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1总则1.0.6公路隧道按跨度可分为4类,见表1.0.6。表1.0.6公路隧道按跨度分类序 次按跨度分类开挖宽度B(m)1小跨度隧道B<92中跨度隧道9≤B<143大跨度隧道14≤B<184超大跨度隧道B≥18条文说明:6开挖6.2开挖方法6.2.1开挖方法重要有全断面法、台阶法,以及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双侧壁导坑法及中导洞法等其他施工方法,应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结构形式、工期规定、机械设备、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案,并应具有较大适应性。变换开挖方法时,应有过渡措施。条文说明:附录C所列开挖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路隧道工程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在实行环节上,每座隧道可根据围岩条件、隧道长度、断面结构、支护衬砌、工期规定、机械设备等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本节施工方法中未涉及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方法,双连拱隧道的开挖和支护规定参见8.2节内容。6.2.2全断面法可用于Ⅰ~Ⅲ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Ⅳ级围岩中跨度隧道和Ⅲ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在采用了有效的预加固措施后,也可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对于邻近有建筑物需要控制爆破震动速度的隧道用全断面开挖时,可以选择导洞超前再全断面扩挖的方法施工,但应控制导洞超前距离。条文说明:全断面开挖的特点是:开挖断面与作业净空大,干扰小,有条件充足使用机械,减少人力,但每掘进一次,石渣数量较多,钻爆和出渣又必须顺序作业,因此需配有钻孔台车和配套的高效率装渣机械才干提高掘进速度,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看,为改善施工作业条件,运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髙掘进效率,都尽也许选择全断面开挖;即使对某些软弱破碎围岩在采用适当的预加固措施后,也仍然选择全断面开挖。对于3车道隧道及3车道以上的大断面隧道,为了防止围岩失稳,应经方案论证,在有技术安全保证的情况下采用全断面开挖;如重庆的方斗山隧道出口段的Ⅱ级围岩中紧急停车带就是大型凿岩机全断面开挖的成功范例。导洞超前+全断面扩挖的施工方法目前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水电、铁路和公路等行业也有应用。采用导洞超前+全断面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超前导洞的存在可大大减小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减少单位掘进长度的用药量,提高光面爆破的效果,减少超欠挖,(2)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减少出渣二次搬运。(3)在有多种围岩级别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无需频繁变换施工机械和作业平台等,设备运用率高。(4)超前导洞起到超前地质预报作用,便于采用应急措施,解决不良地质问题,防患于未然。地下工作面地下水较丰富时,用下导洞超前可减少地下水水位,对于大断面隧道尤为合用。6.2.3台阶法可用于Ⅲ~Ⅳ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Ⅴ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在采用了有效的预加固措施后亦可采用台阶法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台阶高度宜为2.5m,装渣机械应紧跟开挖面,减少扒渣距离。2控制上台阶钢架下沉和变形,可采用扩大拱脚和加强锁脚锚杆,加设临时仰拱等措施。3当岩体不稳定期,应缩短进尺,先施工边墙支护,后开挖中间土体,左右错开或拉中槽后再挖边帮,并及时施工仰拱。4应解决好上、下部施工干扰问题,下部应减少对上部围岩、支护的干扰和破坏。条文说明:台阶法按上台阶超前长度分为长台阶法(台长50m以上)、短台阶法(台长5~50m)和微台阶法(3~5m)三种。采用长台阶法时,上下部可配属同类较大型机械平行作业,当机械局限性时也可交替作业,当遇短隧道时,可将上部断面所有挖通后,再挖下半断面。该法施工干扰较少,可进行单工序作业。短台阶或微台阶两种方法可缩短仰拱封闭时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但施工干扰较大,当遇软弱围岩时需慎重考虑,必要时应采用辅助开挖措施稳定开挖面,以保证施工安全。6.2.4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可用于Ⅳ~Ⅴ级围岩或一般土质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6.2.5中壁法(CD法)或交叉中壁法(CRD法)合用于围岩较差、跨度大、浅埋、地表沉降需要控制的场合。6.2.6双侧壁导坑法合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规定严格而围岩条件很差的情况。条文说明(6.2.4、6.2.5、6.2.6):其他开挖方法重要是指分部开挖方法。与微台法相比,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的重要优点是,其台阶可以加长,一般可取1倍洞跨;比较侧壁导坑法,其机械化限度较高,施工速度可加快;核心土及下部开挖在拱部初期支护保护下迸行,施工安全性好。中隔壁法(CD法)或交叉中隔壁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合用于地质差、断面大、地表下沉有严格规定的情况。据国内外工程实践表白,与台阶法开挖相比,侧壁导坑法特别是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量较小,因此特别合用于扁坦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中隔壁的拆除,一定要等围岩变形稳定后才干进行,这是考虑到假如过早拆除中隔壁,该处围岩会加速变形,最终导致失稳、坍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分析慎重拟定,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VI级围岩自稳性差,易坍塌,必须采用适当预加固措施,经处治后,才干保证结构和施工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围岩预加固技术发展较快,除了围岩超前预注浆、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注浆等常用的措施外,尚有如水平高压旋喷桩、水平搅拌桩、采用专用的链式切削机或多轴钻机开凿拱形槽进行预衬砌等。施工时,应根据围岩性质和工程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预加固方法。6.3超欠挖控制6.3.1当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和强度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lm2内不宜大于0.lm2)欠挖.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0mm。条文说明:开挖应按设计规定作业,原则上不应欠挖。但在完整的硬岩及中硬岩层中开挖时,由于岩面硬度较大,往往导致个别部位欠挖,如采用补炮,则势必导致较大的超挖,浪费工料,且二次扰动围岩。故本条文规定了不影响衬砌设计规定和质量的欠挖限值。但拱墙脚以上lm内衬砌断面不得减薄,因此,本条文规定“严禁欠挖”。6.3.2应采用光面爆破、提高钻眼精度、控制药量等措施,并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条文说明:记录分析表白(说明图6.3.2):在影响隧道超欠挖的诸因素中,钻孔精度和爆破技术对超欠挖影响最大,分别为44.22%和20.3%;因此,提高钻孔精度和作业人员的钻孔水平对减少超欠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3.3开挖后采用断而仪或激光投影仪直接测定开挖面面积.并绘制断面图。条文说明:测定超挖量的方法可参考说明表6.3.3采用。有条件时,应尽也许采用较为先进的方法测定超挖量。6.3.4隧道的开挖轮廊应按设计规定预留变形量,设计无规定期,可先按表6.3.4选用,并根据监控量测信息进行调整条文说明:隧道周边围岩变形量不仅随围岩类别、水文地质和隧道宽度不同而异,并且与施工方法、初期支护、辅助施工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施工中应根据本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下一段同类围岩的预留变形,以防止实际变形量超过预留量时影响二次衬砌厚度或导致侵入限界,同时也避免因预留变形过大而导致二次忖砌厚度过大或增长回填量等现象。