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与评价优质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1.gif)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与评价优质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2.gif)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与评价优质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3.gif)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与评价优质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4.gif)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与评价优质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7a288658dd98dd6e563c69881378a0b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整理与评价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教材内容的复习。本册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有: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因数和倍数、认识更大的数、解决问题以及探索乐园;属
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有:线和角、垂线和平行线以及升和毫升;属于统计
与概率教学内容的有: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另外教材还安排了“参观植物
园、编学籍号和读书调查”三个综合与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
习;设计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感。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用数表
示事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
习数学计算;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综合实践”活
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四、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学习
数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掌握测量、作图
等技能。
五、把读统计图、统计表贯穿在统计学习的全过程。如第89页,读统计表
了解三(2)班五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同时认识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
并计算平均数;第91页,读统计图,了解光明小学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
现统计图的特征。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
学生的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六、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探
索规律活动,如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用计算器探索特殊运算程序下的数
学规律;单独安排“探索乐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
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
所有倍数。
5、在1T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6、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数的运算
1、会口算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2、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进行连除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解决两步运算的简单问题。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中简单的
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图形与测量
1、能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
60。、90。的角。
2、通过熟悉的事物,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三)统计与概率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求出的平均数的意
义。
(四)综合与实践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
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
“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T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
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5、在1T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奇数、
偶数、质数、合数。
6、会口算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7、能进行连除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解决两步运算的简单
问题。
8、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
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9、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10、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11、知道平角、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
关系。
1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
系。
13、能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
30。、45。、60。、90。的角。
14、通过熟悉的事物,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
=1000毫升。
1、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
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难点3、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奇数、
偶数、质数、合数。
4、能进行连除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解决两步运算的简单
问题。
5、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
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6、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7、知道平角、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
关系。
8、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
系。
9、能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
30。、45。、60。、90。的角。
10、通过熟悉的事物,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
=1000毫升。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操
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计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计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
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
1
知识与技能(一)
1
知识与技能(二)
1
问题与思考
1
机动
4
总计
10.1知识与技能(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1页第1~15题
■教学提示
本课时的复习内容是本册教材中关于“升和毫升、大数的读写、三位数除以
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因数、倍数”等相关知识习题的练习。教学时,教师要
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和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习,这
样避免了空洞的知识回顾,然后又进行大量枯燥习题练习的怪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容量单位:升与毫升,并能运用相关解决有关的简单的问
题。
2、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的读、写万以上的大数。
3、通过口算、笔算和脱式计算进一步复习运算相关知识,提升运算以及解决问
题的技能与策略。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与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意义,熟练掌握
2、3、5的倍数的特征。
5、能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数的运算,培养大数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在以练习题为载体的复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梳理、整理以及自己建构知识框架
结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泉学工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升和毫升、大数的读写、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因数、倍
数”等相关知识。
难点“升和毫升、大数的读写、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因数、倍
数”等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整理与评价”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教材98页
T01页的“整理与评价"(一)。
奔主题,教师弓I出本课学习内容,简单直接。
一、复习“升和毫升”。
师:想一想,关于“升和毫升”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上面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475x2=950(毫升)305x3=915(毫升)
915<950
答:亮亮喝的多一些。
二、复习“认识更大的数”。
2、(课件出示)教材P98第2题
师:想一想,读写大数时,需要注意什么?上面的大数,你还会读写吗?
(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四万八千写作:48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48000*5万
一万四千写作:14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1400021万
(2)100000=10140亿
师:解答第(2)小题时,你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单位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成人每天心跳的次数约是100000,这个数读作十万,含有的
数级最高是万级,所以就要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人的脑细胞约有
为单位的数。
三、复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3、(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3题
师:关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你还记得哪些运算的规则和法则?
生查阅教材,自己回忆和回顾总结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含有
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师:上面课件展示的教材第3题,你会解答吗?
