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解读
北辰区教研室任庆达
编写说明
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
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
一是强调审美教育。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
发展。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
趣。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
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
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
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这类
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
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
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
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
习”中。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个角度,引
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
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
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YUWENPEIXUN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三是基础性和多样性的
统一。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
变更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
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从课文内容来说,有些
课文内容相对简单,结构相对清晰,体现了某类文章的一般特点。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满足大多数
同学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比如第四单元的《动物游戏之谜》-文,结构清晰,大致是开头
摆出现象,中间做出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这是一般科普作品常见的结构,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模仿。
而有些课文则要复杂得多,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现代
派小说,作品中没有一个明晰的故事,语言“拖沓啰唆”。学生在了解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后,阅读
这样的作品,对开阔学生视野是有好处的。
下面按照四个板块的顺序,介绍•下本册的主要内容第四个板块“名著导读”,全套书有统一
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阅读鉴赏
本册课本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
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
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
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祝福》是鲁迅的代
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
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
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式登上文坛,从中也可以窥见现代主义作
品的一些艺术特点;《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位“硬
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
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
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
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
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十八岁H;门远行》是一篇现代派小说,篇幅不长,极富个性。在这篇小说中,重要的不是讲
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只是要表达一个十八岁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大男孩对
这个世界的主观感觉。因此,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与其他三篇小说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故事中的“我”,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充其量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稚气未脱的大男孩,他看起来更
像•个符号,一个诠释作者主观感觉的符号;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显得没头没脑,故事
不再是叙述的重点,成了诠释作者主观感觉的载体;环境也不同于传统小说里客观真实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而是作者对世界的感觉的外在显现,而且它的存在并不是承担衬托人物心理、帮助刻
画人物性格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环境本身就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总之,这篇文章不能用
传统的眼光去解读,我们不要被作者讲述的这个荒诞的故事所迷惑,也不要被个别句子缠住,而要
透过这个故事发现作者的意图。作者在描写一种感觉,我们也可以在细读之后,闭上眼睛,去感觉
一下整部作品的情境,或许能有新的发现。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
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
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
注意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
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
耀眼的两位明星,李臼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
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
最高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
情感。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
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
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
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
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
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
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
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
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
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
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个标准答案,而否
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
也不是没有分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
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
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
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
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
“词必己出”,《师说》・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
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
的论证逻辑。
第四单元学习科学文艺作品:《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
育历程》。前三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动物游戏之谜》是
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宇
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
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凤蝶外传》则干脆以
拟人的手法,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凤蝶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
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学文艺作
品语言严谨、精确、有分寸,在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许多句子都体
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另外,前边提到《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可
能大多数老师把这一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就完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科技小
论文之所以一般都采用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因为这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
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可见,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时
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完全可以落到实处。
其次,个别课文相对较难,比如《宇宙的边疆》涉及的知识和术语很多,层次较复杂,最好让
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把课文中的内容列成图表。
表达交流
在全套书总体介绍中已经提到,本套教材的表达交流部分力图纠正过去那种只重结果而不重视
过程的弊端,突出“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搜集素材、分析材料、完成构思、完成作文的过程中,
逐步把握写作要领。因此,写作部分每一单元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个板块组
成,“话题探讨”是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或者“怎样思考”的问题,“写法借鉴”重在解决“怎样
写”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写作实践让学生学会写作。对于前两个板块,建议主要
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课本上所提到的都是一些典型的问题,还有一些情况
并没有涉及,比如第一单元关于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课本上只提到了两个比较典型的方法:找新
颖的角度,找有针对性的角度,实际写作中还有很多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另外提供一些例文和写作
知识给学生。
本册教科书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都是关于议论方面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其中第一单
元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多向思考—,属于思维指导性质的话题,后面三个单元则纯是人文话题。
口语交际部分是“讨论”,“指导与探讨”可以让学生自学,重点是通过具体的例子亲身实践一
下,注意最后要对活动和每个学生自己的参与情况进行总结。
梳理探究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三个活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
价。后一个活动可以发动大家根据本班实际修改或者重新设计调查问卷,并在同学中作测试,或者
根据问卷的内容召开主题班会,交流学习方式上的心得。这•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或纠正。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了解学生的好
机会。前面两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选一个来做,最好学期一开始就布置下
去。要注意: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可能同学们会有很多例子,但不要流于列举语言现象,一定要引导学
生归类分析,发现语言背后的文化或社会心理因素。另外,无论是称谓语、禁忌语还是委婉语,都
是个很大的词汇类集,设置题目不要太大、太空,最好引导学生从一个小的切口入手考察。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一板块突出了个性化解读的合理性,强调尊重读者的再创造,
但切不可将其泛化,对任何作品都进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解读。任何解读都应该从文本出发,
符合文本的实际,在做此活动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个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说明
一、单元编排意图
本单元注重文学欣赏,学习中外小说。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的四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既有展示中国
古代大家族生活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有表现现代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既有塑造现代西方硬
汉形象的《老人与海》,也有表现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复杂感受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四篇小说也是各有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以现实主义的细腻
笔法,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风貌。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
章,《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
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而《祝福》则从
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情节曲折完
整,人物相貌、语言描写入木三分。《老人与海》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是重