对有明显流变和膨胀性的岩体以及软弱围岩中的浅埋大跨隧道.预留变形量应根据量测信息反馈计算分析选定。6.3.5当采用钢架支撑时,如围岩变形较大,支撑也许沉落或局部支撑难以拆除时,应适当加大开挖断面,预留支撑沉落量,保证衬砌设计厚度。预留支撑沉落量应根据围岩性质和围岩压力,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量测结果进行调整。条文说明:预留支撑沉落量,按土质分松、软石质和中硬岩三种,土质宜取100~300mm;软石质宜取50~200mm;硬岩取0~100mm。这三组数据仅供施工初期参考,实际沉落量的大小,不在于土、石的界线,而在围岩的压力大小,因此,应在施工中观测调整,使其符合实际,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量7支护与衬砌7.1一般规定7.1.3隧道支护与衬砌施工宜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分析施工中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支护措施和支护参数,拟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I~IV级围岩的二次衬砌应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参考值: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5mm/d)后尽早施工。条文说明: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不同围岩地质条件自身稳定和承载能力不同,隧道开挖方式、支护手段和支护时间与围岩稳定密切相关,在工程实行过程中,为了掌捤施工中围岩稳定与支护受力情况,应通过对围岩与支护的观测和施工量测,把握围岩动态及支护结构受力状态、掌握施工中各种信息,及吋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修改支护参数、以达成保证施工安全、节约工程造价的目的。调整支护参数、改变施工方法,须设计、监控、监理、施工叫方,根据观场监控观测信息及分析结果,及时共同讨论解决方式。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8.1小净距隧道8.1.1小净距隧道施工单项技术方案应严格贯彻设计意图,并涉及以下内容:1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方法。2先行洞和后行洞爆破设计和爆破振动控制。3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4先行洞衬砌与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5中岩墙保护方法。6非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中的其他内容。条文说明:在选择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方法吋,特别是对IV、V级土质或软弱围岩、或者超小净距隧道,要重点考虑减小中岩柱(墙)的塑性区,减小对中岩柱(墙)的扰动,缩短中岩柱(墙)处在不利状态的时间,及时甚至提前加间中岩柱(墙)。应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小净距隧道断面形式、尺寸、埋深、施工机械设备、工效、工序转换和工序配合等因素,选取适宜的开挖跨度、开挖顺序和开挖次数,使中岩柱(墙)变形较小,并且支护可以及时施作,及时封闭成环,有效控制中岩柱(墙)的变形。总之应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将中岩柱(墙)的稳定与加同作为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重点。研究表白,当每段起爆时间间隔大于100ms时.各段爆破产生的地虚波无明显叠加8.1.2小净距隧道施工应重点控制爆破震动对中岩墙的危害。相邻爆破分段起爆间隔时间宜不小于100ms。8.1.3开挖和爆破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围岩条件、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应按设计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V级围岩应以机械开挖为主,辅以微量的弱爆破,中小跨度隧道可参考表8.1.3-1。表8.1.3-1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法围岩级别中岩墙厚度(m)(0.25~0.375)~0-375)i(0.375~0.5)b(0.375~0.5)b(0.75~1.0)bⅡ、Ⅲ先行洞全断面法后行洞合阶法 | 台阶法全断面法 | 全断面法Ⅳ先行洞台阶法后行洞侧壁导坑法侧壁汙坑法侧壁#坑法台阶法Ⅴ先行洞单侧壁导坑法后行洞单侧壁导坑法注:b为单洞隧道的开挖宽度。2对Ⅲ、Ⅳ、Ⅴ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双洞间互相影响限度划分和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可参考表8.1.3-2和表8.1.3-3。表8.1.3-2小净距隧道双洞间互相影响限度划分围岩条件影响限度分离式单洞严重影响一般影响轻微影响围岩级别Ⅲ≤0.375b(0.75~0.75)b(0.75~2.0)b≥2.ObIV≤0.5b(0.5~l.0)b(1.0~2.5)b≥2.5bV≤0.75b(0.75~1.5)b(1.5~3.5)b≥3.5b注4为中-洞隧道的开挖断面的宽度:表8.1.3-3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值(mm/s)围岩级別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值(mm/S)严重影响—般影响轻微影响Ⅲ80~100100~120150~200Ⅳ50~8O80~100100~150Ⅴ<5050~8080~1003先行洞的开挖可采用与分离式隧道相同的施工方法,但应重视爆破振动对中岩墙的影响。后行洞的开挖,当采用侧壁导坑法开挖时,宜先开挖靠近中岩墙侧。条文说明:表8.1.3-1-表8.1.3-3中是根椐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双洞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控制标准制定的,可在施工控制中参考。先行洞的开挖可采用与分离式隧道相同的施工方法,但应控制爆破对中岩柱(墙)的振动。后行洞的开挖,当采用侧壁导坑法开挖时,宜先开挖靠近中岩柱(墙)侧,这样有助于对中岩柱(墙)进行支护,在全断面未开挖的情况下,及早取得中间岩挖后的变形量测结果,可为全断面开挖后存在的风险提供超前预报和超前解决时间。当遇隧道断面较大、围岩条件较差、隧道浅埋、地下水丰富时,围岩难以自稳,应对围岩进行超前预加固、地表加固或对单侧侧壁的上、下台阶进一步采用分步开挖。8.1.4小净距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应满足下列规定:1对于差围岩,应采用封闭的初期支护;对于好围岩,初期支护可不封闭,但应尽早浇筑仰拱:2先行洞室的二次衬砌宜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宜落后于后行掌子面2倍隧道开挖宽度以上,并满足本细则7.1.3条规定的稳定条件。条文说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是控制围岩变形的有效手段,对控制中岩柱(墙)变形尤为重要。8.1.5小净距隧道中岩墙采用水平预应力贯通锚杆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杆材料应满足设计规定,锚杆下料长度根据中岩墙厚度、锚杆布置和距离拟定。垫板平面尺寸满足设计规定,螺帽采用球形底部。2钻孔。按设计规定定位、标记,钻孔方向宜与岩面垂直。钻孔位置允许偏差15mm、深度允许偏差±50mm。3注浆、安插锚杆。用注浆管向孔内注浆,注浆压力不应大于0.4MPa,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100mm处,水泥砂浆注人,缓慢拔除注浆管,随即迅速插人锚杆体。4施加预应力。贯通锚杆施工时.在先行洞锚杆钻孔内水泥砂浆强度达成设计后,通过扭力扳手对锚杆施加力进行初张拉,施加预应力为设计值的50%;后行洞开挖暴露出锚杆端部的螺帽,通过扭矩扳手施加预应力至设计值,然后对先行洞锚杆补拉至设计值。每根锚杆除砂浆锚杆段外,按设计有张拉自由段,用塑料套管保护。施工前应在洞外标定出扭矩扳手力矩与锚杆拉力的关系。条文说明:1由于施工现场工作空间有限,锚杆应提成多段加工,采用连接套进行连接安设。因此,在锚杆制作过程中应充足考虑不同位置处锚杆安设空间大小,以便对的拟定锚杆分段长度。锚杆两端应预加工长度大于30cm的螺纹,并配备相应尺寸的垫板及螺帽。插人孔内一端的螺纹段杆体应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护螺纹不被砂浆粘结。垫板及螺帽必须满足预加应力强度规定。