(生独立解答,有困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360+90=4960+30=312x40=480
720+90=8180x4=72051+3=17
560+70=8180+60=3300+50=6
(2)
675+27=25903+43=21996+83=12
252112
27/67543/90383/996
548683
13543166
13543166
000
305+61=5858+78=11572+44=13
51113
61/30578/85844/572
3057844
078132
78132
00
(3)32x30+12845+(195+3)
=960+12=845+65
=80=13
47x(396+12)(204+498)+26
=47x33=702+26
=1551=27
四、复习"解决问题”和用“计算器计算”。
4、(课件出示)教材P99第4题
师:通过读题,你读出了哪些已知信息和需要解答的问题?
(预设)
生1:每袋牛奶的净含量是250克,一箱牛奶是20袋。
生2:牛奶加工厂每天加工鲜奶10吨。
生3:所求的问题是每天加工的牛奶可以装多少箱?
师读出了这么多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仔细分析一下,你会解答吗?自己试一试。
师生讨论得出:
10吨=10000千克=10000000克
250x20=5000克
10000000+5000=2000(箱)
师:说一说,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我们先求出了什么?后求出的什么?如果列
出综合算式,你会吗?需要注意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出,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先求出每箱牛奶的克数,然后再求
出可以装的箱子数,如果列综合算式,需要使用小括号,另外,还需要注意单位
的转化,统一单位。
综合算式:10吨=10000千克=10000000克
100000004-(250x20)=2000(箱)
五、复习“因数和倍数”。
5、(课件出示)教材P100第7题
师: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还记得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你是怎样区分的?
师生总结得出: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区分因数和质数的标准是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自己解答吗?
(预设)
质数:1329437991
合数:2751119
6、(课件出示)教材P100第9题
师:2、3、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师生回忆总结2、3、5的倍数的特征。
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自己解答吗?
(预设)
(1)是2的倍数的数有:516156
(2)是5的倍数的数有:615165
(3)是3的倍数的数有:615156651165561516
在练习中回顾相关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梳理,这样在练习中唤醒相
关知识的回顾、整理、梳理。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99页第5题。
2、教材第100页第6、8、10题。
3、教材第100、101页第11~15题
设计意图:
1、学生在独立解答中理解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实际体验大数的意义,
培养数感。
2、在练习中进一步温习倍数、因数;奇数和偶数以及把一个合数如何分解质因
数。
3、在问题解决中回顾和梳理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四)达标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一桶油2.5()一瓶果汁330()一瓶眼药水4()
一脸盆水6()一桶纯净水19()一汤勺水10()
2、请读出下列数字。
2345889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600974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3060780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一分。
(1)在27、68、44、72、587、602、431、800中。
奇数是:
偶数是:
(2)在2、3、45、10、22、17、51、91、93、97中。
质数是:
合数是:
4、分解质因数。
45102117156
5、竖式计算。
196+39=312+52=302+57=
580+11=999+17=114+16=
6、修路队要修一条长848米的路,前5天修了700米,照这样的速度,8天能
修完吗?
答案:
1、升毫升毫升升升毫升
2、二百三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九
三千七百六十万零九百七十四
六亿零三百零六万零七百八十
3、(1)奇数27587431偶数684472602800
(2)质数23179197合数4510225193
4、45=3x3x5102=2x3x17117=3x3x9
156=2x2x2x2x2x2x2x2
5、196+39=5……1312+52=6302+57=5……17
580+11=52……8999+17=58……13114-16=7……2
6、700-5x8=1120(米)1120>848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在和同桌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六)布置作业
1、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2、请写出下列数字。
十四亿三千零一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
二千二百零三万八千写作:
八亿零七写作:
六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
3、竖式计算。
270・31=270+38=196+23=
87+19=304+17=982+13=
4、一个小于30的自然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
5、一瓶光明牛奶的容量是2升,明明每天喝了200毫升牛奶,喝了8天。这些
牛奶喝完了吗?
6、山田牛奶厂每天能向市场供应牛奶300箱、高钙奶260箱,一辆车一次能运
40箱,这辆车要运多少次才能把这些牛奶全部运完?
7、四年级同学组织去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春游,共278人,每辆车有43个座位,
如果保证每人一个座位,大约需要包几辆车?
