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多维题型全方位精练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多维题型全方位精练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多维题型全方位精练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多维题型全方位精练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多维题型全方位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安安的吊脚楼林盛青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美术。老师让画花鸟。安安从文具盒里拿出水彩笔,俯在桌上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站在讲台上,留着齐耳短发的女老师,朝着安安大声说,安安,不要又画你的破吊脚楼。女老师的话,安安懂,全班同学都懂,因为,每次不管老师布置画什么,安安都只画吊脚楼。安安画的吊脚楼,是有楼有窗的那种。一楼是煮饭、吃饭和爷爷住的地方。煮饭的灶头是石头砌的,上面安着一口大铁锅。饭桌是方板做的四方桌,四根长板凳,围桌而放。坐在桌边的人,安安有时画四个,有时画三个,有时画两个,最少时画一个。画四个的时候,就是爷爷、爸爸、妈妈、他自己都在。画三个的时候,是妈妈不在。画两个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都不在。画一个的时候,就是只有爷爷一人在。这得依他心情而定。次数画得最多的,是三个人在。不在的妈妈,他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这次,安安在餐桌周围画的又是三个人。画完最后一笔,一滴凄凉的泪从他眼眶里冒出来,落在了图画本上。他又想妈妈了。至今,安安也没有见过他妈妈。从能走会说起,安安就问他爷爷,妈妈咋个还不回来?之前,安安爷爷无数次地告诉他,你妈妈和爸爸在广东打工,过年就回来。于是,安安就一年一年地盼,可怎么也盼不回来妈妈。去年,读四年级的安安问爷爷,是不是妈妈不要我了?他爷爷抹了一把泪说,你妈妈不是不要你,她要等你爸建了新房子才回来。安安扫了一眼歪歪斜斜的木房说,我们家不是有房子吗?安安爷爷叹息一声,说,你妈妈不喜好住老房子。安安问,那我妈妈喜欢住哪种房子?安安爷爷说,有楼的那种吊脚楼。安安就不吭声了。在水桶溪,有楼的那种吊脚楼,要有钱人家才建得起。自打知道妈妈喜欢吊脚楼后,安安就开始在图画本上反反复复地画吊脚楼了。离开学校,没有了图画本,没有了彩色笔,安安画不成了,就用水桶溪边的鹅卵石垒。自他从爷爷那里晓得,妈妈是因为住不上吊脚楼才离开水桶溪后,他除了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还在溪边用鹅卵石搭吊脚楼。在这里,他比在图画本上更用心,更卖力。因为用鹅卵石搭的吊脚楼,比图画本上的实在,不光过路的人看得见,妈妈要是回来,也看得见。安安搭建的吊脚楼,全是用他捡来的鹅卵石垒的。许是走得急了点,安安走到他搭建的吊脚楼前,一屁股坐在了沙地上。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他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少有的笑意。安安爸爸去年是在除夕那天傍晚回到水桶溪的。安安晓得爸爸要回来过年,而他更希望的是,妈妈也回来过年。最让他按捺不住的是,学校放寒假时他带回了那本画满了吊脚楼的图画本。他要告诉爸爸妈妈,那是他给他们建的吊脚楼。安安爸爸接过安安递给他的图画本时,疑惑地望着安安。安安也不多说,就那么一句,你个人儿望。安安爸爸就用他粗糙的手,翻开了图画本。他在看到第一页上的吊脚楼时,以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有些心不在焉。翻到第二页时,见还是吊脚楼,他没耐心了,随手把图画本扔在了黑不溜秋的饭桌上。安安闷闷地拿起图画本,硬塞进他爸爸手里。安安爸爸有些恼,想发火,但没有发出来。安安爸爸平息心头的怒火后,再次翻看起安安的图画本来。他发现,安安的图画本不光一、二页画的是吊脚楼,整整一本图画本全都是画的吊脚楼。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他的手。翻看完安安的图画本,安安爸爸把目光投向安安爷爷。安安爷爷轻轻地说了一声,是我帮安安说的,他妈妈喜好吊脚楼。安安爸爸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撞击。他忽然明白了儿子画那么多吊脚楼的用意,眼泪就唰唰地滚落了下来。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图画本,伸手把安安牵过来,先是泪眼迷蒙地看着,继而一把将安安紧紧地搂在怀里。年过完了,安安爸爸又要去广东打工了。临走时,安安爸爸用手机给安安照了一张相。拍照的时候,安安眼里,心里,脑子里,全是他想象中的妈妈,所以,照片上的安安一脸灿烂的笑容。儿子,明年我一定把你妈妈找回来过年。这是安安爸爸对安安的承诺,也是安安爸爸说给安安的最后一句话。安安记着爸爸的话,天天盼着明年的年早点来。吊脚楼就要搭好了,安安在想,房间里不能空,爸爸妈妈那间里的大床、大柜子、大穿衣镜、衣架,一样不能少。还有,为了让妈妈高兴,他要把能背诵的课文和古诗,用普通话背给妈妈听。很多次,他在练习朗读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同样的一幅画来,他妈妈坐在吊脚楼窗前,他反背着双手站在妈妈面前,张大嘴巴,背诵着他练了无数次的高洪波的诗《我想》。又到周五。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意外地发现,安安没有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安安画在图画本上,让美术老师感到意外的东西,是一张大床。那是安安心中要安放在爸爸妈妈房间的大床。画完床,他又画大柜子,大穿衣镜,还有衣架,这些物件都是要摆在爸爸妈妈房间里的。另外,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都要画。他早想好了,等放学回家,就把画好的大床、大衣柜、大穿衣镜、衣架、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按照图画本中吊脚楼里的摆设,一一对应摆放在他搭建在溪边的吊脚楼里。