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_第1页
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_第2页
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_第3页
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_第4页
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在李清照早、中、晚三个创作时期,其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花。花意象的频繁展现,贯穿着李清照生命与情感历程。花不仅是她全体情感的外化,而且花的每一种形态都能表达她情感的波动。通过对花的描绘,凸显自己的创作心境,投射自己的人格情操,表现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情感波动。

李清照;花;形态;生命轨迹;情感

李清照一生所作作品,经学者考证,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八首词作,十九首诗,文章六篇,还有残篇断句若干。在四十八首词作中,有四十三首都或实或虚地呈现了各种花姿意象。大致有梅花、桂花、菊花、荷花、牡丹、梧桐、银杏等。

李清照以花入词不是惯常意义上的借景抒情、以景陈情,而是侧重于表现内心的情感,甚至以人喻花。花的含苞、花的绽放、花的凋零枯萎,每一朵花,每一种花的形态,都蕴含着她生命的轨迹和情感的波动。

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大多是待字闺中是所作。她的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所以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花姿形态大多都是“妩媚艳态”,“妒风笑月”。内容多是描绘少女生活。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殷实的有着浓郁文学气氛的官宦家庭。她开朗、活泼,天真浪漫,有梦想、有志趣,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早年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产生了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清丽素雅的词。绿水红莲、晚霞落日、欧鹭轻舟,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喜欢。如《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妩媚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慢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这首词是咏牡丹的。虽然全篇没有展现任何正面描绘,却从侧面把牡丹的容貌,牡丹的雍容以及人们对牡丹的爱好描绘得淋漓尽致。暮春节令,众花凋零,而牡丹却“就中独占残春”,仿佛独占了残存的春光。“待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群芳飘落之时,牡丹却经过一番风吹露洗,象早晨新妆的美女。用拟人手法描写出牡丹的婀娜动人、与众不同。“妩媚艳态,风妒笑月,长殢东君。”牡丹的妩媚动人,令风儿羡慕,月儿欢悦,连太阳神也为之伫步,久久不忍离去。在李清照的笔下,盛开的牡丹就宛如正值花招年华的自己一般,美观素雅。人们通宵达旦饮酒赏花,如痴如醉的兴致,抒发了词人欣热爱乐的情怀。

然而,花无百日红,美观景物的衰败,不免会给敏感而纯情的词人带来几许愁绪,为外物而伤感。能表达这种愁绪的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唐代孟浩然的绝句《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现了诗人对雨后落花的伤感。李清照这首词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情。词中写女仆人和卷帘人的对话,表达出女仆人对海棠的关切。海棠在一夜疏雨骤风的摧残之下,是否已经“绿肥红瘦”。词人此时联想到的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一种因花及人的愁绪便油然而生了。然而,女词人仅仅只是对青春易逝的慨叹吗?小令中的海棠,为何偏偏成为词人的感伤之物呢?她的《瑞鹧鸪》词写道:“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由海棠延迟到婚嫁,女词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也就隐含在海棠之中了。

另一首《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雾,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同样是一首闺中春怨词。词人寄情于景,面对深深的春色,远山、薄雾、春雨、绿荫,一切都仿佛幻化成词人的知音,与她一起伤春。而那娇弱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是谁摧残着梨花,使她即将凋谢呢?那“倚楼无语理瑶琴”的女子不也正同欲谢难禁的梨花一样,任青春飞逝,容颜衰弱,只能顾影自怜,借弹琴以排解心中的愁闷。伤春女子与娇弱欲谢的梨花融为一体,女词人那落莫孤独的伤春那么化为淡淡的哀怨,寄托于“欲谢恐难禁”的梨花。

