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平台的建设_第1页
数据平台的建设_第2页
数据平台的建设_第3页
数据平台的建设_第4页
数据平台的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平台的建设方案数据平台的建设方案公司要做数据分析和报表系统,首先要考虑数据的准备,也就是数据平台的建设,最近接触了几个客户都处于这一环节,而且其中在方案选型过程中,也是充满了纠结,而我也并没有在开始阶段给出合理全面的建议。一、为何而搭建数据平台业务跑的好好的,各系统稳定运行,为何还要搭建企业的数据平台?这样的问题,心里想想就可以了,不要大声问出来。我来直接回答一下,公司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搭建数据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重新架构。从业务上的视角来看:1.业务系统过多,彼此的数据没有打通。这种情况下,涉及到数据分析就麻烦了,可能需要分析人员从多个系统中提取数据,再进行数据整合,之后才能分析。一次两次可以忍,天天干这个能忍吗?人为整合出错率高怎么控制?分析不及时效率低要不要处理?从系统的视角来看:2.业务系统压力大,而不巧,数据分析又是一项比较费资源的任务。那么自然会想到的,通过将数据抽取出来,独立服务器来处理数据查询、分析任务,来释放业务系统的压力。3.3.性能问题,公司可以越做越大,同样的数据也会越来越大。可能是历史数据的积累,也可能是新数据内容的加入,当原始数据平台不能承受更大数据量的处理时,或者是效率已经十分低下时,重新构建一个大数据处理平台就是必须的了。上面我列出了三种情况,但他们并非独立的,往往是其中两种甚至三种情况同时出现。一个数据平台的出现,不仅可以承担数据分析的压力,同样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数据处理的性能,基于数据平台实现更丰富的功能需求。二、数据平台的建设有哪些方案可以选择如果一句话回答的话,那就是:太多了,但确实有非常多的方案可供选择,我懂的少,肯定是无法一一介绍,所以就分成了下面几类,相信也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部分企业的需求了。1.常规数据仓库:概念不说了,既然是做数据这一行的,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不清楚的可以百度。它的重点在于数据整合,同时也是对业务逻辑的一个梳理。虽然它也可以打包成ssas(多维数据集)那种cube(多维数据库)一类的东西来提升数据的读取性能,但是数据仓库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公司的业务问题,而不仅仅是性能问题。这一点后面会详细介绍。优点优点:方案成熟,关于数据仓库的架构,不管是Inmon架构还是Kimball架构,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相信能将这两种架构落地的人也不少。实施简单,涉及的技术层面主要是仓库的建模以及etl的处理,很多软件公司具备数据仓库的实施能力,实施难度的大小更多的取决于业务逻辑的复杂程度,而并非技术上的实现。灵活性强,说这句话要有对应场景的,数据仓库的建设是透明的,如果需要,可以对仓库的模型、etl逻辑进行修改,来满足变更的需求。同时对于上层的分析而言,通过sql或者mdx对仓库数据的分析处理具备极强的灵活性。缺点:“实施周期长”,注意,我加了引号,对应下面的敏捷型数据集市,而且这点是相对的,实施周期的长与短要取决于业务逻辑的复杂性,时间是花在了业务逻辑的梳理,并非技术上的瓶颈。关于这点,后面会详细介绍。数据的处理能力有限,这个有限,也是相对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它肯定不行,非关系型数据的处理它也不行,但是TB以下级别的数据,还是搞得定的(也取决于所采用的数据库系统),这个量级的数据,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数据,还是很难超过这个级别的。2.商业敏捷型数据集市:底层的数据产品与分析层绑定,使得应用层可以直接对底层数据产品中的数据进行拖拽式分析。这一类产品的出现,其初衷是为了对业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快速的整合,实现敏捷建模,并且大幅提升数据的处理速度。目前来看,这些产品都达到了以上的目的。但它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优点:部署简单,敏捷开发,这也是这类产品最大的优点,和数据仓库相比,实施周期要短的多。实际上它也没什么严格的实施的概念,因为这类产品只是针对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局部的关联,只考虑眼前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迭代的能力更强些。与上层的分析工具结合较好,上层的分析工具接入这类数据产品后,可直接实现数据的图形化展示和olap分析。对数据处理性能的提高,这类产品都对数据的分析性能做了处理,虽然方式不尽相同,有内存映射文件存储的,也有分布式架构、列数据存储的。但无疑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性能。缺点:首先,它是要收费的。无法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这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解决业务问题。这类工具中自带简单的etl功能,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整合,而如果考虑到历史数据,考虑到整体的数据之间的逻辑和关系,它一定是解决不了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某个表中,有两个字段,一个要保留历史数据,一个要更新历史数据,要怎样实现自动处理。有一个观念是需要清楚的,不能指望一款工具来解决业务问题。这种数据产品仅仅是对当前的业务数据进行简单的整合,第一,数据是局部的,第二,时间是当前的(其涵带的增量更新或者全量更新,是无法应对复杂的逻辑的,相信熟悉etl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复杂)。当然,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可能需求只是对当前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那么这类产品就够了。灵活性低,这个也是没法避免的,越是操作简单的工具,他的灵活性肯定受限,因为封装住了,产品是不透明的,常规的需求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遇到复杂的,发现对他内部不了解,你也没法修改,只有寻求厂商解决的份。从我的角度看,它是很难成为公司的数据中心的。3.MPP(大规模并行处理)架构的数据产品,以greenplum为例传统的主机计算模式在海量数据面前,显得弱鸡。造价非常昂贵,同时技术上也无法满足高性能的计算,smp架构难于扩展,在独立主机的cpu计算和io吞吐上,都没办法满足海量数据计算的需求。