答案:
1、⑴986300000(2)300000689(3)368900000(答案不唯一)(4)306890000
(答案不唯一)⑸306089000(答案不唯一)(6)300000689(答案不唯一)
(7)986300000(答案不唯一)
2、1430010000700035042203800080000000760000040004
3、
270+31=8……22270+38=7……4196+23=8……12
870+19=45……53044-17=17……15982+13=75……12
4、24
5、2升=2000毫升200x8=1600(毫升)2000>1600
6、300+260=560(箱)560+40=14(次)
7、278+43=6(辆)……20(人)6+1=7(辆)
■板书设计
10.1知识与技能(一)
一、升和毫升1升=1000毫升
二、改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对千位上的数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
三、试商有技巧,脱式计算注意小括号。
四、计算器不常用,大数的计算离不了。
五、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2、3、5倍数
分解质因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小节对“升和毫升、大数的读写、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因数、
倍数”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同时也培养
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
学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
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今后开展复习课的教学特别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表格法、网
络法和列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还可
放手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灵活把握复习课的上课节奏问题。注意有的地方要放手让学生思考和
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有的地方节奏要快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问题,
可以点到为止,不须为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应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听懂,而不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更应着眼于学
生整体,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发展。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升・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和1000毫升=1升升用字母表示为“L”,毫升用字母“ml”。
毫1升=1000毫升lL=1000ml
升
厂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三位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除以款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位数商不变的规律
匚连除
L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不含括号)
解考j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
I可题解决问题
特殊方法解决问题
「官然数
倍数倍数
和因K2、3、5倍数的特征
数因数、质数、合数
0解质因数
厂计算器探索规律学会使用计算器
认亿以内的数和以上的数的读写
识T以“万”为单位表示整万数
更把精确数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资料链接
除法为什么从高位除起
很多老师认为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从低位算起,除法竖式从高位
除起,这是规则,不需要给学生讲解、更没有让学生探索的必要。为什么会有这
些规则呢?,若是溯源,可以说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从低位算起是数
学追求简洁的结果;而除法竖式从高位除起不但是数学追求简洁的结果,同时也
是合理性的结果。
(1)从高位除起是平均分的要求。
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能做到真正的平均分,而
很多时候根本做不到平均分。就是今天看来能做到平均分的,在除法产生之初,
在分之始,也未必知道能平均分。平均分的意义产生的年代很久远,当时的物资
比较匮乏,在分东西时,平均分的要求相当强烈。当要分的东西较多、平均分的
份数也较多时,人们也不知道能正好平均分完时,但人们要求平均分的愿望还是
依然十分强烈的。若是先分小单位的数(相当于低位上的数),人们从心理无法
接受:大单位的数(相当于高位上的数)不分,只分小单位的数不合理。只有先
分大单位的数,再分小单位的数,才感到公平。
(2)竖式的书写方式同样追求简洁的结果。
其实除法竖式之所以与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不同的,也是数学追
求简洁的结果,竖式能记录心算的过程。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竖式还能把心
算过程中隐藏的数据暴露出来,降低了心算的难度。也正是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心
算过程、更方便展示心算过程的中了隐藏的数据,才产生了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
小学数学复习建议
小学数学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由于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
内容多,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从而用较少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此提出
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
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
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
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
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
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
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
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这样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
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
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
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
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
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机械地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
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
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
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
出自己的经验。
10.2知识与技能(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第16~21题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将本册有关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线与角、垂直与平行等内容联
系起来,进行归纳、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合练习活动,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土合具体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一组数据或结合统计表给出的一
组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结合实际绘制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3、能区别各种线,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
4、认识垂直和平行线;
5、会用量角器画出给定度数的角,并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出的指定角。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类归纳知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说说解题过程,拓展思维,数形结合,
直观的理解图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复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逐步养成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
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一组数据或结合统计表给出的一
组数据的平均数;
2、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
3、温习量角器的使用,注意量角器使用注意事项。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量角器、直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识与技能”(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知识与技能”
㈡,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直奔主题,教师弓I出本课学习内容,简单直接。
1、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关于“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知识?
生1:平均数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
生2:平均数是虚拟的数,不是实实在在的数。
生3: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4:计算平均数还可以使用找“基数”的方法。
生5: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直条上要标出数据,不要忘了,
师:同学回顾了记住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6题和17
题。(课件出示)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2、复习“线和角”相关知识
师:关于“线”你还记得哪些知识?