在揭示哲理,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像《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
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苹
果事件”“寻找旅店”等也都充满着象征意味。
二、课文说明
1《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本文选自书中的第三回。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
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必要的交代。
1.了解典型环境描写的意义。
《红楼梦》是围绕一个封建簪缨世家的兴衰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因此这个大家族就是小
说中的典型环境。宁、荣两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
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也显示了贾家的显赫地位,来往的宾客
也都是“座上珠矶昭日月”的豪门贵族。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是非寻常人家可比。
随着林黛玉脚步的移动,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贾府这个大家族的气派。这是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
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性格。学习时要注意抓住特征来领会小说环
境描写的意义。
2.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
除了环境描写,这一节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无论林黛玉的生性敏感、体弱多病、美貌多情,还是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八面玲珑,
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画。而他们的性格又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来
体现的。如王熙凤和贾宝玉同是贾府的中心人物,他们的出场却各有千秋。王熙凤出场,作者运用
的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又通
过服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而对贾宝玉,
则更多地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
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位清秀俊朗的年轻
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
的纯真性情与在家中特殊的地位。教学时可抓住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手法,把分析人物性格特
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3.注意揣摩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是母语运用的最佳典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字精华,是后世学习语言的最
佳范本之一。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又经过作家的高度提炼加工,形
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其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
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非常富有感染力。而且其中的人物语言更是达到
了个性化的高度,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能准确显示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形神俱备,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特征,历来为人所称道。因此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语言,体会小说运用语言的高妙与精彩。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越是伟大的小说,内涵越是丰富与深邃,对其中人物的评价越易见仁见智。尤其对于贾宝玉、
林黛玉、王熙凤这样一些性格复杂、立体化的多棱角人物,人们的看法也越易多种多样。教学时要
注意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加全面与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与精神特征,理解小说的深
刻内涵与精神价值。
2《祝福》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
女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深厚同情。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可以说,怀着深厚的人
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
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中
心内容。学习鲁迅的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创作目的与思想内涵,也不妨联系以前
所学过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
2.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妇女•样,祥林嫂对生活的
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
会所拒绝。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她不幸的命运:
夫死——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转卖到山里——第二个丈夫得伤寒死去——儿子被狼吃掉一
一第二次来到鲁镇——处处受歧视——捐赎罪的门槛——精神崩溃——乞讨为生——在人们年终的
祝福声中死去。
3.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出发,深入思考造成她悲剧的社会原因。
可以围绕着“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周围的人们
为什么对她如此冷漠、残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实际上,小说通过祥
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冷酷的社会环境
就像一张编织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
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则从精神摧毁了祥林嫂存在的价
值。另一方面,作者谴责的笔也指向了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
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奉行
“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对她的悲
惨遭遇,他们最初还能“陪出许多眼泪来”,然而,不久他们就厌倦了,她的悲哀成了渣滓和笑料。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写出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
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一句话,她
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
的精神和肉体。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共同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精彩的语言。
小说的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都非常出色。无论记叙事件,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语句简
洁,字字锤炼。特别是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抓住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通过外貌深
入地表现了人物的人生处境和精神状态,向来为人所称道,学习时注意体会。
3《老人与海》
本文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L简单的情节,深刻的内涵。
《老人与海》是部中篇小说,篇幅很长,但情节很简单。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
到一条鱼,后来,他独自出门远航,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然而归航途中,遭到鲨鱼的围攻,尽管老人奋力拼搏,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
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本文节选的是其中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这里重点描写的是老人与鲨
鱼搏斗的五个回合。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又是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
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
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抓
住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进而对小说内涵进行分析和讨论。
2.硬汉子的形象。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硬汉子”形象,他们大都是斗牛士、拳击家、渔
夫和猎人。这些人在面临困难与绝境时,都表现得无所畏惧,不拼搏到底绝不罢休。桑地亚哥正是
这样一个典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的这段独白,是对硬汉子精神的高度概括。这
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3.洗练的语言,独特的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给海明威的颁奖词中指出:“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
著《老人与海》中……”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作品在很
大程度上得力于他那高度简练的虚实技巧和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华丽的
辞藻,动作描写鲜明生动,对话简洁含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学习时可结合重点语句引领学生细
细体会。
三、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小说的主题和
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即使现代派小说,也离不开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因此,
欣赏小说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王熙凤、
贾宝玉、祥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学习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活动等入手,进行细致的剖析,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
二、注意品味语言。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无论塑造人物还是交代环境都离不开语
言。学习时要抓住这一重要环节,注意品味不同人物各自语言的个性和特征,像王熙凤的语言,就
非常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而小说的叙述语言则带有作家本人的语言风格,如海明威小说的简洁明
快、意丰语简等就显示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
三、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天
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越是伟大的小说,越是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后世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
面对它进行阐释。而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倾向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很大的
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
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从他们各自的感受出发来引导他们逐渐领会小说的丰富与深刻,学会鉴赏文
学作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说明
一、单元编排意图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
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
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
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
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
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
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
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
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
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
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
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
《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马嵬》一
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
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
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读诗,
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比如诗
歌都具有想像、夸张等虚拟成分,只有认同这些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读诗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去感受、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礼记•乐记》
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情的触发,都是由“物”引起的。这
个“物”,可能来自自然,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人生。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
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所以读古代诗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逃出他的时代,诗篇不能