2钻孔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规定,一般为从左洞右侧拱腰到右侧墙脚处,相应于右洞应从左侧拱腰到左侧墙脚处。3安装注浆管时,在注浆管孔口处用胶泥与麻丝缠绕,使之与钻孔孔壁充足挤压塞紧,实现注浆符的止浆和固定,在胶泥凝固到有足够强度后方可注浆。注浆结束后及时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如未达成设计规定期,必须补充注浆。注浆机具设备应性能良好,操作应简便.并应满足使用的规定。4锚杆固定端和张拉端沿纵向间隔成排布,在同一截面上间隔进行张拉,以避免产生局部压应力集中现象。8.2连拱隧道8.2.1连拱隧道开挖时应考虑其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受雨季地表水影响大的特点。条文说明:本条上要根据连拱隧道的工程特点给出了连拱隧道的施工原则。由于连拱隧道跨度较大,结构复杂,开挖与支护交错进行,使得围岩应力变化和支护荷载转换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应根据围岩条件、工程规模、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选择监控量测项目8.2.2连拱隧道开挖宜先贯通中导洞、浇筑中隔墙,然后依次开挖主洞。条文说明:无论是直中墙还是曲中墙的双连拱隧道,目前的开挖方法均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按两个独立单洞考虑的开挖法,另一类则是先挖导洞再修建中墙的开挖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双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都是按照先挖导洞修建中墙考虑的连拱结构。在具体的工程运用中开挖的实际环节有多有少、开挖的先后顺序不一,开挖方法可提成四小类,分別为“中导洞一双侧壁三导洞开挖法”、“中导洞一正洞台阶开挖法"、“中导洞一两侧下导洞开挖法和“先左洞后右洞开挖法8.2.3主洞开挖时,左、右两洞开挖掌子面错开距离宜大于30m。8.2.4中隔墙混凝土模板宜使用对拉拉杆。8.2.5中隔墙混凝土施工时应加强对预埋排水和止水设施的保护。9监控量测9.1一般规定9.1.1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规定,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拟定的量测目的等编制量测方案。编制内容应涉及: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測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解决、反馈方法,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量测计划应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条文说明:近年来,己进行了大量的监控量测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施工中量测计划脱离实际,不按设计规定编制量测计划,计划不贯彻,量测作用不明显等。为使监控量测充足发挥技术经济效益,一方面应根据设计规定,并结合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拟定的量测目的等进行编制切实可行的量测计划,并在施工中认真组织实行。现场量测计划的重要内容涉及:量测项目、测点布置、量测仪器、量测频率、数据解决及反馈、量测人员组织等;同吋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适应。9.1.2监控测是施工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应贯穿施工的全过程。监控量测应达成下列目的: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形、应力量测,为修改设计提供依据。条文说明:监控量测的重要目的是了解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信息,拟定初期支护补强及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为在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变更设计方案及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提供依据,直接为设计和施工管理服务:9.1.3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隧道、长隧道、专长隧道,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监控量测。条文说明:隧道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施工中有也许出现实际的地质条件与设计时所考虑的地质条件不一致等不可预见的因素,这就需要及时根据监控量测的数据修正设计参数和调整施工措施;此外,监控I量测数据也是评价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如建(构)筑物等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保证监控量测的准确性,应由专业人员开展监控量测工作。9.1.4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宜选择简朴合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解决和分析的测试仪器。条文说明:目前,对同一物理量测试手段和方法较多,仪器价格、测试方法和费用相差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监测的目的、内容及精度规定,选择简朴合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的测试仪器:9.1.5监测、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或施工方法。条文说明:公路隧道的设计,常以工程类比法为主,并以现场监控量测进行工程实际检查和修正。因此监测、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才干完毕设计的全过程。施工信息涉及施工观测、现场地质调查和现场监控量测等内容。施工信息是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反映,也是修正设计的依据,必须对反馈的信息作全面分析,最后才干确认或修改设计参数。9.2量测作业9.2.1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测,洞内观测分开挖工作面观测和已支护地段观测两部分o1开挖工作面观测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登记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鉴定卡。对已支护地段的观测天天应进行一次,重要观测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观测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上报设计、监理单位,采用相应解决措施。2洞外观测重点应在洞口段、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测内容应涉及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条文说明:洞内、外状态观测对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况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更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措施。洞内、外观测和量测结果一起分析,对于优化设计方案、调整施工参数及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和管理十分重要。9.2.2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拟定。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规定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条文说明:在地下工程测试中,位移量测(涉及收敛量测)是最故意义和最常用的项目。它具有稳定可靠、简便经济等特点,测试成果可直接指导施工、验证设计.评价围岩和初期支护的稳定性。由于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较其他量测项目实用,并便于推广应用,因此将这两项测试项目列为必测项目。洞门、浅埋隧道或隧道浅埋段,多位土质或软弱围岩。一般将会产生较大的地表下沉。为了评判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地表下沉量测尤为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必测项目。