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_第1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_第2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_第3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_第4页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摘要:当前,全国各地发展速度普遍加快,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已经形成。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和区域竞争,安徽省要奋力崛起,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经济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国际竞争国内化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都市圈主导发展的阶段,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安徽同长三角地区一衣带水,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因此,全面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转换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我省“东向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对我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关键词:长三角可行性产业梯度系数极化效应扩散效应Abstract:Atpresent,variouspartsofthecountryacceleratedthepaceofdevelopment;anewround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rendhasbeenformed.Facedwith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inindustriesandregions,Anhuistrugglingtorise,wemustfurtheracceleratedevelopm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economictheoryandpracticefullydemonstratethattheeconomiccirclehasbecomeaboutacountryoraregionandtheleadingforcesineconomicdevelopment.Atpres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obvious,therapi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havealsoenteredtheMetropolis-developmentstage,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circlehasbeentherapidriseofChina'sfirstbigeconomiccircleandtheworld'ssixthlargestmetropolitancircles,asChinaWorldeconomicconvergenceplatformdirectly.Anhui,withanarrowstripofwaterintheYangtzeRiverDelta,andgeopoliticallocationandresourceadvantages,butbecauseofvariousreasonssuchadvantageshavenotbeenbroughtintofullplay.Anhui,with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inthegapwidening.Therefore,thefullintegrationintotheYangtzeRiverDelta,YangtzeRiverDeltaundertakethetransferofindustries,theindustrialdivisionoflaborparticipationintheYangtzeRiverDelta,theuseofitscomparativeadvantagesintocompetitiveadvantagesandistheonlywaytoAnhuispeedingup.Inthispaper,intheprovince"developmenttotheEast"intermsofbackground,thefocusofourprovinceinto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circlethefeasibilityanalysis.Keywords:YangtzeRiverDelta;Feasibility;Industrygradientcoefficient;PolarizationEffect;Diffusioneffect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长三角近邻的安徽省,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1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背景介绍1.1安徽省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表一安徽省与长三角省份2023—2023年GDP比较(单位:亿)年省份份安徽江苏上海浙江20233973.2012451.816250.819200.0020234812.7015512.407450.2711243.0020235375.8018272.129143.9513365.0020236184.7321548.3610296.9715742.5120237345.7025560.1012023.1618638.40从上表可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经济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2023年到2023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而且2023年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2.2%。安徽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2023年到2023年GDP的增长了84.9%,但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处在东西部交汇尴尬位置的安徽人感到不能再这样等待和反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体制机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实现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为苏浙沪大工业配套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策略。1.2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消费市场,具备成熟的服务体系,长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2023年,长三角16城市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2%,而这个成就是三长角16城市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来的。长三角经济圈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以后,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极。1.3安徽与长三角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安徽与苏浙两省紧邻,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华东经济区,有着长期交往的传统,近年来双方的相互交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安徽号称“吴头楚尾”,连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于中国地方的“吴语”体系;33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特别是当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2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2.1融入长三角是区域分工合理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快,种类比较齐全,经济产值很高。但它们面临着厂地紧缺、劳动力资源匮乏、环保压力、原材料供应及销售网络组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发展。而安徽省的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较慢,但安徽省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交通便利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可以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共同构建互动发展机制和新兴产业链,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共建工业走廊,把安徽省建成长三角城市支柱产业合作延伸基地。