学研究流派之一。清代古音学家戴震及近代的黄侃,在研究上古音系时,既注意归纳《诗经》等韵文和谐声编旁的考据资料,还注意运用等韵学原理判断古音系统,所以被称作古音学界的审音派。这一派从语音的系统性动身,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把之、幽、宵、侯、鱼、支六部的入声韵独立,因此最后的分部达到28至29部。由于审音派分得更细,因此会浮现更多合韵但构拟出的系统则更为可信。
11、古无轻重唇:
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钞票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别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阶段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12、复辅音:
又称复合辅音、辅音连缀、辅音组合。指同一具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它们处于同一紧张增强时期或减弱时期。如:英语“place[pleis](地点)”中的pl,俄语“страна[strana](国家)”中的ctp。有点学者以为上古汉语中也有复辅音,如[kl][mx]等。尽管辅音相连,但别处在同一具音节中,则别是复辅音,如一般话“朗读(langdu)”中的ng和d;虽处于同一音节,但别是紧紧相连的辅音,也别是复辅音,如一般话“唱(chang)”中的ch和ng;一般话中的塞擦音,尽管由同部位的塞音和擦音组合而成,但其发音听起来单一,也别是复辅音。英语、俄语中也称复辅音为“辅音丛”、“辅音串”。
13、长入、短入:
王力先生提出的对于上古声调的的猜想,以为上古声调分平入两类,二者又分长短,因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类声调。
14、独用、同用:
(1)独用:
指《切韵》(《广韵》)里某些韵的字只能单独押韵,别能跟邻近的韵通押。《广韵》二百零六韵中,注明“独用”的有四十二韵(平声十一韵,上声十一韵,去声十四韵,入声六韵)。唐代就有“独用”“同用”的划分,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才明文规定下来。从《广韵》看,支、脂、之等韵字数非常多,注明“同用”;焮、迄二韵字数非常少,却注明“独用”。可见“同用”“独用”的划分跟每韵字数的多少别一定有必定的联系,当有实际语音的依照。
(2)同用: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所属的字做诗时能够互相押韵。《广韵》及前代韵书分韵过细,许多邻韵当时的实际读音已无区不,宋代陈彭年等修订《广韵》就在这些韵之下注明能够和某某韵同用。如上声第二十五“潸”韵下注“‘产’同用”;去声第五“寘”韵下注“‘至’、‘志’同用”。
16、平水韵:
专供近体诗押韵使用的韵部系统。隋代陆法言作《切韵》分193韵。北宋陈彭年、丘雍增修《切韵》为《广韵》分206韵。《切韵》《广韵》分韵过于细密,且与当时口语别符。唐人做诗也别彻底按照《切韵》,相邻近的韵能够通押,当时就有“同用”“独用”的规定。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江北平水刘渊曾编《壬
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基本是按《广韵》206韵的同用、独用例归并而成。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30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此书早已别存。宋、元之际的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往常编了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该书多征引典故,注重训诂。黄的同乡熊忠以《韵会》注释太繁,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编成《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并有简略讲明。同一阶段,还有阴时夫编了一部按韵编排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西pcr上岗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师大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餐饮三级教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测绘专业卓越班面试题及答案
- 村民开路协议书
- 杨超越的协议书
- 林地种植协议书
- 果然婚前协议书
- 架电线杆协议书
- 柴油代储协议书
-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及技巧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协议书
- 2024-2030年中国军用滑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脱式计算、应用题复习、期中、期末检测试卷(含部分答案解析)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单元测试卷
- 光明乳销售合同范本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ISO15614-1 2017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中文版)
- 企业项目规划书样本
- 产科营养门诊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