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_第4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研透“4题型”-完胜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研透“5题型”一完胜高考

高考研究课——洞悉古诗歌命题规律

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王昌龄

李顺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样,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阿,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一......,体现出诗人...............的

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从理解词语意思的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先解释该词语,然后根据对全

诗内容的理解答出情感。这是一首送别诗,依依不舍的情感不难看出。

参考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

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

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

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

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

的环境和景物形象。①点,“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

点明别离之情。②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

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

不舍。

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

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

“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2.(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⑵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禹他,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闵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

解析: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

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

见状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

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从分析诗歌叙事特色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事特色一般要考

虑叙事的视角、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手法等。从叙事视角看,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

从叙事手法看,都在叙事中抒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要一一从诗中找出,并且要分析艺

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

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阮]张伯淳

爱当坤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

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毅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潺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嘉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

江桐乡。

(1)下片“潺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①□□□□□□□

②□□口□口□□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必背的

篇目,考生应该不难写出与“济阳”和“月色”有关的诗句。《琵琶行》中涉及潺阳的诗句

共有三句,涉及月色的诗句共有四句,写出任意一句即可。注意“谪”“僻”“浸”等字

的书写。

参考答案:①潺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潺阳城/涪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

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

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

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

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

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⑵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久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一来写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

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阅读这两首诗可知,“共听一声猿”和“啼猿不自愁”写的都是猿

声。猿声凄厉,两位诗人皆以之来写愁。

参考答案: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

使用典故抒情、说理等都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

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

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

心。

5.(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

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

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闵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阕(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阕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阅

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一....................”一脉相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

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闽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速社会阶级之间的

尖锐对立。

参考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

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

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

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

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

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

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震撼人心。

1.体裁和题材方面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兼顾其他年代的诗歌,名家非名篇作品

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政治讽喻诗、边塞诗

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考点设置方面

从涉及的考点看,表达技巧考查较多,形象和语言考查相对少些,思想感情的考查则

多融于其他考查点中。

3.命题形式方面

近5年,除2016年设2道主观简答题外,其余年份皆为“1填空+1主观简答”命题

形式。

第1讲诗歌情感

《考试大纲》规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

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分析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

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不是很多,即便是涉及这

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所以本讲只从高考

考查的诗歌情感题题型角度分析。

题型一词句情感题

[名师点]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

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

“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

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

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题组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

重臣。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5〜8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

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

解析: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

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

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

境况作答。题干中已明确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

使人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

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

身退。

参考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白话诗歌]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轮明月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以雄辩的言词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

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

度,拚却羹双华。徒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

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

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溺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

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

吗?为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二人同是扫“三径”,都有隐居

之意,同是喜“松竹(菊)”,品格皆高洁。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厌“尘

网”,此词是因“边马怨胡笳”,自己报国无门,不能上阵杀敌。

参考答案: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

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白话诗歌]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

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翁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

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

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

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

尘沙!

3.(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寄和州刘使君阳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晚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解析: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

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诗歌造诣的肯定,也表达了

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

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郡州里供职。清闲的日子里您当值春风连连举杯,直

到倾尽瓶中之酒。

每当送客的时候,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的时候大

多漫步而上水心亭。

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

美丽。

面对山光水色,您一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联翩,寄情遥远,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

首有谁能听?

[白话诗歌]

---------------[模板现]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通读诗歌,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

步骤一

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

抓人、事、景,确定

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整体了解诗

全诗表达的情感

人大致的情感意图。

0—

答案妻案;④商有而至面翻滓遏存有

步骤二

芬桥浚频而诱荷;运用的表达技巧;(无技巧者可不答)

写出规范答案③诗句表达的情感。

答案要素:①诗句的生动翻译;②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无技巧者可不答)③诗句表达

的情感。

[提示]步骤①与步骤②可颠倒。

题型二整体情感题

[名师点]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

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

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

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情感题概括的4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

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

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XX(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

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

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

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

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题组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登凌歆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责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

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

汉语”难道是么”。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分析诗词思想感情,要抓住词中写景、记事、抒情的关键句。“春光已过三

分”“伤感甚”“旧恨”“清愁”“忆王孙”这些词句能明显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分类

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

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

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每点2分,其

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白话诗歌]

偶然登上凌歌台眺望,春光已经过去了三分。江山重重叠叠,让人黯然销魂。风中飞

花舞态聪趾,飘忽如烟的柳絮坠落在地上,了无痕迹。

以往岁月中所遭受的打击令人伤感,怎能忍受旧恨依然!满眼的清愁能够与谁一起论

说?难道是凌歌台下的青草,不能理解我无法归乡的心情的原因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鸟破寂寥,思君何处坐患晓。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从首联中“思君”和题目来看,本诗首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从颔联“绿酒酬

黄菊”“何必”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洁和不落俗套;从颈联的意象“落木、云、水、烟山、

桥及夕阳”来看,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尾联写出了以渊明自比,又甘心折

腰事国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

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每点2分)

[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

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

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

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

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思想情感,一要

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背景,此词是李煜亡国前所作;二要抓住词眼,从而确定感情

基调,这里“恨”字是全词意境之眼;三要根据词句仔细分析“恨”所包含的多重情感。

参考答案: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

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

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

“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

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

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

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每

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

[白话诗歌]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

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瞭望,惆怅地看着暮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已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

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技法通]概括分析整体情感的6把钥匙---------------------