到了溪边,他跪在自己搭建的吊脚楼前,取出图画本,开始布置起来。图画本上画的摆设撕完了,安安松了一口气。绕着自己搭建的吊脚楼转了一圈后,他停在了临溪的那扇窗前。他出神地看着窗口,那个甜丝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安安,该背书了。安安说,妈妈,我背《我想》给你听。不等那个甜丝丝的回答,安安反背着手,背诵起来。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呵,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沉浸在朗诵中的安安,没有听到远处传来的惊涛轰鸣,更没有看到夹裹着树木、牛羊、家具的巨大山洪,几乎是眨眼间,上游暴发的山洪就把安安和他搭建的吊脚楼给卷走了。呛第一口水时,安安想呼喊妈妈,但是没能喊出来,凶猛浑浊的山洪堵住了他的嘴。在滔滔的山洪就要淹没他时,他看见一只手向他伸了过来。他认出了那是他妈妈的手……(摘自《当代教育》2020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爷爷的话中,可以得知安安的妈妈嫌弃家里歪歪斜斜的木房,只有家里建成了吊脚楼,她才有可能会回来。B.安安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因为在周五的美术课上他只会画吊脚楼,也只画吊脚楼。C.在爸爸回来后,安安把图画本给爸爸的用意在于他想要给爸爸看他画的吊脚楼,想要告诉爸爸他对妈妈的思念,想让爸爸把妈妈带回家。D.笑是安安少有的表情,小说中两次描绘了安安的笑,每一次笑都与妈妈有关。安安“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笑了,原因是他成功搭建起了“吊脚楼”,他觉得妈妈回来有了希望。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老师是一个次要人物,文中多次提及周五的美术课,旨在通过描写女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侧面烘托安安的与众不同,使安安这一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B.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高洪波的诗《我想》,是安安为妈妈特意准备的惊喜,诗中的内容更是暗寓着安安理想中的美好生活。C.小说中爸爸回家过年,“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他的手”,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爸爸当时内心的触动与心情的沉重。D.本文是一篇乡土小说,语言朴素自然,大量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深切思念母亲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位普通孩童的拳拳赤子情,令人动容。3.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文中多次提到“吊脚楼”有何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艺术效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散落在乡间的诗人刘星元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学校的其他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关校长来我们这儿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让我觉得关校长更加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旁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它们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的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成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二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让我受用一生。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温故知新”“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孔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两千多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中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两千多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是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有删改)文本二:作家借助作品诠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即便是在万能的想象中“手可摘星辰”的诗人,对自己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其思维的触角也只是触及了自己的目力所及、心之所向。世界何其深广,而方圆不远的吾乡吾土,和与之相关的故人故事,便是一个“乡野”作家最好的创作“世界”。这是刘星元的乡野,也是大多数出身乡村之人的乡野。当然,即便是自觉熟悉的乡土,当逆着时光寻访时,肯定也会遭遇仿佛刚刚觑见冰山一角,而冰山即刻便将沉没眼前,那种巨大的空茫感。这种感觉在刘星元的作品中时有体现。此时作家之所以会深感无知和无力,恰恰是因为心怀敬畏和热爱,对故乡、对文字,刘星元可能正是如此吧。“乡野”题材的写作,可能是刘星元散文写作历程中一个长长的缓坡,但必将是其终将穿越的草木之径。乡村在变,还有不变的自然;散落的脚印会消失,还有恒久常在的精神和情感。在刘星元的散文里,或许还会有新的乡野之风,新的乡野之美,如草木葳蕤,也如草木一样枯荣有时。