此外,地面有建(构)筑物,对地表沉降控制规定严时,也应进行地表下沉量测。9.2.3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设计、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拟定。地表下沉的量测尽量与洞内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本地表有建(构)筑物时,应在建(构)筑物周边增设地表下沉测点。地表下沉量测应与洞内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量测频率相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表下沉监测范围横向应延伸至隧道中线两侧(1~2)×(b/2+h+h0)纵向应在掌子面前后(1~2)×(h+h0)(b为隧道开挖宽度,h为隧道开挖高度,h0为隧道埋深)。测点间距宜为2~5m,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2地表下沉监测应在隧道开挖前开始,到二次衬砌所有施工完毕,且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条文说明: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条文说明如下:1我国锚喷支护规范中规定,应测项目的量测间距一般为20~50m,但对于洞口段,浅埋地段,特别软弱地层段应小于20m,间距为每5~50m—个量测断面。选测项目的测点纵向间距应视需要而定,或在有代表性的地段选取若干个测试断面。凡是地质条件差或重要工程,应从密布点。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应与净空水平收敛和拱部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横断面上。采用全断面开挖时,可将测得的净空垂直位移来代替拱顶下沉量测。斜测线的设立有助于了解垂直方向的变化情况。同时亦可通过三角计算同多点位移计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原则上设立在拱顶中心线上。当洞跨较大时,亦可在拱顶设立三个测点。选测项目中,各种量测项目的测点布置可见图9.2.3-2。多点位移计每断面一般采用3~5个钻孔。锚杆轴力量测,喷层应力量测,接触压力量测每断面一般设立3~7个测点。测点布置应尽量靠近实际锚杆位置,多点位移计位置应靠近净空位移测点,以便数据上互相验证、用声测法拟定围岩松动区范围时,一般需置三对测孔。9.2.4洞内必测项目,各测点应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毕。选测项目测点埋设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辨认,应能真实地反映围岩、支护的动态变化信息。洞内必测项目各测点应埋入围岩中,深度不应小于0.2m,不应焊接在钢支撑上,外露部分应有保护装置。条文说明:实践证明,当坑道开挖后,岩体间有结构被破坏,块体间阻力削弱而变形松弛,坑道围岩应力重分布,坑道周边径向应力被释放.围岩内形成塑性区,一方面使应力不断向围岩深部转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隧道方向变形并逐渐解除塑性区的应力D这种向隧道方向的变形,一般在爆破后24h内发展较快,而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又在所有变形过程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规定测点应尽快安装,并在下一循环爆破前获得初读数。为使初读数能较真实的反映变形值,因规定测点位置距开挖而不应超过2m。9.2.5各项量测作业均应连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5~20d结束。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9.3量测数据解决与应用9.3.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应成立专门量测小组,负责口常量测、数据解决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给施工部门和设计单位。测点埋设宜在施工部门配合下,由量测小组完毕。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条文说明: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应成立专门量测小组,量测组是由较熟悉量测工作、地质工作、隧道的设计施工工作的3~5人组成。若量测项目较多,技术难度比较大,可适当增长人员。量测组除负责平常测试工作外,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量测结果及意见建议。由于有的测点的埋设需要作业台架,有的还沿要打钻孔等作业,因此测点的埋设施工队必须给予配合9.3.2现场监控量测应按量测方案认真组织实行,并与其他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工作。条文说明:现场监控量测与隧道施工作业易发生干扰,因此两者必须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发明条件,提供方便,按量测汁划认真组织实行。施工单位不应以任何理由中断^量测,并防止因抢工程进度忽视量测工作而危及施工安全。9.3.3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也许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根据位移变化的规律。2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条文说明:1由于量测的偶尔误差所导致的散性,绘制的散点图总是上下波动和不规则的,因此必须进行数字解决才干获得合理的典型曲线,并以相应数字公式进行描述。回归分折是解决测读数据、最终绘制典型曲线(说明图9.3.3-1)的一种较好方法。9.3.4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指标鉴定:1实测位移值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并按表9.3.4位移管理等级施工,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为极限位移,而设计变形量应根据监测结果不断修正。表9.3.4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mm)施工状态ⅢU<(U0/3)可正常施工Ⅱ(U0/3)≤U≤(2U0/3)应加强支护ⅠU>(2U0/3)应采用特殊措施注:U—实测位移值;U0—设计极限位移值。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速率大于lmm/d时,围岩处在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速率变化在0.2-1.Omm/d时,应加强观测.做好加固的准备;速率小于0.2mm/d时,围岩达成基本稳定。在高地应力、岩溶地层和挤压地层等不良地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判断标准。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判断: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围岩处在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变化保持不变时,围岩尚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变化上升时,围岩处在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采用应急措施。4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大于或等于0.8时,围岩不稳定,应加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小于0.8时,围岩处在稳定状态。条文说明:围岩稳定性判断的方法很多,重要有理论分析法、数值计算和经验类比方法等,采用监控量测的结果进行判断是直观和有效的方法,在施工中给予高度重视。1根据最大位移值来判断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假如隧道的实测最大位移超过极限位移,隧道很能发生失稳破坏。事实上,由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开挖方式、支护形式复杂多变,极限位移的精确拟定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用实测最大位移和极限位移比较就难以操作。一般情况下,设计图纸或有关规范给出了隧道初期支护的预留变形量,为了保证围岩和初期支护不侵入二次衬砌空间,并保证二次衬砌以后,隊道建筑限界准确,可将隧道的设计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进行控制。