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填写参考范例_第1页
开题报告填写参考范例_第2页
开题报告填写参考范例_第3页
开题报告填写参考范例_第4页
开题报告填写参考范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财经大学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审表姓名系另U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入学日期2006年12月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填表日期:2008年5月20日论文题目选题报告日期|2008.5.20选题报告内容提要(必须附选题报告全文)一、课题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1、本课题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国外较完善的养老金会计体系,借鉴国外企业年金会计的成熟经验,对我国企业年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我国如何构建企业年金会计体系,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建立及其相关会计处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全球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对养老金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在养老金会计处理上,西方国家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居于世界首位。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差别较大,如何既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较为完整的养老金会计体系,成为目前养老金会计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积累的方式,主要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形成;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由企业或行业组织自愿建立,由企业单位缴费或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形成,其目的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职工对所获得的收入在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自主安排,包括储蓄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两种方式。企业年金会计的目的在于对企业年金的筹集、运营和发放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和监督。研究并实行企业年金会计,可以比较清晰的反映出企业年金业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与企业年金相关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的会计核反映和监督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确保职工利益。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会计在新准则中仅规范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没有考虑企业年金的筹集方面,同时在基金的核算过程当中,仅规范了设定提存计划的企业年金基金模式,而没有涉及设定受益计划的企业年金模式,与西方国家年金会计核算尚有较大差距,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尚处于逐步探索和完善阶段。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处理也很混乱,有的记入当期费用,还有的直接冲减福利基金,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对这样一种全新的会计实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特点的会计制度,来满足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要求。3、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西方国家对于养老金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准则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国际上对于养老金会计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主要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颁布了第3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35-《确定受益制计划的会计与报告》),首次将养老金计划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该准则规定了养老金计划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和报告。随后颁布的SFAS36一《养老金信息的披露》,要求披露在SFAS35下计量的累计福利,并将该金额分为既定福利和非既定福利两部分。1985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SFAS87—《雇主对养老金会计处理》和SFAS88-《雇主对确定受益制计划的结算、缩减和终止福利的会计处理》。SFAS87对以前发布的准则与法规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逻辑严密的企业养老金会计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构成了当今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惯例。SFAS88对确定受益制计划发生结算、缩减和终止福利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作了规定。1998年,FASB颁布了SFAS132—《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的披露》,修正了SFAS87和SFAS88中关于养老金信息的披露要求,使其在合理的程度上标准化,并要求披露关于福利债务和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相关信息。目前,SFAS87、88、132共同构成了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规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两次修订,形成了新的--IAS19《雇员福利》,它不仅包括养老金会计的核算,而且还包括受雇期满后其他福利的会计核算。同时,IASC还颁布了IAS26—《养老金计划的会计处理和报告》,规范以养老金计划为主体的会计处理与报告。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出现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年金的研究也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研究集中在对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经验介绍。其中的主要代表有:杨燕绥(2003)对国外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阶段以及国外有代表性的企业年金制度分别进行了介绍。林毓铭等人(2003)对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改革、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朱康萍(2004)将中国的企业的情况与国际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提出相关会计核算的设想。邱静(2006)将西方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为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提供了启示。有关企业年金会计处理的理论方面,季晓东(2004)认为,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郭荟(2005)分别从企业年金的概念、分类、性质、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的报告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养老金性质的问题上,学者多肯定劳动报酬观;在养老金会计主体的问题上,徐珊(2006)认为应包括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而钱健(2002)则坚持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张晓莉、李骏英(2006)认为企业年金基金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不仅包括企业交费之后要进行核算的会计主体,还包括年金筹集和交费环节需要核算的会计主体。在养老金信息的披露上,刘爱东(2002)等认为应将预付养老金费用与应付养老金负债合并为应付养老金一个账户反映。