李清照的作品创作大都集中在中期——出嫁之后。这一时期又分为两片面。一片面是初嫁人妇的惬意幸福,一片面是思妇的怨愁和孤独。

初嫁人妇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度过了一段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的美满日子。在这一段时间里,李清照的作品大都是描写婚后生活,以及自己的情操与志趣。《瑞鹧鸪》(双银杏)就表达了她人格的崇高。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中,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这首词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李清照以北方的银杏的形象自喻。词中展现的银杏意象,有着质朴的外表,却有着高尚的品性。虽“流落江湖上”,却是“玉骨冰肌未肯枯”。示意虽屏居乡里,却洁身自好,不甘沦落的品性。而这首词重点写的是双银杏。“并蒂连枝”的双银杏彼此依偎,就好象明皇与太真一样。含蓄地表现了李清照夫妇象并蒂银杏一样,相依相扶。虽隐居乡里,夫妇二人却有了难得的闲静,夫唱妇随,何等的惬意超脱。

在这个时期,李清照作了大量的咏花词。既是对花的歌颂,也是对词人自己的生活、情操的歌颂。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此时,李清照与丈夫琴瑟相和,是她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光。词句中弥漫了轻快的语调。“寒梅点缀琼枝腻”点出了寒梅的容貌容貌。春天的信息已经传来,然而茫茫雪海之中,朵朵开放的红梅却将雪的世界点缀,就宛如刚刚出浴的“玉人”,较之出水芙蓉更加娇美,更加超凡脱俗。下片写词人饮酒赏花,在如此娇美、高洁的梅花的陪伴下饮酒,自然不能辞醉。“造化可能偏有意”,词人甚至认为梅花能如此超凡脱俗,是由于造化有意,偏要梅花“不与群花比”。花好月明,与心爱的人在美景美花之中一醉方休。写梅同样是在写人。“香脸半开娇旖旎”,“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正是李清照生活优裕,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形象和品性的写照。梅花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在寒冬中独领风骚,正是词人的自我对比。

而同样是写梅,《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表达的含义却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完全不同: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静静,月依依,翠帘垂。更掿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丈夫的远行对于李清照来说实是一种磨折。于是她只得借酒浇愁,与丈夫梦中见面。半夜却又被梅香熏醒,美梦也一去不返。就算是词人最爱好的梅花,也因此而被迁怒,被埋怨。落莫难耐,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烦闷,借梅而发。熏醒美梦的梅花或许是词人在白天亲自戴在头上,为免丈夫回来看到憔悴的自己,梦醒之后却成了词人怨恨的对象。“更掿残蕊,更捻余香。”词人捡起残花,揉弄残蕊,品评余香,这轻微的动作,透露出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纵使有残花相伴,这漫漫长夜,何时才能天亮啊?又或是在想,这梅花白天娇艳美观,此时却只剩下残萼,“我”这年轻的容貌也会逐步老去,郎君何时才能回来啊?

李清照对离愁别绪的描绘,作品好多,“花”就成了她的情感依托,她把相思之情同对花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在浅显的话语中投射出她沉重、细腻的情思。“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合,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一样清冷的梨花、一样如水的月光,如此良辰美景,却不能与爱人一起赏识共度。落莫清冷的气氛,无不衬托出女词人此时此刻思念丈夫的心情。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民族灾难迫使李清照踏上了逃亡之路。假设说她前期的生活是风和日丽,那么,后期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那么是凄风冷雨;假设说中期的夫妻分别之苦让词人李清照愁闷不已,那么到南渡之后的夫妻阴阳相隔,无家可归的体验更使李清照肠断肝裂。