脱离诗人的情感。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
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
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
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
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
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
的语言的韵味。
4.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
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
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
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朗读和背诵,快
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如影随形,不能违背。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
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等等.
三、课文说明
4《蜀道难》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瑁、杜甫而作,
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瑁(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
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赞;三、讽刺
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
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
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
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
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
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
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
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
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
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
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
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
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在教学中,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介绍,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
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
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
可结合练习第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画出韵脚及一些容易破读(读错)句
子的节拍。
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分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
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些重点难点
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求观点一,致,但也不能一味地鼓励“求异思维”,对过于偏颇的论析可通过辩驳
的方法去粗取精,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的本意。
整个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
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杜甫诗三首》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愫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
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
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
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
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
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
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
荡,民生疾苦,赫挪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
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
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
“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在教学中,可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
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
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悠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
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以《登高》为例,
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
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
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水平的重要方法。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
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
“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
特点。
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点
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
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6《琵琶行并序》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这是•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本诗的叙事脉络:
(1)故事情节。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
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
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
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
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
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
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
的“第一语言”,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
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气氛。清人沈
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
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
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
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
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
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
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但无
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
的音乐描写: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
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
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
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
感染力。
3.关于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
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
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
“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
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
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诗人的诗篇流传
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迈在《容斋
随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
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于极端。
在教学中,可以止学生课前参照注释认真阅读诗前小序,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式学习时,
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的有关介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这样把学生带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
情境中。
参照“课文研讨”,从一两个角度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列成图表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尽快
熟悉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鉴赏和研讨活
动。要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列出议题,让学生自己认领,这样每一个学生不必
面面俱到。对这些问题,也不必当堂回答,就地“解决”,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除了
练习和“课文研讨”中涉及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立“选题”,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优势和创造
性。如,与唐代其他写音乐的诗篇(参见“有关资料”部分)作一些比较研究。
如果有条件,课时允许,可以做一些较为宏观的研讨活动。比如,将这首诗与学过的《孔雀东
南飞》作一些比较,看看同样是叙事诗,民歌作品和文人创作有哪些不同之处。
本课的朗诵可分两步走:首先是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对语气,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其次是配乐诗朗诵,这可以巩固前面的理解成果,并加强对诗歌的感受力。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把
这首诗改编成简短的歌剧,在班集体活动中演出。
7《李商隐诗两首》
1.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
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生,固然是在党争
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
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
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然,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
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
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
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
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
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
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
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
的改革家王安石对他都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
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
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
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3.《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
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
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
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
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再发,波澜起伏。
4.《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
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
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
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
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
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
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
“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
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
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
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正统和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
切,何者不可以入诗呢?