同时,设计预留变形量应根据前期的监测成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正,表9.3.4位移等级管理表中以2/3极限位移作为施工管理控制标准的上限,是从预留补强空间,保证施工安全角度考虑的。2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通过国内下坑、金家岩、大瑶山、军都山、云台山、五指山、圆梁山等几十座隧道的位移观测表白:变形速率是由大变小的递减过程,变形过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1)变形急剧增长阶段:变形速率大于1.0mm/d时;(2)变形缓慢增长阶段:变形速率1~0.2mm/d时;(3)基本稳定阶段:变形速率小于0.2mm/d时。上述变形速率标准是针对一般隧道净空变形和拱顶下沉量测,对于高地应力、岩溶、膨胀性、挤压性围岩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标准进行鉴定。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趋势来判断由于岩体的流变特性,岩体破坏前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1)基本稳定区:重要标志为位移速率逐渐下降,即:,围岩处在稳定状态。(2)过渡区:位移速率保持不变,即,表白围岩向不稳定状态发展,需要发出警告,加强支护系统。(3)破坏区:位移速率逐渐增大.即,表白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用有效手段,控制其变形。9.3.5竣工文献中应涉及下列量测资料:1现场监控量测计划。2实际测点布置图。3围岩和支护的位移一时间曲线图、空间关系曲线图,以及量测记录汇总表。4量测变更设计和改变施工方法地段的信息反馈记录。5现场监控量测说明。条文说明:将量测资料列入竣工文献,是为隧道的施工积累资料,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并为运营管理服务9.3.6已竣工并交付运营的隧道,经批准后应进行长期运营量测时,运营量测点应在施工期间埋设并移交运营管理单位。运营量测由运营管理单位设专人进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条文说明:运营量测是为考验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应予以重视。10超前地质预报10.1一般规定10.1.1隧道施工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以达成地质预测预报的目的。常规地段应实行跟踪地质调查,不良地质地段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预测预报应作为必备工序纳入施工组织管理。条文说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虽然隧道施工前设计电位提供了地质、水文资料,但有时因勘察设计精度的限制或其他各种因素,难免设计单位提交的隧道设计图中所给出的地质、水文资料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因此,施工地质技术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隧道施工地质应作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隧逍施工地质工作涉及跟踪地质调查和超前地质预报两类。10.1.2跟踪地质调查与超前地质预报,应达成下列重要目的:1在施工前期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査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地质条件,进而预测前方的不良地质以及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2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3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4为编制竣工文献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10.1.3隧道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献的地勘资料,编制地质预报方案和实行大纲,并报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后执行。条文说明:地质预报方案应以设计文献和图纸为依据,有不批准见时可与设计单位沟通交流,必要时可到地表进行踏勘调查。10.1.4跟踪地质调查与超前地质预报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条文说明:一方面,往往由于工期规定,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中给予地质顶报的工作时间不多,因此工程规定其体现出及时性;另一方面,地质预报的效果又与设备、技术人员密切相关,所以施工地质工作宜由具有丰富经验、人员设备齐全的专业机构实行,才干起到应有的作用。10.1.5地质预报、信息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方应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做到信息传递顺畅,反馈及时,快速决策解决。10.2地质预报的分级与预报内容10.2.1隧道施工中地质预测、预报方案应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设计文献制定,以达成预报准确、节省资源的目的。条文说明:本细则规定超前地质预报作为工序纳入施工技术管理,设计上只给了超前预报方案和预报工作量.而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未给超前地质预报必要的施作时间。假如超前地质预报做得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工期导致很大压力。在概算中也没有专门的超前地质预报费用,使得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当施工进度与超前地质预报发生矛盾时,施工必须为超前地质预报让路.以避免盲目施工,保证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行.并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10.2.2根据地质对隧道安全的危害限度,地质灾害分为A、B、C、D四级,其影响因素见附录B。10.2.3复杂地质的预测、预报应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勘探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辅助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不同地质灾害级别的预报方式可采用:1级预报可用于A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超声波反射法、陆地声纳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探法等进行综合预报。2级预报可用于B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陆地声纳法、超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必要时进行超前水平钻孔。3级预报可用于C级地质灾害。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宜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超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4级预报可用于D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分析法。条文说明: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从专业技术方面可分为常规地质法和物探法两大类,对于复杂地质地段,应坚持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各种预报方法应符合以下相应耍求,(1)地质分析法,涉及断层参数预测法、地质体投射法、掌子面编录预测法。1)断层参数预测法,运用断层影响带内的特殊节理和其集中带有规律分布的特点,采用通过大量断层影响带系统编录得出的经验公式,预报隧道断层破晬的位置和规模。由于大多数不良地质(溶洞、暗河、岩溶陷落柱、淤泥带等)与断层破碎带有密切的关系,按地质学原理,依据断层破碎带推断本细则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2)地质体投射法,在地表准确鉴别不良地质体的性质、位置、规模和岩体质量及精确测量不良地质体产状的基础上,应用地质界面和地质体透射公式进行超前地质预报。