当代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在读到刘星元的散文时,赞道:“语言平易中有清新,一洗遗风,比余秋雨、木心还要自然一些,康庄大道,足以致远。延续中国文学吊古伤今的传统,小中见大,含蓄中有深沉,将来人生经验有了厚度和高度,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摘编自《浅谈刘星元“乡野”散文中的乡情、诗性、历史感》)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B.围观关校长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C.文章先用大量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D.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引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与其上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可归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小境界”。B.文本二中说,作家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也会因没有深入了解而产生空茫、无力感,这一点在刘星元的散文中也有体现。C.擅写诗歌的刘星元写起散文来,在语言方面极具优势。例如,文本一中,“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这些充满诗性的文字,深情有力,有细节美感与气韵。D.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对刘星元的高度赞誉。他认为,在语言表达上,刘星元已经超过了余秋雨、木心等散文作家。7.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多层含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8.请探究文本一的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行山里的信仰郭震海刚入冬,风就到。中国北方,苍茫的太行山脉,如一声声雄壮有力的黄河大鼓,起伏的山峦像激情的鼓手敲出的抑扬顿挫之鼓点。收获后的田地如醉酒后的高原铁匠,赤身裸露出结实的、古铜色的脊梁。山梁上的老人,背微驼,正手扶一把镐头,仰头望着蓝得透彻、高得通灵的天。斜阳成了老顽童。将老人和树木的身影拉得无限远、无限长,自己高挂长空乐得满面通红。老人站姿如尧,像舜,更像禹,确切说应该像尝百草的炎帝。这姿势仿佛瞬间越过万年,连接古今,这也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人们,千年不变的站姿。有考古资料表明,这里是人类农业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起伏的山脉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先祖,厚重的大地迎接过文明曙光的初现。2.5亿年前的木化石,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这里的亘古和绵长。上古时期,上天塌陷,女娲慈心,不忍苍生有难,在这里炼五色石,飞身补天;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民不聊生,后羿弯弓,力射九日;始祖炎帝,尝百草、兴农业、授医术,造福百姓,泽被后世。曾经的潞商,作为晋商之劲旅,凭借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驰骋大江南北。这一支支骆驼商旅,满载潞绸、潞铁金银,熙来攘往地走出太行山的隔阻,汇入浩浩荡荡的古丝绸之路,远涉海外,享誉天下。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如散落在群山之间的颗颗珍珠,印证着数千年文明的邈远悠长。这里就是太行之巅,被誉为“天之脊”的上党。踏着先祖的足迹,我和朋友就行走在太行之高地——上党。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伙子,在长治市当外教,一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相识。“我的上帝啊,太不可思议了,你快看那田地,怎么都用石头垒在山上的!”朋友收住了脚步,突然就惊呼起来。我闻声而望,朋友正用手指着太行山间,农人们耕作的梯田。我告诉朋友:“这是梯田。”“是的,是梯田。”我说,这梯田如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龙脊梯田一样。太行山里的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如巨人登天的台阶,这伟大的杰作是生存在太行山里的人千百年来征服自然、顽强生存的有力注解。在梯田的诱惑下,朋友快步而上。斜阳下,梯田披上着金色的阳光,层层叠叠,金光闪闪,气势磅礴中更显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如一幅洋溢着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的伟大画作。每一次接近这层层梯田,传说中的太行老愚公,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总会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耳边响起。矢志不渝,挖山不止。这是老愚公的信念,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念。许久以来,我总认为老愚公不是虚幻的人物,他是存在的,是我的先祖,是我的上辈,或者说就是我的父亲,是整个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他是中国人。我给这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听完后用眼睛盯着我的眼睛,双手作摊开状。我知道,他没有明白其内容。我急中生智,掏出手机下载英文版给他看。他仔细读完后,沉思了片刻道:“这老人太伟大了。对,像桑提亚哥,是的,像极了桑提亚哥,那个老渔夫。”