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1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2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3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语文发言的人少想到的…近几年,我一直担任高段的语文教学,每每看到低段的语文课堂小手如林的场面,我总是既羡慕又揪心。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主动举手的人越来越少,上课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而且看来看去不就是这么几个人。即便是上公开课,我每次也是在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出一些刺激性的玩意儿,或举行一些小竞赛、或设置一些小奖励或者一些小惩罚来促进学生回答问题。对此,我曾无数次的反思。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想想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定不会超出同学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同学们完全有可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对此现象我也经常跟同事们交流、探讨,似乎都存在此类问题。可能就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吧!但我知道学生不举手回答并非意味着他们没有思考,并非意味着他们头脑中就没有答案!不管怎样,分析学生的心态,反思我们的教学,应该能较好地缓解这种现象。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来,我更加关注这一现象了,不但关注语文课,也常常询问数学、英语老师,感觉语文课的情况与他们还是有点儿不同,可能是语文的问题更复杂,更难以理解。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最明显的大概有这么几类学生:第一类学生,善于自主思考问题。这种学生是勇敢的,是自信的。即使,他的回答不是每次都精彩,他的答案不是每次都正确,但是,他每次都能积极大胆地发言。他的善思和勇气不仅给他的成长会带来有效的促进,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促动。许多同学会因此羡慕不已。第二类学生坐在那儿观望。太过容易的问题,不屑于举手回答;太过艰深的问题,不敢举手回答。他们害怕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就算想到了什么,也宁可等着其他同学先回答,然后在心里默默地校对。如果其他同学因为回答错了而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那他就更加会在心里暗暗庆幸:幸亏我刚才没举手回答!这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第三类学生是什么也不干。对任何人的发言都无动于衷,似乎跟自己无关。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几类情况,我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觉得学生之所以不肯举手,大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不自信。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就心想“X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么简单吧,有些同学刚刚看到问题就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得对?”二、太自尊。有些同学的自尊心又强又脆弱,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们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1

三、不必要。很多同学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会标准,反正老师是要给我们讲标准答案的,我何必费那个劲,绕那个湾子呢?直接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岂不是更好?”其实这也不能怪学生,前两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典型是受了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爱面子移默化影响。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受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过分依赖和自主思考的懒惰。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最终的结果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言呢?方法肯定是有的,因为每次我听特级教师或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我就感觉举手的人特别多,气氛特别热烈。当然,并不是我们上的课每次都少,小手如林的场面偶尔也是有的。在座的老师肯定也有一些好的方法、建议,呆会儿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共享。对此我也翻阅了一些书,寻求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一本书上我看到了一个新名词——头脑风暴,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大声地说出来,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交流方式方法,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但只要有意识地去启发,去培养,那也只是一道坎,迈过去就一切顺利了。当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气氛,在那样的气氛里,由不得学生不去思考,不想说出来。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有话想说了。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我们这次的习作训练是“春游——”,又正好赶上学校组织春游。学生一听春游,甭提有多开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提出一点要求,他们也非常乐意接受,我要求他们在春游时,带上一个小本子,分三栏进行记载。一、我游览的景点。二、在这一景点所看到的景物。三、我的感受。回来以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这次春游的线索及看到的景物和感受时,学生随即拿出小本子,踊跃地发表了。而且想说的话很多。一些原先从不敢发言的学生,这次也很积极。看来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就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多鼓励,也能促使学生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2

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我想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多注意启发,多反问,不包办代替,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这样效果肯定会好一些。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退缩了,总想依赖别人。如果老师多鼓鼓劲等待片刻生仔细一分析能就想出来了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我们要告诉学生凡是学生都要善于提问题,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教师妙用非智力因素,也能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不论用什么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好。因为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身的对错与否,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如果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积极意义上的“自我肯定”与“自我纠正”能够始终贯穿,那么,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见”、“遇到挫折时的心态”、“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其中关键是如何将学生、文本、教师融合为一体,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教师的智慧也许来自技巧,也许来自机智,也许来自灵感,也许来自艺术,或者是来自于爱。这些说法都有他的道理。我觉得教师的智慧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把握时机3

的启发者——不愤不启;一名海纳百川的接受者——接受学生所有合理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一个积极而灵活的判断者——处理好课堂内随机生成的问题。叶圣陶曾说师务,惟在启发诱导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功在课前,效在课堂。”只有精心设计教案,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改进策略,创新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