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不少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在长三角地区属于夕阳行业的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安徽和其它中西部地区来说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安徽积极引进这些行业,不仅可以提高安徽的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力,还可以充分吸收安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之,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对安徽有利,对长三角也有利,双方因互利而互动,前途非常广阔。2.2融入长三角是安徽经济内源性动力不足和经济开放度低的客观要求各地区与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源的现代化,一种是外源的现代化。安徽本地资金缺乏,内部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安徽虽然是教育大省,各类教育机构众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由于经济不发达、体制落后等原因,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内源性动力不足的现状。安徽融入长三角,特别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可积极利用长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提升安徽的产业结构水平,加快安徽的经济发展,增强安徽经济的内源性动力。同时安徽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安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投资区域和结构仍不平衡,外开放度仍偏低,外资经济虽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对整体经济贡献仍不突出。这种外向型经济对安徽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融入长三角,传承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正是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2.3融入长三角是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关系的客观要求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经济圈之一,是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聚集了江、浙、沪三省市的“精英”城市,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有1个直辖市,3个副省级市。仅2023年长三角城市就实现GDP突破4.7万亿元。安徽省与其一衣带水,实施“东向战略”,首先就要求我们融入长三角大市场,成为其一员。市场是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一只“无形的手”,市场培育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与长三角地缘相邻、人缘相亲、产业相融、文化相通的有利条件,摈弃地方保护主义,降低门槛,把我们的市场链接上长三角大市场。在市场共建上,加快发展统一的商品市场和物流业,致力于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区域性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2.4融入长三角是避免经济发展边缘化风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在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模式下,各地与外部的经济合作、商品贸易等更容易在两省一市内部发生。同时,长三角省市凭借优越的条件,对资本、技术区带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了强大的“磁场”,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地。如果安徽不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就有可能成为一体化区域之外的边缘地,导致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地位在不断加强,作为长三角的重要腹地,安徽在生产要素、基础产业等方面和长三角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融入长三角,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合作,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多得的条件。2.5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是安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竞争。长三角地区自古人才辈出,当今更是才俊汇聚之地。由于待遇优厚,发展宽松,大批中西部人才为其招纳,“孔雀东南飞”。该地区高等院校林立,强势企业众多,人才资源充足。落后地区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只有积极地融入都市圈,对接长三角,通过灵活的政策引进人才,才能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3.1资源优势的吸引作用安徽作为发展中地区,具有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天然区位优势,在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上与长三角相比也具有绝对优势。安徽省境内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目前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基础仍旧是制造业,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两个地区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殆尽,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国家的出口政策也出现了大的调整,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下调甚至取消,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和玩具等多种产品列入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濒临破产和倒闭。加快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迫在眉睫。而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幅员辽阔,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的吸引,再加上我省与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上的关联,融入长三角,是解决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出路,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3.2安徽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安徽要实施东向发展,交通东连、投资东引、产业东接是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的对接又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提。安徽省位于我国陆,水,空交通网络中心和枢纽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全省铁路正线长3052公里,铁路密度居华东地区之首.全省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65807公里,其中国道2835公里,高速公路866公里.以长江,淮河为主干,通航里程6737公里.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1个,100万吨以上港口8个。全省拥有合肥,黄山,安庆,芜湖,蚌埠,阜阳等6个航空港.安徽省民航以合肥为中心,辟有国内国际航线48条。从空间上来说,伴随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断修建和完善,我省现有通往长三角的合宁、合界、连霍公路安徽段等7条高速公路之外,未来5年内,我省将再建包括沿江高速在内的5条连通长三角的高速通道,实现交通对接苏浙沪,为沿海产业、资金、技术大规模流入皖境铺路架桥,随着已开工或即将开工的联结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徽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申者浙皖苏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沪蓉高铁合宁段、京沪高铁、以及纳入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的南京—安庆城际铁路的建设,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安徽和长三角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从合肥同时安徽与长三角经济相融,历史上就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上世纪50年代安徽就得到上海的支持,办起了一批像样的工业企业。