开头是只身带着十五车金石书画南下,不幸中途遇劫,她与丈夫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接着是丈夫的猝然离世,世上唯一的亲人也不在自己身边了。此后,她开头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然而,不幸接踵而至,“玉壶颁金”之罪,改嫁风波又再一次打击了这个流离失所、孤苦无靠的弱女子。词人再次用到梅这个意象。《孤雁儿》(并序):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逝世后所作的一首悼亡词。此首词虽为一首咏梅词,却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形,也没有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词人与丈夫情深似海共度过了半生,然而现在词人却要自身承受命运的风霜雪雨。而今“吹萧人去玉楼空”,物是人非,欲折枝相送,却是“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此时,梅花成了表达哀怨哀伤的意象,“梅心”即是人心。折梅相寄,既寄托思念之情又寄托了词人一颗破碎的心,结果却是无人相送。人与梅浑然一体。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又一首咏梅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掿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边,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涉途中的作品。上片回忆往年赏梅之乐,下片描绘流离失所的飘扬生活。上片与下片形成了鲜明猛烈的比较。上片追忆词人与丈夫踏雪寻梅、折枝插花的幸福时光;下片那么写词人流落天边,没有往昔的愉悦,只惹得“满衣清泪”。同是写赏梅,却比较出晚年在风雨飘摇中“难看梅花”的凄凉境地。“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既弥漫了对丈夫的悼念,又是对自己飘扬身世的哀伤,预示出自己的风烛残年,已敌不住无情风雨的侵袭。把自己比喻作梅花,被风势所困。惜花中隐含自己孤苦无依的愁思。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悲伤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宋灭亡,丈夫赵明诚病逝,金兵袭扰,李清照避难逃到江浙,漂泊无依。这是词人借咏芭蕉抒发对故国、家乡的思念、憧憬。上片描述芭蕉的动态——舒卷有余情,阴满中庭。高大的芭蕉树,枝繁叶茂,蕉心蕉叶一些伸张,一些卷缩,芭蕉就好象有了情感。词人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芭蕉的形态之中,极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下片写半夜的雨打芭蕉声,点点滴滴,扰得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本已经是枕上落满悲伤泪,再加上三更时分窗外的雨声,声音那样单调凄凉。雨打在芭蕉叶上,就宛如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本已千疮百孔的心上加上一股酸涩的苦味,更是落下了无尽的悲伤泪。三更的雨“点滴霖霪”,词人的泪水更是无休无止;雨打芭蕉声是那样的凄凉,词人的哭泣声更是悲切。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本是北方人,因逃难被迫来到南方。雨夜听着只有南方才有的雨打芭蕉声,自然是听不惯而无法入睡的。词人以“北人”自称,那么可以看出词人对故国、家乡的念念不忘。“不惯”也不只是气候、水土不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扬的异乡之感。至此,词人坐听雨打芭蕉声的形象跃然纸上。

《声声慢》(寻寻觅觅)那么把这一种飘扬之感再一次升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倍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悲伤,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聚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自身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勾画了一个秋天的黄昏凄凉、肃杀的环境,女仆人凄凉、凄怆、忧愁、痛楚的情怀。“满地黄花聚积,憔悴损。”秋菊凋残,落花聚积,萧条残败的景象不言自明。词人以憔悴的残菊自拟,凄婉地表现出自己晚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惨况。词人依窗凭吊的身影便映入眼帘。背负着亡国这痛、丧拂之悲的词人一每日苦度日子,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气力都没有了。只能凭窗空对枯菊暗自神伤。“梧桐更兼细雨”,黄昏时分,细雨纷飞,洒落在飘落的梧桐叶上,点点滴滴。其情其景何其凄凉。“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鲜明地勾画出瘦弱的菊花、凄冷的梧桐与词人这三个艺术形象。她们相互衬托,花与人同样憔悴、凋零,经受不起风霜。

李清照的词率真自然,三个时期的作品既有少女的天真率性,又有少妇的柔情挚爱、相思愁闷,还有南渡后的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孤寂之苦。她作品中的花意象,那么是她全体情感的外化。菊花的高洁、桂花的典雅、梅花的坚韧、海棠的高雅,等等。李清照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花,形态各异。从花的每一种形态都能够表达出女词人的情感波动的不同。

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探索花的意象,可以归纳出一个规律。早期的花意象总是用“旖旎”、“娇”“妩媚”、“开”、“放”、“破”等词来修饰。大片面都是花初开,花正好的形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欢愉的心绪。如:

(1)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2)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饱鸭衬香腮。——《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3)待得群花过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