贾丽、贾博(2005)认为,目前,在企业缺乏自愿披露动机的情况下,强制披露企业年金信息已成为企业年金实践的现实要求。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处理方面,韩冬芳(2005)阐述了企业年金提取的会计理、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会计处理、企业年金计划在终止、缩减、清偿的会计处理以及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对于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究竟采取缴费确定型(DC)计划还是待遇确定型(DB),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王延中(2007)主张采取DC计划,庹国柱、朱俊生(2007)等人则主张采取DB计划。罗亚琳(2005)认为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看,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应该实行DC计划,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实行带有混合色彩的DB年金计划。模式探讨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无论实行哪种模式,都需要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尤其是尽快出台全国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加强对年金计划运行的监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该准则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使企业年金会计规范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国内外文献综述表明,从目前情况来看,西方国家及组织制定关于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比较成熟和完善,值得我国研究、学习和借鉴。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研究尚浅,处于起步阶段。二、本课题研究进程计划安排(1)2007年12月-2008年1月:论文选题、搜集资料(2)2008年1月:向导师请教,初步拟定论文题目(3)2008年2-4月:分类汇总资料、准备开题报告、初步撰写开题报告草稿(4)2008年4-5月:拟“开题报告书”,初稿交导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开题报告(5)2008年6月:提交“开题报告书”(6)2008年7-8月:撰写论文、提交初稿交导师审阅、指导(7)2008年9-10月:与导师交流、听取建议、修改论文初稿(8)2008年10-11月:修改论文,交审(9)2008年12月:做最后完善,提交论文定稿三、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此处写论文目录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在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年金会计问题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以定性分析为主,并采用资料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每一论点的阐述尽可能做到既严密又有逻辑性。四、本文的创新之处系统回顾了国内外企业年金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各国企业年金会计规范的形成过程,比较了国内外企业年金会计规范,并运用和融合了最新的会计准则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我国养老金基金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新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中随机选择的部分样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五、参考文献一、外文文献DimitrosC.Ghicas,DeterminantsofActuarialCostMethodChargesforPensicAccountingandFunding,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990GraharmWard,PracticalThoughtsOnPensionCosts,AccountancyMarch,March1990TimV.Eaton,JohnR.Nofsinger,Theeffectoffinancialconstraintsandpoliticalpressureonthemanagementofpublicpensionplans,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3(2004)SharonSilkeCarty,GMplanreducesretirementbenefitsforsalariedworkers,UAStoday,03/08/2006.SchoeffJr.Mark,PensionbenefitguarantyCorp.,WorkforeManagement,3/13/2006.GrahamWard,MorePracticalThoughtsOnPensionCosts,Accountancy,Sep.1990.DavidMeleighPensioncostssomePracticalAdvice,Accountancy,August1992EstelleJames,HowCanChinaSolveitsOldAgeSecurityProblem?TheInteractionBetweenPension,SOEandFinancialMarketReform,Vol.1,No.1,2002WaltWoerheide,TheimpactofthePensionFundonthedecisiontoworkonemoreyear,FinancialServicesReview9(2000)二、中文著作王世定、李海军主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l一137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亨利.I.沃尔克等,《会计理论》,(美),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威廉姆.R.司可脱(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郭琳,《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变迁中的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杨子兰,《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李连友,《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祁新娥,《中国企业年金财务问题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杨燕绥编著,《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余恕莲,《高级财务会计》(第一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保监会编著,《养老保险国别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杨老金,邹照洪,《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管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刘云龙、傅安平,《企业年金: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刘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王晓军,《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吴寿建,养老金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张莉,企业年金会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6三、中文期刊张晓莉、李骏英,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年金会计的探讨,《财会研究》,2006.8陈静,关于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商业研究》,2006.20张玉忠、孙德轩,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财务与审计》,2006.10郑秉文、齐传君,美国企业年金“三驾马车”监管体制的运行与协调,《辽宁大学学报》,2008.2郭泽生,浅谈我国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现代会计》,2007.4尹一青,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会计之友》,2008.2苟新蓉,张孝友,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思考,《商业会计》,2008.12007中国企业年金关键词,《上海国资》,2008.3陈静,关于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商业研究》,2006.20贺琼华,对职工薪酬和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财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