3)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又称地质素描法,涉及岩性和层位预测法、地质体延伸预测法。岩层岩性和层位预测法:在掌子面和隧洞两壁出露的岩层与地表某段岩层为同一和确认标志层的前提下,用地表岩层的层序预报掌子面前方将要出现的岩层。地质体延伸预测法: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得出的不良地质体厚度的基础上,依据掌子面已揭露的不良地质体的产状和单壁始见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三角函数运算,求得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在隧洞掌子面前方消失的位置。(2)电磁波法,涉及地质雷达、红外探测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探测目的选择仪器,并根据预测深度的规定选用工作参数。2)根据探测控制范围和精度拟定测线长度和密度。在掌子面应布置不少于2条横向水平测线,有条件可布置垂向测线。3)一般进行连续扫描探测或单点探测,,4)减小掌子面表面起伏变化对探测图像或波形曲线的影响;(3)采用TSP.TGP12等仪器探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隧道边墙一侧布置激发孔,同时在隧道边墙两侧布置接受孔。2)孔距、孔深、孔的倾斜角度及密封应按仪器操作规定进行。3)激发所用雷管应使用瞬发电雷管。4)数据采集和解决过程须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环节进行。5)探测应避免施工机械噪声的干扰。(4)采用陆地声纳探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掌子面布置两条水平测线和一条垂直测线。2)检波器用黄油与岩面耦合c3)探测应避免施工机械噪声的干扰。(5)超前钻探法.可用于探测前方30m以内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对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的控制密度和精度拟定钻孔数量。2)根据地质目的体也许发育的位置、方位拟定钻孔位置。3)根据所探测目的的方位或产状拟定钻孔方位、倾斜角度。4)根据钻孔取芯的规定拟定钻孔直径5)根据待査明地质体深度和对掌子面前方地段的控制长度拟定钻孔深度。6)当超前钻孔揭示不良地质体后.应适加加密探测点,并可采用本细则探测手段进行,精细探测,以查清不良地质体规模及特性10.2.4隧道地质预报宜涉及下列内容:1地层岩性,如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2地质构造,特别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构造等。3不良地质,特別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害气体、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岩温等发育情况。4地下水,特别是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地带等。10.2.5超前地质预报可划分为:1长距离预报:对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情况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距掌子面前方200m以上,并根据揭示情况进行修正。2中距离预报:在长距离预报基础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超声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围内地质情况较具体的预报。3短距离预报: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红外探测、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微观地探明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地下水出露、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情况等。10.2.6正洞、辅助导洞应进行掌子面地质素描和分析,其重要内容涉及:1工程地质1)地层岩性,涉及岩性、岩体产状等。2)断层,涉及断层性质、位置、产状、破碎带宽度等,3)节理,涉及节理产状、密度、延伸情况等。4)地应力现象,涉及岩爆、软弱夹层挤出、探孔饼状岩心等。5)特殊地层,如煤层、沥青层、盐层、含铁矿层等。6)塌方的部位、方式与规模等。7)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等。8)岩洞,涉及形态、位置、规模、充填物成分等=2水文地质1)出水点位置、出水状态、水量、水压、水温、颜色等。2)水质分析,鉴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3)出水点和地层岩性、构造、岩溶、喑河等的关系分析。4)建立气候气象、水文观测的档案等。3摄像和照片。条文说明:岩溶隧道应在隧道通过地带地表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容重要涉及泉点、暗河等的水量及其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性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隧道视需要可进行大气降水与气温监测。地质索描既是地质预报的一部分,通过地质素描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也便于施工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积累经验,同时也是竣工资料的一部分。10.2.7地质预测、预报的频率可按下列规定执行:1地质素描,随开挖进行,每循环进行一次,涉及掌子面、左右侧墙、拱顶和隧底。2超前水平孔,宜每30~50m循环一次。断层破碎地层每循环钻3~5个孔。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8m。3地震反射波法、超声波反射法,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4红外探测每次预报有效探测距离宜为10m,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条文说明:地下水发育的灰岩地区长大隧道必须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鉴于目前的物探技术发展水平,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中必须包含超前水平钻探,并在每循环掌子面打5个以上5~8m加深炮孔,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使掌子面前方总有3~5m以上的岩盘.避免岩溶地区隧道突泥、突水事故的发生。由于隧道开挖炮眼数量较多,且风钻或掘岩台车打眼比较方便,对其中的几个炮眼加深至5~8m作为预报探测孔,实践证明会收到较好的效果。10.2.8施工开挖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改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条文说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各种预报方法各有其优缺陷,单凭其中的一种方法很难解决所有的地质问题,因此,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预报水平。10.2.9超前地质预报结果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并采用多种超前探测手段,具体查明。10.2.10地质预测结论应有书面报告,并及时报送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所有预报资料应存档备查。条文说明:地质预测书而报告内容应涉及工作概况、采用的各种预报手段及预报结果、综合分析的预测结论以及施工对策建议。15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15.4岩溶15.4.1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前,应依据设计文献结合现场情况核查溶洞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充填物和地下水流情况等,按照“以疏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分别以“疏导、堵填、注浆加固、跨越、绕避、宣泄”等措施进行解决。