生1:线有曲直。
生2:我绘制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表,如下:
一
端点
数
个可否无限延长可否度量
一
线段2两端不可以无限延长可度量
射线1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两端可以无限延
直线0不可度量
师:同学回顾了记住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第102页第18题。(课
件出示)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师:关于“角”你还有印象吗?谁说说你知道哪些相关知识?
生1:角用符号“乙”来表示,角的表示方法有三种,一是可以用一个阿拉伯数
字来表示;角还可以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角也可以用顶点的那个
大写字母表示。
生2: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
生3:使用量角器要注意:“顶点和中心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
再看另一边所在的刻度
生4:平角=180。、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
生5: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生6:使用量角器画角时注意是使用内圈刻度还是使用外圈刻度。
师:同学回顾了记住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第102页第20、21题
题。(课件出示)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3、复习"垂直和平行”相关知识
师:关于垂直和平行,你还记得哪些知识?
生1:两直线相交成4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就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生2: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生3:我还记得,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
这条直线的距离。
生4:我还记得垂线段最短。
生5:画垂线时,要一重合、二描点、三、连线并延长。
生6:画长方形或正方形时要注意四个角是直角。
生7:平行线之间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相等。
师:同学回顾了记住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第102页第19题题。
(课件出示)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温习知识和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温习和练习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与内化。
1、辩一辩,填一填。
⑤⑥⑦⑧⑨
(1)()是直线,()是射线,()是线段,()是直角
(2)()是锐角,()是平角,()是钝角,()是周角。
2、连一连。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PO
3、画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
4、找出位置关系。(填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相交)
5、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人数(人)
6、下面是六年级四个班给灾区儿童捐书情况统计图。
(1)根据统计表,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2)平均每个班捐书多少本?
答案:
1、⑴④①②⑤⑵⑦⑧⑥⑨
2、
4、相交垂直相交平行
5、(8+12+10)+3=10(人)
6、
⑴
单位:本
60
50
二
2:
二
0
h一班二班l三L班四班
(2)(40+35+49+56)+4=45(个)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个角)个角)个角
2、已知乙1=80°,42=()°、43=()°、44=()°o
4
3、过A、B两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找出下面每个图形中的平行线,将它们用彩笔描出来,是直角的标出直角。
5、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请把这个长方形画完整。
6、六道口小学体育室有篮球25个,足球15个,皮球30个,排球10个。这些
数据在下面的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王冢湾小学体肓用品统计图
7、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下面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姓名李明王芳赵兰刘宇李琴
身高/匣米141140139143142
答案:
1、499
2、10080100
3、
B
7、(141+140+139+143+142)-5=141(厘米)
■板书设计
10.2知识与技能(二)
1、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2、复习“线和角”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类梳理知识,把知识网络化,给学生呈现一个清晰的思路,
在教学中一边整理回忆所学内容的知识点,一边做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讲练结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古代趣题
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此后脚痛递减半,六朝才能到边关。
请君仔细算一算,每日里数各若干?
【解说】这是一道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著名数诗算题,在题目中,“六朝”
即"6日”的意思。诗题的意思可以作如下的叙述:从某地到某一边关的路程为
378里,某人第一天行了若干里。他自第二日开始,每天行的路程都是前一天路
程数的一半。这样经过了6日,他才到达目的地。他每天行的路程各是多少里?