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管是后面的MapReduce计算框架还是MPP计算框架,都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greenplumgreenplum的数据库引擎是基于postgresql的,并且通过Interconnnect连接实现了对同一个集群中多个postgresql实例的高效协同和并行计算。同时,基于同时,基于greenplum的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实现两个层面的处理,显而易见的一个是对数据处理性能的处理,greenplum数据库宣称支持50PB级海量数据的处理,对目前greenplum实际应用情况的了解,100TB级左右的数据,是非常轻松的。另一个是数据仓库可以搭建在greenplum中,这一层面上也是对业务逻辑的梳理,对公司业务数据的整合。优点:海量数据的支持,大量成熟的应用案例,所以我想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扩展性,据说可线性扩展到10000个节点,并且每增加一个节点,查询、加载性能都成线性增长。易用性,不需要复杂的调优需求,并行处理由系统自动完成。依然是sql作为交语言,简单、灵活、强大。高级功能,greenplum还研发了很多高级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例如外部表,还有Primary/Mirror镜像保护机制,行/列混合存储等。稳定性,greenplum原本作为一个纯商业数据产品,具有很长的历史,其稳定性相比于其他产品以及敏捷性数据集市是更加有保障的。greenplum有非常多的应用案例,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华为等都建立了基于greenplum的数据平台。其稳定性是可以从侧面验证的。缺点:本身来说,它的定位在olap领域,不擅长oltp交易系统。当然我们搭建公司的数据中心也不会是用来做交易系统的。成本,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硬件成本,greenplum有其推荐的硬件规格,对内存、网卡都有要求。当然,在硬件选型上,需要达到一个平衡,要在性能、容量、成本等多方面考虑,毕竟不能一味的追求性能,把采购部门吓到吧。另一个是实施成本,这里主要是人了,基本的是greenplum的安装配置,再到greenplum中数据仓库的构建,都需要人和时间。技术门槛,这里是相对于上一个敏捷型数据集市的,greenplum的门槛肯定是要高一点了。4.hadoop分布式系统架构关于hadoop,已经火的要爆炸了,greenplum的开源跟它也是脱不了关系的。有着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效性、高容错性的口碑。在互联网领域有非常广泛的运用,雅虎、facebook、百度、淘宝、京东等。hadoop生态体系非常庞大,各公司基于hadoop所实现的也不仅限于数据平台,也包括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实时系统等。当企业数据规模达到一定的量级,我想hadoop是各大企业的首选方案,到达这样一个层次的时候,我想企业所要解决的也不仅是性能问题,还会包括时效问题、更复杂的分析挖掘功能的实现等。非常典型的实时计算体系也与hadoop这一生态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些年来hadoop的易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sql-on-hadoop技术大量涌现,包括hive、impala、spark-sql等。尽管其处理方式不同,但普遍相比于原始基于文件的Mapreduce,不管是性能还是易用性,都是有所提高的。也因此对mpp产品的市场产生了压力。对于企业构建数据平台来说,对于企业构建数据平台来说,hadoop的优势与劣势非常明显:它的大数据的处理能力、高可靠性、高容错性、开源性以及低成本(为什么说低成本,要处理同样规模的数据,换一个其他方案试试)。缺点也就是他的体系的复杂,技术门槛较高(能搞定hadoop的公司规模一般都不小了)。关于hadoop的优缺点对于公司的数据平台选型来说,影响已经不大了。需要上hadoop的时候,也没什么其它的方案好选择(要么太贵,要么不行),没到达这个数据量的时候,也没人愿意碰这东西。总之,不要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三、方案很多,企业要怎样选择呢环境太复杂,但是我想至少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吧。1.目的:什么样的目的?就是文中开始部分的三种情况吧,或者是其中几个的组合。当然,要明确数据平台的建设目的,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初衷与讨论后确认的目标或许是不一致的。公司要搭建一个数据平台的初衷可能很简单,只是为了减轻业务系统的压力,将数据拉出来后再分析,如果目的真的就这么单纯,还真的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如果是独立系统的话,直接将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复制出来一份就好了;如果是多系统,选型敏捷型的商业数据产品也够了,快速建模,直接用工具进去就能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与olap分析。但是,既然已经决定要将数据平台独立出来了,就不再多考虑一点吗?多个系统的数据,不趁机梳理整合一下?当前只有分析业务数据的需求,以后会不会考虑到历史数据呢?这种敏捷的方案能够支撑明年、后年的需求吗?任何公司要搭建数据平台,任何公司要搭建数据平台,都不是一件小事,多花一两个月实施你可能觉得累,多花一周两周的时间,认真的思考一下总可以的吧。雷军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些地方,些地方,是hadoop缺少的能力,集算器在hadoop里定位为计算引擎,能接不同的组件,提供高性能的计算。四、关于方案选型时可能会出现的误区忽略业务的复杂性,要用工具来解决或者是绕开业务的逻辑。这个是我最近遇到过的,客户要做报表平台,有三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需要整合。但是急于变现,不想搭建传统的数据仓库,所以从敏捷型的bi工具中选型。工具厂商对自己数据产品的描述,一般着重于他的快速实施、性能的优化、以及自带的基本etl功能。这样容易给客户造成误区,就是通过这一产品可快速搭建出一个公司级别的数据中心,满足于顶层对数据的需求。然而在后期突然意识到,工具所解决的,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简化了工具的使用的复杂性,把etl和数据集市封装在一起,并且提高了数据的性能,但是并没有从业务层面上实现数据的建模,很多细节问题无法处理。虽然敏捷开发非常诱人,如果业务系统简单,或者只需要分析当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