条文说明:岩溶是可溶性岩层(涉及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等,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膏等)受具有溶解能力的水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隧道碰到情况各异的溶洞,都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对隧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因此了解与施工有密切关系的溶洞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熟悉设计提供的溶洞里程、规模以及类型外,必须在隧道的开挖或超前探测中逐渐掌握更为具体的情况,如溶洞位置.、溶洞大小、填充情况、发育限度、储水及补给等。为了能及时对的地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必须根据设计资料结合现场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通过地表观测发现有下列现象时,可初步判断岩层中存在溶洞、暗河。(1)四周汇水的洼地内,发现有落水洞、漏斗或天然竖井存在。(2)落水洞、漏斗呈带状分布地段。(3)地面塌陷和草木丛生以及冬季冒气等地段。(3)地表水消失或附近有出水点(泉眼)的地段,国内比较认可的溶洞形状分类为:(1)大厅式,溶洞的横断面近似于矩形,纵向的高程变化较小,接近于水平,其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不限。(2)管道式,溶洞的横断面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纵向长度远大于横断面的尺寸,较大的管道式溶洞往往中间存在有多个支洞(3)蜂窝式,溶洞发育较完整,呈不规则形状,类似于蜂窝的形状。蜂窝式溶洞中,往往存在有一些溶沟、溶柱等其他几何形式的岩溶产物。15.4.2岩溶地区隧道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挖方法宜采用分步开挖法。在II~IV级围岩条件下,中小跨度隧道、溶洞仅占隧道开挖断面内一小部分时,可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当溶洞出现在隧道一侧,应先开挖该侧,待支护完毕后,再开挖另一侧。2涌水也许增大时,应加强超前钻孔探测:3溶岩段爆破开挖时,宜釆用多打眼、打浅眼、多分段的措施,严格控制单段起爆药量和总装药量,控制爆破震动。条文说明:本条文共3款施工规定,其中:1重要是针对溶洞地段已采用了超前支护、注浆技术后的开挖作业,由于预先加固围岩并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对Ⅳ、Ⅴ级以上围岩的开挖是稳妥的。2在隧道断面上、中、下、左、右超前钻深孔,探测前方溶洞位置、填充情况及岩溶水量,并保持不小于10m的超前距离。超前预报地下岩溶水有许多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这里介绍一种较为简朴实用的方法。基本原理是运用爆破后的出水量和爆破前炮眼水喷距的一定比例关系,用喷距的大小来预报开挖后的涌水量。从水力学角度考虑,爆破后的水量比爆破前有所增长,是由于消除了炮眼一段的阻力(涉及流速水头)t放炮前后的水量差和这一段水头损失呈较复杂的函数关系.该段水头损失又和炮眼水流射速呈固定的函数比例关系,因此根据炮眼口水流射速可以预报煤破后的水量。炮眼水喷射速度不易实测,但它和炮眼水喷射的水平距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说明15.4.2)式中S—水平喷距(m);Y—炮眼与路面垂距(m);v—射速(m/s);g—重力加速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用喷距代替射速。炮服喷距与炮眼流量和涌水流量的关系如说明图15.4.2所示:说明ra15.4.2炮眼喷距与炮眼流董和汕水流W的关系该预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①暂时封闭水了较小的炮眼,只留一个喷距最远的炮眼,测量其喷距;②把实测喷距换算成标准条件下的喷距,即高出路面1m(Y=1)时的水平喷距;③根据换算后的喷距,对涌水量进行预报,根据计算结果和工程经验,一般喷距小于5m,为裂隙渗水和中、小股涌水,流量小于说明ra15.4.2炮眼喷距与炮眼流董和汕水流W的关系为小型突水,流量为100~400m3/h,这时可加大炮眼长度,试探前进;喷距9~12m,为中型突水,流量在300~400m3/h以上,这吋暂停施工,并查明情况;喷距在12m以上为大型突水,应停止施工,撤出施工机械,查明情况,从速解决。当然,突泥突水的预报远不是如此简朴.应多种方法综合验证。15.4.3隧道施工碰到溶洞时,其解决应符合下列规定:1溶洞空腔、喑河的解决应一方面选择连通方案,不改变地下水总的流动趋势;各类新建的排水暗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防止泥沙淤积。2当隧道穿越有堆积物溶洞时,假如堆积物较大,清理时会导致随清随塌的大型坍塌体,宜采用超前强预支护、注浆等措施加固周边的堆积物。3跨径较小、已停止发育、无水的溶洞,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同时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是否加深边墙基础。拱部以上干、空溶洞,可采用喷锚支护加固、注浆、加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方法进行解决。底板下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回填,但不得阻断过水通道。4施工中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溶洞时,可采用迂回导坑绕过溶洞区,在解决溶洞的同时进行隧道前方施工。条文说明:对隧道施工揭露的岩溶水,可采用排、堵措施。一般规定如下:有长期补给来源的喑河或溶洞水流,应在査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或泄水洞等设施将水引出或导入地下水流通路。引排水是岩溶隧道采用的基本方法,上述四种排水构造是溶洞排水的基本方式。如引排将导致地面坍陷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应采用以堵水为主的措施。施工中采用堵、填、跨等措施解决暴露的岩溶洞腔。封堵水早先重要采用堵水墙,近些年来开始与长大管栅注浆(长度一般为20~30m,直径为Φ80~Φ180mm)相结合,解决大溶洞的施工难题.这种方法是当前乃至此后一段时期,隧道穿过大溶洞的重要技术对策。对溶洞规模大、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岩溶泥,如出现在拱部及边墙时可构筑堵水边墙和防水帷幕,如出现在隧底时可旋喷处治。采用填充解决--般中、小溶洞空腔是非常适合,简朴而经济。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中小型溶洞,应视其位于隧道断面的部位、填充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干砌片石填充。当隧底的溶洞较大较深,或充填物松软不能承载隧道结构时,可采用梁或拱跨越,梁端或拱座应置于稳固可靠的岩层上,必要时采用混凝土和石砌体加固。当隧道顶部有较大空溶洞又有落石塌方也许时.采用增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办法处治。溶洞很大.地质情况复杂时,采用明洞结构形式。跨越、护拱、明洞用于随道底部、顶部溶洞解决,早在工程中有所采用。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应加强岩溶地段隧道支护和衬砌t可尽早施作能及早受力的钢架支撑和钢筋网喷锚支护,采用加厚的或加钢筋的混凝土衬砌。15.4.4二次衬砌施工前检查隧道周边围岩情况可采用物探手段,重点检查拱部、底板、侧边墙5m以内是否有空洞,隧道底部是否密实。15.6瓦斯15.6.1瓦斯突出隧道应就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揭煤与过煤编制单项施工技术方案。内容涉及: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措施;揭开石门、半煤半岩段、全煤层段等各阶段施工方法和支护手段;通风瓦检方案;组织指挥、抢险救灾方案及安全措施等。必须对设计标示的突出煤层位置进行超前探测,标定各煤层的准确位置,掌握其赋存情况及瓦斯状况。施工时,至少选用下列两种方法对突出危险性进行预测,并互相验证。应采用钻孔排放瓦斯的措施,并在实行后进行效果检查。15.6.2瓦斯工区钻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爆破网络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线路的所有接头应互相绑扎牢固,明线应包覆绝缘层并悬空。2)母线应与隧道中其他电缆、电线及信号线分别挂在隧道两侧,如必须挂在同一侧时,母线必须挂在其他电缆下方,并应保持300mm以上距离:,3)母线应采用品有良好绝缘性和柔软性的铜芯线,并随用随挂,严禁将其固定。母线长度应大于规定的爆破安全距离4)必须采用绝缘母线单回路爆破。5)严禁将毫秒电雷管和瞬发电雷管接人同一串联网路中混合使用2在岩层内爆破中:炮眼深度在1.0m以下时,炮泥长度不得小于炮眼深度的1/2;炮眼深度在1.0m以上时,炮泥长度不得小于0.5m。在煤层内爆破,装药长度不得超过炮眼深度的1/2。所有炮眼的剩余部分都必须用炮泥填塞,炮眼封泥不严或局限性不得进行爆破。