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_第1页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_第2页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_第3页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_第4页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2007年10月15日举行的党的十七大又再次将关注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才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基础工程,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做到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改变农业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构和效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业一直向城市净输出发展要素和资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从而导致了农业投入长期偏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拉大等问题。当前,我省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通过积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不断拓宽和延伸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使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有业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扶持下,2005年辽宁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是装备数量不断增长。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1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89.3亿元,机具配套比达到1:1.22;二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机耕面积达3015千公顷,机耕水平达74.5%,机播面积达1838千公顷,机播水平达52.2%,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70千公顷,机械收获水平达到11.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三是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各类农机人员67.8万人,已建成县级以上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45个,农机化研究所6个,农机学校65个,农机推广站56个,农机监理所103个,农机维修网点7090个,农机供油点656个,农机供销点2250个;四是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加。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75.3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62.8亿元,占总收入的83.4%。然而,目前我省的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农机化投入不足。农机化投入增长幅度不大,农机购置补贴远远满足不了农民需要,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②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小型机具多,大中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产中机具多,产前和产后机械少;质次价高的机具多,科技含量高的机具少;靠补贴购买的多,农民自主买的少;③农机服务功能不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设施落后、经费不足使其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局面。(三)粮食生产形势喜人,但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驱动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都自觉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使得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78万亩,总产量达到1745.8万吨,平均每亩单产为381公斤,总产量水平位列全国前12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优质良种推广面积2137万亩,其中水稻837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3%,专用玉米100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0%,高油大豆300万亩,占大豆面积的80%。全省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良种补贴面积1141.54万亩,其中,水稻911.54万亩、玉米150万亩、大豆80万亩。全省高油大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生产主导品种突出,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得到发展。优质水稻超过10万亩的品种种植面积达到692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5%。优质专用玉米超过40万亩的品种种植面积达1408万亩,占总面积的57%。高油大豆辽豆11、铁丰31、开育12等种植面积300万亩,占总面积的80.6%。应该说,粮食生产的喜人形势,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粮食安全问题,还要充分看到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还有很多,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生产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很突出。(四)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市场竞争力仍需加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截止200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79个,比上年增长13.2%;完成销售收入10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纯利润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出口创汇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龙头企业带动农民310万户,比上年增长8.8%;农业产业化链条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5%。全省包括在建、拟建和新建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408个,投资额3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和13.3%。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一方面龙头企业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和质量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不能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缺乏通过提高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开拓市场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缺乏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等手段来增强企业资本实力。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未来阶段辽宁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进入“十一五”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新阶段,辽宁省更是要下大力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科学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合理布局。(一)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要在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继续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扶持,协调各个部门工作,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采取生产补贴、发展专项、综合开发、贴息贷款等多种投资方式对现代农业生产实施支援与补助;三是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粮食产区的抗灾、抗旱能力,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二)进一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坚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高效产业技术及物化技术的开发和转化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二是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充分利用各行为主体的特色与优势,发挥他们各自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有利优势。省级、地市级农业科学院、相关领域其它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逐步建成地方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基地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充分发挥其农业知识传播、农业知识转移和农业知识应用并重的功能。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包括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当中。(三)逐步强化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必须要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通过在农村广泛实施阳光培训、科技入户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合理布局。要重点建设优质粮、设施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和油料、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林产品五大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辽西地区应以发展林草畜牧业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