1.看标题

标题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

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

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

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

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

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

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

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注释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释,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

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5.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

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

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

“关键”是关键词和关键句,有的词句可视为诗眼。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①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

“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

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

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

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

“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②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

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

词语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典中情包括

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含

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

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

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词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

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

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I宫为怏件训练I——“诗歌情感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久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簿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⑴本诗描绘的是春日江景,除了“江林”外,还有............和.............两个

意象也能说明诗歌描绘的对象。(2分)

参考答案:津亭客船

★(2)本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江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途中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3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2分)

[白话诗歌]

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

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英可言传。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

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

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8分)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塔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醋,有白衣劝酒杯。官

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官品极,到底成何济”表明对做官的

厌倦;“归,学取他渊明醉”,借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表明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的思想感

情。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想要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答“对现实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每点1分)

(2)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方法从寓情于景、色彩运用、

写景顺序三个角度分析。“红叶”“山溪”“松径”“黄菊”等意象,表现高尚情怀,“堪

题”“偏宜”“满”“绕”等表现赞美、欣喜之情。

参考答案:①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②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

“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③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

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每点2分,要结合全曲分析,意思

对即可)

[白话诗歌]

秋天的景色值得描绘,火红的枫叶漫山遍野;幽邃的松径,更使人神清气爽,金灿灿

的菊花团团盘绕菊园。空闲时,端起光洁的酒杯斟满家常酒开怀畅饮,酒喝完了就会有纯

朴的老百姓前来劝酒。出仕做官,纵然品级升到极限,最终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所以不如

学陶渊明归隐以醉解忧。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咏蜂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姿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请赏析“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两句诗。(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先明确句意,

再从艺术手法方面考虑。需要结合诗句内容,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三方面分

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手法),把蜂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可感。②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蜂的动作描写细腻可感,如“选”“收拾”“入”等,把蜂的忙碌

写得活灵活现。③语言幽默风趣,如把花称为“群芳”、蜂房称为“洞房”。(每点1分,

意思相近即可)

★(2)这两首诗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做分析。(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表明自己

的观点,然后分别结合诗歌内容作答。抓住姚诗中“蜜蜂采花造福人类”这一主题,分析

蜜蜂品质和作者情感;抓住罗诗中“蜜蜂辛劳采蜜,却利人不利己”的主要意思来分析作

者的情感态度,一是对蜜蜂的情感,一是对不劳而获之人的态度。

参考答案:不相同。①姚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花,最后酿成蜜,虽然辛苦奔波,但是想

到能为众人带来幸福,辛苦又算什么呢?赞美了蜜蜂大公无私、造福众人的高尚品质,也

表达了作者为公为民的情怀。②罗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

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

蜜蜂来影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答出“不相同”1

分,分析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白话诗歌]

第一首:在百花丛中采花蜜,在蜂房中不停忙碌的蜜蜂,只要采得蜂蜜能成为大家口

中的甘甜,即使一生辛苦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首:不管是在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们

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过湖北山家

施闰章附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注]施闰章:清代诗人,顺治十八年,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清廷裁撤道使,被罢

官。次年春,诗人东游吴越,此诗大约作于游历途中。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从内容上看,本诗可以说是一篇诗体的

《..........K(2分)

参考答案:五言律诗(答律诗也可以)桃花源记

★(2)请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

注释和作品内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诗人描写的“树”“野水”“桃花”都是清新恬静的

山村景色,以乐景写乐情,表现对农家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老矣吾将隐''表明自己

对归隐山水田园的急迫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参考答案:①对明净祥和的田园景物和恬静融洽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②对

官场生活(或不自由的尘世生活)的厌倦之情;③归隐山水田园的迫切之情。(每点2分)

[白话诗歌]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近石头的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外面。

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

小鸡们嬉闹着抢着过篱笆,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

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恰好我家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⑵题。(8分)

题李亮功戴嵩牛图

黄庭坚

韩生①画肥马,立仗②有辉光。

戴老®作瘦牛,平田千顷荒。

毅稣④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注]①韩生:韩干,唐代画家,善画马。②立仗:指做仪仗。③戴老:戴嵩,唐代画

家,善画水牛。④毂镰(hUsii):因恐惧而发抖。

(1)这首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运用了.......、........的艺术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四句作者分别列举了韩干画的做仪仗的

肥马和戴嵩画的荒田间的瘦牛。这种艺术手法称作“对比”或者“衬托”。后四句运用了

拟人手法,瘦牛哀告主人,已经筋疲力尽了,愿在林间听听牧童悠扬的笛声,好好地休息。

参考答案:衬托拟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

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诗句背景,还要做到知人

论世,根据平时所了解的诗人思想,进行综合思考。“对瘦牛的同情”“仕途失意的悲

痛”“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三者综合考虑,才能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瘦牛疲惫不堪,恐惧得发抖地向主人请求回到林间休息,表达了作者对负

重任劳的瘦牛的深深同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痛与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的向往。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⑵题。(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⑥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当是刘禹锡晚年所作,沈德潜曾评价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

不过如是。“②君:秋风对诗人的称谓。③我:秋风自称。④飕飕:这里形容遒劲、清爽。

⑤拳毛:卷曲的马毛。

(1)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把西风拟人化,刻画了情深义重的秋风形象。颔联以“飕飕”与“颜状”作对比,表

达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参考答案:拟人对比

★(2)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