炮泥应采用黏土炮泥,严禁用煤粉、块状材料或其他可燃性材料作炮泥。条文说明:本条文是对爆破施工循坏的规定。1电力起爆采用串联连接方式,可以避免使用并联或混联时,因分路电阻安排不当,导致个別分路不能同时引爆,被炸断仍在通电,易产生电火花引爆瓦斯,故必须采用串联连接方式。瞬发雷管和毫秒雷管的电引火装置对电流的敏感限度各异,先起爆的雷管随即可切断网络,导致其余雷管不能起爆,故严禁在同一网络中将这两种雷管同时使用。15.6.3揭煤施工位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微震动爆破法。2根据煤层倾角、厚度选用石门揭煤方法。3爆破应在洞外起爆,洞内必须停电、停止作业,人员撤至洞外。4揭煤后,应检查工作面前方10m上、中、下、左、右范围内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保证工作面前方有5m的安全区。15.6.4过煤施工中的掘进、支护和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循环进尺不宜超过1m;应采用超前支护或预注浆,防止坍塌或突出。全煤层中必须采用电煤钻湿式钻孔,应少钻孔、少装药;半煤半岩层中掘进应在岩石炮眼中装药,煤层需爆破时必须采用松动煤破,2爆破后应及时喷锚支护、封闭瓦斯。3仰拱应及早施工,使衬砌形成闭合整体,衬砌背后应及时压浆填充空隙,封闭瓦斯15.6.5隧道内应采用便携式瓦检仪,高瓦斯工区和瓦斯突出工区还应配置高浓度瓦检仪和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1瓦斯检测应重点检测下列地点:1)开挖面及其附近20m范围内。2)断面变化交界处上部、导坑上部、衬砌与未衬砌交界处上部,以及衬砌台车内部、拱部塌穴等容易积聚瓦斯的地方。3)总回风流中。4)各洞室和通道。5)机械、电器设备及其开关附近20m范围内。6)岩石裂隙、溶洞和采空区瓦斯溢出口。7)局部通风不良地段。8)专业负责人指定的检测地点。2瓦斯检查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导坑内瓦斯含量在0.5%以下时,每隔0.5~1h检查一次,瓦斯含量在0.5%以上时,应随时检查,不得离开开挖面,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2)当发现瓦斯含量在2%时,应加强通风,在瓦斯含量:降到允许值后,才可进入检査。3)在钻眼、装药、放炮前及放炮后四个环节上做好瓦斯巡回检测工作。4)瓦斯检查人员工作时应有安全防护装备。15.8富水软弱破碎围岩15.8.1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超前地质钻探或其他探测手段,提前了解开挖面前方的地质、地下水情况,就排水与堵水进行技术、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比较后,拟定治水、防塌的措施。2超前钻孔排水宜保持10~20m的超前距离;当涌水量特别大吋,可采用超前适当距离的导坑排水。3隧道埋深在20m以内可采用地表注浆堵水措施。隧道坝深超过20m时应采用工作面预注浆堵水措施。4宜采用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循环进尺宜为0.5~l.0m。条文说明:地下水丰富和围岩软弱破碎.都是隧道掘进中非常不利的条件,两者同时具有的隧道,施工难度将会数倍增长。经验表白解决好地下水,才干保障施工安全,才干避免地下水资源遭破坏,才干防止地表生态环境恶化。条文据此列出对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掘进的规定。1将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一道工序纳入生产过程,预报的重点涉及前方围岩级別、断层,软弱破碎带的位置、地下水活动情况等。根据对前方地质、地下水的了解,拟定治水、防塌措施。2超前钻孔或辅助导坑排水的降压作用,能使正洞涌水量减小,水压减少,有助于开挖面围岩稳定。可排水施工的隧道段,指采用不限流量的疏水措施后,不会危及生态环境、能改善围围稳定性的地段。3隧道开挖前进行地面预注浆或开挖工作面预注浆,能固结破碎岩体,减少地层渗透系数,从而达成提高唯一稳定性、减少洞内涌水量。不宜排水施工的隧道地段,指必须采用堵水措施、限制地下水流失量,才干维持生态平衡、提髙围岩稳定性的地段。4宜采用对围岩扰动小的控制爆破、局部松动爆破、机械或人工等开挖方式。-般采用正台阶环形儿挖预留核心土法、双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和中隔壁交叉法等分部开挖方法。规定短进尺、强支护、早成环:15.8.2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支护宜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钢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多种支护下段构成强支护体系。条文说明:加强对围岩支护的变形观测与位移量测,必要时还应对钢架内力进行测试。当出现异常现象,应加大量测频率。注重对量测数据分析解决与反馈,及时判断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是否合理等。15.8.3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防排水系统施工除满足一般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水层铺设应平顺,并密贴喷射混凝土基面。2排水盲管安装前应对岩面进行整平、纵、横向排水管应在衬砌施工前完毕,基底应清理干净,保证排水顺畅。条文说明: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防排水系统施工除满足一般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本条文的2款施工规定是针对许多隧道大而积渗漏水的因素而提出的。施工中造成的缺陷,养护时很难填补,所以要特别加以强调。
附录C隧道重要开挖方法及开挖、支护顺序图附录D塌方的防治D.0.1隧道施工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防止塌方发生,并应做好下列工作:1全面了解隧道的地质及地下水的资料和特性,掌握设计意图,并及时与现场实际情况对比,采用对的的开挖及支护方案。2严格按照设计文献和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组织开挖与支护。3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研究并采用相应对策措施。4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加强对围岩、地表、支护、水等的观测,发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施工,并迅速采用应对措施。条文说明:隧道施工中防止塌方发生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维修费用,应成为隧道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防止隧道塌方涉及技术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条文所列四款原则性规定,其相应具体技术措施在本细则都有体现。地质差、断而大和施工不妥等情况下容易产生塌方。下列情况下特别应重视防止塌方:(1)断层带及楔形部位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课程设计指南
- 早教拖把课程设计
- 机械课程设计标注
- 浙江临摹油画课程设计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折叠桌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干啥
- 2025至2030年中国吊臂红外线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焊接设备课程设计
- 消防教学课程设计
- 河南理工课程设计严么
- 三基医师分册题库新版题库《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试题集医师分册》
- 2022年0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自主公开招聘5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地质大勘查地球化学课件05水化学找矿、气体勘查及生物勘查
- 杭州湾跨海大桥钢桩腐蚀防护
- 软件版本说明
- 大学人工智能期末考试题
- 地产集团石材幕墙工程系统课件
- 《基于PLC的五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10000字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涟源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评估试卷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通关试题
- GB/T 8993-1998核仪器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