要发展安徽经济,如何利用其地缘区位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所以这种区位优势在吸引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3安徽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作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产业存在一定梯度,当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处于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中的成熟阶段时,各种生产要素在扩展效应影响下,受利润的驱使会流动到相对较低梯度地区。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处于整个国家该产业梯度之何层次,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一是创新因子,我们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综合表示;二是市场因子,我们用区位商来综合表示。创新因子反映本质原因,市场因子反映外在原因。产业梯度是产业创新水平和市场占有程度的函数。从产业发展史看,创新水平和市场占有程度彼此都起乘数作用,因此可以将产业梯度系数取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的乘积,即: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高,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是相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若它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梯度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优势产业。我们选取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19个行业的工业数据,分别计算产业梯度系数,计算结果如下:表二2023年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省份产业梯度系数比较产业产业梯度系数安徽上海浙江江苏食品加工业0.76580.68440.42701.0526食品制造业0.66752.57610.48740.6080纺织业0.64780.82456.18653.7254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0.32412.35556.37133.8789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0.30251.13363.23801.047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71955.08411.33160.3310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0.42934.37421.50163.1865医药制造业0.24194.70331.09871.5988化学纤维制造业0.27920.60384.68265.5664橡胶制品业1.61372.11911.79591.9176塑料制品业0.99572.40234.15072.379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67412.50781.68032.0398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0.76096.65450.79722.0326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0.55121.34201.72181.4824金属制品业0.12423.75931.85383.4065普通机械制造业0.99316.28602.87772.51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4734.94531.28100.917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7662.96701.49392.349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12538.62140.34462.3377从表中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这19个行业大部分的产业梯度系数都是大于1的,说明该地区这些产业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将安徽省19个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与之比较,可以看到安徽地区经济本身是比较落后的,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而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各行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这正是安徽省工业发展需要学习的。产业梯度系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在各地区间存在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的规律,通过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地区,重塑转移方的比较优势,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实现产业转移方和吸收方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长三角地区在过去都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有过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该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低的行业可以理解为劣势产业。在长三角地区,诸如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等一批行业均是处于产业梯度下降的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面临大规模产业升级的前提下,这部分产业必然要向外围城市转移。而安徽地区这部分行业发展水平还相对不高,正好能迎合这一转移。而且在加工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等产业上安徽均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承接这批产业转移将会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形成很强的互补性,从而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

3.4长三角地区正从“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阶段转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曾经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而是其中某个中心城市会形成对外部经济效益的吸引和扩散作用,从而形成所谓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还表明,增长极对周围地区发展的推动主要取决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一般来讲,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扩散效应”则会大于“极化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就由于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扩张,并从周遍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而目前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一部分产业资本己经开始向外转移扩张,安徽是承接转移的前沿。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看,必然会发展到将包括安徽在内的更大地区纳入其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长三角省市又处于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长三角一体化提出时间很长但真正启动却是在近几年,其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等正在逐步磨合形成,这为安徽加快与长三角省市进行对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3.5资本流动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加速过程中,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二是高技术资本剩余增加,跨国公司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增加;三是资本流入的技术用途增加,也就是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加快;四是国际资本流通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所减少,更多国际资本正在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是从区域分布上看,国际资本流入亚洲地区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主要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亚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汇集了大量的外商外资投入,而这几年资本的辐射作用正在增强,国内资本市场活跃,高速成长,资本市场吸引游资和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区域经济要一体化,需要有主流的强势资本在这个区域内流动。