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_第1页
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_第2页
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_第3页
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_第4页
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让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凑的自然学科,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美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测力,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将物理学习延展到课堂外,使学生在课外经历观测、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正如新课改所要求的一样,我们应当使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学;贴近;生活

G6337

B

1671-8437(2023)18-0059-04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也特别强调与课程和生活的联系。《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物理学科,在联系实际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知识来源于实际,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总结,因而教学也必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宏伟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便是“生活教育〞,就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就是具体表达。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需冲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学,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中,伸展到大自然中。本着这一思想,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当用生活来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物理,再让物理走进生活

1将生活经验引入教学

新教材更多地體现了知识体系中的“生活因素〞,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凑,弥补了旧教材在“面向生活〞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当更加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

11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因此恰当的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猛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心,从而获得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案例1:在讲授《摩擦力》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做一个小试验,同时找一位班上公认的“大力士〞上台做示范。准备两本厚度、大小都很接近的本节课不会用到的书,将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相互叠起来,使两书相互嵌入对方,页面充分接触。将叠好的两本书紧握在手上,用力往两边拉,试图把书分开。此时,学生会发现原本独立的两本书象粘在一起了一样,怎么都拉不开了,就连台上的“大力士〞也拉不开。学生此时都很好奇,急忙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学习热心空前高涨。我便适时的告诉学生这都是摩擦力的巧妙作用,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案例2:在讲授沸点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父母炒菜时的一个生活现象,当锅里的油烧热时,不防备滴入一点点的水就会使油爆开;而做汤时,在汤里滴入油却没有什么猛烈的变化。为什么水滴在油里会爆开,而油滴在水里却没有什么反应呢?这种区别终究是由于油和水哪种性质的不同而引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便更加认真和积极地投入到沸点的学习中。

12联系“生活情境〞适时、适势启发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而教学的艺术也恰恰在于教师对学生的鼓舞和唤醒。研究说明:初中生在解物理题遇到困难时,往往是由于其难以在头脑中勾画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因此,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

案例1:在学完《什么是力》这一节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掌打左手掌体会一下手的感觉,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力的效果,还能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就帮助了学生进一步地理解物理知识。

案例2: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一节时,我利用收录机播放两首不同的歌曲,听完后很自然地区别了高音和低音,在讲到音色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根据声音猜一猜他是谁。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也能很自然地把握这些物理知识。

案例3:在学习压强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杠的图片,另一幅是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安逸?(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后再拿出一个装着重物的背包,让一位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一致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

大多数学生物理学不好都源于缺乏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而大多的物理模型离生活较远。整日都是电路图、小球、斜面、沉浮子这些生活中根本不常见的物理模型,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在教学上应当尽可能的将生活中常见的、好玩儿的经验和情景引入课堂,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觉得物理并非遥不可及,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强调物理教学与生活紧凑联系,必然要求教师要创造条件,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摸索和构建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四处有物理,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在实际物理教学中,除课本知识外,我对实用性的知识教学也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于有用。

案例1:在教学完电学后,我提出让学生课后了解生活中的用电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俭约用电的小方法。

由于十分贴近生活,可以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俭约用电的问题,学生对此课题十分感兴趣。通过充分了解家里的电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提出了照明节电、电视机节电、电冰箱节电、风扇节电、洗衣机节电等各种节电方法,这些方法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也经常忽略,学生却能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同时加强了学生俭约用电的环保意识。

通过解决生活中俭约用电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而且对最大电流、电器的电功率等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并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随后我又让学生去调查上月家里花费的电费状况,并要求他们通过计算用电器一月的用电状况,再把计算结果和收据上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能很好地运用公式W=Pt进行解题,而且对电功率也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案例2:在介绍物体热胀冷缩这一性质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难题: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特别是趁热吃味道更美,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假使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怎样运用我们学习的热胀冷缩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经过探讨以及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最终得出方法: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简单剥下来。

接下来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课后查阅资料来解释这种方法。学生最终得出解释: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一致。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简单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简单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状况是不一样的。把煮得滚烫的鸡蛋马上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依旧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由于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这种特别物理性质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假使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需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由于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稳固。

用物理解决生活难题无疑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没有了这个环节,学生就会产生物理有何用?莫非真的只是用来考试拿分的不解。我们对学生进行用物理解决生活问题的引导,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加以稳定,更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

3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观测和探究

31课外观测,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的应用

物理课上好多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是很抽象的,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感观体验。这时我们能指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去观测、去体验,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1在学习完光学的内容后,我便可以让学生去实际观测汽车上的一些光学物件并向他们解释其中蕴含的光学知识。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测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需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4)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窗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开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32动手探究,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

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指导学生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试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时会有让人意外的热心和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探究成功后,学生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自我满足感,对物理的学习也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案例1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我便要求学生自制测量工具,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軟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稳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整理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制作的启示,用试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试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明白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案例2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学生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

生活中的的事例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凑的物理教学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简单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源源活水,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