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_第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10、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一、作家作品简介:柳宗元: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2、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3、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尤为后世所称颂。其中以《永州八记》最著名,本文为《永州八记》之首。4、《柳河东集》。二、课文翻译:自从我成为罪人,住在此州(永州),常常感到惊恐不安。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走走,随便地转转。每天和朋友们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流尽头。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和奇异的山石,再远也要去;到了以后就用手拨开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一睡着就做梦,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去;自以为凡是此州中所有奇姿异态的山水,都被我欣赏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面的亭子里,望见西山,才指点着称道它的奇异。于是就让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掉荒芜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我攀援着登上西山,两脚伸开象簸箕一样坐在地上眺望四周。眼前几个州的土地,全在自己的坐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势,有的山峰高耸,有的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小洞穴。看上去近在尺寸的距离,实际却有千里之遥,各种景物聚拢收缩在一起,层层叠叠,都无法躲开我的视线而隐藏;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山水与高天连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我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跟小土丘不属于同一类。我神思悠悠地与浩然之气融为一体,而找不到它的边际;我心旷神怡地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倒满酒,身心松驰地醉倒了。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昏暗的暮色,从远处而来,一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还不想回去,心神凝定虚静,形体仿佛已消散,与万物暗暗化合在一起。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从前没有过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这一年,是元和四年。三、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追述作者谪居永州后、发现西山前,游览永州山水的情景,并表达自己郁闷不得解脱的心情。[作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为朝廷却反而获罪被贬,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意义上“始得”二字表达了作者是第一次游西山,并且因西山景物特异而精神感悟——是西山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让作者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该如此挺拔峭立;西山“不与培娄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正是西山让作者找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二是在结构上“始得”二字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它在文中或明或暗、时正时反地点题,使全文行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文章写西山的高峻,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受?答: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以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来烘托西山的非凡气势。作者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A、“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在西山之颠,看周围的几个州县,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历历在目;C、“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体的色彩、形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从侧面烘托了西山高峻挺拔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高高的山峰仿佛分割了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远眺,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相比之下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文章开篇不切入正题,却先写游西山之前游众山的情景,这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这采用的是铺垫手法。它对发现和宴游西山起到对比衬托作用。文章写西山的高大特立有何象征意义?答:象征着作者在革新失败、贬官永州后仍“不与培塿为类”——绝不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的卓立独行的品格。作者为什么把西山之游视为自己真正游览的开始?答:因为作者想借“游山玩水”来摆脱心理压力,但是,西山之前所有永州郊外的山水都没有让他卸下精神枷锁;只有到了西山之游,不仅使作者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异之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感悟,从而对自己革新失败贬官永州的苦闷真正有所解脱。因此他把西山之游视为自己真正游览的开始。领会作者得出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的过程。作者在表达对永州山水感到索然无味之后,重点突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欣喜和感悟(欣喜源于人山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即为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赋予了西山以生命和魂魄。(总说:特点和作用)西山横空出世,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使作者第一次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分说:对作者启发)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不能与打击诬蔑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另外,西山对作者找回自我,认识自我,给了一个明确无误的昭示。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一再提醒“始得”二字的深刻含义。所以作者在第二层次后半部分进而渲染了在“始得”之后,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辩析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作用。日与其徒上高山………其:代词,代作者自己。译为“我的”。(二)段落分析(阅读下段文字并回答问题)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eq\o\ac(○,1)划分本段层次,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攀援而登……..衽席之下”概写初登上西山所见景色。第二层“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写登上西山后所见的众山之景。第三层:“萦青缭白……..西望如一”,写登上西山后的远望之景。第四层:“然后知……..为类”写西山之特异给作者的感受。eq\o\ac(○,2)这段描写突出了西山的什么特点?高大。eq\o\ac(○,3)作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