5.李商隐诗的用典。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
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
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
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
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
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课文研讨”部分列举的讨论题目,不必一一灌输给学生,这些题目仅供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问题时参考。
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问题。本课
的练习题比之前几课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不必形成书面作业的形
式。
课后练习虽然没有作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
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
出快慢疾徐来。比如,《锦瑟》首联就要慢读,几乎一字一顿:《马嵬》首联就要快读,如骏马走坂,
奔腾直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说明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议论散文。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熟
读背诵课文。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常用词。只有将一篇文言文的每个词语的
意思都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将整篇文章读懂。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对文言文
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掌握、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理解
词义和句式,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在理解
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的朗读背诵,是文言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方式。
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
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
而问,都是质疑。本单元要求的质疑,主要指这一类。这一类质疑,就是钻研精神。只有质疑解难,
才能达到深入透彻的理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另一类质疑,是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类质疑,则是怀疑精神。没有怀疑精神,
只能墨守成规。只有勇于怀疑,才不致盲从,把认识推向前进。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怀疑,常常是获得真理的先导。质疑解难的过程往往是“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过程。怎样从“无
疑”到“有疑”呢?一句话,就是要深入钻研。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头脑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这
句话究竟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跟事实符合不符合”,如此等等。本来没有疑问的地方就会
发现疑问。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文章,更要深入钻研,细心玩味。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
力,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门径和方法,
如怎样联系上下文,达到融会贯通;怎样联系实例,达到化难为易;怎样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
面去寻求答案等等。组织讨论,往往能互相启发,茅塞顿开。解难是教学生自己解难,教师的任务
是指导和启发。
关于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
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
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
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论
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
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本课课文
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可参考《教师教
学用书》中的“课文研讨”作适当讲解。要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诵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
准字音。一些词语释意的难点,如“王无罪岁”中的“罪”,作动词用;“谨庠序之教”中的“谨”
活用为动词。这些都必须结合课文注释,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原文分
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许多
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
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
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
篇文章里,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某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就供应链管理达成的合作协议
- 瓷砖产品定制生产合同2024
- 2024版无人机技术研发与购销合同
- 电商平台安全检测与合规认证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合同标的及投资金额具体说明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畜牧养殖业养殖饲料采购与供应合同
- 二零二四年健身教练个人劳动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设备采购合同标的为高端计算机设备
- 二零二四年度亚洲区域网络安全保障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企业咨询服务框架协议
- 2024-2025学年秋季第一学期1530安全教育记录(第一、二、三周安全教育记录表)
- TGDNAS 056-2024 胚胎移植妇女围术期护理
- 2024年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医学课件麻醉与血液
- 《进一步规范管理燃煤自备电厂工作方案》发改体改〔2021〕1624号
- 苏教版五上复式统计表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爆配电箱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课件】-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
- 2024年山东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答案)
- 急救在身边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2024企业集采业务交易平台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