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023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到位首破千亿关口,达1265.5亿元,同比增长57.9%,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8%。在实际到位的资金中,来自的资金继续保持高比例和高强度,省外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中,浙江、上海、江苏到位资金约510亿元。2023年,在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来自苏浙沪的资金达868.7亿元,占比例达到54.5%。这些数据说明,安徽的一半外来资本是来自苏沪浙的,长三角经济圈资本市场发展的经济辐射正在扩大,安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吸引长三角资本流出的重要目的地。3.6新型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的机遇传统的中国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市场条件发展不成熟,竞争多而合作少。目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合作关系,专业性合作经济关系向企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目前,省内乃至国内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位或企业所能承担的,长三角地区目前仍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些地区的企业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周边的地区,而我省矿产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富余,正是与其合作的基础。长三角经济圈也需要寻求更多的战略联盟关系,这正是我们的机遇。安徽融入长三角,首先可以积极借助长三角这个重要平台来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企业的落户。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很高,是外商进军内地的桥梁和跳板,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聚散地,安徽位于“上海边上,黄山脚下”,可以“借台亮相”,招商引资,形成本省企业、长三角企业、外资企业三者相合作的新形式;其次我省可以优先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来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水平,消化安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利用长三角地区日渐强化的科技服务功能、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较强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技术资本、资源资本及与区位优势相衔接的合作模式。4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定位4.1努力成为产业转移的“接替站”目前,长三角省区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已属全国领先水平,第三产业正逐渐和第二产业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第二产业中,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不断提高,而安徽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又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才和技术短缺。与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协作更为紧密,借助这些省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发挥我省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不仅可以更多地承接一些传统产业的转移,还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合作,使安徽与这些省区的产业在更高层次形成互动和互补,使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更大规模地进入安徽。

4.2努力成为农副产品的“供应站”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越来越重视,前安徽省省委书记郭金龙明确指示“要做大做强安徽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我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长三角地区虽然具备商品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优势,但土地资源总量相当有限,农业资源不多,市区土地负载量极其沉重,郊县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安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能够为这些地区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通过实现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建设一批潜质优良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生产基地。4.3努力成为廉价劳动力的“输送站”目前,长三角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十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成本也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向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大规模的转移。2023年安徽人口为6593万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达1300万,安徽省正是要利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地缘优势,为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4.4努力成为旅游休闲的“观光站”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市的黄山风景区、池州的九华山、安庆的天柱山、滁州的琅琊山、黄山市的齐云山等5处,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长三角地区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都比较高,安徽一些独具地域特色、蕴含大自然“奇、幽、险、美”和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积淀的景点,无疑会成为他们休闲旅游选择的理想去处,从而带动我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5结束语融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但是不能盲目、过度地依赖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支持与产业转移,而是要借助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并缩小同长三角之间的差距。在融入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强化自身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致谢辞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周荣蓉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周老师曾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周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为我们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参考文献[1].朱先发.安徽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J],2023(4)[2].肖灿夫.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北方经济[J],2023(4)[3].