山顶上的老人走了下来,他扛着镐头,花白的头发在风中有些凌乱,宽敞的布衣随风微动,那张与黄土同色,被岁月亲吻过的脸,在斜阳下发出古铜色的光芒。蜿蜒的小道上,他走得步履坚定,身影被斜阳镀上了朦胧的金色,远远望去,恍惚中真如从远古而来,行走在山里的炎帝神农氏。我们与老人不曾见过,更谈不上相识,但“陌生”挡不住山里人的好客。一声招呼,老人满是皱褶的脸上如花怒放。庄稼人爱唠嗑,老人似乎更健谈,太阳未西沉,时间还早些,老人索性停下脚步,盘腿坐在我们旁边的荒石上。高天之下,苍山之间,我们谈笑声起,愈谈愈欢。交谈得知,老人到山顶是为当年在抗战中牺牲的安眠在山上的烈士洒酒,种青松。烈士中没有老人的亲属,也非受人之托,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愿。“自愿?”朋友惊奇地问老人。“是哩!”老人回答。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年都会到山顶上为烈士献酒,为秃山播绿,坚持了数十年。抬头望去,山之顶,荒石乱,劲风烈,原本光秃秃的连野蒺藜都鲜有生长的山顶,在老人的坚持下,栽下的青松竟然神奇般地绿了半坡。据说,曾经有媒体记者在当地武装部偶然得知此事,去村里找老人了解情况。记者告诉老人,要把他的事迹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执拗的老人坚决不让,他不仅不接受这位记者的采访,还一路追着记者到了武装部,执意要求记者不要宣传。“日子越好越不能忘掉那些流血牺牲的人啊!”老人喃喃自语着,抬起头望向西边的天。此时,西天已经被斜阳点燃,燃得正旺,红得动心。连绵不断的群山,望不断的沟沟梁梁,数不尽的村村庄庄,也燃得正旺,红得动心。我告诉艾瑞,眼前的太行山,这个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不朽功绩的山,当年是中国八路军对抗法西斯侵略者的主战场,在这里,每一块岩石都曾被先烈们用鲜血染红过,每一座山峰上都安歇着不朽的忠魂。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机枪和大炮,山里的百姓争先恐后、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援下,八路军,这支神奇的中国军队,面对飞机大炮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靠“小米加步枪”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今天的山脉依旧,今天的人情更浓。在太行山里的百姓心中,仿佛与生俱来有一颗朴实的红心,这是对乡土的守护,对家和国的忠心和热爱,代代延续,构成太行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艾瑞始终安静地听着,这位美国小伙子不时用眼睛去望老人的脸。他对我说:“将军,是的,这老人像个忠诚的将军。”我笑笑,对艾瑞说:“不,要说将军,整个山里的百姓都是将军。”我告诉他,战争年代且不说,就说当下吧,在太行山里,和老人类似的人和事如这里的石头一样普遍。“忠诚是啥,俺不太懂。不过,俺作为一个庄稼人,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夕阳中,老人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盯着老人看了很久道:“我在想,如果我是总统,我肯定会让他和将军们站在一起,授给他荣誉勋章。”我笑着说:“中国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荣誉,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真实的内心,是本意。他们爱家,更爱国,就如恋土思乡一样,这情感是质朴的,是最真挚的,这恋土思乡的情感也成为山里人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情结,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国主义的生命根源,也是古往今来的太行山里人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动力源泉。”火一样的黄昏,我们坐在荒石上交谈着。山里很安静,没有进入深冬的风,不是太冷。夕阳下,阵阵鸟鸣声,不绝于耳。(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劳作不息的农民形象。B.朋友看到美丽梯田突然惊呼这一细节突出了太行梯田自然之美和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C.文章写“我”和朋友陶醉于梯田的美丽与壮观这一内容,其用意是表达对梯田的喜爱。D.文中将桑提亚哥与愚公作比较,表现出朋友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敬仰之情。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太行山为背景有力地展现了太行山人改造自然、热爱国家的精神风貌。B.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代入感强,真切有力地再现了太行山的景美、人美、情美。C.文章在写老人朴实性格的同时更写出了老人甘于平淡、与世无争的本分与善良。D.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描写了太行山的人情风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11.文章写“愚公”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2.请简要赏析本文构思上的艺术特色。(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乡土情结柯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④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⑤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清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⑥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