解答时,我们可以假定第六天行的里数为“1份”,那么,其他天数所行里
数便是
第五天1x2=2(份)
第四天2x2=4(份)
第三天4x2=8(份)
第二天8x2=16(份)
第一天16x2=32(份)
这六天行程的总份数就是1+2+4+8+16+32=63(份)
因为六天行的总路程数为378里,而这路程已经分成了63份,所以每一份
的里数便是378+63=6(里)于是,每天行的里数就是
第一天:6x32=192(里)
第二天:6x16=96(里)
第三天:6x8=48(里)
第四天:6x4=24(里)
第五天:6x2=12(里)
资料链接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
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
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
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
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
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
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
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
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
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
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
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
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这句话的来源,是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这个可以模拟气候的
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
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
有了上述的说法。
罗伦兹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
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后来,罗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过程中
将结果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
天气是不可能的。
于是,罗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
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他于是认定这为:“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
沌”,又称“蝴蝶效应”。
10.3问题与思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706页第1~12题。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复习有关“问题解决”的数学知识、经历实践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
思维模式、思路、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
一边回忆知识点一边做相应的练习,提高复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基本的问
题解决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
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解决的解题策略、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月历、长方形白纸。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数字与编码。
师:你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这个号码是怎么来的吗?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一般是先说楼号,再说单元号,最后说几
层几室。
(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师:你读懂012501这个门牌号码的意思了吗?
师:红红和聪聪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你试着帮他们写一写。
(预设)
生:红红:131602聪聪:904103
师:说说红红家和聪聪家门牌号码是怎么来的?
师:下面的问题(1)和(2)你自己能独立解答吗?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数感的培养。
(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师:说说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和同桌说一说,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直接?
生交流,全班订正,得出结论:数字相同,单位不同,所代表的时间的长短
也不一样;体验分、时、周和月这几个时间单位的大小,建立相应的数感。
3、动手折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第6题要求和图
师:你能按照上面的要求折出一样形状的图形吗?
生独立尝试后教师演示。
师:在折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得出:折后乙2=乙3,乙1+42+43=180°。
师:你能独立求出乙2的度数吗?
生独立解答、板演,师生一起订正。
180-30=150°150+2=75°
4、等量转换。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8题要求和图
师:先读一读,你能找到已知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么?
生独立寻找,全班交流。
师:你觉得题中给出的哪个信息最关键?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生:买4个足球所需要的钱和买3个篮球的价钱相等。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
(预设)
生1:买8个足球所需要的钱可以转化为6个篮球的钱,这样912元就变成了买
6+6=12个足球的钱。
生2:6个篮球花的钱还可以转化为8个篮球需要的钱,这样912元就变成了买
4+4=8个足球的钱。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会解答了吗?
(预设)
方法一:方法二:
6+6=12(个)4+4=8(个)8+8=16(个)
篮球:912+12=76(元)足球:912+16=57(元)
足球:76x3+4=57(元)篮球:57x4+3=76(元)
(方法不唯一)(方法不唯一)
5、休息日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9题。
先同桌试做,然后大家交流解答的思路,师生共同完成此问题的解答。
6、池塘周边植树。
(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11题。
师关于长方形四周植树,和我们学过的在直线上植树一样吗?自己试着找一找。
师生总结得出:在长方形的四周植树,相等于在直线上种树时,一端种、另
一端不种。
师:你自己现在能独立解答吗?
(预设)
(64+40)x2=208(米)208+8=26(棵)
答:需要26棵树苗。
■在活动中唤醒知识的记忆,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解决问
题的策略。
1、教材第103页第3题,104页的第4、5题。
2、教材第104页第7题、第106页第10题、12题。
设计意图:
1、在“破译电话号码”、“接着填数”、“任意写数”等活动中,积累与因数和倍
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解答策略。
2、在“解决问题”、“画示意图解答”、“等量代换”等相关知识的数学活动中,
找到此类问题解答的思维切入点,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活动经验。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40
△=□+□+口
△=()□=()
3、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几个平角?
4、为迎接儿童节,学校决定在校园的大道一边每隔10米摆一些花盆。要求A、
B、C处各放一盆,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70m
50m
C
答案:
1、3010
2、相等
3,3421
4、(70+50)+10=12(盆)12+1=13(盆)
△+□+□=21
□=△+△+△
△=()口=(
2、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围绕古树,做一个长是30米的圆形防护栏,如
果每隔2米打一个桩,一共需要多少个桩?
3、人民公园1路和3路公共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
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
发车?
4、今天是3月6日,正好是星期日,这是小明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和爸爸妈
妈一起去公园玩了一天。小明想:这个月还什么时候才能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来
玩呢?小明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只有在休息时才能和他一起来玩。八八工
作4天,休息1天;妈妈工作3天,休息1天;小明学习5天,休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