方云梅.东向战略与安徽经济发展,价值工程[J],2023(8)[4].王星闽.“十一五”规划视角下的安徽东向战略,理论建设[J],2023(6)[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一、工程概况忠县白石镇两河片区供水工程建设规模1000m3/d规模水厂一座,水源为红旗水库,经辽阴岩净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后,用配水管道向用户供水。该项目位于白石镇华山村,主要项目有反应沉淀池、重力式无阀滤池、清水池、加氯加药房、管理用房、减压池、配水管、围墙、进场道路及厂区道路、PE100(160、140、125、110、90、75、63、50、40、32)管道约40公里等。主要解决白石镇白花村、关金村、华山村、望岩村、中坪村5个村561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1、建设四方建设单位:忠县水务服务中心设计单位:重庆布泽水利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北京市中冠水利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施工单位:四川山江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二、工期工期:合同工期为:20**年**月**日到20**年**月**日。实际工期20**年**月**日到20**年**月**日。在建设单位的正确部署下,组织措施落实到位,以各行政村为单元,切实做好政策处理,组织平行流水施工,使得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按时完成了本工程的施工任务。三、主要施工方法一、PE100管施工施工准备(1)施工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对图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业主、监理及设计人员联系。熟悉PE100管的一般性能,掌握必须的操作要点。(2)在各项预制加工项目开始前,根据设计施工图编制材料计划,将需要的材料、设备等按规格、型号准备好,运至现场。(3)材料设备要求: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纹、脱皮和明显的痕纹、凹陷,色泽应基本一致。管材的端面应垂直于管材的轴线。管件应完整、无缺损、无变形。到现场的管材、管件等自检合格后并经监理、业主验明材质,核对质保书,规格、型号等,合格后方能入库,并分别作好标识。(4)材料的保存:管件和管材不应长期置于阳光下照射,为避免管子在储运时弯曲,堆放在平整的地方且堆置高度不得超过1.5米,管件逐层堆码。搬运管材和管件时,应小心轻放,避免油污,严禁剧烈撞击,与尖锐触碰和抛、摔、拖。施工现场与材料存放处温差较大时,于安装前将管件和管材在现场放置一定时间,使其温度接近施工现场环境温度。施工条件(1)施工图纸及其他技术文件齐全,进行图纸技术交底,满足施工要求。(2)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材料机具供应等能保证正常施工。(3)施工现场满足管道施工的条件。管道裁剪及连接1、管道的裁剪切割管材须端面垂直于管轴线,切割时使用管剪或管道切割机,必要时用锋利的钢锯,对其断面去除毛边和毛刺。管径较小(De20~De40)时用管剪比较方便,管径较大时用管道切割机或钢锯裁剪管道,在裁剪前应在裁剪的位置画好印记,确保管材端面垂直于管轴线。2、管道的连接(1)同种材质的给水聚丙烯管及管配件之间安装可采用热熔连接或电熔连接,安装应使用专用热熔或热熔工具。暗敷在地坪面内的管道不得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2)管道一般热熔连接,以下介绍热熔连接的步骤:1)接通热熔以电源,到达工作温度指示灯亮后开始操作;2)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细小裂纹和管道的损伤,在操作前,将管材两端各切下4-5厘米,以去掉受损的端口。再擦拭管材与管件的端面保证清洁、干燥、无油;试压及冲洗消毒1、试压所有的安装管网都要排空并进行压力试验。冷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1.6MPa;(1)试验的准备水压试验时间应在热熔管道连接24小时后进行,在管道安装完毕之后而尚未隐封起来之前,要先向管路内通水并排出气体。如果可能的话,要把压力泵按放在系统的最低处。采用能够读出变化值为0.01MPa压力的压力表,压力表要安装在被试管网的最低点。(2)试验增大压力到规定的试验压力值。一小时之后开始试验。在这个时期虽然有压力损失,也不能增大压力。试验压力变化要小于或等于0.05MPa。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小时,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对试压管道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保护措施,但接头部位必须明露。此项试验在各末端开口处用管帽封堵,所有配水器具、水表均不安装。为了能正确地辨别隐蔽管道的真实位置,隐蔽后的管道应在地面用红色油漆标识管道位置,防止在土建和其他工种施工过程中破坏管道。(3)管道通水及冲洗消毒(1)管道通水水压试验全部合格后,在供水设备具备供水条件,减压装置已调至规定的数值,各用户末端的配水器具安装完毕,室内外排水系统和设施均具备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全系统通水试验。其目的在于检验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水压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规定。(2)管道冲洗消毒给水管道系统在验收前应进行通水冲洗。冲洗水流速宜>2m/s,冲洗时应不流死角,每个配水点龙头都应打开,在系统最低点设放水口,直至冲洗出口处排水水质与进水相当为止。管道冲洗完在使用前应采用游离氯浓度为20~30mg/L的水灌满管道进行消毒,含氯水在管中应静置24h以上。管道消毒后,用饮用水冲洗,并经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取样检验,水质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方可交付使用。材料的节约1、管件的合理使用由于PE管配件的价格比较昂贵,在管道安装中尽量减少管配件的使用,尤其是管径较大的干立管更应注意管件的合理使用质量控制措施在施工前,先进行包括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及本工艺规定内容的施工技术交底。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调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施工。设立专职质检员进行过程控制。保管好各类施工机具,特别是要保证热熔焊接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设置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分级控制,每道工序都要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一、沟槽开挖(1)沟槽开挖前工作开槽前要认真调查了解地上地下障碍物,以便开槽时采取妥善加固保护措施,根据业主方提供的地下管线资料和我公司的现场调查,统计出现况地下管线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2)沟槽开挖形式根据设计图中设计管道的规格及埋置深度以及规范要求来确定沟槽开挖的形式。(3)开挖方法a.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槽底预留20cm由人工清底。开挖过程中严禁超挖,以防扰动地基。对于有地下障碍物的地段由人工开挖,严禁破坏。b.沟槽开挖尽量按先深后浅顺序进行,以利排水。c.挖槽土方处置,按现场暂存、场外暂存、外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开槽土方凡适宜回填的土选择妥善位置进行堆放,但不得覆盖测量等标注,均暂存于现场用于沟槽回填。回填土施工前制定合理土方调配计划,作好土方平衡少土方外运及现场土方调运。d.开槽后及时约请各有关人员验槽,槽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如遇槽底土基不符合设计要求,及时与设计、监理单位及地勘部门联系,共同研究基底处理措施,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二、下管在沟槽检底后,经核对管节、管件位置无误后立即下管。下管时注意承口方向保持与管道安装方向一致,同时在各接口处掏挖工作坑,工作坑大小为方便管道撞口安装为宜。七、检查第一节管与第二节管安装要准确,管子承口朝来水方向。安完第一节管后,用钢丝绳和手板葫芦将它锁住,以防止脱口。安装后,检查插口推入承口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用探尺插入承插口间隙中检查胶圈位置是否正确,并检查胶圈是否撞匀。八、安装注意事项(1)管子需要截短时,插口端加工成坡口形状,割管必须用球墨铸铁管专用切割机,严禁采用气焊。(2)上胶圈之前注意,不能把润滑剂刷在承口内表面,不然会导致接口失败。十、沟槽回填(1)水压试验前,除接口处管道回填至管顶50cm以上(2)管道两侧回填高差不超过20cm。(3)回填分层进行。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用木夯夯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20cm;管顶以上50cm至地面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每层虚铺厚度20-25cm;应做到夯夯相连,一夯压半夯。(4)分段回填时,相邻两段接茬呈阶梯形。(5)回填土不得有石块、房渣土等不能夯实的土质。十一、水压试验(1)进行水压实验应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对后背、支墩、接口、排气阀等都应规定专人负责检查,并明确规定发现问题时的联络信号。(2)管道接口完成后,用短管甲、短管乙及盲板将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